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自古至今世界各国都很注意这方面的教育。西方在政教分离之前,与伊斯兰世界、东方儒教世界、印度佛教世界本质上没有巨大差异。古代东西方各国因思想教育差异,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学校教育才逐渐从神学一统天下的教育逐渐分化成今日学科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交给社会上的教堂和每天遵守的法制系统来实现,学校则主要以通识课作为人文教育的补充。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一直是政教合一的教育。从尧舜禹时代圣人德教,到春秋时期孔子总结“为政以德”,秦代落实郡县制之后强调以吏为师,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从帝王到官吏都是思想政治及教育的实践者,是社会的榜样。皇帝的金口玉言,对君主德行提出了近乎完美化、宗教教主的要求。君主能为政以德,则可以垂拱而治天下。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上行下效,一旦体制中的一把手,尤其是君主思想行为出轨,且问题严重,经谏官劝谏也无改变后,这样就会出现所谓小人当道,王朝就在此思想坍塌中日渐走入没落,即使有所谓中兴之主,也难以挽救一个王朝的败落和人民的信任,直到下一位德性、智慧双全的开国之君重拾天下人心,方能形成新的循环。
隋唐科举制逐渐取代士族门阀制以后,中国德教的范本,主要是儒家经典,尤其到宋代四书五经兴起后,到元代将此定为官方教科书,经过明清的强化,不同于西方政教分离走向,我们是政教合一日益强化了。原来经典还是中古大家族的专门之业,科举制后,民间也开始学习经典,郡县制和宗族制相结合,将这种儒学礼教渗透到帝国各个角落。
我们兴起政教分离运动,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打倒孔家店,就是其中最响亮的号召,高举科学民主旗帜,要以新道德取代旧道德,思想风气为之一变。但在与封建军阀争取政权过程中,孙中山又以党化思想教育强化内部组织,经过蒋介石的强化,开启党政合一时代,思想教育以推广三民主义为核心内容。随之的共产党兴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党化教育为中心,推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从封建时代的君主到民间的四书五经教育,一变为自上而下的马列主义教育。我们不像西方的政教分离后的教育,实际上是强化了政教合一,且内容与旧传统截然分开。我们也不像伊斯兰世界,始终如一的《古兰经》教育。因为现代传统经历时间短,且加之经济基础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问题。党化思想教育落实好,前提是党员及其干部率先垂范作用,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但目前八千万党员有多少马列主义真信徒,从现实世界利益分配格局中已经实践得比较明显。因此,社会层面的思想教育基本失败,学校教育也伴随社会教育的失败,思想教育成了少数人坚守,多数人走形式的过场,无法入心入脑。在党化教育的体制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补充的、辅助的,一旦社会教育失败,学校教育将名存实亡,这也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尴尬。如要坚持党化教育,必须以清党作前提,党员干部如果连普通群众觉悟都不如,那如何率先、如何模范?再美好的说教,如果不是以身心合一的实践做前提,都是空洞无力的。在坚持党化教育目标下,还必须加强与党化一起兴起的民主与科学旗帜,当年没有民主与科学旗帜号召,党化教育是没有母池的,母池净化了,党化教育才能正常化,否则必将演化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深度翻版。这也是目前党的干部为什么自我感觉像主子,其他群众像奴才。因为这个母池已经封建化,缺少了民主化。各种代表制度在封建化的池子里,也日渐会成为主子对奴才的指定。那这样的思想教育氛围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全背道而驰的实践,如何让学生入心入脑,让人民心服口服?一旦政治被群众认定为表演的时候,少数真信徒再如何想力挽狂澜,都难以收拾人心。
目前,又出现了新思想发展走势,那就是原本被打倒的封建母池的元素开始复兴。如果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那今天的封建文化复兴,难道可以定为文艺复兴吗?这和西方演进逻辑是相反的。新的母池中如何让新思想元素与旧思想元素共存共荣呢?尤其是马列主义与儒学如何一体化呢?如果党化教育体制,上层对教育内容都是糊涂的,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那让老百姓如何跟着学呢?不论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民主元素都将是母池中最重要元素,离开这一元素,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将连四书五经时代都不如。共产党击垮国民党,成功抗击外辱,前提保障就是以民主,以民主为内核是群众路线成功的关键。判断真群众路线还是假群众路线,其标志也就是民主。没有民主,今日的思想教育都将落实不下去。维持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可能持久,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今天我们面临党化体制下的二次启蒙。第一次启蒙中的科学旗帜已经深入人心,大面积走入实践。第二次启蒙就是要落实第一次启蒙还没有落实到位的民主实践。不围绕这一主题,解决腐败也好,收拾民心也好,经济发展也好,等等,解决诸多问题都将没有成功的土壤。时间一久,所有的群众路线活动都将形式化,所有反腐败活动都将被视为是政客的表演。
高山流水于学正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