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志同道合  >  教育偶思(12)

教育偶思(12)

2014-08-20

寂寞与教育

 

古来圣贤皆寂寞。读书治学,本身是个寂寞的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古人提醒我们读书治学须耐得住寂寞。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都是与寂寞结缘的人: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十八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马克思《资本论》历时四十年才出版,王船山的论著二百年后流布于天下,陈寅恪的文集去世十几年后才刊印发行,钱钟书的《管锥篇》海量的信息都印下了他寂寞的人生轨迹,我前面述及的博学老讲师已经五十一了,依然默默地耕耘在教育一线,抵住了名利社会的诱惑。翻开圣贤的传记,都会感受到他们都曾有过长久的寂寞期。

耐住寂寞,才能持久打开心灵,才能真正书写自己感知的宇宙人生真谛。佛语讲,人自性是圆满的。诚如王阳明说的:“人人皆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见从前颠倒现,枝枝叶叶外边寻。”而要倾听内心声音,需要摒弃干扰,名利诱惑,彻底回归自我。而这个功夫,本是忍耐寂寞的功夫。如老僧静坐参禅,如基督徒倾心祷告,如儒家三省吾身,如道家坐忘归真。如此,让心底澄明,才能智慧开花。基督教所谓“敬畏耶和华是智慧开端”,儒家所谓仁智双修,佛家所谓自性神通,道家所谓“绝圣弃智”才得大智慧,才入大道,都当是同一境界。条条道路通罗马,绝顶高峰路不同。但无论走怎样的路,都需自己独自行。终南苦海无终南捷径,寂寞同仁古今本质相同。

教育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目标,就是让师生可以耐得住寂寞。没有寂寞的守候,静静沉思,是不可能领会寂寞英雄们的心路和智慧的,单纯知识的灌输,没有智慧的提升,伴随记忆的衰退,遗忘将所有知识教育化为乌有。学生是为开心智慧而来的,不但是为一纸文凭和宣传的就业率而来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这个“渔”就象征着智慧,“鱼”则象征着知识。有知识,更需要有智慧。尤其是今天,再有知识也不如百度和谷歌有知识,而智慧就全然不同了。智慧需要耐住寂寞,接通古圣先贤精神,领会世界智者的仁德智慧,才能在处同一境界中提升自我,如此周而复始,将众多智者智慧融化一体,锻造出自我收发自如的利器。而不是停留在画地为牢、照猫画虎的硬憋困局中,难为了自己,也难为了观照者。而摆脱这种困局的唯一出路,就是淡泊名利,耐住寂寞,一门深入,才能证得自己的果位。

寂寞之于教育,善莫大焉。违背寂寞成才规律的超女、相亲、歌舞大赛等教育娱乐行为,还是少些好,毕竟曲终终落寞,甘苦寸心知。寂寞依然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都是英雄寂寞时写出的华章。今天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耐住寂寞,恰恰被市场经济求新、求快的节奏中断了,教育自然难以实现其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成才教育,回归寂寞,是不得不走的一条路,用喧嚣浮华、利益刺激也挡不住这条路自然的回归。

高山流水于学正馆

上一篇:教育偶思(11)

下一篇:开门迎佳客,进山访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