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荆三隆:天童密云圆悟禅师拟寒山三首意蕴发微

荆三隆:天童密云圆悟禅师拟寒山三首意蕴发微

2015-09-23

天童密云圆悟禅师拟寒山三首意蕴发微

                     荆三隆    

摘要 :《密云圆悟语录》卷八所收“拟寒山三首”禅诗,以其语言简洁明快、意趣盎然为特点。笔者读之朗朗上口,全无晦涩佶屈聱牙之感。这三首拟寒山诗分别以写景、抒怀、论人入笔,各有侧重。和之则浑然一体、景色万千,发人内省、意蕴深邃。这里仅对其中所彰显的意蕴法理,阐发微意、以求证于方家。

关键词 :密云圆悟禅师  拟寒山诗  意蕴

天童圆悟禅师(1566~1642) 明末禅门临济宗一代高僧,法脉昌隆、弟子遍布海内外,以其《密云禅师语录》十二卷刊行于世,影响至今。本文以他的《密云圆悟语录》卷八中所收“拟寒山三首”禅诗为对象,略作疏解。

寒山是以其诗而得名,其生卒、行踪皆待考,尚无定论。寒山诗以刻在山石竹木之上“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有六百首。”而传世 《全唐诗》录得三百余首。寒山子的禅修,以头陀行为主,并以菩萨乘证得“寒山文殊”自成佛果。

 寒山数十年的独修实证,既有大智慧、大缘觉,是真修实证、定慧双运的大乘“独觉”中人,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典范,对于倡导反观自身、弘法利生建设倡导和谐人生的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明末临济宗一代高僧天童圆悟禅师拟寒山三首禅诗恰好也证明了他对一代诗僧寒山的膺服。

一、深山全景图  清幽意旷远

拟寒山三首禅诗都是五言体。其中的第一首是描绘山中景物的写景诗,意境开阔、清新自然,画面动静相宜,意趣盎然。  

(其一)

野老栖迟处,烟岚作布裘。云开岳露顶,风鼓树摇头。径僻苔封砌,溪深草覆流。年无客访道,日与鹿为俦。

首联点名诗僧所处的环境,作者以乡村野老自诩,表现出了一种谦和的语态。这样既充满了亲切自在的气息,又刻画出作者是一位犹如乡中的老翁,描绘出在山中经历了日久年深、沧桑岁月且又不失鲜活的人物形象。继而作者又巧妙地把这位老翁融入到了烟雾缭绕,变化多端的景色之中。烟岚的本意一般是形容山峦之间云雾之气的那种弥漫缭绕的景色。布裘,指布制的绵衣。作者把云雾的环绕化作成穿戴在身的帛衣,这就随即给人一种温暖如春的心理感受,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只此一句,就把在山中思维修的诗僧,在禅定过程中所独有的清安喜乐的微妙心境烘托出来,使人读之,同样产生出一种温暖亲切的感受。这是久居山中的“头陀行”,即独居山中反观内照的禅思。这种法门源自早期印度婆罗门教

 ----------------------------------

《乾隆藏》第145册,卷八。

《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的苦行,佛陀在29岁时,出家修苦行以探究人生的究竟,寻求解脱的真谛。在佛陀出家的岁月里,他也曾和数论派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讨论了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讨论过如何脱离生老病死的方法,六年的苦行并未使佛陀获得解脱的方法,从此他就否定了婆罗门教的教义,并感到有创立新的宗教必要。随后佛陀净身受食,并登钵罗芨菩提山,渡尼连禅那诃,在达伽耶的菩提树下,入金刚座,敷吉祥草,静坐思维,以求正道。经过四十九天的“反观内照”,认识到世间一切痛苦皆由一系列的因果关系所造成,如果消灭了产生痛苦的最初原因“无明”,就可以得到彻底解脱。并由此形成了缘起学说。佛陀成道后在野鹿苑度化了随他出家的五个弟子,即憍陈如、摩诃男、跋提、婆沙波、阿说示,并俱得证阿罗汉果,合称六罗汉。值此佛阿罗汉为佛宝;四谛学说(苦、集、灭、道)为法宝:五阿罗汉为僧宝;佛法僧三宝具足。这标志着佛教的创立。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山林之中的禅修是脱俗成就佛果的根本,也是僧俗差异的标志。

如比喻经《六度集经》卷七所云:“昔有两菩萨,志清行净,内寂无欲,表如天金,去秽浊之群。处山泽,凿石为室。闲居靖志,菅衣草席,食果饮泉,清净无为,志若虚空,四禅备悉,得五通智:一能彻视无遐不睹,二能洞听无微不闻,三能腾飞出入无间,四能通知十方众生心中所念,五能自知无数劫来宿命所更。梵释仙圣,诸天龙鬼,靡不稽首。处山泽六十余年,悲念众生展转愚冥,不睹为恶后有重殃。约情弃欲敬奉三尊,福至响应必获其荣。二梵志者:一名题耆罗,二名那赖。”且佛告诸比丘:“那赖者,吾身是;题耆罗者,弥勒是。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可见禅定修行,处山林清净地是成佛和佛弟子不能忽视的修行方式,其止、观、禅的方法十分复杂,诸如圆觉二十五清净轮、楞严五十禅境等,有心的读者,还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但只有处山泽,凿石为室这样的禅修,才能对禅定过程严密的逻辑推理,细密的心理体察,有一个较为客观和理性的认识。圆悟禅师这第一首禅诗的首联可谓直抒神思心境、将其独具的禅修趣味生发出来,令人遐想联翩。

颔联“云开岳露顶,风鼓树摇头。”句,尽绘山中风云变幻的特点。风卷云舒、风雨交加的气象,在瞬间就云开日出,无限风光的山峰随之现出,令人神往。这一联的意蕴依然宏大,极具动态。“云开”则峰巅“露顶”;“风鼓”则树“摇头。”同时,明写山中自然环境的“十里不同天”、阴晴交替的反复无常,寄寓着世事的无常、“一切无常”的佛法真谛。

    颈联“径僻苔封砌,溪深草覆流。”把在山中曲径通幽处、青苔覆阴石,峰回路转、以及隐藏在深草下汩汩流淌的溪流,尽收眼底。其特征在于,细微处落笔,曲径与苔藓、深草和溪流,移步换景、动静相宜。

尾联“年无客访道,日与鹿为俦。”将诗僧常年清修孤寂,和山中的鹿群为

伴侣的情景,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蕴含着人与自然环境、诗僧和山中动物和谐相伴,亲切相处的情趣。有细细品味,令人神往之功。

    这一首写景诗,语言亲切自然、读之朗朗上口。非山中久居之人,难以尽言的真修实证之作。首联“烟岚作布裘”是最为精彩的佳句,如果认为诗僧隐喻着将山中无限的云烟化作广大的衣衫,温暖一切众生,弘法利生的心愿亦无不可。

————————————————

《大正藏》第三册,43页下至44页中。

     、久居碧山中  岁月催人老

(其二)

策杖乘幽兴,穿云入碧山。不闻樵子语,秪见鸟关关。日久石生鲜,年多人起斑。临流清览照,自觉也苍颜。

    第二首拟寒山诗,意在抒怀。表达出诗僧山中修行,岁月流逝的感受,暗喻人生无常的意蕴。

    首联采用的是白描手法,叙述了一位出家人手拄着拐杖,怀着清幽的雅兴,行走在云雾笼罩的青山和碧水之间。接着就把他在途中的所听、所见、所做、所感,用直白的话语展现给读者。

    颔联的表达,落在一个“听”字上。穿行在深山的禅师,似乎并没有只听得自己空谷足音的静寂和孤独感,而是写出了尽管听不到山中打柴人的樵歌声,却不时听到各种鸟雀“关关雎鸠”的婉转和鸣。直把诗僧潜心聆听、细细体味,清新淡雅、兴致盎然的心境烘托出来,给人以温馨自然的情切感受。

    颈联“日久石生鲜,年多人起斑。”两句对仗工整,折射出诗僧丰富的联想,同时,也会让读者产生情感和认知上的共鸣。“日久”对“年多”、“石”对“人”、

“生鲜”对“起斑”,采用了由物即人的手法,过渡自然。同时,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日子久了,石头上长出了新鲜的青苔,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岁月流逝年长的人却长出了老斑。这不仅是新与老的对比,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但凡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思考的人们,读此诗句都会有世事常新、人颜易老的认同感。这一联的表达就是人们日常的口语,但从诗僧得空说出,意蕴毕竟不同凡响。投射生命有限、世界无常的佛理。即所谓:

                 “所行非常,谓衰兴法。

                   夫生辄死,此灭为乐。

                   譬如陶家,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人命亦然。

人生有限,岁月无情,无常学说是佛教对于自然规律的理性认知,也是从自然法则的角度对人生苦难的深刻解读。不仅如此,佛陀在《遗教经》等经典中,还深入剖析了世事无常给人生带来的种种苦难,提出了人生二十难,以及出家十八难等,这一系列有关人生苦难的论述,表现出佛陀对世事人生的深切体察,以及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对产生人生苦难的原因进行思考和探寻。

在《法句譬喻经》无常品中阐发了六个人生无常的比喻故事,同一题旨,却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展开喻证,视域开阔,相互印证。采用连比叠喻,一气呵成,且又环环相扣,意脉相连,既令人信服,又趣味无穷。

第一个是“天王无常”。阐明世事无常,生命不能长久的喻理。故事打破了人、神、畜的界限,描绘出各个生命体之间的联系,充满了丰富的想象。

第二个是“王后无常”。说明生命的无常,无论尊贵卑贱,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死亡。

——————————————————

参见拙作《法句譬喻经注译与辨析》第1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5月。

 

第三个是“生命无常”。比喻世人的“苟且名利逐一生,到头一场总是空”的结局。

第四个是“世事无常”。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残酷现实,隐喻“人生冥冥天注定,生老病死不由人”。

第五个是“美色无常”。 写了青春不常,富贵如烟的义理。

第六个是“索命无常”。 比喻只有证悟佛理,才是度脱生死劫难的唯一出路。

在这六个比喻故事中,佛陀反复强调了人生无法避免生老病死,既揭示出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也充分体现了佛教“一切无常”义理。这些以及《金刚经》以“如梦、幻、泡、影、露、电”的六喻,来说明一切事物形态的妄有和无常形态。都与本联义理有相通之处,可以互参。

    尾联“临流清览照,自觉也苍颜。”是人物行为的具体描绘和感受,真切细腻。老僧走到淙淙流淌、清澈见底的水边,见到水中倒映的身影和脸庞,不由得端详,看到的是自己布满岁月沧桑的容颜。心中悠然升起岁月催人老的感慨。因此,这一联是诗僧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真实刻画,了无牵挂、不喜不悲。从手法上看,采用了白描记录的方法,准确而真实,全无雕饰之意。

    这首抒怀诗通过刻画诗僧形象,聆听山中鸟鸣,阐发世事无常的意蕴,记录身心的真实的行为和感触,在看似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深刻的禅意和佛理,使人在品味之余,有怦然心动、犹及自身的感受。

                       、世人争斗日  诗僧岁月长

(其三)

嗟见世间辈,唯思积累多。心猿忙似箭,意马走如波。劝尔不肯歇,教吾争柰何。到头将不去,空手见阎罗。

    这是一首禅师论及世俗人生的论理诗,以佛家义理见长。有直面现实人生,教化佛法的理趣。

 首联直抒心意,叹息世间的人们,熙熙皆为名来,攘攘皆为利去。人们在来去匆匆之中挖空心思地积累财富。如《佛说蚁喻经》所云:“一切众生五蕴聚身,羯逻蓝等,父母不净之所出生,四大合成,虚假色相,粗恶劣弱,积集苦恼毕竟破坏。而诸众生不能觉知,于昼夜中起诸寻伺,而身语业不善施作,五鄣烦恼之所覆蔽,耽著五欲,增长无明,生我慢心,于诸圣法疑惑不决,忿恚悭嫉,念念发起,不求解脱。是故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欲令诸有智者,发精进行,修习智慧。断诸烦恼,趣证圣果。”且只有“当于旷野空舍、山间树下、岩穴庵室。诸寂静处,谛心思惟观察是义。无令放逸生退转心。亦复转为他人,开示教导。普令修习,得大利乐。

认为人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一切众生色、受、想、行、识五蕴聚合而形成的妄有形态。指出人的身心也是最初由父母因欲望驱动的精卵结合,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而成的。由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形成色、、香、味、触、法六境所构成虚妄不实的各种现象形态,粗俗、丑恶、低劣、羸弱,会使苦恼积聚,最终归于坏灭,一无所有。由于人们不能够认识其理,在人生漫漫的岁月里不断地寻求妄有,从而在身、口、意三方面产生各种不善的行为。                                                                                           

———————————————————————————

《佛说蚁喻经》大正藏 第一册 第918页中至919页上。  

 

人被烦恼、业、生、法、所知五障所遮蔽,沉溺于色、声、香、味、触五欲,增加了疑惑,产生了自以为是的傲慢心态,对于佛法疑惑不绝,从而愤恨、怨怒、贪吝、嫉妒各种心念不断,不能求得解脱。因此佛陀以及一切受到人们尊敬的修行者,有正确理想的证悟者,要让一切有智慧的人们,发心精勤勇进,修习佛法,从而达到断除一切烦恼、证得佛果的境地。

提出要以悲悯利乐一切有情众生的大悲心,让众生断除一切烦恼,证悟圣洁的佛果,宣讲教义。应当选择在空旷寂静的地方,如安静的住所、山间的树下、山中的岩洞里静虑。在这些寂静的地方,专心致志地思考蚁聚成灾的现象所比喻的烦恼聚集的道理,不要让闲适的世俗之心干扰清修的静心。同时,也要在机缘和合时,为其他修行的人进行解说,让人们都能修习佛教的教义,得到广大利益和快乐。

颔联“心猿忙似箭,意马走如波。” 这是禅门论心的名句,广为流传。佛陀的修行理论是以“心”为出发点的,一切修行都要落在对治“妄有之心”上。保持舒畅的心理状态,是首要因素。身心健康,人皆所愿,人若心平气和,则如临清泉一般,身心清爽,超脱色尘,“心火灭已,身得清凉”。真实的心性,本自于无,修行如磨铜镜,妄尘之垢,净污则明。人的身体、意识,都好比是幻念污垢,只有将污染了的身心形态尽除,才能清净。参悟佛理,就是要明了心性自然清净,永葆本自清澄的心之本性。大乘佛教认为,心为宇宙间各种现象形成的根本。一切现象,一切对事物的区别和认识,皆缘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生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由六境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大乘唯识宗讲八识,即在六识后加上末那识(染污)、阿赖耶识(包含)。人的身心也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聚合而成,由六根产生相应的六境,生成六识而形成妄有形态。佛家常谓“明心见性”,就是要打破妄有的坚壳,“观心无常”,“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一切归结于心,心有多累,生活就有多少拖累;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美,人生就有多美;心中是幸福的,在苦难中也同样会感恩。心平则意气平,气平则平安随喜,圆融和谐。正确的认识多一分,生活中就会多一分宁静,少一分浮华。人生落地苦自来,在人生的苦难面前,就不再悲悯;在富贵利禄、酒色功名面前,多一份矜持自重和把握,才能任运随缘,惜身感恩。用佛教的这种慈悲心观想社会人生,感恩之心则多一分,角逐之念则少一分。

颈联“劝尔不肯歇,教吾争柰何。”佛教认为在人们意识中产生的虚幻,如水中月、空中花。因此,诗僧叹息那些在名利上不肯收敛的人,解脱在自身,不是老僧所能替代。表现出一代高僧对教化世间众生的担当意识,苦口婆心的殷切之心,溢于言表。其实,参悟自身也由各种因缘构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短暂的现象形态。人生百年,如电光石火不过忽然而已,人们当精勤勇进。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为妄所惑,不识真谛,为了现实利益奔波劳碌一生。真正能开悟的人,也是要有大因缘的,不能勉强。

    尾联“到头将不去,空手见阎罗。”这只是归纳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人生不带来,死也带不去。所谓撒手人寰处,徒增一个空;一了百了日,因缘了结时。《法句譬喻经》生死品中,佛陀讲述了关于四个生死的比喻故事,可以参考,这里不再征引。

                                 四、结语

总之,所谓诗意不必道尽,意蕴何须全出。读诗本身就是一种再造的联想过程,亦不需要将认知和盘托出,这样才能给读者进一步深究的余地。密云圆悟禅师的拟寒山诗,第一首写景,与“老僧看山三十年”的禅机,有异曲同工的意趣;第二首抒怀,表达出人生苦短、岁月悠长,一切皆无常的感喟;第三首论述了佛家的人生价值观,对世俗人间的利禄功名给予了否定。从整体来看,三首诗既各有侧重,又是一个整体的组合。在理趣上把禅师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融汇一体,虽篇秩有限却意蕴深厚。研读之中,发人深省,透出一种积极的信息,在叙事论述的诗韵中,表达出禅师宏富的学识、深刻的见解,使人感受到丰韵的禅机和佛理。密云圆悟禅师的诗有反复咏之,意味常新;仔细推究,底蕴厚重的感受。本文尚未把密云圆悟禅师的诗和寒山的诗篇进行比照性阅读,这也算是一个缺憾,只好留待来日了。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佛教比喻经研究》批准号:13BZJ014

上一篇:荆三隆:佛教是社会改革的领跑者

下一篇:荆三隆: 《楞严经》喻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