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印双
今天文化一词,内涵与外延弹性很大,过去界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等,均可纳入今日的文化概念范畴。我这里谈的观念文化,是就唐人墓志中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评判、风俗习惯等为主的文化范畴。观念文化直接引导着人们的言行,是国民性最本质的体现,是社会运动的巨大推动力。
一盒盒唐代墓志,描述了志主们的生平功业,给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人生。一般墓志正文主要述及志主名、字、籍贯,远祖、曾祖、祖、父们的功业。核心是志主性格、品格、生活态度、生平功业,次及妻、子,卒年葬地等。通过大量墓志中出现的许多高频字,可粗略地概念出唐人的观念。
(一)敬祖先、重传统。志中多述及家族渊源、祖先功业,其核心在于强调家风和文化底蕴,同时体现了唐人思想意识中祚为生存、立业之“根”,没有了根,生命上全盛了无源之本,无本之木。探究这种敬祖先、重传统观念的根本原因。也许是后代的江山(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多是前代传下来的,怀有一种感激之情吧!敬祖先的现象也很多,例如当时大家族墓群表现了一个共同特征,即处于最核心位置、也是最高大的那是老祖宗。这样的现象在今日农村还可以看到。这种观念扩展到学术领域,表现出重传统,强调学术渊源,因此在治学上表现了破旧立新的少,而诠释注疏的则很多。当它扩及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时,则表现出“唯上、唯长”是听,长与上作为传统的象征,是有至高无上权威的。
(二)“官本位”观念,即是以官为本,以官为核心的思想。墓志中记载的人物,不论其曾历职大小,必——列出。官职始终居于对志主进行价值判断的核心位置。结合史书品味,官实质上是作为道德化身登声的,在墓志中反笔提及县令“德化百里”,州刺史“德化千里”,也很能说明这一点。但是伴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皇帝及官员个人权力的加大,官员成为权力和道德的复合体,而不单纯作为道德的载体。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不同级别的官吏也有不同程度的“生杀予夺”大权,因此国民有一种屈服权力倾向。当社会腐败时,国民渴盼清官的出现,其实“清官”在此更大程度上是道德的化身,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官员若以权力服人时,社会就多一些趋炎附势之徒,若以道德功业服人时,社会中的才智高明之士就会成为社会的脊梁。唐 墓志中表现品德道德术语与官职名称并举出现,实际表现在唐朝时期,“官本位”观念是以道德与权 并举人融为特征的。
(三)人生价值取向的多元观念。即分别儒道释为瑶入世与出世观念。区分志主的个体价值取向,主要可包括信儒、向道、财富佛三种类型,这在墓志中也多有反映。信奉儒家的多积极入世,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人生最佳理想:以能够立功、立名、立言为生命价值实现的标准。以叫孝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道德行为规范,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标准的成功之路。尤其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如隋唐交替之示,信儒者多积极投身于历史洪流。向道者以老庄为模本,清静无为,崇尚自然,志澄高远,以寺酒娱怀,行为旷达,多以隐士自居。崇佛者,“情达苦空”、“心希彼岸”,以解脱人生困苦为宗旨,并以广行德操,普度苦海众徕己任。后两种多以在世之躯,行出世之行。因此可以说,以儒释道为代表的出世、入世观念是唐朝时期国民性一个重要特征。
(四)求久观念。志文中多有“恐舟壑迁改,山河变移,乃追求芳猷,树之幽襄”之语,这反映了唐人中普遍存在的希望长 于天壤之间,追求生命永恒,渴盼久锭观念。从志文中的书写顺序元祖、高祖、祖、父、子来看,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久远的历史情怀。尤其是这种观念,普及到了社会各阶层,上至君主下至平民百姓,都有这种持久情结。
(五)婚姻门第观念。在夫妻合葬志文中,谈及双方身世,绝大多数是门当户对的。青年男女结合,首先是媒人把双方家长牵在一起,家长 过了才有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男女结合,实际是两个家庭或两个家族政治势力持续不衰。下层百姓之家,也多考察对方家庭背景及家风,家长在此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六)家族乡土观念。志主是与非、成与败是受家族及乡土观念左右的。当志主言行符合乡里的价值取向时,人们称颂你,家族也抬举你。如果志主步入官僚阶层,他的功业又是家族乡里引以为荣的,“衣锦还乡”的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觉得自己生命价值实现了。一个人的成功,是以扩散性影响于外的,是家庭、家族、乡里,州县等的荣誉与成功。因此个体始终与家族、家乡共荣辱的。再有思乡情,是飘泊异地人一种共通情结。尤其在外多年,多以“落叶归根”为夙愿。其实今天校园内“同乡会”正是国人乡土观念历史遗存。
观既往志文,析唐人观念,思今日之变迁,诸上现今者,有的已发生了变异,但深层次里大部分仍以巨大历史惯性穿越时空,推向未来。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过,今天发生的一切,90%是历史造成的。我想进一步说,在这90%的历史因素中又有90%是历史观念文化作用的。观念文化的大海深水层,可视为以静态为主,短时段的社会大变革,似大海表层及海浪,以动态为主,动静的辩证共存,也许仍然是我们明天文化存在的理论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