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陈寅恪学  >  曹印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书札记(全本)

曹印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书札记(全本)

2019-04-15
曹印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书札记(全本)
 
隋唐制度渊源叙论
李唐传世三百年,杨隋享国日至短。
隋唐一体制度同,东南西北流域深。
国史缺憾待补编,通论渊源未见专。
旧籍新史析因子,聊供初学参一参。
隋唐制度有三源,北魏北齐旧江山。
江左梁陈不一般,西魏北周关中参。
魏齐细究承汉魏,西晋南齐孝文先。
北齐承袭视东山,河西一脉元魏全。
梁陈创作陈相继,杨隋一统入中原。
西魏北周有新篇,胡汉关陇混合沾。
影响微末排第三,新书旧史共把玩。
仿效天竺释经篇,首章详备后章单。
制度流变精神在,地域文化人才先。
 
礼仪
 
中华礼乐虚实
三代而上治出一,礼乐达于天下实。
三代而下治出二,礼乐名存实已虚。
天子百官名号位,车服器制尽为秦。
汉家礼乐有司存,郊庙朝廷难见民。
降登揖让拜伏礼,史官所记末节寻。
唐史五行志不书,汉儒灾异附会无。
六朝礼学研精粹,门阀制度符有成。
明代大夫出草野,亲亲贵贵意已无。
诸侯世国成封建,大夫世家宗法存。
唐前阶级礼制依,阶级地位实不空。
虚亦实来实亦虚,空名背后有实居。
 
魏孝文帝变革礼制与用人
用夏变夷魏孝文,魏晋残余典制文。
青齐俘获南士人,崔光刘芳蒋少游。
刘昶本为宋逃臣,典午南迁江左文。
间接北传恍惚文,王肃北奔淳礼文。
江左才学非一流,青齐俘虏比肃优。
却开太和有新文,必受王俭遗著熏。
南朝利器怀中抱,幸有北主知遇恩。
牛弘虽诋王俭文,所撰礼注步后尘。
 
苏绰苏威与关陇制度因缘
汉代学校制度废,博士传授风气息。
学术中心移家族,苏绰关中世家子。
见遇宇文地位升,融冶胡汉定关陇。
继述成周号令新,缘饰塞表胡制身。
地域家学六镇兵,抗衡江左山东赢。
 
河陇区域中古文化史之地位
东汉西晋中原乱,继以北朝扰攘间。
公立学校已沦废,学术中心入家族。
京洛长久无安定,河陇和平可迁居。
刘石纷乱前凉安,避世儒英学随迁。
贾洪薛夏周生烈,隗禧西移章句传。
张轨李暠汉高门,经学文艺上等门。
敦煌刘眪注刘劭,才性学说西土安。
割据胡雄赏汉文,吕氏秃髮沮渠真。
河西虽受胡戎驭,文化因袭无替沦。
段业无功文采著,宗敞见赏姚兴心。
陇右晋为秦州地,位处雍凉两地间。
文化可受出长安,得接河西地中间。
陇右河西文化在,华夏源流一脉存。
 
北魏河西儒家学者群
中书侍郎有赵逸,安定临泾胡方回。
胡叟识机拜虎威,蒙逊观书叹宋繇。
崔浩荐举张湛拒,金城宗钦共崔魂。
武威薄行段承根,敦煌阚駰诸子刊。
著业凉城刘延明,金城赵柔著作郎。
索敞弟子牧首多,武威姑臧阴仲达。
江式集字承说文,程骏易老开畅君。
陇西李沖三长申,营构洛阳仆射身。
将作大匠李韶尊,祖宝父承书李沖。
常爽门徒七百人,杰出元赞并安贞。
爽孙常景朝仪撰,源贺子延思礼显。
源师侍齐礼仍传,凉州多士张氏尊。
世业相承杜坦言,袁式国士崔浩交。
汉儒左传卦解易,张湛宗钦段承根。
崔浩家学冥会尊,荐拔河西有此因。
刘昞注书人物志,曹魏才性学说承。
周孔名教老庄然,程骏承接晋清谈。
北魏迁洛河西关,学业典章有常门。
胡源汉化重在文,学术中心入家门。
秦凉上续汉魏晋,下开魏齐隋唐因。
继绝扶衰五百载,河西一脉后遗传。
 
北魏汉化及其逆顺分流
道武南迁汉化先,孝文迁洛较前深。
异议穆泰拓跋恂,谋招牧马轻骑奔。
反抗汉化力度沉,假辞南侵实迁都。
宣武以后汉化深,胡族腐化日愈甚。
代北保守固化胡,抗击洛腐力增强。
武泰元年尔朱荣,河阴屠杀表心情。
高欢大部六镇兵,小部贺拔宇文承。
东西创业代北雄,起家班底流民兵。
孝文汉化逆转胡,北朝政治巨变因。
 
高欢父子与汉化推进
高欢本身六镇生,极度胡化是胡人。
世系即便渤海依,必联士族高封崔。
高澄吏部在得人,人地才名士被尊。
未居显位宾客致,文物人才落后归。
杨愔王昕与王晞,王宪邢邵峦魏收。
恢复汉化炽邺都,周武并齐向邺习。
 
北齐儒家学者群与隋唐礼制
河东汾阴薛道衡,命运多磨修五礼。
晋阳王劭齐舍人,高祖受禅著作郎。
闻喜裴矩隋文重,尚书左丞后崩仪。
信都昌亭刘焯君,数百年来一通儒。
河间景城有刘炫,郡设学官流外奉。
博陵安平李德林,诏誥格式委山东。
百药本是德林子,贞观位进中舍人。
山东礼学胜关陇,隋唐礼制北齐公。
 
梁陈系统入隋儒家学者群
平原鬲人明克让,万卷博览精三礼。
十三通经明山宾,五经博士著作传。
裴政将门刑律家,新朝创制己身学。
高阳北新许善心,便览家藏万卷书。
会稽余姚虞世基,徐陵弟女乐妻之。
陈朝仆射袁枢后,袁朗高才千字诗。
梁陈仪注五礼新,堪比王刘对孝文。
 
隋礼更新
隋文祀礼欲更新,执行祭酒辛彦之。
明堂祀礼梁齐参,隋制更新面更全。
开皇行腊变周时,新故交接冬月为。
魏周露布裴政改,驿上宣捷新礼行。
舆輦陈承五辂车,齐继河西南朝前。
德林请废天兴制,力推孝文北齐新。
舆輦因齐并梁陈,开皇十四议更新。
天兴六年制冠冕,太和定谬有更新。
熹平二年准汉故,五郊方色复从前。
汉魏衣冠已周宣,隋顺趋势普遍安。
立夏兖衣赤为质,迎秋平冕白成形。
越典须革承汉制,立春夏秋着青衣。
宇文古礼胡俗怪,隋据江东不步尘。
 
唐礼流变
房魏礼官贞观礼,吉礼新修六十一。
军礼二十宾礼四,嘉礼四二凶十一。
长孙无忌显庆礼,合为一百三十卷。
玄宗开元十四年,王岩上疏礼记删。
张说贞观显庆异,折衷可修唐新礼。
徐坚李锐施敬本,历年未就锐先卒。
萧嵩起居王仲丘,开元一百五十卷。
五礼完备后世传,小有损益后难超。
 
隋唐长安建筑渊源
长安市朝位置新,洛阳邺都继承深。
建筑典章许河西,技术人才看端倪。
面朝背市考工记,汉唐朝市反向成。
洛阳新都因子中,江左河西共平城。
 
中古都城建筑承传
张轨前凉姑臧城,因袭晋洛建都城。
李沖受命建洛都,晋城旧址改善成。
平城河西二因子,因形就势仿二城。
伊洛水运筑南城,东魏鄴都仿洛城。
隋代大兴唐长安,北魏洛都影响深。
建鄴汉种高隆之,宇文汉化修大兴。
任集辛术洛邑出,文化环境塑人思。
大兴班底有承袭,刘隆高义邺南袭。
西域胡族技术因,宫市规模法南城。
中学为体西学用,河西工艺现隋城。
 
隋代三大技术家
何稠本是胡商子,鹵薄仪服六合城。
阎毗河阴阎庆后,书画巧思立德本。
兄弟相代为八座,时论荣之传至今。
昌黎宇文贵有子,武将世家独爱书。
新都副监规划出,渭水达河通漕运。
壮丽东都拜尚书,震动夷敌风行殿。
东都图记并释疑,明堂图议后世传。
(何稠、阎毗、宇文恺)
 
职官
 
隋唐职官源流要点
执柄关陇宇文泰,苏绰卢辩仿周官。
制度实非普遍全,仅限中央且文官。
唐代职官承源附,北魏太和高齐沿。
杨隋系统骨干兼,宇文官制极少沾。
开元六典合古体,排比当时令式颁。
制礼作乐太平饰,便于征引政类书。
周官理政未实施,唐职证明适其反。
凡言唐政周遗意,未具通识唐渊源。
 
北魏太和前后职官
孝文制定官制前,华夷名号杂糅间。
内外百官有置减,组织变动令不全。
孝文太和十七年,近採时宜往依籍。
太和十九品令宣,留存魏书官氏志。
宏观记载明示全,内蕴南朝文物颁。
 
汉唐官志概略
汉高职官因嬴秦,光武中兴废御丞。
综理众务归三司,叔世变迁事台阁。
魏晋绵因大抵同,宋齐编续无改作。
梁武受终多循齐,诸卿位配四时共。
武戎新秩百有余,陈继梁朝旧物遵。
高齐江左稍有殊,周据关右置六官。
隋文伊始归汉魏,中书名为内史官。
侍中更为新纳言,其余职位损益兼。
大业三年新令掀,唐制大体隋制颁。
省台监卫府有分,贵贱劳能品爵勋。
考核升降有阶安,精密法定行简易。
职有常守位常员,盛唐官制此中含。
 
杜佑论隋改制
周依周礼置六官,视听习久难保全。
隋依北齐废六官,因职重设庶务烦。
六部尚书六卿官,别立寺监职难分。
户部太府分地官,立部太常分春官。
刑部大礼分秋官,工部将作分冬官。
其余百司多类此,欲求理要在省简。
 
州辟署僚与吏部铨选
刺史太守汉家权,州郡佐吏首自安。
汉降历代有相因,北齐后主倖佞臣。
州郡乡官标价高,多降中旨敕命多。
州郡辟士渐移朝,外吏不得再精核。
北周僚佐刺史任,府官任命方归朝。
隋代省司一命上,六品以下吏部掌。
魏齐令史很从容,州置纲纪郡守丞。
吏部止于任县令,每州不过数十人。
有隋大小吏部委,纤细之迹考功全。
政治史上发巨变,中央集权革铨选。
 
宇文泰改姓氏及郡望两阶段
山东郡望改关陇,六镇关系有假托。
赐以胡姓继鲜卑,隋文复姓回一阶。
杨隋皇室称弘农,李唐皇室号陇西。
北周隋唐人物纷,辽东李密又陇西。
史家记忆有分歧,恢复阶段言不一。
 
高欢天下三分时局分析
北齐文武不廉洁,天下浊乱习俗久。
都督家属多关西,黑獭招诱情易移。
衣冠礼乐萧衍尊,中原士子有归心。
急作法网不饶恕,武投黑獭士归梁。
人物流散难为国,高欢真治败事多。
 
北周崔猷建议启示
世宗继位称天王,未建年号依周礼。
天王难以威天下,请遵秦汉再称帝。
建议明公学周公,周道亲亲立幼冲。
护言天下事正大,殷道尊尊扶周武。
民间习久权威在,重立皇帝废天王。
立弟皆因形势在,不依周礼立新皇。
 
北周文风逆顺
晋季文风尚浮华,苏绰大诰变文风。
柳虬责难宇文泰,卢辩作诰谕公卿。
文体本应苏绰后,实查渐同晋后文。
矫枉过正一传后,周室君臣不复用。
同州故宅明帝赋,已是南朝后期文。
 
唐代古文运动所承判定
有论苏绰仿遗风,开辟贞元运动文。
此说不与事实合,天宝乱后士子更。
一因政教有反动,二因民间俗体熏。
体取古文作小说,最终获得真成功。
韩愈唐代小说连,古文运动领袖新。
 
宇文泰应用周礼改革实质
周礼要在封建制,核心落实在封国。
军队夏官大司马,大三次二小国一。
宇文实行郡县制,军队官职袭汉魏。
中央文官托周礼,府兵番卫归中央。
宇文藩国无一军,借古扬名权宜施。
 
苏绰六条诏之擢贤良
刺史首令有僚吏,府官刺史命于朝。
州吏以下牧首置,自古大吏取门资。
爵禄无妨子孙愚,今改得人不限资。
不能不欲封建制,绝不分权尚独尊。
 
晋荀勖议生官启示
时人议吏应当省,郡县减半赴农功。
勖说省官理更应,九司可并尚书为。
兰台宜省付三府,知易行难历代沿。
人抱愚怀不敢言,方知后世改革艰。
宇文托体周礼高,改革之点前人识。
加以扩大易其名,周官改制限此局。
 
唐六典成书经过
开元十年始玄宗,张说委任命徐坚。
历年措思未知从,又令学士用母煚。
前史职官今令式,分入六司象周官。
九龄任用陆善经,林甫再委苑咸成。
开元已过二十六,百僚臣贺迄今行。
 
唐六典前缘
周公摄政居太宰,天官佐王理邦国。
汉成尚书置四曹,因事设员司其务。
东汉光武分六曹,迄于魏晋随宜施。
宋齐多定是六曹,隋朝六部制益明。
大唐武后吏为天,户地礼春兵为夏。
刑部秋官工部冬,学以成周名六官。
天官太宰尚书令,夏官司士今吏出。
玄宗兴致法祖母,大唐六典帝意出。
 
刑律
 
律令格式
正刑定罪名为律,尊卑贵贱规范令。
律令性质本相近,律偏消极令积极。
百官行事有常格,百官常守名曰式。
汉代律令别有问,晋氏司马已一统。
南朝北魏至齐隋,唐朝刑律儒家基。
 
隋唐刑律渊源探
隋唐刑律亦三源,礼仪职官大体同。
略有差异显二端,正始刑律南朝前。
江左律学无发展,宋齐依旧两晋间。
梁陈之律宋齐贯,隋唐近承北齐律。
远祖后魏江左因,南朝前后无大异。
北魏铁骑入中原,山东士族议律参。
汉代律学有真传,正始定律兼江左。
河西因子贡献多,凉州魏晋文化传。
取精用宏元魏律,转胜江左西晋存。
 
隋书刑法志节录
晋氏平吴九州一,贾充明宪定刑规。
平章百姓律诸侯,轻平简易宋齐随。
梁武齐臣蔡法度,家传律学王植注。
张斐杜预晋律明,损益值本律定梁。
合本注律细参详,陈武择才范泉彰。
清议禁锢面死登,将妻入役不为年。
赎罪父母缘坐刑,其余繁简与梁同。
 
北魏太和以前律家简记
天兴王德律令定,尚书崔宏总裁之。
神鹿四年崔浩改,正平游雅胡方回。
高允李虚公孙质,家世学术乡里含。
汉律精通有崔浩,方回共与出西北。
高允通儒并与崔,公羊春秋决狱依。
经义断狱承汉儒,江左律学此义无。
游雅家世必不俗,明根父子游家后。
汉魏律学世家传,北魏承接太和前。
 
北魏刑律世家
宪律之重由来久,汉来治律家世承。
张于二氏文宣世,陈郭流誉武明朝。
决狱无怨庆昌枝,蝉紫传辉代代袭。
颍川钟皓善刑律,诗律门徒有千人。
曾孙钟繇繇子毓,少子钟会刑名闻。
江左不以家世传,河北江东互异端。
公孙表进韩非书,子质律学或传家。
拓拔刑律中原士,世传律学汉代书。
 
北魏刑律地位
太和刑律两次修,首次修订多旧文。
二次修订河西因,宣武河西江左存。
元魏律融三成地,取精用宏后世名。
东亚刑律两千载,准则均在元魏中。
 
北魏太和正始刑律修订儒者群
太和刑律有二高,中原儒士承汉风。
太和新律河西重,李冲主笔源怀用。
正始定律儒群众,常景孙绍程灵虬。
高绰邢苗侯坚固,张虎祖莹宋世景。
元龟琰之公孙崇,刘芳元丽宋道昭。
王勰王雍加李韶,王愉王显高僧裕。
刘芳前主常景后,江左河西刑律高。
 
北齐北周刑律
九朝律考夸封绘,陈学判定承北魏。
无关高叡渤海尊,北齐制度全袭魏。
自然演进花果熟,无关高封是同乡。
北周制律仿周礼,比于齐法烦不要。
矫揉造作易短命,隋受周禅淘汰多。
 
隋唐刑律
高颎开皇更新律,多採后齐旧制多。
苏威牛弘新修定,刑网简要疎不失。
武德文静承隋律,务从宽简便于时。
裴寂开山郎楚之,叔安舍人崔善为。
萧瑀李纲丁孝乌,武德新律五百条。
 
唐律疏议之隋唐律因北齐北魏范例
魏因汉律十八篇,贾充晋律二十篇。
魏刑名中法律例,宋齐梁魏有继承。
刑名法例北齐并,后周再复为刑名。
隋因北齐更名例,唐因隋改不变从。
名例禁卫与户婚,连同斗讼因北齐。
断狱似承北周旧,深查实承北魏旧。
 
 
 
音乐
 
隋唐音乐之传承
隋唐雅乐有渊源,同于礼仪共相传。
隋唐胡乐自北齐,北齐胡乐习魏洛。
唐代胡乐有直接,郑译七调出北周。
仅此龟兹苏祇婆,不以隋唐皆北周。
 
隋初开皇议修乐
北周雅乐尽胡声,颜之推荐可从梁。
隋文不从亡国音,命改声律齐树提。
改换之后依不通,郑译奏请再修更。
牛弘何妥辛彦之,积年修改议不定。
 
西魏北周乐
宇文辅魏高昌款,昌伎教习乡宴礼。
周武掖庭罢四夷,帝后北狄康龟乐。
杂以高昌出新乐,配以周官金石声。
隋皇为帝有七声,乐府犹歌前代功。
 
隋乐一脉继梁陈
开皇九年平陈后,宋齐乐置清商署。
启用蔡元于普朗,牛弘杨广推南乐。
高祖从之牛弘主,五声六律郑译依。
姚察善心虞世基,刘臻并奏梁陈旧。
江南士子隋文用,开皇雅乐复正统。
 
隋七部乐九部乐
开皇初置七部乐,国伎清商高丽伎。
天竺安国龟兹伎,文康伎位称第七。
杂有疎勒扶南康,突厥百济新罗倭。
大业更为九部乐,清乐西凉礼毕新。
龟兹天竺康国旧,高丽疎勒并安国。
清商三调即清乐,汉来旧曲晋迁播。
苻坚平张凉州得,宋武关中因入南。
高祖听之夏正音,乐器十五工廿五。
琵琶箜篌胡中乐,混杂胡乐已有先。
 
龟兹乐
龟兹乐起自吕光,吕灭乐散入中原。
西国齐朝土龟兹,开皇其器盛民间。
妙达长通李士衡,金乐郭氏安兴贵。
妙绝弦管动朝廷,高祖抑制亦不行。
炀帝辞淫配乐声,重赏乐令白明达。
隋廷上下龟兹乐,传自北齐最流行。
 
高齐邺都怪乐
鱼龙烂漫齐武中,俳优侏儒亦可行。
拔井种瓜奇闻事,杀马剥驴可入声。
山车巨象入百戏,角抵之流上周廷。
开皇隋文俱遣之,大业重集聚东都。
 
北魏洛都四夷馆
西夷来附处崦嵫,赐宅居住慕义里。
葱岭以西至大秦,百国千城俱款附。
商胡贩客奔塞下,中国土风乐安居。
四夷常住近万家,青槐绿柳天下货。
门巷修整列阊阖,东魏迁邺胡乐随。
 
兵制
 
府兵制前期
北魏孝庄拜尔朱,荣升柱国大将军。
柱国位在丞相上,尔朱败后此官废。
西魏宇文中兴业,文帝论功命此官。
功参佐命望实重,亦可荣升晋此职。
八人大统十六前,门阀咸推八柱国。
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
总领军机宇文泰,帝室元欣广陵王。
并封十二大将军,一大军督二开府。
分团统领廿四军,每团仪同有二人。
初置开府不满百,每府郎将各统兵。
自相督率不编户,巡警教习各十五。
兵无赋役刀弓备,甲槊戈弩并官资。
念贤思政十二外,作牧陇右镇河南。
将军不在领兵限,此后散秩多此衔。
 
鲜卑八部制
安帝诸部九十九,献帝兄弟分七国。
三叔帝室分十姓,诸部渠长自统众。
天兴元年分八国,大师小师辨其宗。
东至代郡西善无,南极阴馆北参合。
八国之外郡自师,神瑞元年号八公。
三十六国功高者,此功分为九九后。
宇文八柱学八部,凝聚胡兵提战能。
 
八柱国与周官六军
宇文欲提自身位,八柱为名两柱虚。
元魏皇室无兵权,比附周官设六军。
杂糅八部周官制,宇文所部入贵军。
下放军权非本意,利用机会渐收兵。
李虎卒年兵制变,柱国不受达奚武。
窥破宇文收虎军,元魏皇室无实权。
废帝二年权力扩,压倒同辈总统军。
亲信阎庆统虎军,周官六军宇文重。
 
府兵性质
府兵元初是特殊,鲜卑六镇胡汉种。
山东汉族随入关,此兵皆是贵族身。
关陇增收编募兵,止限中等豪富家。
绝无下级平民参,后来兵役普遍化。
 
府兵制研究结论
府兵前期鲜卑制,大体兵农分离制。
部酋分属贵族制,府兵后期华夏制。
大体兵农合一制,君主直辖平民制。
前后界限立于隋,宇文苏绰创建人。
周武隋文变革人,玄宗张说废止人。
若问李渊太宗位,变革恐无此二人。
 
财政
 
太和九年包产到户及自留地
太和九年民均田,男夫四十女二十。
丁牛三十奴从良,牛田限牛仅四头。
受田一般双倍受,三易之田再倍之。
耕作还受盈缩用,民年及课则受田。
老免身没则还田,牛奴有无随受田。
桑田不在还受限,不过通入倍田分。
没则还田分虽盈,不得替换充露田。
男夫给田二十亩,种枣五株桑五十。
非桑之土夫一亩,桑田世业终不还。
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
盈者卖盈买不足,麻布之土受十亩。
奴婢依良妇五亩,官员随地给公田。
 
南北朝经济差异启示
北朝俱有均田制,南朝主在关市税。
南朝无有均田制,北朝晚期关市税。
南北市税位不同,南朝经济财政优。
包产到户北朝有,市场经济南朝行。
改革不过千年旧,差异仅在技术新。
 
唐代经济制度南朝地方化与河西地方化
隋政为时短且乱,社会经济停步前。
修养生息半世纪,高中武后渐发展。
及至玄宗达至高,尤其北土盛此时。
唐代财政系北朝,经济发展更新后。
财政制度法南朝,谓之江南地方化。
河陇国防军事要,经济制度适边防。
中央将其扩推广,可称河西地方化。
回造纳布证江南,河西范例有河糴。
 
隋唐君主迁洛经济原因
关中本位长安重,西魏北周西北拓。
形势便利实使然,关陇巴蜀规模安。
北周灭齐营东洛,隋唐君主往来还。
迁洛背后有其因,政治娱乐经济深。
关中物产虽丰饶,君臣供给尚有虚。
水陆交通甚不便,运转米谷颇艰难。
隋唐关中有天灾,帝王迁洛待运输。
 
裴耀卿答玄宗问政
大驾东巡百司从,三辅重臣赈灾民。
广开漕运实关辅,稍待粮充再西还。
秦中地狭粟不多,倘遇水旱即匮乏。
贞观永徽俸禄少,转运数量并不多。
如今漕运数倍前,支粟若能增陕运,
仓廪常备二三年,无忧水旱到眼前。
天下输丁四百万,每丁支出百五文。
贮纳司农及河陕,远近租米自运京。
开通漕运置粮仓,三年运粮七百万。
 
隋唐河糴流变与回造那布
开皇五年长孙平,奏令军民置义仓。
收获所得出粟麦,社造仓窖贮起来。
社司检校不损败,灾年用之多所费。
改革边州置义仓,贞观田亩纳二升。
中唐两税一收入,贞元河糴民苦之。
官本出钱民出谷,两和商量然后易。
河糴实际则不然,散配户人立程限。
严加催征被追捉,甚于赋税是河糴。
官价高来民自愿,价低催逼鞭挞追。
德宗宪宗变味重,早在隋代配户催。
贞观义仓遍全国,西北更在军镇行。
高宗明令不杂用,中宗义仓费用尽。
开元仙客献彭果,和糴充盈满关中。
财货充足人口繁,强迫收买民习然。
开元西北边州备,仙客推广至关中。
关中经济能自给,耀卿之策暂未行。
江淮纳布实关中,回造纳布开二五。
南朝旧制武后推,玄宗令典普遍行。
回造纳布即租布,区域南朝化唐典。
 
 
附论
稿论简略稍举例,隋唐制度要点说。
全体局部有因革,时空参错演进备。
史籍迹象可推寻,绝非偶然或突然。
随顺世缘有所述,记忆所及草成篇。

上一篇:陈寅恪:论韩愈

下一篇:陈寅恪有关佛教跋文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