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让激情成为理性的先导。有了激情与理性,教师的人格魅力自然彰显,学生在教师的人格魅力呼召中走上效仿之路。一个学派的形成,关键在于核心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智慧的高超。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科学是讲逻辑的,艺术常常是需要发散性、形象性的思维。如果把学生当成相同的原子,进行整齐划一的一二一指令,那是把人作为机器。人毕竟不是机器,人是有血有肉的,每个人都与其他人不一样,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最高路径。但目前的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基本是学习机。整齐划一,标准答案,培养的就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因此,今天的学校教育更象是门科学,但和艺术相去甚远。有科学化,没有艺术化,教育就抽调了教育的生命力。这样的教育会让族群日益走向没落。看似辉煌的教育大跃进,其实埋下的隐患会日渐暴露。没有家国情怀,没有生命的质感,没有道义的担当,只有功利的算计,精巧的利己主义,不知何为美好,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老师成了匠人,学生成了模具流水线上的产品。匠人功夫日益退化,产品质量日益下滑。科学目的最终也将无法达到,艺术走向只能成为浮躁的人文表演。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承担者,我们究竟传承的是什么文化,所传承的文化精髓是什么,似乎很少有人过问了。那教育目标迷失了,没有了教育目标,教育就自然失序了。
我们曾经有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的设计,今天不提了。教育就似乎在培养就业大军,但许多行业的才能,还需要走出校门重新学习,因为学校没有提供。
教育成了教育行政者的政绩工程底子,而评价政绩的指标又是远离教育规律的,教育似乎成了只是让一个时间段一批人安静呆在某一个地方,至于呆的效果就按老爷们设计的指标考核就行了,是符合科学还是艺术,就按西方标准来就行了。中国教育家缺失,是最大的资源缺失。但似乎这个资源的恶缺失,还远不如石油缺失受到重视。这也是影响中国发展的致命一环,这一点应该好好向日本人学习。
高山流水于学正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