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本文是1月8日参加陕西省思政治理论(马原)学会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研讨会的发言。
学习十八大报告,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改革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迫切性是不言而喻的,教育部先后推出大连理工大学的案例式教学、上海大学的多媒体教学和今年重点力推的专题式教学,都在深化改革当中,但这些改革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没有把四门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依然是根据规划条块分割,而实际上四部分应是一体的,老师把握也应该是一体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学习和应用。思政课教育本应属于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范畴。如果思政课教学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势必削弱其理论的和现实的支撑,开再多的课时,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都会适得其反。目前,学生普遍厌学思政课就是最好的说明。可以说,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假马克思主义。今天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我们也应预流而进。
那么如何改呢?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根据“需要”来进行,那么都有哪些需要呢?
第一是学生的人生规划需要,这里包含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人生的阶段、人生的价值、克服人性弱点的需要,德行操守训练的需要。
第二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传授的是基本的观点、方法、立场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这方面主要采取专题教学为宜。
第三是学生应试的需要,我们相当一部分同学要考研,针对考研的同学,开设满足学生应试需要的考研班是学校服务的应有之义。不要把自己学生都变成了校外辅导班学员。
第四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针对这方面应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及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分专题进行调研。信息来源可以来自图书馆、网络、学生自身经历和寒暑假的城乡见闻等等。
第五是学生拓宽知识面的需要,有必要将素质教育纳入到思政课范畴。东西方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均纳入,可以采取讲座报告式的模式教学。
针对上述五个方面需要,在受限于大环境情况下,可以采取试点方式进行,抽调有基础、有准备、乐于尝试的老师进行试验:
第一方面,我们有两位老师就开设有人生和职业规划、人生价值等方面素质课,且与思想品德修养课重叠也不少,应归口合并。
第二方面,理论性很强,需要思辩及学理深入的老师尝试。目前我们哲学管理教研室主张是基本这样的。但还是选择两三位老师进行集中开发效果会更好。
第三面是针对应试需要的,将目前考研的试题分析及各教研室的练习册及通行教材贯通,要求全面掌握,而不是分割成马原、特设理论、近现代史,几部分均由一个人贯通把握为好。因为学生应试是全面考核的,老师也应如此掌握,这可以抽调三五人开发。在三两年内可以和民间民间考研培训机构抗衡,甚至可以向外渗透,创造经济效益也未可知。
第四方面针对社会需要,需要理论功底强,社会阅历丰富,有指导经验的老师担任。社会专题调研是最有现实意义的领域,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发挥能量的关键,这方面可以给政府决策提供需要的依据,有着重大的社会效益、人文效益乃至经济效益。
第五方面针对扩展知识面的,可由知识面广,科研实力强老师担任,讲授艺术好的老师担任,我们最近搞的“博雅论坛”其实就是这样的工作。
当然五个方面的老师是可以兼容的,应该形成一个班底,相互配合协调。
具体操作:可以划分出十分之二、三的学生成立思政课课改实验班,考核单独进行,四年一贯制地推动落实。而参与课改老师成立单独的课改实验室,实现有效沟通,联合作业,协作分工,机动灵活安排授课顺序,归口管理。原来按照老计划进行的思政课老师教学及实践活动,也可以与课改班搞联合互动。彼此借鉴参照,达到整体性参与目的,为未来可操作性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
总之,把思政课改革成为大人文、大意识、大政治、大调查、大应试的通识教育,真正实现袁贵仁部长所说的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
我的上述观点曾在我们国学网上呼吁过。我曾经拿一个不算恰当的例子比照,就是唐代玄奘翻译大量佛经,唯识宗理论影响一时,几十年后逐渐淡出时人视线,相反简单明了的净土宗和禅宗后来居上。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人接受理论及信仰路径越简单明了越好。我们繁复的学理再庞大,远离现实生活就自然没有市场。因此,让人民满意、容易接受才是思政课最终的归宿。谢谢大家!
曹印双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