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名人丛书金刚经注译再版校对问答

名人丛书金刚经注译再版校对问答

2017-06-17
1. 第22页第5行 ;第17行。第24页倒数第5行;第26页11行,第26页最后一行第33页倒数第11行,等等。
此种情况,全书很多,但是形式不统一。请问MPS.后所跟数字是罗马数字?还是阿拉伯数字?以第22页为例,是否应该写为MPS.Ⅲ,8  MPS.Ⅰ,8 (罗马数字), 而不应该写为MPS.111,8  MPS.1,8(阿拉伯数字)?现将全书统一为MPS.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  的形式。当否?
答:统一为MPS.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
2. 第22页,倒数第7行。第23页倒数第3行、倒数第2行 ,等等。
此种情况同上,SN.后所跟是否为罗马数字?现将全书统一处理为SN.罗马数字,p.阿拉伯数字。当否?
    同上
3. 第25页倒数第2行。第26页第1行,第3行,第4行字母K、N、P是否应为小写?
答:否
4. 第28页第行11行、第12行 第29页第4行字母N是否应为小写n?
答:否
 
5. 第33页第7行,与第24页第7行第28页倒数第14行 第42页第4行等不同,通观全书,大多是形式为Mvyut.阿拉伯数字,现将全书也处理为Mvyut.阿拉伯数字形式。但第33页后跟似为罗马数字,与后文不统一,应如何处理?(第182页)
答;保留,着力和强调的内容不同。
 
6. 第35页倒数8行第41页第5行,第46页第11行第62页倒数5行第65页倒数11行
 第69页第3行第70页倒数第8行,第84页倒数第6行第166页第2行出现多种拼写,以哪种为准?
     答:统一为后两种
7. 第36页第12行第48页倒数第5行第175页第一行故全书统一处理为MN.罗马数字,p.阿拉伯数字。当否?
答:很好
8. 第36页第12行 “11”是阿拉伯数字还是罗马字母“Ⅱ”?
答:罗马字母
 
9. 第46页第3行“S”应为小写“s”?当改否?
  答:保留
10. 第49页倒数第11页第51页倒数第7行单词后数字形式不同,请核审。
答:11页T改为1,余不动
 
11. 第27页第1行第2行第50页第4行,第51页10行等。全书统一处理为Buddhac.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当否?
答:可以
12. 第53页第4行第190页倒数第4行前后不一致,当如何处理?
答:以后面为准
 
13. 第60页第8行全书基本上都是这种形式此处如何处理?
答:前面先罗马,再阿拉伯数字,后面不变
14. 第64页倒数第11行全书的相类似的基本形式为同页、第30页6行此处改为SSukh.2,当否?另第64页最后一行当如何处理?
答:不变,前后页数不同,内容不同
 
15. 第75页第4行其中此处“腨”,解释为股肉,似乎不合适。腨,意为腿肚子。当如何处理?
答:不动,意谓其肉如鹿股,是喻词,非名词
16. 第75页10行请核,前词组是否为Mvyut.?后面罗马数字当如何处理?
答:不动
 
17. 第81页最后两行及第82页前3行
 
此段处理为
上述佛本生故事尚见巴利《本生经》(Jātaka.Ⅲ,No. 313),梵本《本生鬘》(Jātaka-māla,No. 28),梵本《譬喻如意蔓》(Avadāna-kalpaltā,38),梵本《大事》(Mahāvastu Ⅲ,p.357),KSS(Kāśi Sanskrit Series,Benares,Chowkhamba Sanskrit Series Office)Ⅰ,p.248与11,p.630等以及汉译。。。
如此处理是否合适?
答:还是用分号,各种版本和语言都是并列关系
18.第157页倒数第9行,倒数第6、第3行字母后的“11”“1”是阿拉伯数字还是罗马字母“Ⅱ”“Ⅰ”?
  答: 罗马字母
19. 第158页 第8行第10行
能否处理为Theragtha,p.766     同上,p.575     ?(后面几页有多处类似情况)
   答:可以,在同一页同经,第一次出现可加p.再出则不加
20.第159页中间中间是阿拉伯数字“1”还是罗马字母“Ⅰ”?
   答:罗马字母
21.第165页前3行
先处理为:
梵语为citta,见AK.Ⅱ,23 ,34;《俱舍论》卷二十八;AK.Ⅲ,3;《中论》。梵语又为cetas,见AK.Ⅱ,33;《中论》;《百五十赞》四十八、一一四颂;MSA;MAV。
当否?
答:可以
本页第9行全书只出现这一次,要如何处理?中间是阿拉伯数字“1”还是罗马字母“Ⅰ”?
    答:罗马字母
22.第167页,倒数第三行词组后是阿拉伯数字“1”还是罗马字母“Ⅰ”?
答:罗马字母
23.第174页中间能否处理为
Suttamipta,p.1114.  ?
      答:可以,同页同经第一次出现加p.,后则略

上一篇:荆三隆:《出曜经》与人间佛教思想渊源探究

下一篇:荆三隆:佛教比喻经研究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