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志同道合  >  唐志丛识:唐统一战争史事五则

唐志丛识:唐统一战争史事五则

2013-01-28

唐志丛识:唐统一战争史事五则

曹印双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唐代墓志与正史互相证发,对李神通与攻占关中、屈起通降唐原因、姜谟伐薛举前后史事、杨恭仁与平定李轨、尉迟敬德降唐事五则史事作了考释。

关键词:唐代墓志,李神通,屈起通,姜谟,杨恭仁,尉迟敬德

一、李神通与攻占关中

李神通,是李渊从弟。李渊在晋阳起兵后,李神通在长安积极响应。他与平阳公主互相配合,组织反隋力量,势力不断壮大,神通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开辟了关中反隋根据地。

李渊在兵进长安过程中,遇到劲敌屈突通,进兵艰难。李世民建议直接兵进长安,一方面可以摆脱劲敌;二则可以与李神通里应外合,一举攻下长安。李渊采纳了此建议,取得了长安攻坚战的胜利。在此过程中,李神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太宗当政之时,李神通曾以此功自傲,曾引发他对房玄龄、杜如晦位高其上的不满。《李神通墓志》所记,多可与《两唐书》互证。此外,志文记:“义宁元年(618)十一月,拜宗正卿,增邑并五千户,加赐良田甲第金宝器物。寻迁左领都督,总知皇城宿卫”。这是史书缺省的,李渊兵占长安后,为整顿长安环境,铲除敌对势力,起用李神通这位关中根据地负责人宿卫皇城,他确是合适人选。

二、屈起通降唐原因

《屈突通墓志》及史书所记,都表明屈突通早就是隋炀帝亲信:隋炀帝即位后,曾派他诏征汉王谅,时任备身郎将。大业七年跟随炀帝征辽,以功授左候卫将军。大业十一年(615),炀帝南巡江都,任命屈突通为左骁、右候二卫大将军,并把镇守长安的重任交给他,由此可见炀帝对他的信任与器重。关于他兵败降唐,并得到李渊的信任,其原因颇堪玩味。

首先,从当时形势看,如志文记“豺狼孔炽,江海横流,□起宫闱,祸成弑逆。南征不反,怨切于周王,东游靡归,酷深于秦帝。”炀帝的暴政,引起天下群雄并起,炀帝又长期远离政治中心——长安,留恋江南美景,为人臣者虽尽忠心,亦自有怨意。宇文化及弑君之后,天下群龙无首。此时,李渊扶持炀帝之子代王为帝,号令隋之旧臣。屈氏兵败后投降,尊隋主之心暂时得以保全。

其次,屈突通之子屈寿先已降李渊军。虽然史书记载,通阵前大骂其子不忠不孝,但内心能否割舍,别当另论。亦可视作其家人已成为人质,他被迫就范。

第三,他对李渊政权认同,深有渊源。《屈突通墓志》记:“(公)高祖恒,中领军,随魏氏迁于洛邑。永熙之际,公大父又徙关中,今为雍州长安人也。大父庆尚,黄门侍郎,周邑川公;父长卿,周开府仪同三司、邛州刺史。”可见屈氏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而当时群雄中最具有关陇色彩的政权,就是李渊为代表的政权。屈家能从周入隋,自然也可从隋入唐,认同李渊所代表势力。这种心理倾向,是关陇文化长期熏染的结果。屈突通对旧主的哀思,化为效忠李唐的赤胆忠心。平王世充之役,最能说明屈突通对新政权的忠心与诚意。

三、姜谟伐薛举前后史事

薛举兵犯秦陇,姜谟奉命安抚陇右。在任职陇右大使期间,充分显示了其抚御之才,《陈察墓志》可证:“属炎灵告厌,薛举称兵,县人杨洛翻城相应。公潜图光复,当即诛夷。遥知灞上之兴,先献河西之款。义宁二年,陇右安抚大使、长道公姜谟奉旨宣劳,表扬诚节,割武都郡之长松、曲水、正西三县置阴平郡,仍以公为太守。武德元年,改郡为文州,既授公使持节文州诸军事文州刺史。”面对薛举的进攻,李渊派窦轨出兵讨伐,姜谟奉命陪同。唐军攻下河池、汉阳二郡后,军驻长道,与薛举军相遇,窦轨过于轻敌,为举所败。在此前,刘文静、殷开山抗击薛举失败,并受到除名处分。此次,姜谟则奉命还朝,迁任员外散骑常侍,不久,他受命河东招抚大使,这是《姜谟墓志》所记,史书中未见记载。姜氏能西去东调,主要原因是他作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深得高祖器重。《姜谟墓志》记:祖真,后魏南秦州刺史。父景,周梁州总管、建平郡公。姜谟在隋朝大业末年任晋阳长,又在李唐时期得到高祖的信任。可以说,姜氏家族历经魏、周、隋、唐四朝,皆官居要位,这是关陇集团核心亲顾其成员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因此,尽管他兵败,仍然有东调机会。

四、杨恭仁与平定李轨

史书记载,武德二年(619)五月,安兴贵、安修仁兄弟,不用唐军一兵一卒,捕押李轨,平定河西。但出土的《杨恭仁墓志》却说,“武德二年春三月,仍除黄门侍郎,十月迁纳言,三年改授侍中。……王化伊始,西域未宾,授公河西道安抚大使,检校凉州总管,管内刺史以下,皆得便宜从事,随方补选。李轨窃据凉州,不宾王命。黄河之右,尽为鲸敌。公运筹制胜,克平西夏,李轨枭悬,远戎纳贡。”依志文所记,杨恭仁是平定河西的重要策划人之一。从他武德初任职河西道巡抚大使、检校凉州总管看,他对李轨势力及其内部矛盾是有足够了解的。武德二年三月,调任黄门侍郎,在进行工作交接时,必对河西“鲸敌”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给唐高祖。那么安修仁游说河西之举,自是有备而去,所以才有“运筹制胜,克平西夏”之说。由此推测杨恭仁武德二年升迁纳言,与平定李轨的谋划之功不无关系。

五、尉迟敬德降唐事

尉迟敬行是刘武周、宋金刚手下将领,曾与唐军多次交锋,武德三年四月,他与寻相举介休、永安投降。武德三年九月,刘武周降将寻相等又相继叛唐而去。对敬德去留的处置,史书记载李世民与屈突通、殷开山等有过争议。李世民表现是“引入卧内,赐之金,曰:‘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表现了李世民胸怀宽广,礼贤下士。事实上,李世民之所以器重尉迟敬德,一是因为他能征惯战,是难得的大将;二是因为尉迟敬德入唐营的介绍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唐俭墓志》所云:“大将军永安王全军尽陷,公奉使适到,遂同其没。乃察诸贼帅,皆是庸流,唯尉迟敬德识量弘远,说令择主,理会其心。”晋阳起兵时,唐俭任李渊相国府兵曹参军,与李世民相交深厚。在进军长安时,军次贾狐堡,他与世民力劝高祖继续进兵,李渊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攻下绛郡后,李世民被封为谓北道行军总管,唐俭则被封为行军司马,跟随世民左右。他是深得李世民信赖的大臣。正是由于唐俭的援引推荐,尉迟敬德才倍受李世民的看重。寻相等的相继叛唐,也许与李世民对待降将态度的不同有一定的关系。

上一篇:曹印双:童年趣事

下一篇:207位学子界定的“大公无私”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