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志同道合  >  教育偶思(4)

教育偶思(4)

2014-07-25

教育伦理的底线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总叙说“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此句实际出自《论语》首篇《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作为儒学践行的总纲,其核心在“亲仁”,孝悌指在家对父母尊敬对兄弟友爱,“谨信”指敏行讷言,“爱众”指一视同仁,没有偏爱。而仁的本质在于真诚的爱心。操练这颗真诚爱心就是以修身为本,因此父母兄弟及亲近接触之人都是修行爱心的机缘媒介,都需一视同仁。这其实和基督教里,兄弟姐妹都在爱里,都是一体的没有本质的分别。后人歪曲为所谓三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将儒学的爱理解为爱有差等,完全违背孔子尊道不尊君本义。诚如孟子理解的“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为务”,这是谈落实层面的,不是从仁的内容本义层面的。孔子晚年教育弟子和儿子都是一视同仁的,没有什么爱的本质差异。儒家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到今天我们国歌里强调的“万众一心”,这个一心也是兄弟姐妹般的爱心。儒家原理,首先承认人都是性本善的,而每个人的本性又都是源于同一个天的,因此万众一心是从本源上说的,这样在现实世界执行的时候,都是一视同仁,就是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一视同仁才会大公无私。

我们今天完全背道而驰,只爱自己儿子老婆,别人都是等而下之的,基本舍弃了泛爱众的祖训。没有了这条,爱与自私,没有本质区别,今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这完全不是儒家观点,违背了忠道的指针。无论是什么经济发展模式,违背这条伦理的,就是兽性伦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有马克思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新教伦理保驾护航,才能保证西方市场经济的底线。

我们如果摒弃四海皆准的泛爱众伦理,市场经济潮流中必然是贪官遍地,小人横行,人心不古,今天发生在中国的史无前列的兽行许多都已超乎了人类的想象。不回归泛爱众,不回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回归这新旧统一的伦理传统,市场经济的罪恶将使人间成为地狱,幸福成了没有公义之心的少数人装饰品,因为人间已经是大监狱,且是没有公义法治的大监狱。即使我们视而不见同胞的苦难,也不代表这些苦难不存在,只是证明我们没有泛爱众之心而已,没有泛爱众之心,自私狭隘的幸福真的幸福吗?古今中外各种宗教里没有这种答案,因为正信的宗教都是以无我来彰显的。近现代理性也不能给出扩展自我私欲会幸福的有力论证。将自私狭隘的欲望压缩到装魔鬼的瓶子里,沉入大海,才能恢复朗朗乾坤。这也是《三字经》作者为什么说“我遗子,惟一经”,这是对真道的信心,因为幸福不能违背真道。我们的教育是该恢复优良的新老传统了。因为这里蕴含了人类的伦理底线。

苦于儿女生于非人的国度,惭愧自己智慧能力的欠缺。以此反思以示爱女之心,尽己普爱之意。

高山流水思于学正馆

上一篇:教育偶思(3)

下一篇:教育偶思(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