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篇题解
《魏志·司马芝传》跋:引曹魏司马芝传中一段精心动魄真实的历史,从“无涧神”一词引发宏阔的幽思,揭示佛教在曹魏宫廷及民间的流行,同时彰显司马芝秉公执法的千秋道义。
《有相夫人生天因缘曲》跋:陈先生根据罗振玉编辑的《敦煌拾零》中手写本的《有相夫人生天因缘曲》,发现有相夫人生天故事在《杂宝藏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藏文《丹珠尔》等经典中都有类似描述,推断此故事在当时西北地区民间盛行,同时也指出弹词与佛曲体裁的渊源。
《须达起精舍因缘曲》跋:陈先生就罗振玉收藏的残缺佛曲《须达起精舍因缘曲》,从《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因缘入手,并参比巴利文《增一阿含经》、瞿昙僧伽提婆翻译的《增一阿含经》、鸠摩罗什翻译的《大智度论》,认为残曲演绎的是几处佛典相近的故事,提醒读者可以考察佛经文学的流变。
敦煌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跋:陈先生就敦煌本《心经》进行了考辨,推测序文出自不空之手,并认为序文内容是后来《西游记》等书相关内容的出处。而经前冥报传是当时西北地区传经的时尚举措,指出经前的冥报传是《太平广记》报应类的来源之一。并针对俞樾对《心经》义理的理解提出质疑。
敦煌本《心王投陀经》及《法句经》跋尾:本篇陈先生就敦煌写本《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及《佛说法句经》,结合敦煌写本《法句经疏》,判断白居易诗法句与心王就是敦煌写本中的《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和伪《法句经》。
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陈先生介绍了通过《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结合典籍,阐明了维摩诘故事输入中国后,其变迁程序与在印度本土演化有相似的痕迹。陈先生认为我国小说大大都是佛教化的,并介绍中文文学体裁受佛典的影响,如章回体小说、弹词皆导源佛经。
童受《喻鬘论》梵文残本跋:陈先生认为童受的《喻鬘论》就是马鸣菩萨的《大庄严论》,并了解鸠摩罗什翻译的艺术,目的为研究古代佛教翻译史提供点帮助。
《南岳大师立誓愿文》跋:篇中陈先生从年代、地理视角考证天台宗创始人南岳大师慧思作《誓愿文》不可能是后人伪造的,也就《誓愿文》中有关慧思求长生、炼丹药事,揭示天台宗内由本身性质,外受环境熏习,它的思想变迁与道家神仙学说符合。
《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篇中陈先生以读法成《大乘道芊经随听疏》切入,重点考察法成著述的概略,并列举南山律师道宣对法成的评价,对比玄奘的境遇,以见法成的不幸。
《忏悔灭罪金光明经冥报传》跋:本篇陈先生就敦煌手写本《金光明经》残卷卷首的《冥报传》入手考证,运用多种多种语言考证了《金光明经》译本,探究了《金光明经》首卷冥报传与经典的流传关系,并联想到与中国小说史发展的内在关联。
敦煌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跋:篇中陈先生就日本西本龙山解读的《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的作者是鸠摩罗什提出质疑,并进行论证,认为西本君的观点还有待提供新材料证明。
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篇中陈先生从北平图书馆藏敦煌写本《佛说诸经杂缘喻因由记》莲花色尼出家因缘故事中七种咒誓恶报仅载存六种入手,推断编辑抄录者是因为厌恶忌讳故意删除,揭示中印文化背后伦理的巨大差异。
曲园先生《病中呓语》跋:篇中陈先生就俞樾先生撰的《病中呓语》发表心曲,推崇博学通人远见卓识,寄托心中理想与期待。
敦煌本《维摩诘经问疾品演义》书后:主要解读《维摩诘经问疾品演义》中“狮子骨仑前后引”之“骨仑”,即昆仑奴。
《大乘义章》书后:陈先生通过比较,认为隋慧远撰的《大乘义章》对于佛教的总结诠释方面,比唐代窥基撰的《大乘法苑义林章》、五代延寿撰的《宗镜录》更优胜。
读《洛阳伽蓝记》书后:陈先生揭示《洛阳伽蓝记》合本子体例流变线索,从顾千里、吴若准、唐晏、张宗祥等人努力逐渐清理,但还有待发之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