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陈寅恪学  >  2018年纪念陈寅恪逝世四十九周年

2018年纪念陈寅恪逝世四十九周年

2018-10-18
2018年纪念陈寅恪逝世四十九周年
文教修德祖辈传,高祖宏愿代代延。
陈门五杰修水记,近代英才育湖南。
曾俞陈唐联姻旧,名门望族清流赴。
罢官祖父气节在,绝食抗日父遗风。
卧龙深修文化业,战线千年拉古今。
明年逝世五十载,耀祖光宗陈家屋。
奇人异士邀相聚,义宁更演兰亭赋。
 
2018年清明祭
读陈寅恪先生与妹书
柏林留学与妹书,
吴宓汇编入学衡。
购书心切急情表,
经济拮据购书愁。
缘起日刻大藏经,
藏文正续更相求。
龙树马鸣汉缺译,
汉藏对勘空白多。
言及汉藏同语系,
希腊拉丁近梵文。
英俄德法印欧系,
梵音字母拼藏文。
语言比较效西洋,
音韵训诂胜乾嘉。
历史佛教先生重,
唐史西夏亦吐蕃。
小乘律译颇难解,
金刚千载谬译多。
印度西域外国人,
晋唐和尚通梵文。
其间译著有正解,
余者望文生意多。
迦叶传心出伪经,
达摩禅法疑问多。
蒙满回藏有文书,
发现价低速购之。
天赐英才财窘迫,
国宝通识境况忧。
清明夜雨感前事,
报任安书铁律书。
纪念陈寅恪诗钞
 
大师简介
史堪二司马,诗追屈大夫;
神游三洲地,魂系孔孟家。
 
文化素养
八岁能诵十三经,年少东求日本学;
中古史部无人敌,千秋精华通子集;
留学异国十八载,解读他族多种文;
国内汉学重史部,海外研求佛藏言;
经史子集会通处,西学哲理藏精魂;
三代家学名流出,师友良朋宇内传;
有字无字两部书,史学大师由此出。
 
唐史宏篇
关陇集团盛衰环,隋唐制度重渊源;
高祖称臣突厥事,政治史稿论待全;
山东豪杰秦王勉,玄武相争定江山;
武后登基佛风卷,李武韦杨婚姻团;
科举登梯千古延,府兵蕃将三百年;
内重外轻格局翻,安史兴兵割据篇;
宦官专权储君换,牛李党争中央乱;
元白诗稿谈风变,李白风流是胡仙;
承前启后出巨子,一论韩愈中古全。
 
治史之法
厚积薄发续长编,神游冥想悟机关;
种族文化相统摄,微观起处现宏观;
概念创新频频见,立论昭彰会通篇;
二重证据随心用,诗词解史展其宏;
每论所学关天意,心怀家国度世情。
 
学术指向
政治学术两相分,独立自由学术魂;
文史兴衰关国运,世局风转学术先;
佛入中华出宋学,谈心说性济世人;
中西会通有新篇,爱入气节藏名山。
 
祭日抒怀
叩首茔前敬先贤,合手心间仰高山;
遥梦病目读书日,感愧身全不少年;
行舟智海乘风浪,留念乾坤为后人;
飞鹤乘羽高天去,花落飘零又一年。
 
元旦祭酒
千杯暖酒洒茔前,热气蒸腾化酒泉;
请君一饮长河尽,代代相传万万年;
肉身痛苦随风逝,文化生命已流传;
香风一屡从天降,后生渴慕心已闻。
 
史家魂
悲情傲岸史家魂,坐标辐射中华文。
宗教情怀对古人,底蕴浩渺传精神。
旧梦遐思曲笔处,文化担当操守存。
戏笔一挥千钧力,无赎之痛待后人。
 
2015年陈寅恪先生祭日抒怀
独立人格宇内传,内心强大自有源。
理论勤学重博闻,惜时践履跨三洲。
深悉中西内幕政,应接宇内俱高贤。
遍尝人间诸般苦,超越荣华生死关。
前世今生与来世,肉身弘道满长天。
 
义宁史家(20160323)
庐山雾罩雨蒙蒙,司马真传有义宁。
胸怀王霸千秋史,会通中古百万兵。
铁骨铮铮傲王侯,独立自由风骨留。
衰年病目思如是,十载功成柳钱书。
自信所学关天意,后世相知必有缘。
 
心语:
一世相随一颗心,生命浮沉总善根。
万水千山寻美景,不入真心悔一生。
康德行距八十里,心中律令头顶星。
寅恪穷书东西贯,独立自由魂未松。
桎心俗谛倾海内,抛无挂碍读陈经。

20160331
清明文祭:
文化中华托一身,精神风骨天地文。
茔前常聚献花人,天堂含笑必安神。

20160402
2016年陈寅恪祭日抒怀
阅史求真一甲子,寂寞雄才寿千年。
身心苦难丘明后,巨制宏篇司马前。
博古通今存天意,华夏文明托命人。
后代福田前人种,巨子深德史迹涵。

20161007
九江陈学会有感
陈学文史半壁山,中华文脉后人传。
九江学府两南山,渊明鹤寿坐高端。
中西合璧乐曲闻,庐山风雨话学神。
良师倡议陈学班,共语心得谢泳涵。
建议掌门颁图谱,分院建网终南山。
发心行愿有恒行,莲花古佛永修安。

20161110
清明纪念陈寅恪先生
皓首穷经通古今,佛史通达正人伦。
一生识见垂后世,经天纬地传佳文。

20170404
汤用彤陈寅恪比较
锡予绵密鹤寿精,义宁广博黄梅专。
同学哈佛同获奖,北大中山南北分。

2017716
2017年暑期终南山陈学班
慕圣读书赴蓝田,传承陈学终南山。
九州八方来相聚,人神共处话云天。
晨光少年诫子书,王维苑里王维诗。
论道韩愈清华意,自由析解自由铭。
人才特区学养士,教育特区重读书。
史志专学谈得意,思维方法看泰西。
全球视野谈超越,高峰对比学再观。
循迹汉唐营西北,文化一极厚长安。
南北西东古今照,文化内陆地海篇。
教育反思假大空,践行常见义和团。
信息检索谈三宝,读秀谷歌并知网。
梳理别传分门类,读书练智柳如仙。
学人精神女性别,兴趣读书幸福歌。
博通八子精神猛,华光岁月少可期。
长安石匠精神贵,三代读书育雅人。
教育主体求突破,创客导师亦来临。
期待终南常聚首,宣解陈学再读书。
 
中秋无题
别梦依稀咒逝川,妻儿已赴火焰山。
卧榻聆听窗外雨,小友中秋庆北雷。
陈学撰文二十篇,明朝携赴议辋川。
胡荆授业不了缘,陈张王刘曹郭边。
儒家制度佛史笔,十人八卦易中寻。
百年身后忆终南,精神夜雨话庐山。
 
2017年国庆陈学班
民族国家论争鸣,种族文化要义承。
阴阳易学宏善道,八卦文明制度宏。
三隆佛典精义振,汉唐佛史重陈公。
隋唐制度三源示,陆港台新必有融。
舍我为民精神铸,同道相随赴凌云。

凌云,辋川凌云洞
读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对华夏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述略稿》
华夏文明有准则,吸收外来本不缺。
崔浩韩愈友兰告,圣籍神皋寄所思。
春秋夷夏大防意,民族意识气节真。
独立精神自由思,端生如是才女身。
讲学授业贞观越,续命王通弟子期。
天水一朝弘国史,复兴伟业在求根。
贬斥势利崇气节,曲学阿世难为人。
比肩韩愈欧阳修,钦敬司马朱文公。
一朝华夏复正道,民族之林屹陈公。
[page]
2017年11月8日
一则解注:
陈先生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史学功业,不在司马迁、司马光之下;他的古体诗,宏阔沉郁,悲天悯人,精神直追屈原;他求学亚欧美三洲,终生以承继弘杨儒家为主体的华夏文化为奋斗目标。
二则解注:
1、陈先生表兄俞大维介绍:“他(寅恪)对十三经不但大部分能背诵,而且对每字必求正解。因此《皇清经解》、《续皇清经解》成了他经常看的书。”参俞大维《怀念陈寅恪先生》
2、陈先生眉批过许多书,今天保存下来的,已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目前可知有以下诸书:《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后汉纪》、《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考异》、《人物志》、《酉阳杂俎》、《唐律疏议》、《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高僧传初集》、《二集》、《三集》、《唐人小说集》、《刘宾客集》、《陈宜公奏议》、《韩翰林集》、《旧五代史》、《世说新语》、《三国志》、〈南史〉、《北史》、《魏书》、《周书》、《北齐书》、《梁书》、《陈书》、《元和郡县图志》、《真诰》、《唐国史补》、《太平广记》、《唐语林》、《唐才子传》、《明皇杂录》、《杨太真传》、《贞观政要》、《元史》、《明史》、《清史稿》及诸多《地方志》与佛典。先生经常翻阅的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艺文类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唐文》、《全唐诗》等。他喜欢子部与集部书有:庄子、荀子、欧阳修、韩愈、王安石、归震川、陶渊明、杜甫、李白、李义山、白居易、元稹、龚自珍、朱祖谋、王国维等人的。90年代以前发的作品(不记《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引用的书,共引用文献达907种,6144次。参王子舟《陈寅恪读书生涯》
3、先生一生踪迹:幼年长于长沙(1890-1898)、南昌(1898-1901);青少年在日本(1902-1906)、上海(1906-1908)度过;青年求学于柏林大学(1909-1911)、瑞士苏黎士大学(1911-1912)、巴黎大学(1913-1914);归国后往来于北京、上海、南昌(1915-1919);而立之年后再赴哈佛大学(1919-1921)、柏林大学(1921-1924)求学;36岁学成归国执教清华大学(1925-1937)、云南蒙自大学(1938-1939)、西南联大(1939);1940-1941年旅居香港;1942年停驻桂林授书;1943-1945年任教重庆燕京大学;1945-1946年赴英美治眼病;1946-1948年重返清华园;1949-1969年盲目授业于中山大学而终。参吴定宇《学人魂陈寅恪传》
4、先生懂的异域文字有:梵文、巴利文、藏文、满文、波斯文、士耳其文、突厥文、西夏文、日文、拉丁文、希腊文、英文、法文、德文等。
5、先生借镜西学内容有:从师白壁德时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康德、黑格尔一脉相承的西学理念有一宏观把握;柏林攻读梵文时,对当时影响颇广之兰克史学有一精髓解悟;对二十世纪初影响欧美之新兴学说,如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说、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人类学、兰普勒希特的民族文化史观及马克思的经济学等,都尽收视野,这些可从他的作品中看出一些影子。研读《陈寅恪集》感悟。
6、家庭三代:先生祖父湖南巡府陈宝箴,曾结交曾(国藩)、张(之洞)呼吁变法图强,父亲散原乃晚清人士人中“四公子”之一,是同光体诗派之领袖;长兄衡恪诗书画皆称颂于一时,为著名画家齐白石的授业老师。
7、先生结交的师友有:俞大维、吴宓、王国维、白壁德、钢和泰、梁启超、赵元任、钱穆、胡适、陈垣、陈序经、冯友兰、向达、傅斯年等。为吴宓主编《学衡》刊物撰稿的人,如汤用彤、梅光迪、胡先箫、柳怡徵等,也直接或间接对先生治学有砥励作用。以上诸人中西新旧之学也都很博通,他们一起构建了近现代高水准的学术文化环境。
(参陆键东、吴定宇、李玉梅、汪荣祖、王子舟、刘克敌、刘以焕、吴学昭、蒋天枢、刘梦溪等人写的先生传记多部。)
三则解注:
1、关陇集团、玄武门之变、李武韦杨婚姻集团、牛李党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是陈先生解读唐中枢政权变迁的重要概念;
2、外族盛衰连环性、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安史起兵的种族文化背景是先生解读唐代民族关系的核心篇章;
3、隋唐制度渊源、科举制、府兵制是先生研究唐代制度的典范;
4、隋末唐初“山东豪杰”、唐代蕃将与府兵、内重外轻与外重内轻军事格局规律是先生关于唐代军事力量的概括总结;
5、武则天与佛教、论韩愈、元白诗笺证、李白氏族问题是先生研究唐代世风变迁的佳作。
6、《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与后续相关篇章所论,是先生去“论稿”成史的进一步努力。
7、上面所概括的只涉及先生的构架体系,当然限于篇幅,内容不够全面。关于理解先生作品之间的上下变通、左右呼应、动态运行,只有深入作品才能有所感悟。
(篇目出处参2001年北京三联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集》。)
四则解注:
1、长史编年考异是先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办法;
2、二重证据法是先生整合资料的门径,诗词解史就是具体运用;
3、种族文化理论是先生研治中古史的理论视域;
4、微观与宏观结合的辩证思维是先生学术体系构架的灵魂;
5、概念的创新与会通是先生厚积薄发、神游冥想指向的归宿;
6、终极关怀是先生治史内在激情喷发的原动力。
五则解注:
1、 中国学术走出政治的婢女地位,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理性走出中世纪神学的牢笼有着同等的价值和地位,也是中国学术步入世界现代学术之林的前提。参《给科学的答复》。
2、“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中国未来研治学术的精神原则。参《清华大学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所,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3、中国千百年来,朝代在更替,但中华文史之精神却绵延不断。如果精神断裂,中国必处于非驴非马之国,个体之民众将承受巨大的苦难,因此先生提出“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参《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责任》“昔元裕之、危太朴、钱受之、万季野诸人,其品格之隆迂,学术之歧异,不可以一概而论;然其心意中有一共同的观念,即国可亡,而史不可灭。”
4、民族精神的持续,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关键在于民族文化学术的创新,保证未来的个体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环境,继而带动社会的变革。参《朱延丰突厥通考序》“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时学术趋向之细微。迨至后来,遂若惊雷破柱,怒涛振海之不可御遏。”
5、先生指出佛教经在中国学术化的路径,高度评价了韩愈的在此路径中承前启后的学术地位,同时也为自身提出了同样高的学术人生指向。参《论韩愈》:“即尽量谈心说性,兼能济世安民,虽相反而实相成,天竺为体,华夏为用,退之以此奠定后来宋代新儒学的基础。”
6、陈先生在博览中西新旧之学基础上,将以气节为内核的华夏儒家文化与以爱为内核的欧美基督教文化相贯通,即援基督之爱入儒家之气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贯通见于《柳如是别传》,以开掘几百年前奇特女子柳如是的精神价值为附载,通过主人公爱夫真情,舍生取义,尽展民族精神气节。爱与气节合一是民族之魂涅磐新生的通途,也是新宋学命脉所在。参《柳如是别传》
(本则参三联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集》)

上一篇:陈寅恪的留美岁月

下一篇:陈先生发表的部分论著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