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全球化竞争其实是一场残酷的竞争》后
在这场全球化的竞争中,获得优胜的前提是教育的优胜。教育不单是培养科技人才,同时也在培育国民民族国家的归属感。20世纪以来,美国文化之所以成为全球文化霸主,就在于教育方面吸引全球人才去朝圣,而美国内部的政治文明又让共居的各色人种有很强的归属感。多年来,看到国内网络上,有相当一批人就是站在美国立场说着中国的事,美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规则范式伴随美国的强大而无孔不入的深入其他国家,中国所受影响尤为深剧。但历届美国总统都是站在服务美国人民而赢得竞选的,一旦美国内部诸如经济出问题时,就会将危机转嫁他国人民,这也是今日发生贸易战争的根底所在。
而民族国家内部人民有归属感的前提是政府的廉洁高效。我们快速推进市场经济以来,我们的政府公务人员却将权力私有化,逐渐丧失了人民的信任,腐败已经重创了国家内部凝聚力、公信力,而权力私有化的导向进一步引发了全民的利己主义倾向,在群众眼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取向似乎只是写在党章、宪法里的符号,即便是当下强力反腐,也在短时间无法扭转腐败造成的贫富差距拉大的事实,而这方面是消解民族国家凝聚力的利器。普通民众没有归属感,腐败的官员和不法致富的商人更没有归属感,如果放开移民,后者大部分人将迅速逃离中国。这几年反腐缓解了人民的不信任,但政府权力虽然不敢如前面那样明目张胆地私有化,私下隐蔽的黑幕交易却未曾停止过,这是多年来美国化的价值观和消费模式造成的。所以中国面对发展瓶颈期,内忧外患也就会逐渐兴起,中美局部领域的贸易战才刚刚开始。我们韬光养晦的国策已经被张扬的丝路战略取代,内部反腐又引发了海外的警觉,在美国看来,这是中国要争夺霸权的节奏。而实际上,我们当了欧美多年学生,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没有学到,反倒是大批精英学会了美国消费模式日益走向贪婪腐败。有机会出去的甚至一去不复返,当年公派出国的留学生大部分就没回来,今日留学回来的也的多是海外平台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了,而国内又宁愿花大价钱引回来,这实际引发了新一代的美国崇拜,尤其是高校人才观,但凡海归就可以轻易占有更多资源,这种导向把国人都引向海外求学才是最好教育出路。这问题还没有放到重中之重来考虑,实际我们的教育同一时期教授的专业知识就晚于美国至少十年,且是缺乏前沿视野的。教育不兴起,民族国家的根基也就建立在沙滩上,我们的教育自改开以来,日益僵化、衙门化,似乎不是在教育人才,而是毁掉一代,大学学生沉闷的现状就预示未来更大的危机正大踏步走来。
只要主权国家存在,所谓国际自由市场竞争本质依然是国家利益之争。我们多年为了发展,采取的就是大幅度让利才得以苟且发展的,当我们一旦想少让些利时,竞争就自然而起,资本撤退,技术合作中断,资本和技术会寻求更低廉劳动力,向市场及资源待开发的国度流转,如从中国转向东南亚和印度,这是资本食利本质决定的。我们不买人家大豆了,印度可以买,但我们核心技术没合作了,企业就又可能一落千丈。目前,不寻求自力更生发展,都难办。即便开放海南自由贸易区,也难以把核心技术引来,更多的将是产品倾销的爆发地而已;金融开放,也未必能引来资金,恐怕更多方便了腐败利益离岸罢了。不能发挥当年搞航天的干劲来发展自己的教育,我们终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失去增长优势,也许很快被印度超过,软件领域人才优势已经为印度占有,其他方面也面临考验。而国民中无论精英还是百姓都已经被眼前利益与感官享受占领,要获得持久的发展,在精神领域没有足够的滋养,是难以办到的,而反腐败壮士断臂势头似乎也在下降,急功近利的教育科研导向,企业发展模式越发空心化,离自主创新发展道路还有很大距离。青年一代一代相互熏染,关注的不过是如何找份安稳工作,买套房、买部车,吃穿不愁,游山玩水而已。即便有钱学森式的科技领军人物也难以引领这样一代人无私奉献了。本来我们民族遭受欺凌的岁月,留给后世观念的就是要发展,尽可能不再被欺凌;同时将心比心,我们也决不想欺凌任何其他国家民族。愿望是好的,但你发展了,又有一批出国爱得瑟的大手大脚花钱,让人家感觉中国成了最富强的国家似的,人性都有贪婪嫉妒的一面,这引发他国的反感是必然的。未来虽然不至于出现如英美联手武力袭击叙利亚境况发生,但在信息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进行更强劲的攻势是避免不了的,我们想一厢情愿求和解,恐怕是难以办到的,除非继续大幅度让利,那改革开放的成果国人共享就成了画饼了。也许只有待国歌的歌词再度引起共鸣,才知我们真实处境,但几十年市场发展,人心已经由万众一心回归一盘散沙,恢复万众共鸣又谈何容易?也许只有更大的灾难才会让急功近利的国人清醒。也许这就是国人的宿命,因为历代王朝的崩塌就是腐败到底才重启王朝更新的。我们可能未必比古人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