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里仁漫谈  >  灭火品

灭火品

2018-11-23
第十六  火灭品
                              (一)难陀端正经
【题解】
本篇以波斯匿王与难陀对话展开,难陀抵挡天魔王色诱,佛陀赞许难陀人品端正。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难陀,在舍卫城象华园中。是时,尊者难陀在闲静处,便生是念:
如来出世,甚为难遇,亿劫乃出,实不可见,如来久远长夜时乃出耳,犹如优昙钵[1]花时乃出现,此亦如是。如来出世,甚为难遇,亿劫乃出,实不可见,此处亦难遇。一切诸行,悉休息止,爱尽无余,亦无染污,灭尽泥洹。
  尔时有一魔行天子[2],知尊者难陀心中所念,便往至孙陀利释种[3]女所,飞在虚空,以颂而嗟叹曰:
“汝今发欢喜,严服作五乐。
难陀今舍服,当来相娱乐。”
  尔时孙陀利释种女,闻天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便自庄严,修饰房舍,敷好坐具,作倡妓乐,如难陀在家无异。尔时,王波斯匿集在普会讲堂,闻难陀比丘,还舍法服,习于家业。所以然者,有天在空中,告其妻曰。是时,王波斯匿闻是语已,便怀愁忧,即乘驾白象,往至彼园。到已,便入华象池中,遥见尊者难陀,便前至难陀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尊者难陀,告波斯匿曰:“大王,何故来至此间,颜色变异?复有何事,来至吾所?”
  波斯匿报曰:“尊者当知,向在普集讲堂,闻尊者舍法服,还作白衣,闻此语已,故来至此,不审尊者,何所敕告?”
  是时,难陀含笑,徐告王曰:“不见不闻,大王何故作此语耶?大王,岂不从如来边闻,我诸结已除,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胞胎,如实而知,今成阿罗汉,心得解脱。”波斯匿曰:“我不从如来闻,难陀比丘生死已尽,得阿罗汉,心得解脱。所以然者,有天来告孙陀利释种女曰。是时,孙陀利夫人闻此语已,便作倡妓乐,修治服饰,敷诸坐具,我闻此语已,便来至尊者所。”
  难陀告曰:“王不知不闻,何故大王而作是语?诸有沙门、婆罗门,无不乐此:休息乐、善逝乐、沙门乐、涅槃乐,而不自观此淫火之坑,复当就者,此事不然。骨犹如锁,肉如聚石,犹蜜涂刀,坐贪小利,不虑后患,亦如果繁折枝,亦如假借,不久当还;犹如剑树之薮,亦如毒害药,亦如毒药,如毒华果,观此淫欲,亦复如是。意染著者,此事不然。从火坑之欲,乃至毒果,不观此事,欲得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者,此事不然。以不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而欲得入无余泥洹[4]界,而般泥洹者,此事不然。大王当知,诸有沙门、婆罗门,观察此休息乐、善逝[5]乐、沙门[6]乐、涅槃乐,此事不然。彼以作是观察,解了淫坑之火,犹如骨锁、肉聚、蜜涂利刀、果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剑树、毒树,如毒害药,悉观了知,此则有处已解,了知淫火所兴,便能得渡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此事必然。彼已渡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此事必然。云何?大王,以何见何知而作是说?今我,大王,已成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母胞胎,心得解脱。”
  尔时王波斯匿,心怀欢喜,善心生焉,白尊者难陀曰:“我今无狐疑,如毛发许,方知尊者,成阿罗汉,今请辞还,国事众多。”
  难陀对曰:“宜知是时。”
  尔时王波斯匿,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波斯匿王,去未几时,时彼魔天来至尊者难陀所,住虚空中,复以此偈,向难陀曰:
“夫人面如月,金银璎珞身。
忆彼姿容颜,五乐恒自娱。
弹琴鼓弦歌,音响甚柔软。
能除诸愁忧,乐此林间为。”
  是时尊者难陀,便作是念:此是魔行天人。觉知此已,复以偈报曰:
“我昔有此心,淫泆无厌足。
为欲所缠裹,不觉老病死。
我度爱欲渊,无污无所染。
荣位悉是苦,独乐真如法。
我今无诸结,淫怒痴悉尽。
更不习此法,愚者当觉知。”
  尔时彼魔行天人,闻此语,便怀愁忧,即于彼没不现。
  尔时众多比丘,以此因缘,具白世尊。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端正比丘者,无有胜难陀比丘;诸根澹泊,亦难陀比丘是;无有欲心,亦是难陀比丘;无有瞋恚,亦是难陀比丘;无有愚痴,亦是难陀比丘;成阿罗汉,亦是难陀比丘。所以然者,难陀比丘端正,诸根寂静。”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弟子端正者,难陀比丘是;诸根寂静是,亦难陀比丘。”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 优昙钵:又称琼花、月下美人、月来美人、夜会草等,常夜间开放,气味清香,花期很短。在佛教传说中,昙花是一种吉祥的花,每3000年开一次花,“昙花一现”的成语即出于此。
[2] 魔行天子: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妨害人行善,又称天魔。
[3]释种:释迦种族之意,为净饭王家的本姓,属刹帝利种姓。
[4] 无余涅槃:是指不仅断绝了一切心惑,连肉体也消失了,并与永恒的真理融于一体,即诸惑皆断,绝对寂灭无余的状态。
[5] 善逝:梵文意译,又译“好去”。佛陀的名号之一,有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之义。
 [6] 沙门:古代印度对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译文】
(一)难陀品行端正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当时尊者难陀,住在舍卫国都城的象花园中。这时,尊者难陀正处在闲适安静状态,就产生这样的想法:如实而来出世,是非常难遇的,要经过亿万劫才能出现,实在是不可多见,如实而来经过久远漫长黑夜时间才会出现,犹如优昙钵花开花时才出现,这也是如此。如实而来出世,非常难遇,经历亿万劫才能出现出,实在难见,在这里也是难遇的。世间万事万物,都休息安止,爱欲都没有残留,也没有染着污秽,消失灭度后进入涅槃境界。
  这时有一位欲界魔王,知道尊者难陀心中思考的,就前往到释迦族女子孙陀利一位的住处,在虚空中飞,用一首偈文吟叹道:
“你今当发大欢喜,庄严饰服奏五乐。
难陀今日舍袈裟,当来与你相娱乐。”
  这时释迦族女子孙陀利,闻听天魔王所说后,欢喜雀跃,不能自已,就自己梳妆打扮,装饰房间,铺好床铺,弹奏娼妓音乐,仿佛难陀在家时没有差异。这时,波斯匿王参加普法在集会讲堂,听说难陀要回来舍弃袈裟,重操在家时的旧业。之所以这样,是有天魔王在空中,告诉他的妻子说的。当时,波斯匿王听到这消息后,便心怀忧愁,马上乘座驾白象,前往到难陀所住的象花园。到了后,就走进象花池中,远远看见尊者难陀,就走上前,来到难陀的面前,用头面礼拜难陀的足,起来在一旁落座。
  这时尊者难陀,向波斯匿王问道:“大王,因什么缘故来到这里,脸色变化有差异呢?又有什么事,来到我的住处呢?”
  波斯匿王回答道:“尊者应当知道,我前时在普法集会讲堂,听说尊者舍弃袈裟,回去作百姓,我听说这话以后,因这缘故来到这里,不知道尊者,有什么可以赐告的?”
这时难陀面带微笑,缓缓地对波斯匿王说道:“没有识见没有智慧,大王因什么缘故说这样的话呢?大王,您难道没有从佛陀那边听说,我的六根情欲之结已经消除,生死轮回的恶业除尽,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所有的行为已经做到,也不再投胎转生,如实地认知事物的本质,如今已成就阿罗汉果位,心已经得到解脱吗?”
波斯匿王答道:“我没有从佛陀那里听说,佛弟子难陀生死轮回的恶业除尽,已证得阿罗汉果位,心已经得到解脱。之所以这样,是有天魔王来告诉释迦族女子孙陀利说的。这时,孙陀利夫人听到这话以后,就弹奏娼妓音乐,修整穿戴衣服饰品,铺好床铺。我听说这话以后,就来到了尊者的住处。”
难陀说道:“大王,不知听说没有,因什么缘故大王说这样的话?这里沙门、婆罗门,无不乐于这些方面:禅定止观之乐、奔赴彼岸之乐、出家修行之乐、涅槃空寂之乐,却没有自己审视这淫欲火坑,又上当受骗,这事不是那样。人的骨头犹如枷锁,肌肉犹如堆积的石头,犹如蜂蜜涂刀,贪求小利,不考虑后患,也犹如果子长得繁密的树枝被折断,也犹如借贷,不久应当归还;犹如长剑树的湖泽,也犹如有毒害虫的毒,也如毒药,如有毒的花果,看待淫欲,也就是这样。意念染着的,这事不是那样的。从火坑一样的欲望,乃至有毒的果子,不观看这样的事,想超越欲界烦恼流、色界烦恼流、见一处烦恼流、无色界烦恼流的,这样的事是做不到的。不渡过欲界烦恼流、色界烦恼流、见一处烦恼流、无色界烦恼流的,却想得以进入诸惑皆断,绝对寂灭无余的状态涅槃境界的,这事不是那样的。大王应该清楚,诸位沙门、婆罗门,观察这禅定止观之乐、奔赴彼岸之乐、出家修行之乐、涅槃空寂之乐,这事不是那样的。
他们进行这样的观察,了解淫欲坑火,犹如骨中枷锁、肉中积块、用蜜汁涂抹锋利的刀刃、果子繁多的枝子被折断、借贷不久归还,也犹如剑树、毒树,如毒害药,都观察清楚,这就是无色界已解决,清楚淫火之所以兴,便能得以渡过欲界烦恼流、色界烦恼流、见一处烦恼流、无色界烦恼流的,这事才是必然的。他们已经渡过欲界烦恼流、色界烦恼流、见一处烦恼流、无色界烦恼流的,这才是必然的。为什么呢?凭什么识见智慧而这样说呢?现在的我,大王,已经成就罗汉果位,生死轮回的恶业除尽,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所有的行为已经做到,也不再投胎转生,心已经得到解脱。”
  这时波斯匿王,心中满怀欢喜,善心生出来,对尊者难陀说:“我现在不再怀疑,如对毛发认可一样,才知尊者已经成就阿罗汉果位,现在我请求告辞回去了,国中事务还有很多。”
  难陀答道:“应该到这个时候了。”
  这时波斯匿王,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以头面礼拜尊者足,便告退而去。波斯匿王,去了没有多久,这时那天魔王来到尊者难陀的住处,停在虚空中,又向难陀说这偈文道:
“释种夫人面如月,金银璎珞装饰身。
回忆那美姿容颜,五乐音声常自娱。
弹琴敲鼓拉弦歌,音响听来甚柔软。
能除诸般愁与忧,乐此林间共与为。”
  这时尊者难陀,就这样想到:这是天魔王。觉悟到这以后,又用这偈文回答道:
“我昔有此渴欲心,淫逸之行无厌足。
为欲牵引所缠裹,不知不觉老病死。
而今我渡爱欲渊,无有污秽无所染。
荣华富贵都是苦,独乐真如无上法。
我今六根无情结,贪淫怒痴都已除。
再不染着此恶法,愚者应当早觉知。”
  这时那天魔王听罢这话,就满怀忧愁,马上在那消失不见了。
  这时众多佛弟子,因为这因缘,把这事告诉了世人之尊。这时世人之尊,对诸位佛弟子说:“品行端正的佛弟子,没有胜过难陀比丘的;诸根欲望澹泊的,也没有胜过难陀比丘的;没有渴欲之心的,也是没有胜过难陀比丘的;没有瞋恨,也没有胜过难陀比丘的;没有愚痴心,也是没有胜过难陀比丘的;成就阿罗汉果位的,也是难陀比丘。之所以这样,佛弟子难陀品行端正,六根清静。”
  这时世人之尊,对诸位佛弟子说道:“我声闻弟子中品行端正之最,是难陀比丘;六根寂静之最,也是难陀比丘。”
这时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介绍了尊者难陀清修,追求涅槃的理想,魔界天王想以美女色诱难陀,传出绯闻。波斯匿王听说后,很担心,亲自来到难陀住所,问询难陀是否真有此事。难陀说自己六根情欲之结已经消除,已经修得阿罗汉果位,超越了生死轮回,强调修行者喜乐的是:禅定止观之乐、奔赴彼岸之乐、出家修行之乐、涅槃空寂之乐,不喜欢淫欲之乐。他把淫欲比作火坑,人陷入其中,犹如骨中带枷锁、肉中存积块、蜜汁抹刀锋、果繁枝必断、借贷必归还,还比作剑树、毒树、毒药等,形象地说明如此思考践行才是真正的识见和智慧,难陀的一番话化解了波斯匿王困惑。在抵制天魔王色诱中,难陀渡过爱欲海,修得清净身,佛陀赞誉他品行端正、欲望澹泊,无有贪嗔痴,是弟子们学习的榜样。
对比佛教文化中的佛陀与难陀,如同中国文化中孔子与颜回,颜回就是孔门四科中德行门第一代表,难陀则是佛陀弟子中品行最端正的弟子。难陀追求的是禅定止观之乐、奔赴彼岸之乐、出家修行之乐、涅槃空寂之乐,颜回则能做到一箪食,一瓢饮,住在陋巷,一般人都会因如此贫穷,忧愁烦恼,但颜回依然能保持快乐,这就是追求仁德的快乐。难陀将享受美色的欢娱本相说清,认为那是有毒的,如刮骨钢刀,勾魂小鬼,远不及修行禅定之乐。
 
 
 
 
 
 
 
 
 
 
 
 
 
 
 
 
 
 
 
 
 
 
 
                              (二)涅槃二界经
【题解】
本篇介绍了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涵义及境界。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此二法涅槃[1]界,云何为二?有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2],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无余涅槃界?于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为无余涅槃界。此二涅槃界,当求方便,至无余涅槃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 涅槃:又称“寂灭”,指心中妄念不生,随即随灭,达到了永远寂静的境界。涅槃学说是佛教基本的教义,是指完全脱离肉体束缚的状态,消灭了人生的烦恼,从而获得了永远的平安,进入了寂静的澄明境界。当人已断一切烦恼,使未来生死的原因业以消失,但肉体还存在时,称为有余涅槃;当人连肉体也不存在时,称为无余涅槃。即一切诸惑皆以寂灭无余的状态,不仅断绝了一切心惑,连肉体也消失,并与永恒的真理融于一体。
[2]五下分结:一、欲贪,于顺情境上生起贪著之心而无有厌足;二、嗔恚,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三、有身见,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著我见;四、戒禁取见,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五、疑,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译文】
                         (二)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二界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有这样两种涅槃境界,是哪两种呢?即有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那么什么是有余涅槃界呢?在这里,佛弟子灭除贪嗔痴慢疑情结,也叫彼般涅槃,不再来到此世间,这就是所说的有余涅槃界。那什么是无余涅槃界呢?在这里,佛弟子除尽烦恼进入没有烦恼的境界,意念得以解脱,智慧得以解脱,洁身自好以证悟佛理为快乐,生死轮回的恶业除尽,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所有的行为,也不再受到妄有的迷惑,如实地认知事物的本质,已经证悟得道,在永远没有烦恼的境地。这两种涅槃境界,应求方便法门,到达永远没有烦恼的境界。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介绍了两种涅槃的内涵及境界,其中有余涅槃界需要修行者,去除自身的贪嗔痴慢疑,这种境界也可以不再来人世间,但没有彻底圆满;无余涅槃界是修行者除尽烦恼,进入没有烦恼的境界,意念、智慧都解脱,已经超越生死轮回,不再受妄有的迷惑,认清了事物的本质,已经永远没有烦恼。佛陀告诫佛弟子应追求无余涅槃境界。有余涅槃已断一切烦恼,使未来生死的原因业以消失,但肉体还存在;无余涅槃则是人连肉体也不存在了,一切诸惑都以到寂灭无余的状态,并与永恒的真理融于一体。
佛教信徒追求涅槃境界,步入极乐世界。基督教追求天国,回到上帝身边。道教追求真人至人仙人境界,通过炼丹练气,可以修得长不死。儒家强调修齐治平,达到圣人境界,追求与天地一样的境界。共产党人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看重此生的现实幸福,因此,一般而言,修为路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是修出世、在世,还是来世,但凡一心行善,广结善缘,都可以一门深入,获得成功。
 
 
 
 
 
 
 
 
 
 
 
 
 
 
 
 
 
 
 
 
 
 
 
 
 
 
 
 
 
                              (三)行淫乌猪喻经
【题解】
本篇以乌鸦和猪比喻两种长期行淫的人,一种是行淫后后悔,想擦干净如乌鸦;一种是行淫后不知羞耻,还到处宣扬,如同卧在猪卧里的猪。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今当说乌喻,亦当说猪喻,善思念之,吾当演说。”
  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人喻如乌?犹如有人在寂静处,恒习淫欲,作诸恶行,后便羞耻,便自悔过,向人演说,陈所作事。所以然者,或为诸梵行人,所见讥弹:此人习欲,作诸恶行。彼作诸恶行已,向人悔过,自知羞耻,犹如彼乌,恒患苦饥,便食不净,寻即拭嘴,恐有余鸟见,言此乌食不净,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在闲静处,习于淫欲,作不善行,后便羞耻,而自悔过,向人演说,陈所作事。所以然者,或为诸梵行人所见记识,此人习欲,作诸恶行,是谓名为人犹如乌。
  彼云何名为人如猪?若有一人在闲静处,长习淫欲,作诸恶行,亦不羞耻,复非悔过,向人自誉,贡高自用:我能得五欲[1]自娱,此诸人等,不能得五欲。彼作恶已,不羞耻,此人喻如猪,恒食不净,卧于不净,便自跳踉[2],向于余猪,此亦如是。若有一人习于淫欲,作诸恶行,亦不羞耻,复非悔过,向人自誉,贡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娱,此诸人不能得五欲自娱,是名为人如猪。是故,诸比丘当舍远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五欲:指财、色、名、食、睡。
[2]跳踉:跳跃起来。
【译文】
(三)行淫如乌鸦、猪的比喻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我现在给你们谈谈乌鸦的比喻,也来说说猪的比喻,大家好好思考,我马上演绎说明。”
  佛弟子们答道:“如果这样,世人之尊,此时诸位佛弟子都听佛陀教诲教。”
  世人之尊说道:“那为什么说把人比喻为乌鸦呢?好比有人在孤独安静的环境中,常常行淫欲,作各种恶行,过后就感觉羞愧耻辱,马上就悔过,向别人演说,陈述自己所作的恶事。之所以这样,有人被其他修行人所见讥讽指责:这人行淫欲,作各种恶行。他作完各种恶行后,向别人悔过,自己感觉羞耻,好比那乌鸦,常害怕痛苦饥饿,就吃不净的食物,很快擦干净嘴巴,害怕其他的鸟看见,说这乌鸦吃不净的东西,这样的人也是如此。如果有一个闲暇独处安静的地方,行淫邪的欲望,作不好的行为,之后就觉得羞耻,而且自己忏悔过错,向别人演说,陈述自己所作的恶事。之所以这样做,或许被其他修行人所见记住,这人行淫欲,作各种恶行,这就叫人犹如乌鸦。
那什么叫人如猪呢?如果有一个人在闲暇安静环境中,长期行淫欲,作各种恶行,也不羞耻,更不悔过,向他人自夸,标榜自己的淫行:我能获得感官享受的快乐,你们这些人,不能获得感官享受的快乐。他作恶完后,不羞耻,这样的人好比猪,常吃不干净的,卧在不干净环境,还自己跳跃出来,向其他猪展示,这样的人也是类同这样的猪。如果有一人行淫欲,作各种恶行,也不知羞耻,更不悔过,向其他人自夸,标榜自己的淫行:我能获得感官享受的快乐,你们这些人不能获得感官享受的快乐,这就是所说的是人好比如猪。因此,诸位佛弟子当舍弃远离淫欲之行。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以乌鸦和猪比喻两种长期行淫的人,一种是行淫之后后悔,想擦干净如乌鸦;一种是行淫后不知羞耻,还到处宣扬,如同卧在猪卧里的猪。乌鸦害怕痛苦饥饿,就吃不净的食物,又很快擦干净嘴,害怕其他的鸟看见,说它吃不净的东西。独处行淫邪的人,有不好的行为会觉得羞耻,自己后悔并向别人陈述自己所作的恶,他是怕被其他人看见指责,就像乌鸦擦嘴一样。另一种人行淫欲,不羞耻,不悔过,还炫耀自夸,好比猪,猪常吃不干净的,卧在不干净环境,还自己跳起来,向其他猪炫耀。佛陀告诫弟子要远离行淫,不要成为乌鸦和猪一样的人。   
孔子总结人性规律时,也说:“少年时要戒色,中年时要戒斗,老年时要戒得。”人年轻时,容易犯色戒,如果不注意修身,这种坏习惯会带入中年,直接影响家庭稳定和事业发展。历史上淫乱君主和现实中的官员,许多人就是因为贪恋美色,丢掉江山的丢掉江山,失去官位的失去官位,最后多身败名裂,因此有万恶淫为首之说。人在群体中,有彼此约束监督,这样的过错会少些。相反,人在独处时,容易生邪思妄念,尤其近三十年中,欧美大片、韩国情感剧、港台三级片及网络上的黄色网站,黄色书籍,接头海报,甚至路边的马路电线杆子上,都无孔不入地向没有信仰的国人心中,渗透黄色诱惑,各年龄段的人都出现了如乌鸦和猪一样的人,社会风气江河日下,道德不断滑坡。我们继承先民的智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佛教这些经典能广泛流布民间,也许能改善乌鸦、猪类人群日增的局面。
 
 
 
 
 
 
 
 
 
 
                           (四)六根六尘驴牛喻经
【题解】
本篇把两种修行人比喻成驴和牛,一种是六根着六尘的修行者似驴入牛群,一种六根不着六尘的似牛入牛群。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今当说人有似驴者,有似牛者,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人像驴者?若有一人,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学道。尔时彼人,诸根不定,若眼见色,随起色想,流驰万端,尔时眼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于眼根;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随起识病,流驰万端,尔时意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于意根。无有威仪礼节之宜,行步进止,屈伸低仰,执持衣钵,都违禁戒,便为梵行人所见讥弹:咄,此愚人像,如沙门,便取弹举,设是沙门者,宜不应尔。彼作是说:我亦是比丘,我亦是比丘。犹如驴入牛群之中,而自称曰:我亦是牛,我亦是牛。然观其两耳,复不似牛,角亦不似,尾亦不似,音声各异。尔时群牛,或以角抵,或以脚蹋,或以口啮者。今此比丘,亦复如是。诸根不定,若眼见色,随起色想,流驰万端,尔时眼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于眼根;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了细滑,意知法,随起识病,流驰万端,尔时意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念意根。无有威仪礼节之宜,行步进止,屈伸低仰,执持衣钵,都违禁戒,便为梵行人所见讥弹:咄,此愚人像,如沙门,便见弹举,设是沙门者,宜不应尔。尔时,彼作是说:我是沙门。犹如驴入于牛群,是谓人像驴者也。
  彼人云何像牛者耶?若有一人,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学道。尔时彼人,诸根寂定,饮食知节,竟日经行,未曾舍离,意游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无流驰之念,尔时眼根,则应清净,生诸善想,亦能制持,无复诸恶,常拥护于眼根;耳声、鼻香、口味、身细滑、意法不起识病,尔时意根,则得清净。彼人便到诸梵行人所,诸梵行人,遥以见来,各自扬声:善来,同学。随时供养,不使有短,犹如良牛入牛众中。而自称说:我今是牛,然其毛尾、耳角、音声,都悉是牛。诸牛见已,各来舐体,此亦如是。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学道,尔时彼人,诸根寂定,饮食知节,竟日经行,未曾舍离,意游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无流驰之念。尔时眼根,则得清净,生诸善想,亦能制持,无复诸恶,常拥护于眼根;耳声、鼻香、口味、身细滑、意法不起识病,尔时意根,则得具足,是谓此人像牛者也。如是,诸比丘当学如牛,莫像如驴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 三法衣:符合佛法之衣,即袈裟,俗称僧衣。汉地主要有:由相衣,指用布交错缝制出田字形;百衲衣,由碎布缝纳而成;莲花衣,象征出污泥而不染。
【译文】
(四)六根六尘驴牛喻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我现在给你们谈谈有人似驴,有人似牛,仔细听听,仔细听听,好好思考一下。”
  佛弟子们答道:“如是这样,世人之尊,此时诸位佛弟子都听佛陀教诲教。”
世人之尊说道:“为什么说人像驴呢?如果有一个人,剃除胡须头发,穿上袈裟,因为信念坚定,出家学道。这时那人,六根不定,如果眼睛看到美色,随即起了贪恋美色的想法,思绪奔流驰骋,千丝万缕,那时眼根,就不清净了,生出各种各样的胡思乱想,不能自控,各种恶就都来了,也就再不能守护眼根;耳朵听声,鼻子闻香味,舌头品味道,身体感知细腻光滑,意念感知法规,随即兴起识见上的问题,思绪奔流驰骋,千头万绪,那时意念之根,就不清净了,生出诸多胡思乱想,不能自己控制自己,各种恶都来了,也就再不能守住意念之根。没有威仪,礼节的恰当,行走的进止,弯曲伸张,高低俯仰,穿衣持钵,都违反禁条戒律,就会被修行者看到讥讽指责:怪事!这是愚蠢人的形象,如果是修行者,就会举出来指责,假如真是修行的沙门,确实是不应该那样。他这样说:我也是佛弟子,我也是佛弟子。好比驴走入牛群之中,而自己称道:我也是牛,我也是牛。然而看他的两只耳朵,又不像牛,角也不像,尾巴也不像,声音也有差异。那时群牛,有的用犄角顶它,有的用脚踩蹋它,有的用嘴咬它。现在这位佛弟子,也是如此:六根不定,如果眼睛看到美色,随即起了贪恋美色的想法,思绪奔流驰骋,千丝万缕,那时眼根,就不清净了,生出各种各样的胡思乱想,不能自控,各种恶就都来了,也就再不能守护眼根;耳朵听声,鼻子闻香味,舌头品味道,身体感知细腻光滑,意念感知法跪,随即兴起识见上的问题,思绪奔流驰骋,千头万绪,那时意念之根,就不清净了,生出诸多胡思乱想,不能自己控制自己,各种恶都来了,也就再不能守意念之根。没有威仪,礼节的恰当,行走的进止,弯曲伸张,高低俯仰,穿衣持钵,都违反禁条戒律,就会被修行者看到讥讽指责:怪事!这是愚蠢人的形象,如果是修行者,就会举取来指责,假如真是修行的沙门,确实是不应该那样。这时他这样说:我是修行的佛弟子。好比驴走入牛群之中,这就是所说的人像驴。
为什么说人像牛呢?如果有一个人,剃除胡须头发,穿上袈裟,因为信念坚定,出家学道。那时这人,六根寂静安定,饮食懂得节度,整日经历践行,没有舍弃过,意念游走在三十七道品正法中。如果眼睛看见美色,心中不没有贪色之念,也没有奔流驰骋之念。这时的眼根,是清净的,生发诸多善念,也能自控持守,没有再生各种恶念,常拥守保护眼根;耳听声、鼻闻香、口尝味、身感受细腻光滑、意念合法,不兴识见上的病症,那时意根,很清净。那人到诸位修行人的所在,各位修行者远远看见他来,各自与他打招呼:来得好,同学。随即时时供养他,不让他有短缺,好比良牛进入牛群中,自己称说:我现在是牛。他的毛尾、耳朵犄角、发出的声音,都是牛的。其他牛见后,都来舔吻它,这样的修行者也如这样的牛。剃除胡须头发,穿上袈裟,因信仰坚定,出家学道,那时这人,六根寂静安定,饮食懂得节度,整日经历行走,不曾舍离,意念游走在三十七道品正法中。如果眼睛看见美色,心中没有贪色之念,也没有奔流驰骋之念,这时的眼根,是清净的,生发诸多善念,也能自控持守,没有再生各种恶念,常拥守保护眼根;耳听声、鼻闻香、口尝味、身感受细腻光滑、意念合法,不兴识见上的病症。那时意根,清静圆满,这就是所说的人像牛。因此,诸位佛弟子当舍弃远离淫欲之行。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通过把两种修行者对六根两种修行结局,来以驴牛相喻。其一说的是一个人出家学道,六根不定,眼睛贪恋美色,心中胡思乱想,不能自控守护眼根;耳朵听声,鼻子闻香味,舌头品味道,身体感知细腻光滑,意念感知法规,随即兴起识见上的问题,意念之根不清净了,不能守住意念之根。言谈举止,行走坐卧,违反戒律,被其他修行者指责,他自己还自称是佛弟子,如同驴走入牛群之中,但耳朵、犄角、尾巴、声音都不像牛,其他的牛,有的用犄角顶它,有的用脚踩蹋它,有的用嘴咬它。这位出家修行的佛弟子,就好比驴走入牛群之中。其二说的是另一个出家人,六根寂静安定,饮食懂得节度,整日经历践行,没有舍弃过,意念游走在三十七道品正法中,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不着色香味触觉,六根不着六尘,很清净。他走入修行者中,大家都欢迎他。如同良牛进入牛群中,其他牛见后,都来舔吻它。
佛陀通过驴牛喻,告诫佛弟子:修行者当遵守戒律,远离淫欲之行,让六根不着六尘。
佛陀弘法,常用人们身边习见事物来说明修行要理,非常容易深入人心。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底层民众多数不识字,直到1949年新中国之前,民间百姓识字率也没有达到10%,很难通过书面语言将道理传递给民众。儒家的四书五经,在这方面就不如佛经生动形象,即便是史书中承载经学要义,也在史学求真表述中,因强调语言简练,形象性不足,加之侧重帝王将相,不接地气,很难影响民众。当然,受佛经文学影响,中国后来的出现的话本、小说在民间有一定的市场,过去也多是通过说书的、唱戏的传播到民间。即便是明清小说四大名著,也是在建国后因政治伟人的推崇,加上电影、电视媒体的推动,才深入到社会人群当中。直到今天,官方看重的思政教育,因思政课缺乏形象生动性,在大学生心目中也味同嚼蜡,事半功倍。相反,民间的佛教、基督教则因为更形象,更接地气,传播速度反而更快,效率更高,这是需要官方应当从优秀佛典中借鉴的,此驴牛之喻就是示范。
 
 
 
 
 
 
 
 
 
                            (五)十善十不善经
【题解】
本篇佛陀提出了十善行、十不善行,告诫弟子行善行可入人、天、阿修罗三善道,行不善行必入畜生、饿鬼、地狱不善道。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今当说善、不善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彼:“云何名为不善,云何名为善?所谓杀生为不善,不杀为善;不与取为不善,与取为善;淫泆为不善,不淫为善;妄语为不善,不妄语为善;绮语为不善,不绮语为善;两舌为不善,不两舌为善;斗乱彼此为不善,不斗乱彼此为善;贪他为不善,不贪他为善;起恚为不善,不起恚为善;邪见为不善,正见为善。如是,比丘行此恶已,堕畜生、饿鬼、地狱中;设行善者,便生人中、天上,及诸善趣阿须伦[1]中。是故,当远离恶行,修习善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 诸善趣阿须伦:这里阿须伦应是后世译本的阿修罗;诸善趣应该在阿修罗后,即阿修罗诸善道。
【译文】
                            (五)十善十不善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我现在给你们谈谈善行、不善行,仔细听听,仔细听听,好好思考一下。”
  佛弟子们答道:“应当如此,世人之尊”
世人之尊向弟子们说道:“什么是不善行,什么是善行呢?所说的杀生是不善行,不杀生是善行;偷盗是不善行,允许方取是善行;淫逸是不善行,不淫逸是善行;妄语是不善行,不妄语是善行;花言巧语是不善行,不花言巧语是善行;挑拨离间是不善行,不挑拨离间是善行;彼此斗乱是不善行,彼此不争是善行;贪恋他人财物是不善行,不贪恋他人财物是善行;发怒是不善行,不发怒是善行;持邪见是不善行,持正见是善行。如此,佛弟子,行这样恶行的,堕入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如行善的,就生往人间、天上及阿修罗道等诸善道。因此,应当远离恶行,修行实践善行。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提出了十善行、十不善行,告诫弟子行善行可入人、天、阿修罗三善道,行不善行必入畜生、饿鬼、地狱不善道。十善行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奸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争斗、不贪他人财物、不发怒、持正见。十不善行是:杀生、偷盗、淫逸、妄语、绮语、两舌、争斗、贪财、发怒、邪见。佛陀告诫佛弟子应当远离恶行,实践善行。
儒家孔子强调君子要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道家老子强调: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儒释道都在强调正善的心念、正善的言行。佛教说行善可以入人、天、阿修罗三善道,老子说天佑善人,孔子更是自信满满,说自己正道怀身,只要老天不想让仁道文化消失,想加害他的桓魁也终将不会成功,这里儒释道均存在善有善报的文化蕴含。
 
 
 
 
 
 
 
 
 
 
 
 
 
 
 
 
 
 
 
 
 
 
 
 
 
 
 
 
 
 
                           (六)八正八邪道
【题解】
本篇告诫弟子修行具足戒之法,应注重记诵区分八正行、八邪道。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当与汝等说微妙法,初善、中善,至竟亦善,有义、有味,得修具足梵行之法,所谓二法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具足说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为二法?所谓邪见、正见;邪治、正治[1];邪语、正语;邪业、正业;邪命、正命;邪方便、正方便;邪念、正念;邪三昧、正三昧[2],是谓比丘名为二法,我今已与汝说此二法。如来所应为者,今已周讫,善念、观诵,勿有懈惓,今不行者,后悔无及。”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正治,即正思惟。
[2] 正三昧,即正精进。
【译文】
(六)八正八邪道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我现在你们说一说微妙法,初善、中善、至善,是有意义、有意味,得以修具足戒出家修行之法,这就是所说的二种取向。仔细听听,仔细听听,好好思考,我现在和你们把具足戒说一下。”
  佛弟子们答道:“应当如此,世人之尊,此时,诸位佛弟子聆听佛陀的教诲”
世人之尊向弟子们说道:“那说的是哪两种取向呢?就是所说的邪见、正见;邪思惟、正思惟;邪语、正语;邪业、正业;邪命、正命;邪精进、正精进;邪念、正念;邪定、正定,这就是所说的佛子称作的两种取向,我现在已经和你们说了这两种取向。佛陀所应作的,现在已经说完了,好好记住、止观诵习,不要懈怠疲倦,现在不去行的,以后会后悔莫及。”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告诫弟子修行具足戒之法,应注重记诵区分八正道、八邪道。八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邪道是: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真正得道的修行者是正邪不两立的,未得道德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有正有邪,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全十恶不赦的人是不多的。连孔子也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般恶人是在后天环境中熏习而成的。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孟子,也曾三次迁居,以免孟子学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佛陀强调分清正邪,远离行恶,才能人生无悔,走入极乐世界,这也是出家人修行具足戒的基本纲领。
 
 
 
 
 
 
 
 
 
 
 
 
 
 
 
 
 
 
 
 
 
 
 
 
 
 
 
 
 
 
 
 
 
 
 
                            (七)烛火光明喻
【题解】
本篇佛陀以烛光照明喻,以烛火照明喻除尽贪嗔痴三毒,以烛光喻行八正道入三善道。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今当说烛明之法,亦当说由烛趣道之业,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名烛明者?所谓贪淫、瞋恚、愚痴尽。彼云何名为由烛趣道之业?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由烛趣道之业。我由此已说烛明,亦说由烛趣道之业,如来所应为者,今已周讫,善念、讽诵,勿有懈怠,今不行者,后悔无及。”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七)烛火光明喻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我现在当说说烛光照明之法,也会说说由烛光走向善道之业,仔细听听,仔细听听,好好思考,我现在和你们都说一下。”
佛弟子们答道:“应当如此,世人之尊。”
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那什么叫烛光照明呢?就是所说的除尽贪淫、瞋恨、愚痴。那什么是所说的由烛照趣向善道之业呢?就是所说的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所说的由烛照趣向善道之业。我由这里已说明了烛光照明,也说了由烛照趋向善道之业。佛陀所应作的,现在已经说完了,好好记住、止观诵习,不要懈怠疲倦,现在不去行的,以后会后悔莫及。”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以烛光照明喻,以烛火照明喻人除尽自身贪嗔痴三毒,以烛光喻行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行此八正道可入人、天、阿修罗三善道,乃至超越轮回。贪、嗔、痴,又称三火、三垢,此三毒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是恶的根源,所以也称三不善根。基督教文化有原罪说,《圣经》有亚当、夏娃偷尝禁果的故事,本来上帝告诫他们不可偷吃树上禁果,但夏娃受蛇的诱惑,吃了禁果,亚当在夏娃的诱导下,也偷吃了禁果,因为他们的贪心,他们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因此基督教的原罪说,其核心就是喻指人性的贪婪。如果亚当和夏娃的后裔想重返伊甸园,回到上帝身边,就必须除去贪婪。因此,后世新约时代,说上帝之子耶稣降临人世,他是救世主。他通过牺牲自己来替重人赎罪,人们只要信靠他,像他一样有奉献精神,就可以回归天国。基督教把个体主权交给上帝。佛陀这里是把主观能动性交给了每个人,只要每个人去除贪嗔痴三毒,践行八正道,就可以如烛光一样,一灯燃暗室,自己救度自己,走向三善道,乃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超越六道,获得永生。
 
 
 
 
 
 
 
 
 
 
 
 
 
 
 
 
 
 
 
 
 
 
 
 
 
 
 
 
 
 
 
 
 
 
 
 
                                  (八)精进二力经
【题解】
本篇佛陀说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当精进二力:耐力、思惟力。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此二力,云何为二力?所谓忍力、思惟力,设吾无此二力者,终不成无上正真等正觉。又无此二力者,终不于优留毗[1]处,六年苦行,亦复不能降伏魔怨,成无上正真之道,坐于道场。以我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众,成无上正真之道,坐于道场。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此二力:忍力、思惟力,便成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2]。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 优留毗: 佛陀六年苦修地,摩竭陀国伽耶山附近,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
[2] 般涅槃: 指不再轮回,不生不灭的寂静境界。
【译文】
(八)精进耐力、思惟力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有这样二种力,是哪两种力呢?就是所说的忍耐力、思惟力,假如我没有这二种力,最终也成就不了无上正等正觉;再假如没有这二种力,最终不过在优留毗处,经六年苦行,也不能降伏心中魔怨,成就无上正真之道,住进道场里。因为我有忍耐力、思惟力缘故,就能降伏诸多妖魔,成就无上正真之道,坐进道场里。因为这样缘故,诸位佛弟子,你们当求精进,修这二中力:忍力、思惟力,便能成就须陀洹果位、斯陀含果位、阿那含果位、阿罗汉果位,在无余涅槃界入不生不灭的寂静境界。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说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当精进二力,即耐力、思惟力。佛陀当年就是经过六年苦修,再到菩提树下禅定证悟佛果的。佛陀认为修行需要有个苦修的过程,经过耐力、思惟力的训练与考验,才能降服心中毒魔,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才能证得须陀洹果位、斯陀含果位、阿那含果位、阿罗汉果位,在无余涅槃界入不生不灭的寂静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家庭中,常有室内挂一幅字,上书“天道酬勤”的,也是提醒主人要勤恳耕耘。直到今天,关中地区许多普通家庭的门楣上,还可以经常见到“勤俭持家”字样。在农业时代,官方也通过家族传经、科举考试等举措,将耕读传统立为乡村文明建设的根基,让百姓看重读书。读书其实是训练思惟力,就是孔子强调注重仁智双修中的智,这个智慧在佛陀那里就是思惟力。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最能表现耐力、思惟力精神,就是《报任安书》中说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名人都如梅花一样,经过一番寒彻骨,最后成就了扑鼻香的经典华章。
 
 
 
 
 
 
 
 
 
 
 
 
 
 
 
 
 
 
 
 
 
 
 
 
 
 
 
 
 
 
 
 
 
 
 
                            (九)修行天眼经
【题解】
本篇通过婆罗门教修行者阇拔吒与阿那律的问答,开示了修行者获得天眼的法门,佛陀赞誉阿那律是声闻佛弟子中得天眼第一者。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那律[1],在拘尸那竭[2]国本所生处。
尔时,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复以此偈,叹阿那律曰:
“归命人中上,众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为依何等禅?”
  尔时有梵志,名曰阇拔吒,是梵摩喻[3]弟子,复至尊者阿那律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彼梵志问阿那律曰:“我昔在王宫生,未曾闻此自然之香,为有何人来至此间,为是天龙、鬼神[3]、人,非人乎?”
  尔时,阿那律报梵志曰:“向者,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来至我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复以此偈,而叹我曰:
‘自归人中上,众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为依何等禅?’”
  梵志问曰:“以何等故?我今不见其形,释、梵、四天王为何所在?”
  阿那律报曰:“以汝无有天眼故也,是故不见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及二十八大鬼神王。”
  梵志问曰:“设我能得天眼者,见此释、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大鬼神王耶?”
  阿那律报曰:“设当得天眼者,便能见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然复,梵志,此天眼者何足为奇?有梵天,名曰千眼,彼见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自手掌中,观其宝冠,此梵天亦如是,见此千世界,无有挂碍,然此梵天,不自见身所著衣服。”
  梵志问曰:“何以故,千眼梵天,不自见形所著服饰?”
  阿那律曰:“以其彼天,无有无上智慧眼故,故不自见己身所著服饰。”
  梵志问曰:“设我得无上智慧眼者,见此身所著服饰不耶?”
  阿那律曰:“若能得无上智慧眼者,则能见己形所著服饰。”
  梵志问曰:“愿尊与我说极妙之法,使得无上智慧之眼。”
  阿那律曰:“汝有戒耶?”
  梵志问曰:“云何名之为戒?”
  阿那律曰:“不作众恶,不犯非法。”
  梵志报曰:“如此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
  阿那律曰:“汝今梵志,当持禁戒,无失毫厘,亦当除去憍慢之结,莫计吾、我染着之想。”
  时梵志复问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是憍慢结?”
  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于中起识生吾、我者,是名为憍慢结也。是故,梵志当求方便,除此诸结。如是,梵志当作是学。”
  梵志即从座起,礼阿那律足,绕三匝而去,未至所在,于中道思惟此义,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有天,昔与此梵志亲友,知识梵志心中所得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尔时彼天,复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即以此偈,叹阿那律曰:
“梵志未至家,中道得道迹。
垢尽法眼净,无疑无犹豫。”
  尔时尊者阿那律,复以偈告天曰:
“我先观彼心,中间应道迹。
彼人迦叶佛,曾闻此法教。”
  尔时尊者阿那律,即其时离彼处,在人间游,渐渐至舍卫国,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尔时世尊,具以法语告阿那律。阿那律受佛教已,便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弟子,得天眼第一者,所谓阿那律比丘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阿那律,又作阿尼卢陀、阿楼驮、阿难律、阿楼陀,意译就是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是佛陀之从弟。佛陀成道后回家乡,阿那律与阿难、难陀、优波离等一起出家为佛弟子。阿那律修道精进,堪称模范,他曾经在佛说法时酣睡,被佛陀呵责,于是立誓不眠,后患眼病,以至于失明,因修行精进,心眼渐开,成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看见六道众生。
[2] 拘尸那竭:也作拘尸那迦,又译俱尸那、拘尸那等,印度四大佛教圣地之一,释迦牟尼涅槃处,位于古印度末罗国都城,今联合邦之迦夏城郊。佛陀逝世的双林(双沙罗树)处有涅槃卧像及佛塔等。
[3]梵摩喻:佛陀同时代一位修行大师,弥夷国人,年龄有120岁,弟子众多,后信服佛陀之法。
[3]天龙鬼神:即天龙八部,是佛教的护法神,包括:一、天众,即护持佛法的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阎王等;二、龙众,传说中掌管兴云降雨之神。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春分登天,秋分潜渊,能呼风唤雨。是祥瑞的象征,也是帝王和权力的化身;三、夜叉,即勇健的神;四、乾达婆,吸香气为食,是香神或乐神;五、阿修罗,斗神;六、迦楼罗,金翅鸟神;七、紧那罗,为歌神;八、摩呼罗迦,蟒神,也叫地龙。天众和龙众为八部之上首,最为重要,故称。此外,佛教护法神还有大力鬼神,有十万之众,归八部统率。
【译文】
(九)修行天眼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那时,尊者阿那律,住在拘尸那竭国后来的佛陀涅槃处。
此时,帝释天王、色界初禅天王、欲界四天王及五百天神,以及二十八位大力鬼神王,前往尊者阿那律住所,到了之后,以头面礼拜尊者阿那律足,在一旁落座,又用这样的偈文,赞叹阿那律道:
“归命人中之上品,众人心中所敬奉。
我等至今仍不知,究竟为依何等禅?”
  这时有位婆罗门的修行者,名叫阇拔吒,是梵摩喻的弟子,再次来到尊者阿那律住所,以头面礼尊者足,在一旁落座。此时,那婆罗门修行者问阿那律道:“我过去在王宫里成长,未曾闻过这自然之香,是有什么人来到这里呢,是天龙鬼神,是人还是非人呢?”
  这时阿那律回答婆罗门修行者道:“前面,是帝释天王、色界初禅天王、欲界四天王及五百天神,以及二十八位大力鬼神王,来到我这里,以头面礼拜尊者足,在一旁落座,又用这样的偈文,赞叹我说:
‘归命人中之上品,众人心中所敬奉。
我等至今仍不知,究竟为依何等禅?’”
  婆罗门修行者问道:“因何种缘故?我现在看不见他们的形体,帝释天王、色界初禅天王、欲界四天王在哪里?”
  阿那律回答道:“因为你没有天眼的原因,所以看不见帝释天王、色界初禅天王、欲界四天王及五百天神,以及二十八位大力鬼神王”
  婆罗门修行者问道:“假如我能得到天眼,就能看见这里的帝释天王、色界初禅天王、欲界四天王及二十八位大力鬼神王吗?”
  阿那律回答道:“假如你得到天眼,就能看见帝释天王、色界初禅天王、欲界四天王及五百天神,以及二十八位大力鬼神王。当然再说,婆罗门修行者,这拥有天眼有什么稀奇的?有位梵天天神,叫千眼梵天,他能见此一千世界,如同有眼睛的观音大士,从自己的手掌中,看他的宝冠,这位梵天神也是如此,能看见这一千世界,没有挂碍,但是这位千眼梵天神,不能看见自己身上所穿的衣服。”
  婆罗门修行者问道:“因为什么原因,千眼梵天天神,不能看见自己身体所穿的服饰呢?”
  阿那律说道:“因为那位天神,没有无上智慧眼的缘故,所以不能看见自己身上所穿的服饰。”
  婆罗门修行者问道:“假设我得到无上的智慧眼,是否能看见此身上所穿的著服饰吗?”
  阿那律说道:“你如能得到无上得智慧眼,就能看见自己身体所穿的服饰。”
  婆罗门修行者问道:“希望尊者能给我讲讲奥妙法门,让我得到无上的智慧之眼。”
  阿那律说道:“你有持戒吗?”
   婆罗门修行者问道:“什么叫持戒?”
  阿那律说道:“不作各种恶业,不犯各种不法行为。”
  婆罗门修行者问道:“像这样的戒律,我可以奉持像这样的戒律。”
  阿那律说道:“你现在修行志向,应当持守禁戒,没有毫厘偏失,也要除去傲慢的情结,不要计较吾、我的染着想法。”
  这时婆罗门修行者又问阿那律道:“什么是吾,什么是我,什么是傲慢情结?”
  阿那律道:“吾,就是自己的神识。我,是自己具体的形体。在其中产生吾、我想法,这就是所说的傲慢情结。因此,修行者,应当追求精进,除去这傲慢情结。如此,修行者应当作这样的修行。”
  婆罗门修行者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礼拜阿那律的足,围绕转三圈离去,未到他的住所,在半路上思惟此中奥义,六尘缘污垢除尽了,得到了干净的法眼。
  这时有天神,过去曾与这位修行者亲善,了解知道这位修行者心中所得,六尘缘污垢都已除尽,得到了干净法眼。当下那天神,又前往尊者阿那律的住所,以头面礼拜尊者足,在一旁安住,随即用此偈文,赞叹阿那律道:
“修行梵志未到家,中道心中得道迹。
污垢除尽法眼净,没有疑惑无犹豫。”
  这时尊者阿那律,又用偈文对这位天神说道:
“我先心中观其心,中间应有道迹生。
那人有缘迦叶佛,曾经闻过此法教。”
  这时尊者阿那律,随即在这时离开他的住所,在人间游历,渐渐来到舍卫国,走到世人之尊所在,用头面礼拜佛陀的足,在一旁落座。这时世人之尊,用法语告诫阿那律。阿那律接受佛陀教诲后,便从座位上站起来,用头面礼拜佛陀足,便退出离去。
  这时,世人之尊告诫诸位佛弟子道:“听我讲道的弟子中,得天眼第一的,就是佛弟子阿那律。”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通过婆罗门教修行者阇拔吒与阿那律的问答,开示了修行者获得天眼的法门,佛陀赞誉阿那律是声闻佛弟子中得天眼第一者。本篇开篇铺陈佛弟子阿那律弘法,听法者有帝释天王、色界初禅天王、欲界四天王、五百天神、二十八位大力鬼神王。之后,婆罗门教梵摩喻的弟子阇拔吒也来请教。阿那律给他介绍了拥有天眼的能力,并说千眼梵天天神,虽然可以看大千世界,但也没有获得更高的智慧之眼,这吸引了阇拔吒的好奇心,进而话锋一转,阿那律说获得天眼需要持戒,除去傲慢之心,不要计较吾、我的分别。他进一步解释:吾,就是自己的神识;我,就是自己具体的形体,有吾、我想法就是傲慢情结。修行者,应当除去这傲慢情结。阇拔吒在回去的路上,就除去了六尘的困扰,得到了干净的法眼。经中进一步解释为何阿那律有如此神通,说他在迦叶佛时期就已经知晓了断六根六尘之法,获得了天眼,以此告诫弟子修尽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
本篇中说及的帝释天王、初禅天王、欲界四天王、五百天神、二十八位大力鬼神王、天龙八部、迦叶佛等,都是超出了世间人的认识,对中国人来说,这些都是神话物语。这些形象传入中国,大大地开拓了中国人的想象力,《西游记》中的诸多故事情节出处多来自佛经,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考证过多个案例,对我们理解中印文化交流碰撞相融的历史有很好的启示。
  
 
                            (十)罗云渐悟经
【题解】
本篇就佛弟子罗云持守戒律,无论大小罪过都不犯,但依旧没有解脱烦恼,佛陀开示罗云属于渐进开悟者,需要坚持。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罗云[1],奉修禁戒,无所触犯,小罪尚避,况复大者,然不得有漏心解脱。尔时,众多比丘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曰:“罗云比丘,奉修禁戒,无所触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脱。”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
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
是故,诸比丘,常当念修治正法,无有漏失。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难陀、涅槃、乌,驴不善有二。
烛及忍思惟,梵志及罗云。
【注释】
     [1]罗云,就是罗睺罗,也曾译作罗吼罗、罗睺、曷罗怙罗、何罗怙罗、罗怙罗等,是佛陀的儿子,十五岁出家,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
【译文】
(十)罗云渐悟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
这时尊者罗云,奉持修行禁戒,没有任何触犯,微小罪过尚且躲避,何止大过,但是没有获得烦恼心解脱。那时,许多佛弟子就来到世人之尊所在,用头面礼拜佛陀足,在一旁落座。这时众佛弟子,对世人之尊说道:“罗云佛弟子,奉持修行禁戒,没有任何触犯,但依旧烦恼心,没有解脱。”
  这时世人之尊,便说这样的偈文道:
“三宝具足禁戒法,诸根除尽也成就。
渐渐终究会获得,一切情结令尽除。
  这样的缘故,诸位佛弟子,常常应心念修行思惟正法,没有遗漏过失。如此,诸位佛弟子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难陀涅槃乌鸟经,驴行不善有二门。
烛照二力忍思惟,修行顿悟渐罗云。
【辨析】
本篇就佛弟子罗云持守戒律,无论大小罪过都不犯,但依旧没有解脱烦恼,佛陀开示罗云属于渐进开悟者,需要坚持信靠佛法僧三宝,持守具足禁戒,了断六根六尘,就会渐渐获得解脱。如果说前一篇中的梵摩喻弟子阇拔吒是顿悟,那么这里的罗云就是渐悟,类似中国禅宗的慧能、神秀。
本篇的篇末,用偈文总结了火灭品的十篇要目:难陀涅槃乌鸟经,驴行不善有二门。烛照二力忍思惟,修行顿悟渐罗云。这便于学经的人把握记忆。
 

 

上一篇:增一阿含经广演品

下一篇:2018年工作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