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墓志源流
墓志是碑文的一种,专指埋藏于地下的碑文,一般立于地面的碑文被称为墓碑或地表文,习惯通称墓碑。《文章辨体序说。墓志》云:“墓志,则直述世系、岁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迁改。”据此可知,墓志乃指刻于墓碑的文章,用来记述死者的生平和世家。墓志通常由两部分,正如刘勰论述墓志体例时说:“其序则‘传’,其文则‘铭’。”所谓序即志,用散文体写成,叙墓主身世;所谓文即铭,用韵体文写成,赞墓主为人。二者合一叫墓志铭,少部分有志无铭或有铭无志,因此可以有三种称谓:墓志、墓铭、墓志铭,我们今天一般通常称墓志。
墓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目前学界认为墓志源于汉代。“事盖始于东汉,光绪末山东怿县所出《临为父作封记》即是其物。同时孟津所出东汉砖刻之志姓名、籍贯、刑罚及年月者,亦彼时丛葬刑徒之志。”(黄永年)同时黄先生又说:“墓碑立墓前以表逝者功德,然恐日久损坏,遂别置于墓圹中置石刻记逝者姓氏简历,碑时久远尚可久远。”这里先生谈到墓碑与墓志的分流,是先有墓碑,后在此基础上分流出墓志,空间上出现地表与地下之别。但在功用上是一致的。而初期墓砖铭刻是地下殉葬思路的发展的一个环节,还不能称为后代的墓志。只有主导地位的墓碑变形藏于地下,才真正是墓志的开始。而这是丧葬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墓碑思路与地下殉葬铭砖思路的交汇才真正是墓志的开始。如果以墓砖铭文内容来定位墓志,那就要看到墓碑的铭文才是墓志前身。如果以此主导思路上推就是墓碑的起源就该是墓志的先河。如以有铭文的砖的思路就是墓志,那么就可推及到三代,《四朝闻见录戊集》(205)曰:“铭墓三代已有之。薛尚功《锺鼎款识》第十六卷,载唐开元四年偃师耕者得比干墓铜般,篆文云:‘右林左泉,后岗前道。万世之宁,兹焉是宝。’”地下思路可以推及到这里,但似乎不确切,当不可以铭文简陋与不同材质决定与否。
而地表墓碑的上推,“先秦已有‘碑’,但如《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檀弓》:‘丰碑,接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郭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率绕。’知其时之碑止是木质,树于庙门以丽牲,树于郭四角以下棺,与其后石刻之碑有别。立石碑刻文字始于东汉,汉末以后遂通行而居石刻文字之首列。”(碑刻学)可见如果以地表文墓碑的起源定位于东汉,那么作为墓碑的分流墓志时间 当在其后。《文体明辨序说。墓志》云:“古之人有德善功烈可名于世,殪后则后人为之铸器以铭,而俾传于无穷,若《蔡中郎集》所载《朱公叔鼎铭》是已。至汉杜子夏勒文埋墓侧,遂有墓志,后人因之。”但当时还没有成为碑文的分流,只是个别现象。无名氏《彭城刘氏合俯铭并序》:“古之葬者无铭志,起自魏时。”(《唐代墓志汇编》2164)看来是有道理的。
《宋书。礼纪二》(407):
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雕弊,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
晋武帝咸宁四年,又诏曰:‘此石兽、碑表,即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当毁坏。’
元帝太兴元年,有司奏:‘故骠骑将军主薄故恩营葬旧君顾荣,求立碑。’
由于政府的打击,地表墓碑发展态势被压抑,而立碑之风又已经在民间形成气候,因此墓表文大量转入地下,墓碑的的分流开始形成气候。伴随政府高官对墓碑的禁令的解构,地表文有恢复了发展的,而在政府屡禁屡弛。
到南北朝,墓志名称确立,其形制大体划一为四方石板,上多刻棋子方格,多为楷书。在志阴刻家属姓氏的叫阴,刻在侧面叫侧,正面叫碑阳。在志文上加同式方石保护志文,叫盖,盖文多以小篆或正书刻“8888墓志铭”之属,仿碑刻之制也。精者则于盖上刻文饰,碑额碑侧也有浮雕及文饰。这种墓志,南朝较少,北朝为多。墓志的发展,产生了庾信《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之类的名作。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将墓志归为“诔碑”类,同朝人箫统更是独具慧眼,其所编《文选》正式将墓志列为一类文体,并与碑铭分开,这样墓志在中古文献中才登入大雅之堂。也为大唐宏阔的墓志之林开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