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说没有归属感
是什么造成大学生没有归属感的呢?就这个问题,信马由缰略思如下:
首先源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匮乏。课堂上,老师注重传授知识,很少有情感上的沟通,师生对彼此生存世界及内心世界缺乏足够的认知,就无法形成共情,也就无法形成团契。老师上完课,就在学生视野中消失了。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接近老师,学生怎么会有归属感呢?
其次,学生之间也缺少足够的沟通。不过,一个宿舍的同学还是会有些交集的,如陪同学去医院看个病,为同学打个饭,替同学签个到,睡前卧谈一下近期八卦,一起为同学过个生日等,但实际高质量真诚的交流不多,同学间的友谊似乎也远不如高中前的深厚。每位同学其实没有把这人与人之间关系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大家心目中主要目的是修学分,完成学业,获得文凭,其他方面都让位于此。每年同学的绩效考核,从最终评价来看,同班同学之间是竞争关系,多年应试竞争心理,同学已经把自己的同学当成了对手,彼此间深度相互学习交往也就大打折扣了。很显然,同学间彼此的归属感也不强。
其三、除了教室与宿舍外,大家密集聚集的是食堂。同学人多,打个饭菜都如军训似的,争先恐后排长队,同学间交流也比较少了,和食堂师傅们基本就是打饭菜和刷卡,基本是没有额外交流的,哪里像在家共餐,食堂是找不到家的感觉的。相反关注菜的价格和质量,彼此间是交易关系,是有矛盾和冲突的,谈不上归属感。
其四、学生社团官僚化了,也难有归属感。本来学生社团是比较容易形成团契,毕竟是志同道合聚合的,实际不然,也不知从何时起,许多学生社团染上官僚化气息,真诚交往大打折扣。同学组建什么社团还需要什么有关部门批准,久之,凡是纳入官僚化管理的,大部分丧失了活力,因此同学找不到很好的归属感,有时甚至有些反感,这样最有归属感的团队也没有归属感了。以至于每年的迎新呀,晚会呀,运动会呀,都成了形式,大家内心参与度不高,有些甚至是强迫性参与,久之,也就成为消解归属感的利器了。
第五、同学没有固定教室。为了提高教室利用率,各学院各班基本没有固定教室,即便是一个班的,上自习也很少能碰见。长时间不碰面,自然也找不到班级的归属感。
以上,还不是根本的。问题归根是在教育评价模式上,教育部、教育厅考核校长,主要看你有哪些突出学科专业,一年申请课题多少,项目资金多少,发表论文论著多少,有多少老师和学生,这是考核校长政绩优秀与否主要尺度。校长对下面考核也都是这些量化指标,校级压到院级,院里压到系上,系里压到每个老师头上,评价老师核心尺度是科研,老师的科研是自己的事,与学生没有关系,老师把时间投到科研上对自己最有利,因此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是老师投给学生的上限时间,这就与学生没有什么交集了,如此怎么会从老师处找到归属感呢?学校其他部门是科研的陪衬,干好干赖也引不起足够的重视,那样对学生各口的服务打折扣也就很正常了。在这样的氛围下,怎会有归属感呢?把同学招进来,是说这还是大学,以此区别科研所而已。当然,有些部门为了管理方便,增设些管理设备,方便数据统计,因为领导关心数据,所以各种统计表格,学生填、老师填,也就常态化了,至于表格背后有没有学生归属感,本来就没有更多论证的,因此诸如锻炼打卡、上课打卡、上机打卡等就纷至沓来。只是学生心灵放逐没有被太多关注,至于同学在游戏里找归属感,也就听之任之了。即便教学考核老师,也是量化的,诸如抬头率,到课率,及配套的考试卷子整理等,很少让同学参与进来。看看高校每天新闻报道,大部分是领导视察访问会议,很少有同学声音,更很少有一线老师声音,基本是衙门化宣传报道,因为宣传主要是为领导和科研考核指标服务的。
中国的教育活力正在衙门化道路上越走越远,教育已经不再是教育,那怎么会有归属感呢?同学没有,一线老师和同学一样,大家都关心的是年终考评,发了多少文章,申请了多少资金项目,至于过程中看不见的东西,也就很少有人问津了。有关部门也就乐于此道,找成就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