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喻理探究
荆三隆
内容提要: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对当代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宗教和文化至今都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楞严经》自唐神龙元年(705)由中天竺僧人般剌蜜帝在广州制止道场译出后,被汉传佛教各宗视为法门精髓、成佛正印,广为流传。讨论《楞严经》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于我们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仅对《楞严经》以佛僧对话形式展开的庞大喻群中的五蕴喻理进行讨论,以领略佛喻百态千姿、博大深厚意蕴的特点。
关 键 词:《楞严经》;五蕴喻理;探究
广东省佛教协会举办“岭南佛教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对于探讨岭南佛教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扬善去恶、弘法利生的作用,发掘禅宗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教化人生,培养健全的人格独有其思想意蕴。本文谨对《楞严经》五蕴深刻的喻理在岭南佛教文化传播中的理论价值进行阐述,以求证于方家。
一、《楞严经》譬喻述要
譬喻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意即比喻。《楞严经》中的比喻随处可见,如“空华”、“水月”、“恒沙”比喻“幻有”、“妄见”、“无量”等抽象概念。这种喻词迭出的表达方式,使比喻成为佛教经典中最常用的修辞方法。如佛典中以“法”构成的喻词“法海”、“法云”、“法船”、“法雨”、“法音”等,就有一百七十余个之多。《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楞严经》自唐神龙元年(705)由中天竺僧人般剌蜜帝在广州制止道场译出后,被汉传佛教各宗视为法门精髓、成佛正印,广为流传。
《楞严经》中比喻的运用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楞严经》首卷佛陀就明示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①”《楞严经》中佛云:“从乾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②”以如“幻、幻焰、梦、水中月、空中花、影、海市蜃楼、镜中像、露、空谷之音。” 佛陀用这十种联喻妙譬来说明一切事物的妄有形态,精警动人。
此外,佛陀关于业因二十喻中的菩萨十喻“菩萨见欲,如避火坑;菩萨见贪,如避瘴海;菩萨见慢,如避巨溺;菩萨见嗔,如避诛戮;菩萨见诈,如畏豺狼;菩萨见诳,如践蛇虺,菩萨见怨,如饮鸩酒;菩萨见诸虚妄遍执,如入毒壑;菩
——————————————————
①②《大正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地09页中;卷八,第十九册,第142页下。以下简称《楞严经》。
萨见枉,如遭霹雳;菩萨观覆,如戴高山,覆于巨海。①”可谓一气呵成,气势夺人。不仅如此,比喻还是佛典分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佛说十二部之一(契经、应颂、授记、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比、论议)。其中,本生、因缘、譬喻是最常见的经文构成方法。除契经(散文句式)、应颂(用诗句归纳重复)、讽颂(用偈言诗句表述义理)三者为经文体裁外,余者皆因佛经所述“别事而立名”。因此,佛陀在阐发教义时,往往对两类或以上事物的类似之处加以对比,将抽象的名词、玄奥的教义用浅显的方式表现,达到以浅寄深的效果。比喻不仅展示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同时也构成了一整套修身的独特思想方式,成为人们知行兼备、定慧双运的实践和体验,对中国历代文人以及社会文化心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方法。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发教义理趣是《楞严经》突出的特征。
十卷本《楞严经》由序言(序分)、正文(正宗分)、结尾(流通分)三部分构成,结构十分完整。出现的喻词不计,比喻句共一百一十五处。其中佛喻一百零一处、阿难喻四处、僧喻九处、经文一处。在各卷出现的比喻句如下:
第一卷,阿难用喻四处、佛喻三处、僧喻二处;
第二卷,经文一处、佛喻十一处;
第三卷,佛喻九处;
第四卷,僧喻一处、佛喻二十四处;
第五卷,僧喻三处;
第六卷,僧喻三处、佛喻五处;
第七卷,佛喻三处;
第八卷,佛喻三十二处;
第九卷,佛喻八处;
第十卷,佛喻六处。
上述第一卷为序;二至九卷为正文,称为正宗分; 十卷称为流通分,是为经文的流传进行的叙述。从《楞严经》卷一佛陀以“要以譬喻而得开悟”开示僧众,卷十用认知五蕴虚妄,持此经得福“如是乃至数譬喻所不能及”归纳,以喻开教化,以喻收篇,一以贯之、首尾呼应,开合有致、睿智圆融。
二、《楞严经》五蕴喻理要义
《楞严经》佛喻,各有其妙。这里仅以卷二中佛喻讲述五蕴是众生本自具有美妙而真实的本性,这个佛教义理为例,讨论佛喻深刻的寓意和理趣。佛云: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回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
①《大正藏》《楞严经》卷八,第十九册,第143页下至144页上。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睛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①”
五阴,又称五蕴、五阴、五众、五聚,即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五阴是一切烦恼产生的原因,色指一切客观的事物,其他指主观的认识。进而认为由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成的色、受、想、行、识五阴,都是不实的妄有认识。一切无常、无我,都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因消缘灭,一无所有。如来藏妙真如性,意谓众生本自具有的真实美妙的本质,也是成智慧和觉悟的“种子”。
《楞严经》佛喻五蕴的立论,其前提是要承认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确信人人皆可教化。从推理方式看,每一个譬喻都运用了宗、因、喻三支论法,分别对
————————————————
①《大正藏》《楞严经》卷二,第十九册,第114页上至下。
应归纳、演绎、类比三种推理。如第一喻,用“翳眼空华”证“色阴虚妄”:
宗 色阴虚妄
因 妄认空眼二相
喻 如翳眼空华
这是一个完整的运用了佛教因明宗、因、喻三支论法立论的例子,其前提是僧众要想成佛,就必须证悟佛理,祛妄归真,极具思辨特质。
同时,五蕴的五喻论辩还采用了双重否定、两层递进的方法。既否定了空华从虚空生,也否定了空华从眼睛生,这是双重否定;空华在空中既无来亦无去,这是第一层;空华在眼中既不出亦不进,这是第二层。
另外,用“翳眼空华”证“色阴虚妄”的喻证过程,还采用的以喻证喻的方式,“如阿难体,不容阿难。”比如阿难的身体不会容纳另一个阿难,随生随灭、随出随进的道理一样。这样的论证和喻理,从步骤上说:运用了由事及理、由理及人,有逻辑严密、丝丝入扣,步步紧逼、层层深入之感。
以下第二喻“手掌相摩”证“受阴虚妄”、第三喻“谈说酢梅”和“思蹋悬崖”,证“想阴虚妄”、第四喻“波浪相续”证“行阴虚妄”、第五喻“瓶中擎空”证“识阴虚妄”。和第一喻理无二致、意蕴想类,不再赘言。
我们不妨把《楞严经》佛喻五蕴的论述和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五阴譬喻经》①进行一下比照。经云:
“一时,佛游于靡胜国。度河津,见中大沫,聚随水流。即告比丘言:
“诸比丘。譬如此大沫,聚随水流。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沫无强故。
“如是比丘,一切所色,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此,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病但结,但疮但伪。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色之性,无有强。
“譬如比丘,天雨渧水,一泡适起,一泡即灭。目土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泡无强故。
“如是比丘,一切所痛,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知,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病但结,但伪但疮。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痛之性,无有强故。
“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色之性,无有强。
“譬如比丘,天雨渧水,一泡适起,一泡即灭。目土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泡无强故。
“如是比丘,一切所痛,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知,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病但结,但伪但疮。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
————————————————————————
①大正藏 第二册第501页上至501页下。
身,为消尽。所以者何?痛之性,无有强故。
“譬如比丘,季夏盛热,日中之炎。目士见之,观视省察。即知非有,虚无不实,速消归尽。所以者何?炎无强故。
“如是比丘,一切所想,去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比丘见是,当熟省视,观其不有,虚无不实。但淫但结,但疮但伪。非真非常,为苦为空,为非身,为消尽。所以者何?想之性,无有强。”
《五阴譬喻经》为东晋西域沙门昙无兰译《佛说水沫所漂经》的异译本。谓五阴即五蕴之中的色阴如水中积聚的水沫;受阴如水泡;想阴如脱缰的野马;行阴如芭蕉;识阴如幻。因此,五阴“非真、非常”,皆为妄有心生,表达出了人无我的基本教义。《五阴譬喻经》被历代大藏经收录。
可以说唐汉译孤本《楞严经》,以及佛喻五蕴的论述比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五阴譬喻经》的喻证,要更加细致严密,表现出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完善的线索。
三、《楞严经》譬喻的特征
《楞严经》的佛喻,是佛陀对于自然和社会详尽的观察、认真的思索的结晶,反映出高度思辨的特点,以及信仰者的思想光辉。十卷中的佛喻,各得其妙,我们这些比喻所具有的特征归纳如次:
1、以生活实例喻理。令人一目了然的比喻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既易于读者领会佛理,又便于记忆,开启心智。如前两卷中的“煮沙成馔”、 “如火成灰”、“认贼为子”、“行客寄亭”、“清旸升天”、“大海浮沤”、 “以手指月”、“方器见空”、“赤目幻影”、“观月重影”等,都产生了以浅喻深、说服力强的效果。
2、喻中寓理,以理趣阐发佛义。一方面,这些比喻本身就包含着理趣,不仅是理性认识事物的结果,同时起着以生活的真实,论证信仰真实的功效。如“如来藏”性、“本自真如”、“涅槃”等,这种喻理特征是佛教在思维领域中的创造。佛陀无法正面回答在现实中不存在的有关彼岸世界的一切问题。但信仰高于一切,这是所有宗教的特点,佛教也如此。另一方面,这类比喻在寓意中具有双重意蕴,往往有遮诠之功,先否定,后肯定,于否定中立意,在事理中喻证教义。如“迷头认影”以认识产生的错觉来论证妄有形态,说明妄有之心的狂性。这种寓佛理于比喻之中的特点,不仅《楞严经》的佛喻具有,几乎所有佛典的比喻都具备。
3、一喻多指,明喻、隐喻,相互交替。如《楞严经》佛云:“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虽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①”中的“摩登伽
——————————————
①《大正藏》《楞严经》卷九,第十九册,147页中。
女咒”、“宰臣家没”这两喻。前者,明喻阿难八万行中,只毁一戒,隐喻只博
学多闻,不修禅定终将功亏一篑的义理;后者佛陀明喻现实中官场残酷的争斗,既隐喻世态的炎凉,又暗喻要脱离苦海,只有出家修行的佛理。佛陀运用了在眼前发生的事以及政治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来喻证持戒、修定的佛理,针对性强,
有直接和间接喻证的作用。
4、环环相扣,层层喻证,了别真心与识心的差别。指出迷执之识心在自身之“澄清”之“百千大海”;又“以手指月”,“以月为体”比喻只看手指,认指为月,不仅失去“月”即真心,连手指亦失,入于无明的颠倒之中的佛理。这正如“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而真心如“掌亭人,都无所去。”进而如目晕之“第二月,非是月影。”使月喻真心,而眼目眩晕所见的第二个月亮非实有。喻为见精明元,是幻有,而水中之月为分别的识心,从而形成了七处征心,八还辨见的前缘。还进一步喻证了此理如迷路之人“觉迷迷灭,觉不生迷”,豁眼空花“豁病若除,华于空灭”,狂人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自怖头走”,识心之“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以及自已衣中藏有如意宝珠却“不自觉知”而“乞食驰走”,比喻真心本有,有待于智者开悟。
上述比喻,在楞严经中交替、反复出现,以证妄之心为主体,起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
5、联喻妙譬、意如贯珠。如幻十喻、业因二十喻,就是明证。从《楞严经》佛告阿难喻、答文殊喻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印象:佛陀在回答佛教义理时,往往是联喻、复喻交替,一气呵成,起到了递进作用。如复喻“第二月”、演若达多“迷头认影”,多次运用,在喻意上层层相因,在义理上互相印证,收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6、逻辑严密、以喻证喻。诸如因明宗、因、喻三支论法的运用;“翳眼空华”证“色阴虚妄”的喻证过程,用“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这样的论证和喻理,采用的就是以喻证喻的方式;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的论辩都采用了双重否定、两层递进的方法,极具思辨理性的特征。这里权作归纳,容后另论。
《楞严经》喻理的这些特征,反映出佛典中的比喻是以形象事物阐发抽象义理,以生活中公认的事理解释佛义,达到解脱烦恼的“方便善巧”。《楞严经》,具有巧喻妙譬,精彩纷呈,喻理深刻,令人信服的显著特征。通过上述对《楞严经》比喻的介绍以及五蕴喻理佛的初步讨论,不难看出佛教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十分详尽的观察和认真的思索。《楞严经》比喻的运用表现出几个特征: 不仅对于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启发意义,而且还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意蕴,是一座十分丰富的精神宝藏。随着我们对于佛教譬喻经的进一步认识,可以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深对佛教以及岭南佛教文化的特点,促进社会文化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