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曜经》与人间佛教思想渊源探究
荆三隆
摘要: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由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到星云大师等一代高僧发扬光大,这一思想是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在长期的发展中,无论在教义和文化上都具有十分丰富崭新的内容,涉及到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些文化遗产中的人间佛教理念,对于我们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战略,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气度,开阔视野、佛化世间,促进当代文明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出曜经;人间佛教;思想渊源;探究
佛典是佛教哲学和佛教活动的理论依据, 是佛教思想文化联结社会生活的纽带。佛教譬喻经的研究工作不只是对佛教理念的阐发, 也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这样的研究工作, 贯穿古今, 代有传承, 与我们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促进各国人民文明交往中都有着不应忽视的积极作用。由佛光山和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人间佛教与中华文化”论坛,以回归佛陀本怀为主旨,开掘人间佛教的思想价值,意义极为深远。本文试就《出曜经》所体现的佛陀教化世间的论述,阐述与当代人间佛教理论和实践的思想渊源,以就教各位方家。
一 《出曜经》与《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思想一脉相承
佛教譬喻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通过对其中与当代社会文明有互动价值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 引起人们对这一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关注, 进而认识佛教在当前国家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汲取佛教文化思想成果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是汉传大乘佛教的发源地, 对大乘佛教的研究不能脱离汉译佛典, 因此对佛教譬喻经的阐释和研究也是佛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大乘佛教经典在思想上具有两个特征: 一方面表现出把“万法唯心”的理念推向了“信受奉行”的信仰高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世俗化,人人皆可成佛、往生极乐世界的信仰情怀。尤其是佛教譬喻经的通俗性特征, 使之在中国的历史传播中,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 调动了各种文化形式, 如绘画、雕刻、建筑以及讲唱戏剧等, 补充和诠释佛教的义理, 构成了蔚为大观的佛教文化体系。可以说, 佛教譬喻经思想文化的影响, 已经超过了佛教本身,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佛教譬喻经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而且有现实意义;譬喻经研究不局限于学术和文化研究的范围, 还与社会的和谐进步相辅相成;譬喻经在历史上的传播过程,就是世界文明融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进步的过程。
《出曜经》作为有最完整、最庞大喻群的佛教譬喻经,共三十卷,三十四品。《出曜经》由诗颂,即优陀那、意为佛陀自说,以及注释诗颂的故事,即阿波陀那,意为譬喻所组成。“出曜”是梵文意译,在这里意指“譬喻”,即本经系以譬喻或寓言方式说甚妙教义。“出曜”一词在汉译时,被认为出自《诗经》的“日出有曜”。因此,出曜意为“太阳升起带来的光明”,即把经中的譬喻故事,比喻为“如太阳的光明照亮一切黑暗”。 所谓“言出曜者,过去恒沙诸佛世尊,皆共赞叹出曜法义,如来世尊亦名最胜。云何为最胜?胜诸结使不善之法,胜淫怒痴,胜一切生死结缚,胜外道异学尼干子等九十六种术,于中特出,故曰最胜。演说畅达无有留滞,布现演吐为诸天人,义味成就,是故说撰记出曜。如世尊所说,演说畅达无有留滞;如世尊说一切通达,仙人慈哀一身无余;如世尊所说者,畅达演说言无留滞,故曰世尊说也。一切通达者,一切智达、一切示现、一切通了、分别一切义。游六神通成无上道,如来六通亦非罗汉所能及逮,佛为诸度最胜最上,于诸法相悉能分别,故曰一切通达也。仙人慈哀者,一切充满生死悕望如父母之想,拥护心慈哀之意。”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出曜经》,《大正藏》第四册,第611页上至中。
认为《出曜经》是如恒河沙数的佛,都共同赞叹的佛法义理,佛陀也说此经最为殊胜。它可以战胜各种烦恼和不善的认识,战胜淫欲、怨怒和愚昧,战胜一切生死烦恼和束缚,战胜六师外道外道和迥异佛法的耆那教的祖师尼干子等九十六种论说,在论战中特别突出,因此说最为殊胜。其论说畅达无碍,推理如神来之笔,意蕴深厚且智慧通达一切、显示表现一切、圆通了解一切、分别认识一切佛理。佛陀有救度世间最殊胜无上的智慧,对于一切现象形态都能分别,慈悲之心充满一切,为解脱生死烦恼的人带来希望,犹如父母期望子女的美好之心,慈悲之心护佑生灵。佛福德具备,在漫漫长夜中修行善法,是身心无比清澄的人。
笔者初步勘定《出曜经》为一百八十三篇比喻故事。这部巨制鸿篇,由印度的法救菩萨汇编。汉译为十六国后秦(384-417)又称姚秦时期,僧人竺佛念译出。竺佛念,《高僧传》卷一云:“凉州人,弱年出家,志业清坚,外和内朗,有通敏之鉴,讽习众经,粗涉外典。其苍雅诂训,尤所明达。”他出生在今天的甘肃武威,早年出家。在长安译出的经典有《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出曜经》、《胎经》、《中阴经》等,为佛门一代宗师。
《出曜经》的偈颂部分(即《法句经》),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俱舍论》卷二等所载,作者法救也是印度佛教四宗(经部、毗婆沙、中观、瑜伽之一)中经部早期的譬喻大师。本经的传译,僧睿在《出曜经序》述,罽宾沙门僧伽跋澄于前秦建元十九年(383)至长安。后秦皇初五年(398)秋,依太尉姚旻之请,僧伽跋澄执梵本,竺佛念宣译,道嶷笔受,和、碧二师校合并订正。僧睿本人也参与了校订。
汉译《出曜经》以阐发佛义为要,通过譬喻来宣传佛教所说人生无常,以修行戒、定、慧积善根而达到解脱的道理,也和星云大师《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一书中的基本论述法脉相连。如《出曜经》无常品包括三十五篇论述人生无常的比喻故事,分别是:无常喻、婆罗门喻、佛说安宁喻、佛告七人喻、佛说三有喻、佛告阿难喻、果待熟喻、譬如陶器喻、陶师作瓦器喻、万物皆灭喻、人命无常喻、五盛阴喻、人命危浅喻、岁月无常喻、生死离别喻、亲友无常喻、三因缘喻、人生四喻、比丘厌倦生死喻、无常鬼喻、少壮必老喻、老耄喻、佛说老者喻、百岁喻、鱼喻、人生如逝水喻、四众弟子喻、老则色衰喻、阿梵和利喻、不净观喻、佛说病者喻、贪吝者喻、七宝尽失喻、箭喻、兄弟喻等。因此,《出曜经》在佛教譬喻经中,是对佛陀无常学说阐发最为全面系统的。
在《出曜经》无常品中的第一篇“无常喻”,佛陀通过讲述人生皆苦、一切无我、无常的义理,说明只有修行清静的佛法,才能脱离苦海,证入清澄寂静的境界。并且用偈语“所行非常,为磨灭法。不可恃怙,变易不住。”①归纳全篇的主旨。无常学说是佛陀的基本教义。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象形态,都是暂时的,并非一成不变的,而且最终都要消亡,无一永存。故《无常经》有:“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常讲的有:刹那无常、相续无常、众生无常、世事无常、世界无常、诸念无常。这种认知,否定了永恒的一切,包括婆罗门教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为佛教的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
星云大师在《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一书中,第二章“人间佛教的根本教义”的第一节就是论述“苦空无常的究竟实义”。同时,也是这本论述人间佛教理念的著述中,篇秩最长且最细致的部分。在“苦空无常的究竟实义”篇之始就明示“佛陀对人间的看法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是非常究竟的。”②进而提出:“即便生命有‘老、病、死、生’,也会在无常里获得转机,获得更新。”③这样的理解,已经对佛陀的无常学说具有了转机和更新的认识,是对无常学说进一步的究竟和认知。同时,使人们对佛陀教义,代有传承、究其真谛,生生不息、常论常新的理解开拓了辽阔的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出曜经》,《大正藏》第四册,第610页中 。
②③星云大师《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人民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第63页;76页。
二 《出曜经》中一切佛的宗旨就是教化世间的叙述
(一)佛法是脱离苦难的真谛
在《出曜经》第二欲品,第三十八篇“佛出世喻”里,指出了只有佛法的智慧,才能破除人们苦难之源的喻理。经云:“昔有人遇事,闭在铁牢,窃作方宜,以自免罪。或依豪强、或用财货、或依姓族,用免其愆。欲爱牢缚,非凡夫所能解,唯有诸佛出世,以智慧之赫焰,烧燔山野之结藂,以刃利剑割断七使原本,然后乃得解脱。”①
故事的寓意在于人生如在铁牢之中,会想尽一切办法,免除自己的惩罚。有的人依附于豪门贵族、有的人用钱财打通关节、有的人依赖自己家族的势力,来免处罪过的惩罚。
色、声、香、味、触五种欲望的牢狱,不是凡夫俗子所能解脱的,只有佛出世间,以智慧之烈焰,燃烧山野茂盛的杂草,以快刃利剑割断贪欲、瞋恚、爱欲、傲慢、无明、妄见、疑惑七种束缚,然后才能得到解脱。故事喻蕴颇丰。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叙述,隐喻了专制制度的本质,铁牢是权力、金钱、人情关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暗喻社会最丑恶的东西,做过的一切罪恶,都可以在这里进行私下里的交易。烘托出“自古衙门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残酷现实,反映了古今中外,在牢房之中,有过难以计量的冤魂。
第二部分运用了双重比喻,佛法的智慧如同燃烧荒野中的杂草;如同砍断束缚人们心灵七条绳索。以牢狱之灾可以解脱,比喻心灵之灾,世人不能解脱。反映出只有佛陀可以解脱人生苦难和心灵束缚的喻理。当代人间佛教的思想,恰恰诠释了这样的认知。
(二)一切佛都是为了解脱人生苦难
在《出曜经》第十三道品,第一百零三篇“过去七佛喻”中,通过对过去七佛的叙述,传达出一切佛都是为了解脱人生苦难的喻理。开篇就提纲挈领指出:“吾已说道,除爱固刺。宜以自勖,受如来言。”②意谓:我已解说佛法义,去除爱欲牢固刺。自己应当勤修行,解受佛陀的教理。
指出过去如恒河沙数的一切佛,都是通过八正道而自己觉悟,带领弟子们从破坏烦恼心的聚集,竖立解脱的法幢敲击大法鼓,除尽生死轮回,确立清净修行,所作的功德已经具备,更不接受妄有,如实知道事物的本质。已经证悟了没有忧患的境地,不再有生、老、病、死,证入寂然清澄,也没有生起和泯灭不再轮回。犹如澄静泉水深幽且清彻,成百上千亿众生灵心中饥渴的,都能满足,佛法滋润众生灵,去除烦恼。修行也是如此,依据圣贤的佛理,成百上千亿众生灵心中饥渴于佛理,以甘露法味满足一切众生灵,永远没有饥渴,还要除去一切烦恼,去除不善的行为也不再产生恶行。一是于现在的佛法中自己快乐,二是体味佛法,三是扶危救困、心意不乱,四是劝人精进、证悟佛理。
佛陀亲践菩萨行,才能觉悟和了知生死的根本原因,佛陀给弟子解说微妙的佛法时,就断言只有进入人世间,才能觉悟认知,怜悯一切众生灵,如同母亲爱护子女,佛理使众生灵得到解脱,救度不可计算的众生灵。证悟有两种含义:一是对事物形态的本质认知,二是禅定观想的智慧。对事物形态的本质认知,指对所做的事坚定不疑。禅定观想的智慧,指在禅定观想中,从一心定念起进入一心定念,这样经历成千上万的禅定,心有所想,随心意成就,就是禅定观想的智慧。所谓世界,有三种:一是阴世,就是所谓色、受、想、行、识五阴;二是器世,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三是众生世,就是一切有形的生命形态诸如胎生、卵生、化生、湿生这四种生命的形态,都叫做众生灵的世界。如有眼光的人,在手掌之中观赏清净果,重量和大小都能认知。佛陀平等觉悟,观想众生类的心中所想和产生的根本原因,都能分别认知。一切佛都叫做善逝,证悟到静寂的境地,已经证得到彼岸,没有生、老、病、死,忧愁和苦恼,也没有饥寒和劳苦,除尽一切苦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参见《出曜经》,《大正藏》第四册,第628页中;第683页下 。经文仅节录
对于过去佛的讨论,在佛教史上,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婆罗门教的历史在古代印度,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而佛教作为新的思想学说,也必须借助历史文化的传承。过去七佛的讨论,为佛陀所创立的宗教,提供了更加久远和漫长的历史岁月的支撑,对于有着纷繁复杂的宗教文化背景的恒河流域,一个新的宗教,同样需要有历史渊源,这样才能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线索,有机地联系起来。尤其是在佛陀对于过去佛的论述中,都强调了戒律的重要性,或者说过去佛的区别,也是从关注和强调佛律的侧重方面,加以区别的,从而突出了一个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特征,就是日益完善、更加具体的律法。
这篇一共有八首偈语的篇章,不仅有从佛教历史传承的描述,同时还有历史和文化传说的记录。四条大河,皆出大泉一源,分别从牛、马、狮、象口中流出的记叙,给人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的感受。对恒河信奉的描述,更为具体,这种记录和今天印度社会对恒河的信奉,几乎完全吻合,使人从中可以感悟到宗教历史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
另外,犹如毒箭射入人的胸膛,不可自拔,爱欲之箭也是如此,射入人的心识不可自拔。这样的比喻句,也十分贴切;犹如江河流水归于大海,具备和成就了大海,圣贤的佛法戒律也是如此。用江河水成就大海,比喻戒律成就佛果,隐喻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完善的积累的过程,暗喻佛教的生命力,来自对于律法的坚守,也反喻丧失了戒律,佛教也就不再存在的教理。人间佛教的实践证明,这种认识就是弘扬佛法的亲历和亲践。
(三)佛陀转法轮就是要教化世间
《出曜经》第三十一乐品,第一百七十一篇“佛初转法轮喻”,开宗明义说佛教的诞生,就是要以教化世间为己任,标志着一种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形成。故事以佛陀创教的过程,说明了代表着广大众生灵福祉的佛陀教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云:“昔佛成道未久,初度五人,次后五人、江村十三人、贤士众中三十七人,通佛六十一人。”①
佛陀明确告诉弟子:你们各自到四方教化,救度世间的人。我独自前往恒河岸边进行教化。 指出修行不吃苦不能成就,要应当修苦行然后才能成就佛理,舍去世俗才能通过禅定解脱,修行清净禅就能解脱。众生灵在漫漫长夜之中,迷惑于天上、人间、地狱、饿鬼、畜生五种去处不知真谛,贪图世俗禅修的福报,轮回天上、人间、地狱、饿鬼、畜生五种去处周而复始,而出家证得佛理则永远寂灭不起妄心。如人身负重担经过艰难险阻之处,所担负的既不是世俗生活中急需的货物,也不是金银珍宝、砗磲、玛瑙、珍珠、琥珀,是世俗生活不需要的货物,旁边的人劝说:“看你所担负的,不是真正的财宝,为什么不舍弃,去求真正的财宝呢?”这人随即舍弃,去求真正的财宝。观想众生灵也是如此,担负色、受、想、行、识五阴之身在欲界,生死轮回不能出来。圣贤的人告诉说:“你今天所担负的色、受、想、行、识五阴之形,无秽恶臭为什么不舍弃呢?应该训速舍弃求得轻松。”这时众生灵随即用各种方法,舍去欲界的身体接受色界的身体。已经接受了色界之形,圣人又往教化他,使他舍弃妄身,成就没有烦恼的智慧,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的认识。
如果修行人以清净的智慧观想,灭除欲望的渴爱、色界爱、无色界爱,在身行、口行、意行中,除杀、盗、淫三身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四口业,贪、瞋、痴三意业,永远除尽,理解了知色、受、想、行、识五阴产生的根本,也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犹如商人不辞劳苦,冒着危险采集珍宝,平安回家亲属一起庆贺,男女老少无不欢喜,朋友和同伴也都承蒙恩泽;倘若心开意解布施惠及及一切人,不再有苦难以快乐为根本,亲属都欢乐不能远离。指出合乎义理则有乐,弘传佛法惠及人,先苦后乐是根本。犹如铁匠烧火炼铁球,火光熊熊难以靠近,圣贤的人观察众生灵淫欲、怨怒、愚痴之火,烧烤自身不能认知和自己觉悟。修行正见人,免于爱欲的泥潭。犹如热铁球渐渐冷却,不再热可以凑到前去,也不冷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大正藏》第四册,第756页下。限于篇幅,本文不征引故事全文。
强调只有没有污垢之人,才能免除愤怒怨恨之心。修行人,永远拔除了忧患的根本,种下了快乐的根,观察世间有的变化,如看如幻的浮尘一样。 虽然身体修苦行,但心神静寂没有损伤,修行人没有怨怒心,慈悲感念众生灵和自己一样。修行者禅观烦恼根源,认知淫欲、怨怒、愚痴是各种灾祸之首,生起的欲望和怨怒心,相互染污终成大患,不能脱离生、老、病、死,愁苦忧恼各种苦难的根源。怨怒和仇恨心也不产生,明智的人能鉴别还能断除烦恼心病,既自己除去心病也治疗他人使之没有心病。也不再思念一切现象形态,在利益和诋毁以及赞誉面前妄心不动。如人处世富贵和贫贱变化无常,或者成为转轮圣王,随后便如同分散的粟米一样微不足道,只有贤圣的佛道,没有尊卑高下之分。修行不由于六根,生起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生发色识、声识、香识、味识、触识、法识六情,这十二种妄想就没有心迹,所有圣贤修行人,不受欲望来污秽。
故事从佛陀成道说起,第一次度脱了随他出家修苦行的五个人,随后又度脱了五个人、在江边的村落度脱了十三人、贤明的人三十七人,加上佛陀本人共六十一人。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有思想价值的信仰体系一旦建立,就会蓬勃发展。以此比喻佛陀的教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佛陀告诉弟子们:“你们各自到四方教化,救度世间的人。我独自前往恒河岸边。”在这看似不经心的叙述中,我们看出了佛陀高度的理论自信,隐喻着佛陀有着以一己之力,要把这个颠倒了的世界,重新颠倒过来的勇气;暗喻着一个佛教的真谛,这要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心中充满光明,就可以照亮三千大千世界的黑暗,就能给众生灵带来希望,带来光明。因为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故事还交待了佛陀和佛教史上著名的大护法给孤独长者相识的经过。当时憍萨罗国的国
都,舍卫城不仅商贾云集,而且名家竞奔,各种宗教活动和经济活动皆极盛一时。佛陀在这里传教二十余载,流传至今的故事颇多,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六中多有记载。不仅如此,舍卫城在当时还是婆罗门教、耆那教频繁活动的地方,莘莘学子,响慕而来者不绝于途。给孤独就是舍卫国的一位富商和长者。他因为乐善好施,哀恤孤独且扶危济困,故被人尊称为给孤独。他皈依佛教以后,并花重金买下了舍卫国太子祗陀的林园后,建寺院献给了佛陀,因此称为祇树给孤独园。
从给孤独长者对佛陀的问讯看“期待天人之尊,起居便利,步履矫健,听说您在此修行,睡得还好吗?”他是一位极为细心的人,他把对佛陀的崇敬化为具体的行动,也就显得十分自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陀在当时社会上所产生的巨大反响。近百年来的人间佛教的发展,无疑也是对佛陀教化世间思想,最卓越的继承和发展。
(四)佛法教化意在除妄心
《出曜经》第三十二心意品, 第一百七十二篇“修心如伏魔喻”,就是论述教化人心,去除恶行;从知人心,到改造人心,就是佛陀心法的核心。以此反映出佛法就是对治人心的喻理。经云:“世尊出现于世,正欲降伏人心,去秽恶行,如彼修行之人,恒自思惟,兴心设论。”① 认为最难护持是人心,所以佛陀出世间,就是要降伏人心,去除污秽,如修行之人,常自己思考,以心设论。修行人观察心病产生都有因缘,探究本源都在心意,犹如盗贼依据险阻抢劫,如果没有险阻就不会产生忧患的道理一样。贪欲也是如此,心为窟窠,辗转奔驰成为灾难。所以说,降服妄心为行善。犹如鱼离开了深渊,落在旱地上,心烦恼不能自在。心也是如此,奔驰在各种烦恼中,不能自制,被各种邪恶所支配。如太阳初升之时,光照四方无不通达,心也是如此,奔像色、声、香、味、触、法,如果不能自制使之止息,如同凶恶暴怒的大象难以制御一样,要用钢钩然后才能制服。所以说,心识游走非一处,犹如日照皆光明。智慧之人能节制,如钩止住狂象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大正藏》第四册,第758页下。限于篇幅,未征引故事全文。
指出妄心无比牢固不可见,修行之人要以各种方法反观其心,要自己常忏诲,慎莫心中生瑕疵。心之待物不定,执著色、声、香、味、触、法,犹如猿猴贪图果实,舍掉一个摘取一个,心意不定,心也是如此千变万化,产生各种忧患不能舍弃。人处生死轮回经历的岁月,不能计算,或者在地狱、畜生、饿鬼,恶道中受苦,难以计算。因此,观想身如屋,危弱不牢就会损坏,认知了根源和心病的原因,也不往生造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暗室。
提出圣贤的人降临世间精勤修行,断除恶行使恶念不再产生。如佛说:“我今天解说心的根本,轻浮急躁而疾速,一天一夜中有九百九十九亿个心念,每个心念各异,所造行为不同。”所以说,人心之中常浮躁。人心最难把持难护佑,念恶之心如山谷的响声,会有回响一样,想守护妄心是办不到的事情。犹如凶恶的猛兽之类,如虎、狼、毒蛇、大蟒、蝎子等,想使野兽心中不行恶,前所未闻。 智慧之人能自正,犹如弓匠做直箭。修行先正其身,认知一切是苦、本质是空、并非有不变的身心、一切无我的佛法,了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心念产生的恶行,以告诫自身不生邪恶,犹如巧匠善于制作弓箭,端直且没有节结,可以担当抵御外敌入侵的重任也不是困难的事。
人的心意指导各种行为招来祸患,为恶来自意恶,都是由心生发的,不是父母、兄弟、亲属、仆人、奴婢所造成的。明确认知这个道理,才能了知邪恶产生来自妄有心尘,所以要守护使心中不乱。犹如世上的人,建造宫殿、房屋,倘若不严密,天下雨之日就会无处不漏水,人不修正自己的行为,便会漏出色、声、香、味、触、法的心尘,也不思考不净的观想禅定,漏出三贪、瞋、痴三毒的汹涌之水。所以说,盖了房屋不严密,天上下雨则漏水。人如果不修行佛理,心里漏出淫、怒、痴。除尽心尘应当用诗句概括,简略地解说其要义。愚痴也是如此、瞋怒和怨恨也是如此、吝啬和嫉妒也是如此、傲慢也是如此、爱欲也是如此。
如细致严密的人,建造宫殿和房屋严密,天下雨不会漏水,人只有自己修行,去除淫欲、怨怒、愚痴,才不会做出各种恶行除尽忧患。应当用诗句简略地解说其要义。愚痴也是如此、瞋怒和怨恨也是如此、吝啬和嫉妒也是如此、傲慢也是如此、爱欲也是如此。
这篇比喻故事,都是围绕除去妄有心,共用了十三首诗句进行概括和归纳义理,然后分层逐一议论生发,讨论其中所蕴含的佛教理趣。这里已经具有了大乘佛教时期万法唯心的理论来源,所谓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任何事物都是妄有之心辗转生发的。
本篇还主要针对的是心是一切恶行的本源,也是愚痴、瞋怒和怨恨、吝啬和嫉妒、傲慢、爱欲,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没有上升到针对一切事物的理论阶段。篇中把佛教“有漏”,即污染的妄心的喻词,所产生的来源介绍地很清楚。就是以建造宫殿和房屋如果不严密,天下雨就会漏水,来比喻人如果不能修心禅悟,就会产生烦恼和各种恶行。在论述方式上,仍然采用了反复喻证的方法,用现实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来说明主观的思想和认识,都很恰当准确。如心犹如盗贼依据险阻抢劫,如果没有险阻就不会产生忧患一样。贪欲也是如此,心为窟窠,辗转奔驰成为灾难。这是一种连比叠喻的连带方式,即比喻妄心为强盗、为巢穴、为奔驰变异,产生忧患。
此外,心意不定如猿猴贪图果实,舍掉一个摘取一个,比喻心也是如此千变万化;心如同群魔在奔驰,犹如岸上的鱼跳跃,不能自在,比喻妄心如魔难收服;如同凶恶暴怒的大象难以制御一样,要用钢钩然后才能制服,比喻治心非佛理难成;念恶之心如山谷的响声就会有回响一样,比喻妄心是自然形成的业缘;犹如凶恶的猛兽之类,如虎、狼、毒蛇、大蟒、蝎子,比喻心性难移。这些比喻句,都具有生活的深刻底蕴,也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星云大师指出人间佛教就是要努力达到:“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无有颠倒的境界”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星云大师《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人民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第12页。
和佛陀的思想没有差别,无须赘述。
三 人间佛教就是佛陀教化世间的实践
星云大师在《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一书中,在对第四章的第七节“中国佛教衰微的原因”的分析之后,在第五章,分了五个方面,具体叙述了当代人间佛教的实践活动。在逻辑和因果关系上,厘清了发展人间佛教的思路,以及弘法中需要对治的积弊。这样,续佛慧命的工作,也就开展的如火如荼、生机盎然。这一章叙述精详、有据可查,无论是在办刊印典、助印流通、办学教化、接引青年、广结善缘、传戒皈依、践行六度等一系列工作中,都能遥承佛陀教化世间的根本,身体力行佛陀救度众生的情怀,使人读之感喟不已。特别需要赞叹的是那种宽广的胸襟,不仅有“两岸未通,佛教先通”的但当,更体现了如来家业的圆融,弘扬法脉在寰宇的宏愿和本心。因此,人间佛教的实践,从本质上说,就是佛陀在人间的印证,是扬善除恶、佛法在世间、真谛在人心的明证。
总之,研究佛教譬喻经,可以进一步发掘佛典优秀的文化资源,弘扬大乘佛学的普渡精神和菩萨情怀,对于促进文明交往中各国人民的和谐发展都是有益的。本文主要从譬喻经的巨制鸿篇《出曜经》中的佛化世间的立意上,从意蕴深邃的佛化世间以及救度生灵的的宗旨出发,结合星云大师《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所阐述的人间佛教理念加以探究。对于星云大师书中运用巧比妙喻,直探佛陀本怀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轨迹,以及由715篇比喻故事组成的《星云说喻》中体现的菩萨情怀、人间佛教的思想菁华并未涉及,容当后论。我们期待借本次会议的机缘,调动佛教思想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激发社会活力, 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目的。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气度,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交往,一定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