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历史记忆
自己记忆中的历史是学历史的都应该珍视的历史,是后人需要的宝贵历史资料。描述家乡变化,也是从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责任与义务。
下面我回忆下自己家乡的变化,抛砖引玉:
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自然环境变迁的一个分水岭。没有实行此制度前,农村荒地很多,甚至连生产队最基本的耕地大草都不少。那时因为人的懒惰,反而保持了自然环境的和谐。
童年有不少美好的回忆:在有鸟的季节,带上挡弓和扑鸟夹子,那时家乡树也多,荒地还没有开垦,鸟也比现在多,常和一两个小伙伴,到丘陵沟壑扑鸟。那时学会了等待、学会了扑捉战机、品尝了收获后的喜乐。那时还没有动物保护,即使现在使劲提保护,鸟也很少见了。记得有一次,我用挡弓射下一只仙毫,今天看来那是名贵的物种了。还有一次,是弓弹震下一只五颜六色的鸟,我以前没有见过,以后也没有见过,当时把他带回家,用绳子拴上,一次和小伙伴玩,其中一个玩耍时,不小心松开了绳,漂亮的鸟飞走了。我很难过,也担心鸟再落树上,绳子缠树上,鸟没有吃的就死定了,开始后悔还不如放飞了好。童年那只彩色鸟,我时常记起,也不知它现在怎么样了。我祝愿它,老天爷饿不死它,因为我常听大人讲,老天爷饿不死瞎麻雀,它现在应该是几个孩子的妈妈了,也许在哪个动物园享受也许不自由但很安全的生活。愿上天看顾那美丽的我就叫它金丝雀吧。
扑鱼,离我家不远有个很大的水库,山上雨水积蓄而成,分几个支流流过几个乡村,那是为了解决干旱季节的灌溉,政府修建和管理的。一支流从我家门前流过,在雨水小的季节,我们一群伙伴,常把河流截住,竭泽而鱼,让水在一段时间停止,我们就沿着河流下行捉鱼,记得有次鱼很多,我捉了个鲤鱼,没地放,就揣在裤兜里,继续往下走,赶着水没有漫过堤多抓几条。那时每次回家都是泥猴似的,但捉鱼很有瘾。还记得自己和邻居家的伙伴,上中学放学后,还要在一个河流蓄积的水坑下网扑鱼,有时甚至一个人去。尽管很少能给家里足够吃顿的成果,但自己乐此不疲。我喜欢吃鱼,喜欢看鱼游动,喜欢捉鱼、触摸鱼的感觉,喜欢和鱼比智慧和赛跑,和村里的孩子一样,我是体力很棒的野孩子。
冬天,河流结冰,我们除了凿窟窿捉鱼外,滑冰是很好玩的。滑冰,除了靠双脚奔跑,靠惯性滑冰外,最有趣的是小伙伴一起用冰车比赛。一般有两种冰车,一种是双滑道的,一种是单滑道的,我这两种,爸爸都给我做过。双滑道的,一般是盘腿坐上或跪在上面,双手拿冰锥,锥是粗铁线凿尖镶嵌在原木上,还有好些的是用钢筋把头削尖,相对效果要好,我这些都有。刚开始,只玩双道的,那不易摔交,风险小,大些了也羡慕单滑道,一般单滑道上面的面积小,所以蹲在上面滑才行,这个平衡一般把不好把握,有时拐弯或让路,速度的把控,需要双手和身体的协调及适时的判断力,否则不小心就摔得鼻青脸肿。
自从实行责任制后,荒地都被开垦。几条溪水不再清澈了,一年中也经常断流了,山上的树被承包的农民一棵棵被连根刨掉了,山上无法存水,山坡上的草地也变成农田,几年过后,山上露出石头的地方越来越多,农作物长势也一年不如一年。到旱季,山坡上因无法灌溉,农作物在夏天都可以点燃,开荒地多了,农民的收入其实没有增加多少,倒是挨累不少。记得上小学时种的防风护沙树,也因为城里搞建筑需要沙子,树被砍伐了,护林员也下岗了,村上也不知道有收入多少,百姓也没有见到钱。几年过后,沙地因雨季冲刷越来越多,记得很好的一块地,因大雨的冲刷,沿着河流的地不断被水侵蚀,大概几亩肥田,上好的沃土,按立方算可能数字很大,一起流入了下游的河流,下游河床表面在攀升,河岸在扩张,肥土在流失,农民每年花费很大一部分钱买化肥,也不知怎地添到地里的钱出来的产品不但不如以前好吃,产量也没有增加。
村里人口在增加,土地不能再分配了,现在基本是三十年不变。一些懒惰的农民一年年买化肥、种子的钱都没有了,只好让富裕人家去种,他们自己慢慢的又成了无地农民,农村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也许多年前批斗的地主如今又靠省吃俭用成了新时代的地主。但愿这些新地主退耕还林还草,否则贫瘠的土地正如魔鬼一样吞噬着子孙的口粮。
当地政府官员为了政绩,瞎指挥任意调整农产品的指令随着领导的变更在变化着,十年前农民还没有得利的苹果园一变成为葡萄园的现象还屡见不鲜。原来的防护林带,因农民想多种点地,杨树一天天莫名的死去。该有树的地方没树,不该有树的地方为了美的林带生长了几年,最后还是被农民把树一棵棵搞死,还是正常死亡。政绩没有几年就成了后来的问题,但升官的继续升官,苦了地,也苦了被地养育的农民。
儿时的那山、那树、那鸟、那鱼、那冰、小溪,也许我的后代们再也见不到了。他们见到的是荒山、混水、蝗虫、酷暑、寒冬,他们还有得到自然生活的权利吗?
前面是2005年前的记忆,05年暑假回了趟家乡,发现又有了些新变化:
原来的水库,现在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了,据说是县上多年的黑老大承包的,原来的三处泻洪如今封闭了了俩,也就是水只沿着一个河道流了。这个河道的下游的沟道逐渐加宽加深了。我特意去跑去看了,岸边已经修起了一个大酒店,是专为富人服务的设施,水库边上还多了些游船。水库的一个边上有些钓鱼的,他们基本是外地的,都开着车来的,有司法局,还有公安局的。过去附近乡村的村民每年夏天到那里游泳,如今也被禁止野浴了。这个景点和另外两个景点连成一线了,构成了一日游了,只是目前还没有成气候。
原来水库下游的二级梯水站,现在都被村民开发种地了,也没有水了。不过当年雨水挺好,原来的河滩几块沙地玉米长势喜人。还有几片梨树园基本没有一颗了。或者种了葡萄,或者被栽上玉米、花生、大豆了。承包地的农民伴随近年免收各种税,日子好过多了,应该说是心情好过多了。家乡已经成为葡萄乡了,到处是葡萄树,还有不少人家自己盖了冷库,葡萄便宜时储藏、贵时出售。如今三轮、四轮已经取代了骡马,据说我们村现在只有一户还有头骡子。
原来几条河渠,虽然不是水库泻洪道了,但雨季还是有大量水从上面分流下来,水土流失并没有减弱。那块上好的田,如今至少被冲去几米高几亩地面积的好土了。从原来刀切般的立陡状,如今也变成斜坡了,坡上也长草了。村里也多了几座村民自家修的小的石拱桥,主要为拉葡萄方便。只是有一个问题,到冬天葡萄秧都被埋在地里,地表光凸凸的,冬天风又大,沙尘比往年要多了。
葡萄乡已经富了,村民日子好些了。只是文化风俗也变了,据说现在哪户人家死了人,连抬死人的人手都搞不全。不过也在走专业化。办喜事时,以厨师为首雇几个人帮忙,这已经区别于过去帮忙是照顾人的感情了。看来专业化是必然的了,只是乡情正日渐淡泊,总觉得好象人情味不足了。也许以后丧事也必走这条路了。农村专业化趋势加强了,还出现了专门养羊的、养鸡的、修理电器的、开澡塘的、养牛的,反正专业化开始了,直接说明的是市场化加强了。家乡正在变,有喜有忧。不扰民的政府,无为的政府对农村来说是幸事。但如何从小生产过度到大生产还真是难题。
到2011年民风已经大变,谁家不办事情收礼谁日子就难过,因为随礼价码看涨,且项目越来越多,今年听说连孩子剪小辫都要请客了;患癌症的人在增加;葡萄今年都赔钱了,有秋天收购储存期待冬季高价出售的基本血本无归,商场人流明显低于往年。民风在进一步恶化,生态也在进一步恶化,葡萄家家坏粒子,减产大半。不知明年会如何?在市场中没有竞争力的人们,老天不看顾,日子就难了!
德本财末,民风败坏,也许财也难守了。但愿家乡父老民风淳朴起来,日子好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