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此次《四書》教學研討會吸引了兩岸三地最富盛名的國學大師。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甘陽、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鄭宗義、臺灣慈濟大學教授林安梧等悉數到場。
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矛盾也凸顯,需要倡導儒學的核心價值觀。他認為,市場經濟的驅動力以利益為導向,但是以利益為導向不能成為一個社會的普遍價值,它只適用在經濟領域,社會的普遍價值應該是社會關系的和諧、個人生命的提高等,而這些都不是市場經濟本身能夠提供的,“就像一輛汽車,動力再好也需要一個方向盤,社會普遍價值就起著方向、導引的作用。”
陳來表示,中華民族以長江和黃河流域作為中心,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融合、拓展兩千多年的文明中,巨大的融合力、凝聚力均由儒家文化中來,當代社會也需要這種凝聚力,儒學在構建社會倫理、個人的道德修養、心靈的安頓等方面起著巨大作用。
與會學者對這一點基本達成共識。復旦大學哲學院教授張汝倫認為,孔子的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價值失范的時代,和當今非常像,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回望並訴諸先賢的哲思和教誨,重新建立能讓人安生立命的人倫日用和道德坐標非常必要。
“社會上普遍認為儒家思想主要是關於人身修養和人格完成。其實不盡然,以四書的《論語》為例,它的基本主旨卻不僅是關於個人的完善,更是關於文明的完善,關心人類的命運以及個人對人類的責任,培養人一種家國天下的情懷。”張汝倫說。
中央黨校哲學教授王傑則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道德信仰體系,只有既能夠適應全球化,又能夠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纔能夠得以存在和繼續發展,“人們試圖通過對儒家思想、傳統文化、國學的重視,來呼喚社會的道德良知,呼喚正義的力量,呼喚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喚人性中善的本質。”
探索:《四書》等經典納入高校通識教育
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劉強說,近年來黑磚窯、毒奶粉、瘦肉精、強拆遷等事件,無不昭示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滑坡,在造成這一切惡果的制度層面的問題無法快速有效解決的前提下,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化成天下”的教育,“修德之謂教”的教育。而在教育中,最重要的無疑是以人為本的生命教育,養成人格的道德教育,淨化心靈的宗教教育,變化氣質的人文教育,以及捍衛權利、護持尊嚴的公民教育。
“正是在這一認識基礎上,中斷近百年的《四書》教育理當被提上日程,成為大學、中學乃至小學的通識人文課程。”劉強說。據悉,本世紀伊始,中國高校頻掀通識教育高潮,一些大學嘗試打破通識教育壁壘,將“四書五經”等經典重新搬進課堂作為必修課。
陳來介紹說,通識教育目前越來越得到關注大學教育的學者的重視。他認為,中國大陸目前通識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增加中國文化經典課程,促進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
而國學教育注重的是一個綜合文化素質的成長,傳統文化提供給青少年乃至成年人一種價值觀和道德准則。“以四書為例,中國人所具有的傳統價值觀念,對它最規范的陳述和表達就是從《四書》中來的。”陳來說。
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張衛紅認為,現在大學的通識教育依然是學術化的教學導向,學生們可能學了很多知識,但內心裡往往是雜亂而沒有底氣的,原因在於,支持這些知識和方法的深層的價值觀、信仰、道德、文化身份等精神底蘊依舊是荒漠狀態,他們所沾沾自喜的學術訓練無法真正沈淀到精神底蘊中。“而中華文明薪盡火傳的實質恰是這種人格精神底蘊,有尊德性,道問學纔有根基,總說中國現代教育培養不出大師來,原因何在?我們可以從儒家兩千年來成功的教育模式中探尋途徑。”
他介紹說,近年來,活躍在民間的傳統文化復興運動方興未艾,比如由民間推動、進而官方參與的《弟子規》學習活動、傳統文化公益論壇、經典暑期誦讀公益夏令營,一些直指人心、讓無數學子、民眾當下受用的教育方法,也折射出傳統教育模式在現代生活以總總方式復活的可能性,也能照見官方學校教育的某些缺失。
話題:《四書》是否該走進中學課堂?
兩岸三地《四書》教學研討會上, 不少與會專家學者呼吁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應該回歸基礎教育。
臺灣國學大師林安梧、徐聖心都認為,國學需要在民間紮根,四書應該走進中小學課堂。林安梧說,在臺灣,《四書》教學進入中學並已常態化,對培養孩子對本民族的道德共識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作用。
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劉強介紹說,長達數千餘年的讀經時代,盡管屢經浩劫,幾度陸沈,但以經典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卻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一個鮮明的對比是:讀經時代,學術文化昌明,而近六十年的非讀經時代,卻培養不出一個第一流的文化大師。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五四那一批新文化運動的巨子們,盡管高呼“打倒孔家店”,可仔細考察一下,他們哪一個不是飽讀經典、學貫古今?
劉強認為,在高校乃至中小學推展傳統文化經典尤其是《四書》教學,對於下一代的文化修養、人格養成、氣質熏染、價值擔當諸方面,都將起到潤物無聲、水到渠成之塑造作用。
“我不贊成復興儒教的倡議,但對於在中小學開展適當的讀經活動,則以為大有必要,而且越早越好。”劉強認為,中小學是一個人學習的黃金時代,與其讓孩子背誦那些考試過後全部忘記也毫不可惜的現代文,不如讓他們多背一些可以啟迪一生的文化經典。
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周熾成則表示,從漢代到清朝的兩千多年中,上至王子、下至平民百姓,受教育者皆讀《論語》,《四書》中的其他三書,在元朝之後成為中國讀書人的必讀書。如果到了大學階段再讀《四書》,那會有點晚,《四書》中的很多話,需要從小記住,應該將其納入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