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里仁漫谈  >  荆三隆教授带科研团队的启示

荆三隆教授带科研团队的启示

2018-10-22
荆三隆教授带科研团队的启示
 
     一个团队的优秀,关键在于团队领袖的优秀。一个自己科研方向都不能把握的人,是不可能带出优秀科研队伍的。荆三隆教授二三十年在注译佛典,他的科研方向是稳定的,注译经典的经验是丰富的,坐冷板凳的功夫是一流的。有了这三点,才可能打造一支优秀的人文团队。
目前学界,许多学术带头人要么当领导的,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带团队;要么自己本身就方向不稳定,甚至没有学科方向,更不要说带团队了;要么跟着时代时髦跑,即便自己也拿了些课题,但基本文献没读几本,拼凑出来的成果始终得不到学界的认可,更不要说在本学科领域有发言权了。
从事行政的是学术带头人,因行政事务繁忙,因精力有限,自然远离学术,自己学术没长进,如何带团队呢?学术带头人要比队员不但要做得多、做得好,更要有带动能力,尤其是带动一个学科方向的能力。荆三隆教授在我们半年译注三部佛典过程中,全书170万字,他一个人干的就超过一百多万字,并且还给每个人具体指导,化解难题。这是需要时间的,想一想一个打字员,一天一直在录入,100多万字需要多久录完,就知道什么叫功夫了。有人说注译佛典简单,也不是什么理论成果。任继愈先生当年组织全国团队给大藏经只是加标点,就投入一个多亿,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还没有完成。荆老师没有参与其中,但他个人就注译解析了一百多卷佛典。当年鸠摩罗什组织的团队翻译了三百卷,玄奘翻译了一千多卷,但他们都是国家行为,是团队行为。译经注析,看起来似乎简单,但没有扎实的基础功夫,是连一部佛经翻译都不能面世的。没有这种扎实的功夫,是不能搞出什么人文学术的,搞出的也是假学问,骗骗外行还可以,内行一看就知道。因此,从事人文学术研究工作的学术带头人,最好不要担任行政职务,如果担任行政职务,就不要担任学术带头人,尤其是团队带头人。按照荆三隆这样带团队,干十年就可以超过鸠摩罗什。即便没有团队,他自己计划再干三十年,也足以超过鸠摩罗什团队了。
每个人进入任何学术领域,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有的人进入快一点,花费周期短一点,有的人进入慢一点,花非周期长一些,但无论怎样,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总想着投机取巧,不断地变换方向,最后自己的学科方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了。让这种人担任学科学术带头人,不但有害团队,有害学科,本身是对学术的亵渎。自己没进步,更不愿意看不到别人的进步,最后不可能有优秀的团队出现。荆老师学科方向是稳定的,这样他所在的学科才是稳定的,他也不会嫉妒别人的进步,也才能一门深入,带队伍也才有资格,也才配学术带头人。我们自己学科都不稳定,我们凭什么带学术队伍。让这样的人带学术团队,要想取得可喜的成绩是南辕北辙的。
学术是天下公器,学术应当是引领社会的。而不是跟着时代时髦跑的。最近这么多年,政府投了不少钱,但钱大部分都打了水漂了。任何课题都是需要学术积累的,光凭把课题申请书写好是不够的。更需要检验,一旦功利化后,最后劣币驱逐良币。比如人文学术,一般学术高峰期是在52岁以后,但我们目前不尊重这样的基本事实,只凭课题文章级别及文章数量说话。但事实是中国人文学术在今天大跃进时代,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很少。但凡跟着时髦走的,一般是把时间浪费了,自己方向迷失了,虽然在职称、位子上去了,但自身却成为时代发展的障碍,这样的人走上学术领导岗位,必然变本加厉的戕害学术。这样的人不可能带出真正的学术团队,从事投机商业贸易倒是可以的,即便是从事商业的,没有真东西,光凭牌子也是长久不了的。他下台了,台下的连理他的人都没有了。虽然在台上时,前呼后拥,趋炎附势者满足了他一时的虚荣心,但大家都会心里恨他、埋怨他,因为他害了别人,害了学术,其实也害了他自己。
玩权术的人,实际是被权力异化的人,在权力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迟早转变成恶人。我曾经的一位朋友,一位很勤奋的人,本来是可以凭学术道路走得更远的,但因为走上行政岗位,一天天被权力异化,学术投机心理也一天天胜过一天,带团队也因为赶时髦,自己也没有了方向,在学术界很难获得更多话语权,更谈不上学术团队建设了。怎么办呢?只有通过有限的权力搞利益调控。别人甚至朋友稍微提点反对意见,提出点毛病,就把昔日的朋友认为是敌人,耿耿于怀。即便从事行政工作,发心也不是帮助同事,而是找同事的毛病,希望把对方打垮制服,乃至开除那些不听话的人。踏踏实实在一线工作的人,在这样的学术带头人领导下,能工作好吗?大学的人文环境如果连普通农村人文环境都不如,还谈什么对社会有贡献,引领道德风尚,岂不是笑谈吗?
回到我们的小环境说,我们行政各部门不是找每个老师的问题,首先是领导找自己的问题,领导之间找自己的问题,领导风气正,下边老师自然正。领导都在监狱里,或者在监狱的路上,怎么会把学校、学科、学术搞好?
荆三隆教授,一位退休的教授,一位一辈子没干过行政职务,一位非共产党人,一位在本学科领域有话语权的人,一位教学最优秀的人,一位退休一年完成百万学术科研成果的人,一位在退休才刚刚自谦地说学术道路刚刚开始的人,一位退休后依然能不用任何权力资源跨院校整合学术团队的人,一位学术论著不断再版的人,一位为西电共产党员在教学科研上作了一辈子模范的人,除了科研和教学岗位,在退休前没有争取任何校内荣誉的人,居然还有人说他爱名爱利。他与校内普通老师没有任何矛盾,他与部分领导有些矛盾,也是不想与权力靠得近,为了节省时间从事自己的科研工作。他一辈子凭借实干,在名利上事实上也不曾缺过。如果西电人文学术学术带头人及诸多学者,都能这样扎扎实实地从事科研与教学,西电想不超过成电也不可能。相反,想通过短期投入大笔资金就可以催生出优秀团队,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给予老师足够的尊重,无论是教学科研,不要象监督坏人一样挑毛病。希望挑每位一线老师毛病的人,先把自己的毛病改正了。你要是头带得好,下边想不好都难?大家不行,请你来示范,象荆三隆教授一样,搞科研,搞教学,带团队,即便不发钱,发得少,我们一线老师也愿意跟着干。我想这是一线老师老师们的心声。
2017年11月18日


上一篇:北京大学纪念汪籛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综述

下一篇:体制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