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演品
【题解】
广演品,是对十念品中十念内涵的进一步深化解读。
(一)念佛广演经
【题解】
本篇提及念佛要点,观佛形体、容貌、戒德、禅定、慧身,去除傲慢粗暴、爱恨愚痴,走上念佛解脱之路。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之。”
答曰:“如是,世尊,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1]具足,四无所畏[2],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3],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憍慢[4]强梁,诸情憺怕[5],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网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所挂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佛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十力:佛所具有的十种能力。即: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永断漏尽智力。
[2]四无所畏:即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
[3]三昧:梵文音译,又称“三摩地”,意译为“正定”,屏除杂念,专注一境,即心念定止的状态。
[4]憍(jiāo)慢:憍,同骄,指持矜、自傲。憍慢,烦恼的一种,指自恃高明、高傲自大的心态。
[5]憺怕:恬静、淡泊。
【译文】
(一)广泛念佛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应当修行一种法理,应当广泛传播这一种法理,修行这一法理后,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其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什么是一种法理呢?就是所谓的念佛。”
佛陀问佛弟子们:“为什么说修行念佛,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呢?”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各种法的大本之源,佛陀所说,只希望世人之尊为佛弟子们讲解此中的奥妙之义。我们佛弟子们从佛陀这里听到后,就会接受持守。”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你们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记住,我会给你们一一分享出来。”
佛弟子们答道:“如果这样,世人之尊,佛弟子们就上前接受您的教诲。”
佛陀对大家讲道:“如果有佛弟子能正身、正意,结成金刚坐,收摄当下意念,没有其他想法,一心念佛。观佛陀身,眼睛未曾离开。做到眼观不离佛陀,只念佛的功德。佛陀的身体,是金刚所成,具备十种能力,达四无所畏之境,在众人中勇猛刚健。佛陀的颜貌,端正无双,看他的容貌不会厌倦,他的容貌是戒德所成就,犹如金刚,不会被毁坏。佛陀容貌清爽干净没有瑕疵,犹如琉璃之美。佛陀入禅定,不增不减,已经进入永寂状态,没有其他杂念。傲慢粗暴诸情变得恬静,爱恨之念,愚惑之心,迟疑困扰,一切都去除干净。佛陀的慧命之身,智慧浩渺无涯,没有什么挂碍。佛陀身,是解脱成就之身,超越六道,不再往生轮回。念佛者说:我应当改变堕于生死轮回处境。佛陀之身,度知见城,了解他人的慧根,应度还是不度,这里死去那里往生,往来轮回于生死之间。有解脱的,有不能解脱的,都能具体了解。这就是所说的念佛,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因此,诸位佛弟子,平素应当谨记,不要远离佛念,就会收获这些善的功德。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是对念佛经关于念佛要义的深化解读。念佛首先强调恭敬心,要正身正意,就像我们小学生上课老师时常强调:同学们,上课了,请注意,坐端正!学生只有怀有一颗恭敬的心才能很好地接收到老师的信息。现在大学生上课效果就不太好,多数同学已经没有一颗洗耳恭听的心,多因思想散漫,上一学期课也收获甚微,浪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因此,学习专心致志很重要。佛陀提醒佛弟子要眼睛看着佛陀,心里念着佛陀的功德,感受佛陀的容貌,体会佛陀的禅定,除去心中贪嗔痴慢,以恬静喜乐的心体会佛陀的智慧。应提醒自己,要像佛陀一样超越轮回,进入自由之境。每位弟子都应当以佛陀为榜样,成就佛业功德。只有这样,美好的声誉,各种善缘,才会相伴相随,最终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佛心是一颗恭敬的心,干净的心,安静的心,慈悲的心,包容的心,智慧的心,勇敢的心,只有保有这样的心才能走向自由解脱之路。
(二)念法广演经
【题解】
本篇是对念佛法的进一步说明,即重点要去除爱欲,远离爱欲困扰遮蔽。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广布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法。”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法,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对曰:“如是,世尊,诸比丘前受教已。”
佛告之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法。除诸欲爱,无有尘劳;渴爱之心,永不复兴。夫正法者,于欲至无欲,离诸结缚、诸盖[1]之病。此法犹如众香之气,无有瑕疵乱想之念。是谓比丘修行念法者,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法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诸盖:各种欲望对人思想的遮蔽。
【译文】
(二)广泛念法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应当修行一种法理,应当广泛传播这一种法理,修行这一法理后,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什么是一种法理呢?就是所谓的念法。”
佛陀问佛弟子们:“为什么说修行念法,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呢?”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各种法的大本之源,佛陀所说,只希望世人之尊为佛弟子们说说此中的奥妙之义。我们佛弟子们从佛陀这里听到后,就会接受持守。”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你们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记住,我会给你们一一分享出来。”
佛弟子们答道:“如此,世人之尊,佛弟子们就上前接受您的教诲。”
佛陀对大家讲道:“如果有佛弟子能正身、正意,结成金刚坐,收摄当下意念,没有其他想法,一心念法,去除各种爱欲,没有世俗劳苦,渴望爱慕之心永不再生。正法,在欲念方面走向无欲,远离诸多网罗困缚、诸多遮蔽的病症。念法犹如各种香气,没有瑕疵乱想之念。这就是所说的修行念法的,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因此,诸位佛弟子,平素应当谨记,不要远离法念,就会收获这些善的功德。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是对念法经的深化解读,佛陀告诫佛弟子,要一心持守正法,去除各种贪婪爱欲,忘却尘俗的劳苦,在正法引导下走向无欲无求,远离世俗网络的束缚。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尤其是近三十年中,在市场经济推动下,许多人都在欲望苦海中苦苦挣扎,贪心不断放大,比如拥有一套房的,想买两套,拥有两套的想买三套四套,有的甚至在北京拥有几十套,上百套,许多是空闲的,物不能尽其用,经济条件允许,倒还说得过去,算是投资,经济条件不允许,有些人甚至利用公权力受贿接收用不上的房产,最后政府一反腐,搞得身败名裂,把自己及家人推到地狱里。有些人因为贪恋美色,一大批腐败贪官就是栽倒在保养情妇上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把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变得乌烟瘴气。儒释道文化的兴起,就是在这样一个道德滑坡背景下出现的。佛陀僧侣修行团体就是坚持过极俭生活,让世人感受俭以养德的伟大力量。这股力量,历经两千年多依旧有其生命力。我们的社会,需要有这样一批苦行僧提醒尘世的民众,什么才是自由幸福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也是倡导充满爱心,奉献之心,连比尔.盖茨这样的万亿级的富豪,都坚信自己是替上帝管理财富的,他死后将把绝大多数财富捐给社会。佛法就是要去除贪婪,让心灵得以彻底自由,我们应当学习这样的法。现在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国内几家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倡导极简生活的书,还很畅销。我粗略读了之后,也有效法之义,将闲置的物品该送人的送人,该舍下的舍下,不要让自己的生活被各种不必要的物质缠绕。
(三)念僧广演经
【题解】
本篇是对念僧经念僧内涵的进一步解读,僧人应弘扬正善,以戒定慧脱度成就。僧人应恭敬合礼,广种福田,度己度人。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功德,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僧。”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僧,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对曰:“如是,世尊,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众。如来圣众,善业成就,质直顺义,无有邪业,上下和穆,法法成就。如来圣众,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度知见成就。圣众者,所谓四双八辈[1],是谓如来圣众,应当恭敬,承事礼顺。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于此众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复度他人至三乘道,如此之业名曰圣众。是谓诸比丘,若念僧者,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僧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四双八辈:即四向四果。声闻依据修行浅深分四阶果位及其向道,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等四对八种。向与果合则为四双,分则为八辈。
【译文】
(三)广泛念僧众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应当修行一种法理,应当广泛传播这一种法理,修行这一法理后,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什么是一种法理呢?就是所谓的念僧。”
佛陀问佛弟子们:“为什么说修行念僧,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呢?”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各种法的大本之源,佛陀所说,只希望世人之尊为佛弟子们说说此中的奥妙之义。我们佛弟子们从佛陀这里听到后,就会接受持守。”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你们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记住,我会给你们一一分享出来。”
佛弟子们答道:“如此,世人之尊,佛弟子们就上前接受您的教诲。”
佛陀对大家讲道:“如果有佛弟子能正身、正意,结成金刚坐,收摄当下意念,没有其他想法,一心念僧。佛陀的圣弟子,积累善业功德成就,品德正直,顺乎正义,不作恶业,与上下能和睦相处,践行正法得以成就。佛陀的圣弟子,由守戒、禅定、智慧、解脱、弘扬正见成就。圣弟子,就是所说的僧团,就是佛陀的弟子,应当恭敬,处事合礼。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俗世所种福田的原因。在这样的僧团中,大家都是一体的,也要自度,再度其他人到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道,成就像这样的善业成为佛陀的圣弟子。佛弟子,如果修行念僧,就能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僧清澄静寂的境界。因此,诸位佛弟子,平素应当谨记,不要远离僧念,就会收获这些善的功德。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是对念僧经圣弟子的解读。真正的佛弟子,是行善积德的,是守护正义,不作恶业的,能与人和睦相处,不生纠纷的。佛弟子通过修行戒定慧走向解脱。他们有独自修行的,更多是在僧团中修行的。圣弟子,不但度己,也度人,他们以礼相待,广种福田。佛弟子都这样来要求自己,是可以修成善果的。近二十年来,受市场经济影响,许多寺庙有产业化倾向,有些僧人不能遵守佛门戒律,与世俗争利,鱼龙混杂,造成佛门净地也难清净了。学诚大和尚事件后,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各地整顿寺院,对寺院经济及僧侣持守戒律提出了要求。如同官场腐败一样,寺庙出现的腐败,让人想到马克思对宗教的判断有其合理性。其实,如果共产党员能以党章严格要求自己,他们身上的能量也会如严守戒律的僧侣一样,得到民众的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官场腐败,宗教才会兴盛的,因为多数普通民众只有绝望才会信靠宗教的。政府如能风清气正,百姓也会把他们当做菩萨一样尊重。最近,到礼泉昭陵游览,遇到一位独自修行的和尚,自己一个人在废弃的窑洞里修行,每天吃穿简单,以练习书法及武术修身养性,是苦修的那种。他虽然年轻,但我从心里也有些尊重,毕竟放下所有,无欲无求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希望社会能给这样的人一个生存的空间,让他们的存在提醒俗世苦海中人学会放下。
(四)念戒广演经
【题解】
本篇是对念戒经念戒内涵的进一步解读,止息诸恶,以戒修身。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戒。”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戒,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戒。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缨络[1]身,现众好故。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法,皆由戒成。如是,比丘,行禁戒者,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戒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缨络:这里是喻词,比喻世俗的缠绕、束缚。
【译文】
(四)广泛念戒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应当修行一种法理,应当广泛传播这一种法理,修行这一法理后,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什么是一种法理呢?就是所谓的念戒。”
佛陀问佛弟子们:“为什么说修行念戒,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呢?”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各种法的大本之源,佛陀所说,只希望世人之尊为佛弟子们说说此中的奥妙之义。我们佛弟子们从佛陀这里听到后,就会接受持守。”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你们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记住,我会给你们意义分享出来。”
佛弟子们答道:“如此,世人之尊,佛弟子们就上前接受您的教诲。”
佛陀对大家讲道:“如果有佛弟子能正身、正意,结成金刚坐,收摄当下意念,没有其他想法,一心念戒。所谓戒,就止息各种恶业因缘,持戒就能修成正道,让人欢喜,持戒成华贵身,出现众多好的因缘。禁条戒律,就好像吉祥瓶,所发之愿就能实现。诸多道业品位法则,都是由持戒成就。像这样,佛弟子,如果修行念戒,就能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僧清澄静寂的境界。因此,诸位佛弟子,平素应当谨记,不要远离戒念,就会收获这些善的功德。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是对念戒经的深化解读。佛陀去世前,弟子曾经问他:您去世后,我们以什么为师呢?佛陀回答:应以戒为师。佛教中国化后,律宗就以戒为师。近代名僧弘一法师放弃世俗荣华,走向律宗,每日持守戒律,修行正法,成为一代高僧。西安市长安区沣浴口里有一座敬业寺,就是唐代律宗祖庭,大雄宝殿就修在山上,一般人走上去都会出一身汗,不能持守律法的人在寺里是难呆住的,冬天的清苦严寒,夏天的蚊虫叮咬,就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杀生,是佛教的基本戒律之一。前几年敬业寺主持本如法师在山上养狮子,引起媒体的关注,因为狮子每天要吃不少肉的,那要杀许多生灵的,一时舆论哗然,本如被迫将狮子送往他地。相比弘一法师,本如法师虽然是南怀瑾先生高足,在持守戒律上确与前贤有距离。我认识的一位藏传佛教法师尼麦,他很年轻,今年二十七岁,他七岁出家,跟过多位师父修行,且常参加辩经大会,他的修行是一流的,容貌看上去就很沉稳、庄严,有一代高僧气象。不过,汉地俗世诱惑多多,年轻法师能否一心持守住戒律,还有待时间考验。据传北京一些仁波切就有传言被色诱绯闻,看来藏传佛教僧侣也有鱼龙混杂现象。对出家人,世俗人最看重的就是他们持守戒律的情况,如做不到,就势必影响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五)念施广演经
【题解】
本篇是对念施经布施内涵的进一步解读,布施应不悔、不求回报、以德报恶,布施不断。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施。”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施,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施。我今所施,施中之上,永无悔心,无返报想,快得善利。若人骂我,我终不报。设人害我,手卷相加,刀杖相向,瓦石相掷,当起慈心,不兴瞋恚。我所施者,施意不绝。是谓,比丘,名曰大施,便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施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手卷:手臂弯曲挥舞,这里就是用手打人的意思。
【译文】
(五)广泛念布施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应当修行一种法理,应当广泛传播这一种法理,应当善于修行,应当广泛传播这一种法理,修行这一法理后,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什么是一种法理呢?就是所谓的念施。”
佛陀问佛弟子们:“为什么说修行念施,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呢?”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各种法的大本之源,佛陀所说,只希望世人之尊为佛弟子们说说此中的奥妙之义。我们佛弟子们从佛陀这里听到后,就会接受持守。”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你们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记住,我会给你们意义分享出来。”
佛弟子们答道:“如此,世人之尊,佛弟子们就上前接受您的教诲。”
佛陀对大家讲道:“如果有佛弟子能正身、正意,结成金刚坐,收摄当下意念,没有其他想法,一心念施。我现在所布施的,在布施过程中,布施后,心中永远不后悔,没有求回报的想法,没有力求很快获得好的利益。如果有人骂我,我最终也不会回报。假如有人伤害我,拳脚想加,刀棒相对,用瓦石投掷,佛弟子也应当起慈悲心,不生嗔恨。我所布施的,布施意愿不断。像这样,佛弟子,如果修行念施,就能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僧清澄静寂的境界。因此,诸位佛弟子,平素应当谨记,不要远离施念,就会收获这些善的功德。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是对念施经的深化解读。布施,其中法布施,如同僧侣讲经,抄传佛经,在世俗界如老师讲课,但凡以正法示人,劝人向善的,都可修这种功德;也有物布施的,如在汶川地震中,一些僧侣寺院除了祷告祈福外,还捐赠衣物,捐建希望小学。中国自古讲究雪中送炭,救人危困,这都是物布施。世俗界,一些明星、企业家因信奉佛法,常出资捐助弱势群体,或修桥补路,或捐资建庙,这些与政府扶贫工程建设也有着同样的诉求,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佛陀谈布施,要求是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那些给人一点恩德,就希望得到更大的回报,那不是布施,那是生意。佛陀告诫弟子在他人打我、辱我、骂我时,我当以慈悲心对其包容,一脸和善对其行恶,用这样的慈悲感化世人。一位真正的佛弟子,应当是将布施贯彻一生的,如同共产党要求党员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布施,是用一颗舍得心待世,最后因舍而成就无我的佛境界。诚如老子所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是佛陀之道,是圣人之道,真正为而不争。
(六)念天广演经
【题解】
本篇是对念天经成就天身的进一步解读,强调净化身口意,戒身光明得天身。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法,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天。”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天,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天。身、口、意净,不造秽行,行戒成身,身放光明,无所不照,成彼天身[1]。善果报,成彼天身。众行具足,乃成天身。如是,诸比丘,名曰念天,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天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天身:天指二十八天,天身就是修行进入二十八天之身。
【译文】
(六)广泛念清净天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应当修行一种法理,应当广泛传播这一种法理,修行这一法理后,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什么是一种法理呢?就是所谓的念天。”
佛陀问佛弟子们:“为什么说修行念天,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呢?”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各种法的大本之源,佛陀所说,只希望世人之尊为佛弟子们说说此中的奥妙之义。我们佛弟子们从佛陀这里听到后,就会接受持守。”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你们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记住,我会给你们一一分享出来。”
佛弟子们答道:“如此,世人之尊,佛弟子们就上前接受您的教诲。”
佛陀对大家讲道:“如果有佛弟子能正身、正意,结成金刚坐,收摄当下意念,没有其他想法,一心念天。身、口、意干净,不造污秽之行,持守戒律成就身体,释放光明,无所不照,成就那天身。善德的果报,成就天身。僧众所行圆满,就能成就天身。像这样,佛弟子,如果修行念天,就能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僧清澄静寂的境界。因此,诸位佛弟子,平素应当谨记,不要远离天念,就会收获这些善的功德。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是对念天经的深化解读,重点强调身口意干净,才可以成就天身。这与儒家修君子身有一致性,儒家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洁净自己的身体,这里包括自己的身体机能器官,眼睛、耳朵、脸面、手脚,也包括人身体行动,没有污秽之行,甚至要将自己的小环境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样也会映射到内在心灵。洁净自己的口,佛家不杀生,一般不杀害动物吃,多吃蔬菜水果,一方面是洁净身体,也是洁净自己的口;一方面,洁净口最主要指要洁净自己的语言,说出去的话,要温暖人心,富有正能量,所谓善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言六月寒。恶语容易伤人,洁净口,儒家也强调慎言,这样才能修好天身。洁净意念,无论是驱动身体,还是发出语言,最主要的还是人心中的意念,意念出了问题,外在言行都会随之而动。意,是每日心中所立,因此佛家强调修心,止观禅定就是净化灵魂,去除私心杂念。一个心口意洁净的修行者,身上充满光明,让人感觉如阳光普照,起到感化他人的效果。中国人讲究气场,一个人气场强弱,其实是身口意修行的强弱。当然,世俗人受世俗名位影响,觉得头衔级别越高,气场越强,其实那依旧是意不净才会出现的。真正意净的人身上会散发出真正美好的意境,善的磁场越强,感召力越强,这样人即便身处民间,依然会有许多人追随。相反,官场位级很高,但身口意不净,释放出的能量场有些是负的,如腐败气息,到一定时期就会露出马脚,身败名裂,这都是不注意修身、口、意的结果。
(七)念休息广演经
【题解】
本篇是对念休息经休息内涵的进一步解读,休息心意。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休息。”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休息,便有名誉,成大果报,众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休息。所谓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详谛,亦无卒暴[1],恒专一心,意乐闲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贪,胜光上达。如是,诸比丘,名曰念休息,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休息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卒暴:紧促、急迫、
【译文】
(七)广泛念止观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应当修行一种法理,应当广泛传播这一种法理,修行这一法理后,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什么是一种法理呢?就是所谓的念休息。”
佛陀问佛弟子们:“为什么说修行念休息,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呢?”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各种法的大本之源,佛陀所说,只希望世人之尊为佛弟子们说说此中的奥妙之义。我们佛弟子们从佛陀这里听到后,就会接受持守。”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你们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记住,我会给你们意义分享出来。”
佛弟子们答道:“就是如此,世人之尊,佛弟子们就上前接受您的教诲。”
佛陀对大家讲道:“如果有佛弟子能正身、正意,结成金刚坐,收摄当下意念,没有其他想法,一心念休息。所说的休息,就是心思意念想法止息,心中志性安详美妙,也没有急促紧迫,持久专心,心意喜乐悠闲安居,平素常求便利,能入禅定,常怀不贪之念,殊胜之光可以达到向上精进。像这样,佛弟子,如果修行念休息,就能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僧清澄静寂的境界。因此,诸位佛弟子,平素应当谨记,不要远离休息念,就会收获这些善的功德。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是对念休息经的深化解读,强调禅定修心。佛教里的身口意变动,都由心所发,因此,强调佛法强调初心。儒家讲究克己复礼为仁,我理解的仁就是君子的初心。西方基督教强调三位一体,其中圣灵其实类似于佛教里的初心。《圣经》罗马书上有人问:在末日审判时,那些没有接触过《圣经》的人,如何来审判呢?回答:就凭他是否遵从心。因为人所能知道的,都已经刻在人的心板上了,神已经给他显明。明代王阳明的心学,在后世也流传颇广,近代哲学家徐复观甚至总结说中国文化就是心的文化。可见,心的奥妙具有普适性。佛陀让人休息心灵,进入禅定,达到喜乐心安美妙之境。这种修心,就是让心静下来,达到清澄静寂境界。现代城市人在喧嚣环境中,安顿心灵尤其重要,各种疾病层出不穷,就是因人的心灵出了问题,所谓百病由心生。真正的养生,最核心的其实是养心,各种外在导引,诸如环境的选择,音乐导引,理念讲解,集体倾诉,等等,都是在求得清理心中淤堵,让心灵得以休息,静以修身就是这个道理。
(八)念安般广演经
【题解】
本篇是念安般经安般内涵的进一步解读,主要强调观呼吸、调呼吸。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具,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安般[1]。”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安般,便有名誉,成大果报,众善普具,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宣,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安般。所谓安般者,若息长时,亦当观知我今息长;若复息短,亦当观知我今息短;若息极冷,亦当观知我今息冷;若复息热,亦当观知我今息热。具观身体,从头至足皆当观知。若复息有长短,亦当观息有长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长短,皆悉知之,寻息出入,分别晓了。若心持身知息长短,亦复知之,数息长短,分别晓了。如是,诸比丘,名曰念安般,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安般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安般:安是入息,般是出息,安般就是数呼吸。
【译文】
(八)广泛念调息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应当修行一种法理,应当广泛传播这一种法理,修行这一法理后,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什么是一种法理呢?就是所谓的念安般。”
佛陀问佛弟子们:“为什么说修行念安般,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呢?”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各种法的大本之源,佛陀所说,只希望世人之尊为佛弟子们说说此中的奥妙之义。我们佛弟子们从佛陀这里听到后,就会接受持守。”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你们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记住,我会给你们一一分享出来。”
佛弟子们答道:“如此,世人之尊,佛弟子们就上前接受您的教诲。”
佛陀对大家讲道:“如果有佛弟子能正身、正意,结成金刚坐,收摄当下意念,没有其他想法,一心念安般。所说的安般,如果呼吸长时,也就应当观看我现在的呼吸长;如果呼吸短时,也就应当自观了解我当下的呼吸短;如果呼吸极冷,也就应自观明了自己现在呼吸冷;如果又呼吸热时,也就应当自观当下呼吸热。全面具体地自观身体,从头到脚都当自观明了。如果呼吸有长短,也当自观呼吸有长短。用心持守身体,明了呼吸长短,一切都清楚,瞬间呼吸出入,一一明了。如果心持身了知呼吸长短,就反复了解,细数长短,一一明了。像这样,佛弟子,如果修行念呼吸,就能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僧清澄静寂的境界。因此,诸位佛弟子,平素应当谨记,不要远离呼吸念,就会收获这些善的功德。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是对念安般经解读的深化,强调调息,注重呼吸长短、呼吸冷暖,明了呼吸与身体的密切关系。中国的气功流传已久,今天对世界也颇有影响。记得八十年代,受当时气功热影响,还购得严新气功书,还有气功方面的杂志,考察过诸如混元一气功、香功,念过诸如嘘、呵、呼、歙、吹、嘻六字诀。九十代还学过中华养生益智功,当时照猫画虎,没有理解精义,其实气功重在调息运气。调息运气与止观禅定修心相结合,对调整身心健康,是大有帮助的。
(九)念身广演经
【题解】
本篇对念无常经中身的具体所指进行分解作了介绍。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道,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身。”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身,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宣,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法。诸比丘从如来闻法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身。所谓念身者,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白膱[1]、膀胱、屎、尿、百叶、沧[2]、荡[3]、脾、泡、溺、泪、唾、涕、脓、血、肪脂、涎[4]、髑髅[5]、脑。何者是身为?地种是也,水种是也,火种是耶,风种是也。为父种、母种所造耶?从何处来?为谁所造?眼、耳、鼻、口、身、心,此终当生何处。如是,诸比丘,名曰念身,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身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白膱:白油。
[2]沧:即疮。
[3]荡:溢出疮口的液体。
[4]涎:涎水。原字为古今皆无的异体字,根据文意据此。原文是[泳-永+羡]。
[5]髑髅:死人的骨头。
【译文】
(九)广泛念身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应当修行一种法理,应当广泛传播这一种法理,修行这一法理后,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什么是一种法理呢?就是所谓的念身。”
佛陀问佛弟子们:“为什么说修行念身,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呢?”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各种法的大本之源,佛陀所说,只希望世人之尊为佛弟子们说说此中的奥妙之义。我们佛弟子们从佛陀这里听到后,就会接受持守。”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你们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记住,我会给你们意义分享出来。”
佛弟子们答道:“如此,世人之尊,佛弟子们就上前接受您的教诲。”
佛陀对大家讲道:“如果有佛弟子能正身、正意,结成金刚坐,收摄当下意念,没有其他想法,一心念身。
所说的念身,包括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白䐈油、膀胱、屎、尿、百叶、疮、疮口、脾、泡、溺、泪、唾、涕、脓、血、肪脂、涎水、髑髅、脑。什么形成身呢?包括地、水、火、风。人身是父母所造吗?身从哪里来呢?被谁所造呢?眼、耳、鼻、口、身、心,这些最终应当生于何处呢?像这样,佛弟子,如果修行念身,就能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僧清澄静寂的境界。因此,诸位佛弟子,平素应当谨记,不要远离身念,就会收获这些善的功德。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是对无常经所无常身的部位进行了细化,从表到里,从表皮到内脏,从固体到液体,从肌肉到骨骼,罗列了系列部位。又深化思考这些器官的由来,佛陀认为是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心生长,这些都充满了生灭无常,变动不拘。上大学时,我练气功,跟随着功法音乐进行导引,放松身体,想象如清泉从上到下流过身体的各个部位,带走污浊之气,也有时想象一束阳光从头顶缓缓向下到脚底涌泉穴,排除身体的污浊病毒之气,现在想来是通过观想身体这些细节部位,逐一用意念及气净化。但并没有悟到这其实要注意身体的无常,各种幻象背后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不必过于挂怀。眼耳鼻舌身心所感觉到的都是生灭无常的一面,因此除去心中的偏执,就可以达到圆融不二的自由之境。
(十)念死广演经
【题解】
本篇是对念死经死的内涵进一步解读,实际死是在六道轮回中往复循环。
【经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死。”
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死,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宣,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法。诸比丘从如来闻法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死。所谓死者,此没生彼,往来诸趣,命逝不停,诸根散坏,如腐败木,命根断绝,宗族分离,无形无响,亦无相貌。如是,诸比丘,名曰念死,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死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法及圣众,乃至竟死念。
虽与上同名,其义各别异。
《增壹阿含经》第二卷
【译文】
(十)广泛念死亡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应当修行一种法理,应当广泛传播这一种法理,修行这一法理后,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什么是一种法理呢?就是所谓的念死。”
佛陀问佛弟子们:“为什么说修行念死,就会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悟清澄静寂的境界呢?”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各种法的大本之源,佛陀所说,只希望世人之尊为佛弟子们说说此中的奥妙之义。我们佛弟子们从佛陀这里听到后,就会接受持守。”
这时,佛弟子们对佛陀说:“你们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记住,我会给你们把意义分享出来。”
佛弟子们回答说:“就是如此,世人之尊,佛弟子们就上前接受您的教诲。”
佛陀对大家讲道:“如果有佛弟子能正身、正意,结成金刚坐,收摄当下意念,没有其他想法,一心念死。所说的死,此道消失生到另一道,往来六道轮回,生命消逝不停,所谓死者,此死彼生,往生六道,生命消逝不停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混乱败坏,如同腐烂败坏的木头,生命六根断绝,与家族分离,没有形迹,也没有响动,也没有相貌。像这样,佛弟子,如果修行念死,就能赢得声誉,成就大果报,各种善缘就会到来,收获佛法的奥妙,到得极致,就能够成就佛法神通,除去心中的乱想。证得出家修行的善果,自己证僧清澄静寂的境界。因此,佛弟子们,平素应当谨记,不要远离思考死,就会收获这些善的功德。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这样解说之后,都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佛陀律法及圣众,乃至最后竟死念。
虽与上品有同名,其间教义各别异。
《增壹阿含经》第二卷完。
【辨析】
本篇是对念死经的深化解读,世俗世界的死在佛陀看来是另一种生的开始,多数人沉迷因果,往来六道轮回,每一道都会经历生死过程,如同朽木,生命断绝。人世中生老病死苦是五位天使,他们告诉人们要超越人间的磨难,要认清他们的底相。生离死别,都应随顺自然。在有生之年,多行善事,往生极乐世界,超越六道轮回,这是佛陀提醒的念死的诉求。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人家,还是出家修行的人,都会面临死的结局。要救度自己,首先要面对死亡,这样才能真实面对人生,活出自己,而不是随波逐流,往来六道不得解脱。孔子回应弟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从孔子对学生要求贯彻的行仁义,可知他不是不知死,他认为活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行仁为重任,道远需要一生负重前行。按照这样行,才能真正超越生死。其实,孔子与佛陀本是相处一境。基督教也强调,此生目的就是悦纳上帝,因此按照耶稣基督的样式活出自己,才能超越进入天国。表述虽然不同,在轴心时代的文明核心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劝人行善积德。这都是对生死的彻底明了,他们才能坚守正义,弘扬善道于天下,一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