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阿含经》第二十二卷
(十二) 本缘品
【题解】
本品是第四部分《世纪经》的最后一篇。篇中佛陀讲述了天地日月,以及对世间社会分工的理解和认识,说明了万物皆有因缘,人的善恶行为,同样也会招致不同果报的理趣。
【经文】
佛告比丘:“火灾过已,此世天地还欲成时,有余众生福尽、行尽、命尽,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处,于彼生染著心,爱乐彼处,愿余众生共生彼处。发此念已,有余众生福、行、命尽,于光音天身坏命终,生空梵处。时先生梵天,即自念言:‘我是梵王,大梵天王,无造我者。我自然有,无所承受,于千世界最得自在,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化万物。我即是一切众生父母。’其后来诸梵复自念言:‘彼先梵天即是梵王,大梵天王。彼自然有,无造彼者,于千世界最尊第一,无所承受,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万物,是众生父母。我从彼有。’彼梵天王颜貌容状常如童子,是故梵王名曰童子。
或有是时,此世还成世间,众生多有生光音天者,自然化生,欢喜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寿命长久。其后此世变成大水,周遍弥满,当于尔时,天下大暗,无有日月、星辰、昼夜,亦无岁月、四时之数。其后此世还欲变时,有余众生福尽、行尽、命尽,从光音天命终,来生此间,皆悉化生,欢喜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久住此间。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
是时,此地有自然地味出,凝停于地,犹如醍醐,地味出时,亦复如是,犹如生酥,味甜如蜜。其后众生以手试尝知为何味,初尝觉好,遂生味著;如是展转之不已,遂生贪著;便以手掬,渐成抟食;抟食不已,余众生见,复效食之;食之不已,时此众生身体粗涩,光明转灭,无复神足,不能飞行。尔时,未有日月,众生光灭;是时,天地大暗,如前无异。其后久久,有大暴风吹大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使令两披飘,取日宫殿,著须弥山半,安日道中,东出西没,周旋天下。
第二日宫从东出西没,时众生有言:‘是即昨日也。’或言:‘非昨日也。’第三日宫绕须弥山,东出西没,彼时众生言:‘定是一日。’日者,义言是前明因,是故名为日。日有二义:一曰住常度,二曰宫殿。宫殿四方,远见故圆,寒温和适,天金所成,颇梨[1]间厕。二分天金,纯真无杂,外内清彻,光明远照;一分颇梨,纯真无杂,外内清彻,光明远照。
日宫纵广五十一由旬,宫墙及地薄如梓柏[2]。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宝铃、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金墙银门,银墙金门;琉璃墙水精门,水精墙琉璃门;赤珠墙玛瑙门,玛瑙墙赤珠门;砗磲墙众宝门,众宝墙砗磲门。又其栏楯,金栏银桄,银栏金桄;琉璃栏水精桄,水精栏琉璃桄;赤珠栏玛瑙桄,玛瑙栏赤珠桄;众宝栏砗磲桄,砗磲栏众宝桄。金网银铃,银网金铃;水精网琉璃铃,琉璃网水精铃;赤珠网玛瑙铃,玛瑙网赤珠铃;砗磲网众宝铃,众宝网砗磲铃。其金树者,银叶华实;银树者,金叶华实;琉璃树者,水精华实;水精树者,琉璃华实;赤珠树者,玛瑙华实;玛瑙树者,赤珠华实;砗磲树者,众宝华实;众宝树者,砗磲华实。宫墙四门,门有七阶,周匝栏楯,楼阁台观、园林浴池,次第相比,生众宝华,行行相当,种种果树,华叶杂色,树香芬馥,周流四远,杂类众鸟相和而鸣。
其日宫殿为五风所持:一曰持风,二曰养风,三曰受风,四曰转风,五曰调风。日天子所止正殿,纯金所造,高十六由旬,殿有四门,周匝栏楯。日天子座纵广半由旬,七宝所成,清净柔软,犹如天衣。日天子自身放光照于金殿,金殿光照于日宫,日宫光出照四天下。日天子寿天五百岁,子孙相承,无有间异。其宫不坏,终于一劫。日宫行时,其日天子无有行意,言我行住,以常五欲自相娱乐。日宫行时,无数百千诸大天神在前导从,欢乐无倦,好乐捷疾,因是日天子名为捷疾。
日天子身出千光,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斯由宿业功德,故有此千光,是故日天子名为千光。宿业功德云何?或有一人供养沙门、婆罗门,济诸穷乏,施以饮食、衣服、汤药、象马、车乘、房舍、灯烛,分布时与,随其所须,不逆人意,供养持戒诸贤圣人,由彼种种无数法喜光明因缘,善心欢喜。如刹利王水浇头种初登王位,善心欢喜,亦复如是。以此因缘,身坏命终,为日天子,得日宫殿,有千光明,故言善业得千光明。
复以何等故,名为宿业光明?或有人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贪取,不瞋恚、邪见,以此因缘,善心欢喜。犹如四衢道头有大浴池,清净无秽,有人远行,疲极热渴,来入此池,澡浴清凉,欢喜爱乐;彼十善者,善心欢喜,亦复如是。其人身坏命终,为日天子,居日宮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光明。
复以何缘名千光明?或有人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以此因缘,善心欢喜;身坏命终,为日天子,居日宫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千光明。六十念顷名一罗耶,三十罗耶名摩睺多,百摩睺多名优波摩。日宫殿六月南行,日行三十里,极南不过阎浮提,日北行亦复如是。
以何缘故日光炎热?有十因缘。何等为十?一者须弥山外有佉陀罗山,高四万二千由旬,纵广四万二千由旬,其边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一缘日光炎热。二者佉陀罗山表有伊沙陀山,高二万一千由旬,纵广二万一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二缘日光炎热。三者伊沙陀山表有树提陀罗山,上高万二千由旬,纵广万二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三缘日光炎热。四者去树提陀罗山表有山名善见,高六千由旬,纵广六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四缘日光炎热。五者善见山表为马祀山,高三千由旬,纵广三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五缘日光炎热。六者去马祀山表有尼弥陀罗山,高千二百由旬,纵广千二百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六缘日光炎热。七者去尼弥陀罗山表有调伏山,高六百由旬,纵广六百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七缘日光炎热。八者调伏山表有金刚轮山,高三百由旬,纵广三百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八缘日光炎热。复次,上万由旬有天宫殿,名为星宿,琉璃所成,日光照彼,触而生热,是为九缘日光炎热。复次,日宫殿光照于大地,触而生热,是为十缘日光炎热。”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以此十因缘,日名为千光。
光明炎炽热,佛日之所说。
佛告比丘:“何故冬日宫殿寒而不可近,有光而冷?有十三缘,虽光而冷。云何为十三?一者须弥山、佉陀罗山中间有水,广八万四千由旬,周匝无量,其水生杂华,优钵罗华、拘勿头、钵头摩、分陀利、须乾提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一缘日光为冷。二者佉陀罗山、伊沙陀罗山中间有水,广四万二千由旬,纵广四万二千由旬,周匝无量,有水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二缘日光为冷。三者伊沙陀罗山、去树提陀罗山中间有水,广二万一千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三缘日光为冷。四者善见山、树提山中间有水,广万二千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四缘日光为冷。五者善见山、马祀山中间有水,广六千由旬,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五缘日光为冷。六者马祀山、尼弥陀罗山中间有水,广千二百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六缘日光为冷。尼弥陀罗山、调伏山中间有水,广六百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七缘日光为冷。调伏山、金刚轮山中间有水,广三百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八缘日光为冷。复次,此阎浮利地大海江河,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九缘日光为冷。阎浮提地河少,拘耶尼地水多,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缘日光为冷。拘耶尼河少,弗于逮水多,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一缘日光为冷。弗于逮河少,郁单曰河多,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二缘日光为冷。复次,日宫殿光照大海水,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三缘日光为冷。”佛时颂曰:
以此十三缘,日名为千光。
其光明清冷,佛日之所说。
佛告比丘:“月宫殿有时损质盈亏,光明损减,是故月宫名之为损。月有二义:一曰住常度,二曰宫殿。四方远见故圆,寒温和适,天银、琉璃所成。二分天银,纯真无杂,内外清彻,光明远照;一分琉璃,纯真无杂,外内清彻,光明远照。月宫殿纵广四十九由旬,宫墙及地薄如梓柏。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宝铃、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
其月宫殿为五风所持:一曰持风,二日养风,三曰受风,四曰转风,五曰调风。月天子所止正殿,琉璃所造,高十六由旬,殿有四门,周匝栏楯。月天子座纵广半由旬,七宝所成,清净柔软,犹如天衣。月天子身放光明,照琉璃殿,琉璃殿光照于月宫,月宫光出照四天下。月天子寿天五百岁,子孙相承,无有异继。其宫不坏,终于一劫。月宫行时,其月天子无有行意,言我行住,常以五欲自相娱乐。月宫行时,无数百千诸大天神常在前导,欢乐无倦,好乐捷疾,因是月天名为捷疾。
月天子身出千光明,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斯由宿业功德故有此光明,是故月天子名曰千光。宿业功德云何?世间人供养沙门、婆罗门,施诸穷乏饮食、衣服、汤药、象马、车乘、房舍、灯烛,分布时与,随意所须,不逆人意,供养持戒诸贤圣人,由是种种无数法喜,善心光明。如刹利王水浇头种初登王位,善心欢喜,亦复如是。以是因缘,身坏命终,为月天子,月宫殿有千光明,故言善业得千光明。
复以何业得千光明?世间有人不杀,不盗,不邪淫,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贪取、瞋恚、邪见,以此因缘,善心欢喜。犹如四衢道头有大浴池,清净无秽,有人远行,疲极热渴,来入此池,澡浴清凉,欢喜快乐;彼行十善者,善心欢喜,亦复如是。其人身坏命终,为月天子,居月宫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千光。
复以何因缘,得千光明?世间人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以此因缘,善心欢喜;身坏命终,为月天子,居月宫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千光。六十念顷,名一罗耶,三十罗耶,名摩睺多,百摩睺多,名优婆摩[3]。若日宫殿六月南行,日行三十里,极南不过阎浮提。是时,月宫殿半岁南行,不过阎浮提,月北行亦复如是。
以何缘故,月宮殿小小损减?有三因缘故月宫殿小小损减。一者月出于维,是为一缘故月损减。复次,月宫殿内有诸大臣身著青服,随次而上,住处则青,是故月减,是为二缘月日日减。复次,日宫有六十光,光照于月宫,映使不现,是故所映之处月则损减,是为三缘月光损减。
复以何缘,月光渐满?复有三因缘使月光渐满。何等为三?一者月向正方,是故月光满。二者月宫诸臣尽著青衣,彼月天子以十五日处中而坐,共相娱乐,光明遍照,遏诸天光,故光普满,犹如众灯烛中燃大炬火,遏诸灯明;彼月天子亦复如是,以十五日在天众中,遏绝众明,其光独照,亦复如是,是为二因缘。三者日天子虽有六十光照于月宫,十五日时月天子能以光明逆照,使不掩翳,是为三因缘月宫圆满,无有损减。复以何缘,月有黑影?以阎浮树影在于月中,故月有影。”
佛告比丘:“心当如月,清凉无热,至檀越家,专念不乱。复以何缘有诸江河?因日月有热,因热有炙,因灸有汗,因汗成江河,故世间有江河。有何因缘世间五种子?有大乱风,从不败世界吹种子来生此国:一者根子,二者茎子,三者节子,四者虚中子,五者子子,是为五子。以此因缘,世间有五种子出。
此阎浮提日中时,弗于逮日没;拘耶尼日出,郁单曰夜半;拘耶尼日中,阎浮提日没;郁单曰日出,弗于逮夜半;郁单曰日中,拘耶尼日没;弗于逮日出,阎浮提夜半。若弗于逮日中,郁单曰日没;阎浮提日出,拘耶尼夜半。阎浮提东方,弗于逮为西方;阎浮提为西方,拘耶尼为东方;拘耶尼为西方,郁单曰为东方;郁单曰为西方,弗于逮为东方。
所以阎浮提名阎浮者,下有金山,高三十由旬,因阎浮树生,故得名为阎浮金。阎浮树其果如蕈[4],其味如蜜,树有五大孤,四面四孤,上有一孤。其东孤孤果,乾闼和所食;其南孤者七国人所食,一曰拘楼国,二曰拘罗婆,三名毗提,四名善毗提,五名漫陀,六名婆罗,七名婆梨;其西孤果,海虫所食;其北孤果者,禽兽所食;其上孤果者,星宿天所食。七大国北有七大黑山:一曰裸土,二曰白鹤,三曰守宫,四者仙山,五者高山,六者禅山,七者、土山。此七黑山上有七婆罗门仙人,此七仙人住处:一名善帝,二名善光,三名守宫,四名仙人,五者护宫,六者伽那那,七者增益。”
佛告比丘:“劫初众生食地味已,久住于世,其食多者颜色粗悴,其食少者颜色光润,然后乃知众生颜色形貌优劣,互相是非言:‘我胜汝,汝不如我。’以其心存彼我,怀诤竞故,地味消竭。又地皮生,状如薄饼,色味香洁,尔时众生,聚集一处,懊恼悲泣,椎胸而言:‘咄哉为祸,今者地味初不复现。’犹如今人得盛美味,称言美善,后复失之,以为忧恼,彼亦如是忧恼悔恨。后食地皮,渐得其味,其食多者颜色粗悴,其食少者颜色润泽,然后乃知众生颜色形貌优劣,互相是非言:‘我胜汝,汝不如我。’以其心存彼我,怀诤竞故,地皮消竭。
其后复有地肤出,转更粗厚,色如天华,软若天衣,其味如蜜。时诸众生,复取共食,久住于世,食之多者颜色转损,食甚少者颜色光泽,然后乃知众生颜色形貌优劣,互相是非言:‘我胜汝,汝不如我。’以其心存彼我,怀诤竞故,地肤消竭。
其后复有自然粳米,无有糠糩,不加调和,备众美味。尔时众生,聚集而言:‘咄哉为祸,今者地肤忽不复现。’犹如今人遭祸逢难,称言:‘苦哉。’尔时众生,亦复如是懊恼悲叹。其后众生便共取粳米食之,其身粗丑,有男女形,互相瞻视,遂生欲想,共在屏处为不净行。余众生见言:‘咄此为非,云何众生共生有如此事?’彼行不净男子者,见他呵责,即自悔过言:‘我所为非。’即身役地。其彼女人见其男子以身投地,悔过不起,女人即便送食。余众生见,问女人言:‘汝持此食,欲以与谁?’答曰:‘彼悔过众生堕不善行者,我送食与之。’因此言故,世间便有不善夫主之名,以送饭与夫,因名之为妻。
其后众生遂为淫逸,不善法增,为自障蔽,遂造屋舍,以此因缘故,始有舍名。其后众生淫逸转增,遂成夫妻。有余众生寿、行、福尽,从光音天命终,来生此间,在母胎中,因此世间有处胎名。尔时,先造瞻婆城,次造伽尸婆罗捺城,其次造王舍城。日出时造,即日出时成,以此因缘,世间便有城郭、郡邑王所治名。
尔时众生,初食自然粳米时,朝收暮熟,暮收朝熟,收后复生,无有茎秆。时有众生,默自念言:‘日日收获,疲劳我为,今当并取以供数日。’即时并获,积数日粮。余人于后语此人言:‘今可相与共取粳米。’此人答曰:‘我已先积,不须更取。汝欲取者,自随意去。’后人复自念言:‘前者能取二日余粮,我岂不能取三日粮耶?’此人即积三日余粮。复有余人语言:‘共取粮去来。’此人答曰:‘我已取三日余粮。汝欲取者,自随汝意。’此人念言:‘彼人能取三日粮,我岂不能取五日粮耶?’取五日粮已,时众生竞积余粮故,是时粳米便生糠糩,收已不生,有枯秆现。
尔时众生,集在一处,懊恼悲泣,拍胸而言:‘咄此为祸哉。’自悼责言:‘我等本皆化生,以念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其后地味始生,色味具足,时我等食此地味,久住于世,其食多者颜色转粗,其食少者色犹光泽,于是众生心怀彼我,生骄慢心,言:‘我色胜,汝色不如。’诤色骄慢故,地味消灭。更生地皮,色香味具,我等时复共取食之,久住于世,其食多者色转粗悴,其食少者色犹光泽,于是众生心怀彼我,生骄慢心,言:‘我色胜,汝色不如。’诤色骄慢故,地皮消灭。更生地肤,转更粗厚,色香味具,我等时复共取食之,久住于世,其食多者色转粗悴,其食少者色犹光泽,于是众生心怀彼我,生骄慢心,言:‘我色胜,汝色不如。’诤色骄慢故,地肤灭。更生自然粳米,色香味具,我等时复共取食之,朝获暮熟,暮获朝熟,收以随生,无有载收。由我尔时竞共积聚故,米生糠糩,收已不生,现有根秆。我等今者宁可共封田宅,以分疆畔。’
时即共分田以异疆畔,计有彼我。其后遂自藏己米,盗他田谷。余众生见已,语言:‘汝所为非,汝所为非。云何自藏己物,盗他财物?’即呵责言:‘汝后勿复为盗。’如是不已,犹复为盗。余人复呵言:‘汝所为非,何故不休?’即便以手杖打,将诣众中,告众人言:‘此人自藏粳米,盗他田谷。’盗者复言:‘彼人打我。’众人闻已,懊恼涕泣,拊胸而言:‘世间转恶,乃是恶法生耶?’遂生忧结热恼苦报:‘此是生、老、病、死之原,坠堕恶趣因,有田宅疆畔别异,故生诤讼,以致怨仇,无能决者。我等今者宁可立一平等主,善护人民,赏善罚恶,我等众人各共减割以供给之。’
时彼众中,有一人形质长大,容貌端正,甚有威德,众人语言:‘我等今欲立汝为主,善护人民,赏善罚恶,当共减割以相供给。’其人闻之,即受为主,应赏者赏,应罚者罚,于是始有民主之名。初民生有子,名曰珍宝;珍宝有子,名曰好味;好味有子,名曰静斋;静斋有子,名曰顶生;顶生有子,名曰善行;善行有子,名曰宅行;宅行有子,名曰妙味;妙味有子,名曰味帝;味帝有子,名曰水仙;水仙有子,名曰百智;百智有子,名曰嗜欲;嗜欲有子,名曰善欲;善欲有子,名曰断结;断结有子,名曰大断结;大断结有子,名曰宝藏;宝藏有子,名曰大宝藏;大宝藏有子,名曰善见;善见有子,名曰大善见;大善见有子,名曰无忧;无忧有子,名曰洲渚;洲渚有子,名曰植生;植生有子,名曰山岳;山岳有子,名曰神天;神天有子,名曰遣力;遣力有子,名曰牢车;牢车有子,名曰十车;十车有子,名曰百车;百车有子,名曰牢弓;牢弓有子,名曰百弓;百弓有子,名曰养牧;养牧有子,名曰善思。
从善思已来有十族,转轮圣王相续不绝;一名伽㝹粗,二名多罗婆,三名阿叶摩,四名持施,五名伽楞伽,六名瞻婆,七名拘罗婆,八者般阇罗,九者弥私罗,十者声摩。伽㝹粗王有五转轮圣王,多罗婆王有五转轮圣王,阿叶摩王有七转轮圣王,持施王有七转轮圣王,伽楞伽王有九转轮圣王,瞻婆王有十四转轮圣王,拘罗婆王有三十一转轮圣王,般阇罗王有三十二转轮圣王,弥私罗王有八万四千转轮圣王,声摩王有百一转轮圣王。最后有王,名大善生。
从声摩王有子,名乌罗婆;乌罗婆有子,名渠罗婆;渠罗婆有子,名尼求罗;尼求罗有子,名师子颊;师子颊有子,名曰白净王;白净王有子,名菩萨;菩萨有子,名罗睺罗,由此本缘有刹利名。尔时有一众生,作是念言:‘世间所有家属万物,皆为刺棘痈疮。今宜舍离,入山行道,静处思惟。’时即远离家刺,入山静处,树下思惟,日日出山,入村乞食。村人见已,加敬供养,众共称善:‘此人乃能舍离家累,入山求道。’以其能离恶不善法,因是称曰为婆罗门。婆罗门众中有不能行禅者,便出山林,游于人间,自言‘我不能坐禅’,因是名曰无禅婆罗门。经过下村,为不善法,施行毒法,因是相生,遂便名毒。由此因缘,世间有婆罗门种。彼众生中习种种业以自营生,因是故世间有居士种。彼众生中习诸技艺以自生活,因是世间有首陀罗种。
世间先有此释种出已,然后有沙门种。刹利种中有人自思惟:‘世间恩爱污秽不净,何足贪著也?’于是舍家,剃除须发,法服求道:‘我是沙门,我是沙门。’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众中有人自思惟:‘世间恩爱污秽不净,何足贪著?’于是舍家,剃除须发,法服求道:‘我是沙门,我是沙门。’
若刹利众中,有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行不善已,身坏命终,一向受苦。或婆罗门、居士、首陀罗,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彼行不善已,身坏命终,一向受苦。刹利种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身坏命终,一向受乐。婆罗门、居士、首陀罗身行善,口行善,意等念善,身坏命终,一向受乐。刹利种身中有二种行,口、意有二种行,彼身、意行二种已,身坏命终,受苦乐报。婆罗门、居士、首陀罗身二种行,口、意二种行,彼身、意行二种行已,身坏命终,受苦乐报。
刹利众中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求道,彼修七觉意[5],彼以信坚固出家为道,修无上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我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求道,彼修七觉意,彼以信坚固出家为道,修无上梵行,于现法中作证。我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后有。此四种中,出明行成,得阿罗汉为最第一。”
是时梵天,说是偈言:
刹利生为最,能集诸种姓。
明行成具足,天人中为最。
佛告诸比丘:“彼梵天说此偈为善说,非不善说;善受,非不善受,我所印可。所以者何?我今如来、至真、等正觉。”
亦说此偈:
刹利生为最,能集诸种姓。
明行成具足,天人中为最。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长阿含具足,
归命一切智。
一切众安乐,
众生处无为。
我亦在其列。
佛说《长阿含经》卷二十二。
【注释】
[1]颇梨:即水晶、又称水玉,质地晶莹剔透,有红、碧、紫、白多种颜色,红色最珍贵。
[2]梓柏:复合名词,梓、柏皆为常绿的落叶乔木,其木质地坚硬,可做建筑材料。
[3]六十念顷,名一罗耶,三十罗耶,名摩睺多,百摩睺多,名优婆摩句:意为关于时空概念双重的比喻,即一念,一个心念的产生,其时间是瞬间,空间是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念三千。同理,六十个心念产生的顷刻之间,称为一个罗耶的瞬间,空间无法计量;三十个罗耶的瞬间,称为一个摩睺多的瞬间,空间无法计量;一百个摩睺多的瞬间,称为一个优婆摩的瞬间,空间无法计量。故优婆摩,又称优婆摩那,意即譬喻。全句可以理解为在刹那的瞬间之中,可以到达的难以比喻出来的时间和空间的定数。
[4]蕈(xùn):菌类植物,这里意为香菇。
[5]七觉意:指七种觉悟。三十七道品即修行方法之一。七觉意即七觉支的旧译,分别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译文】
(十二) 世间由来的因缘
佛陀告诫佛弟子们说:“火灾过了以后,这时的世界天地还在生成的时候,有一些众生灵福报除尽、业行除尽、生命除尽,在色界第六层光音天生命终结,往生到色界第三层大梵天之处,在这里产生了污染的执着之心,喜爱快乐地在这里,祈愿其余的众生灵们共同往生在这里处。生发了这种意念以后,有一些众生灵福报、业行、生命除尽,在色界第六层光音天生命终结,往生到色界第三层大梵天之处。这时先往生在梵天的,随即自己心念说:‘我是梵天王,大梵天王,没有造就我的人。我自然就有,没有承受的烦恼,在大千世界之中最自在,证得善的各种义趣,有丰富的资源,能造就变化万物。我就是一切众生灵的父母。’其他后来的梵天神也会自己心想说:‘这位先往生在梵天的天神就是梵天王,大梵天王。他自然就有,没有造就他的人,在大千世界之中排在第一最尊贵,没有承受的烦恼,证得善的各种义趣,有丰富的资源,能造就变化万物。就是一切众生灵的父母,我是从他那里才有的。’这位梵天王的容貌常犹如年轻的男子,就是这样的缘故梵天王就名叫年轻的男子。
或者有这样的时候,这时的世界还在生成的时候,众生灵有许多往生在色界第六层光音天,由自然变化而生,以欢喜为饭食,身体发出自然的光明照耀,有神通飞在天空,安乐没有挂碍,寿命很长久。其后这个世界变成大水,遍满四周,应当在那时,天下处在广大的黑暗之中,没有太阳和月亮、没有星辰出没、白天和黑夜,也没有年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其后的世界还在变化的时候,有一些众生灵福报、业行、生命除尽,在色界第六层光音天生命终结,往生到色界第三层大梵天之处,都是由自然变化而生,以欢喜为饭食,身体发出自然的光明照耀,有神通飞在天空,安乐没有挂碍,长久地居住在大梵天。那时没有男女、尊贵和卑贱、地位高尚和低下之分,也没有不同的名称;大家共同生活在世界,所以名叫众生灵。
那时大地,有自然生出的地上的美味,凝结和停在地上,犹如停在牛乳上的醍醐,地上的美味生出的时候,也是这样,犹如生出来的油酥,味道甜美如蜜。随后众生灵用手尝试后知到了这是美味,刚尝到后感觉很好,就产生了对于美味的执着;就是这样辗转生发不已,随后就产生了贪欲和执着;就会用手来捧,逐渐成为专用的饭食;饭食不停止,其余的众生灵看见,也仿效食用;食用不停,这时众生灵的身体变得粗糙,光明转而泯灭,不再有神通,不能飞行天空。那时,没有太阳和月亮,众生灵的光明泯灭;那时,天地之间是一片黑暗,犹如以前没有差异。其后过了很久,有大暴风吹来了大海水,深二百五十二万里,使海水分开两边,把太阳的宫殿,放置在须弥山的半山腰,安置太阳在半道中,从东方出来西方落下,周而复始环绕天下。
第二天太阳的宫殿从东方出来西方落下,这时有众生灵说:‘这就是昨天的太阳。’或者还有人说:‘并非是昨天的太阳。’第三天太阳的宫殿环绕须弥山,从东方出来西方落下,这时有众生灵说:‘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太阳。’所谓太阳,它的义理是从前就光明照耀的因缘,就是这样的缘故称为太阳。太阳有二种义理:一是常住在世间运行,二是宫殿。宫殿照耀四方,从远看见是圆形的缘故,严寒中带来适和的温度,是天界的纯金所构成,水晶夹杂其间。有二分天界的紫磨金,纯真没有杂质,内外清彻,光明照亮远方;一分水晶构成,纯真没有杂质,内外清彻,光明照亮远方。
太阳的宫殿方圆一千五百三十里,宫殿的围墙以及地基的厚薄犹如梓柏树围。宫殿的围墙有七层,有七层栏杆、七层罗网、七层悬挂着珍宝的铃铛、七层成行的树环绕,周围的装饰,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水晶、红宝珠七种珍宝组成。金子的墙配银门,银子的墙配金门;琉璃的墙配水晶门,水晶的墙配琉璃门;红宝珠的墙配玛瑙门,玛瑙的墙配红宝珠门;砗磲的墻配各种珍宝装饰的门。还有其中的栏杆,金子的栏配银的横木,银子的栏配金的横木;琉璃的栏配水晶的横木,水晶的栏配琉璃的横木;红宝珠的栏配玛瑙横木,玛瑙的栏配红宝珠的横木;砗磲的栏配各种珍宝的横木。其栏杆之上有珍宝构成的罗网,金子的罗网下悬挂着银铃,其银子的罗网下悬挂金铃;水晶的罗网悬挂琉璃铃,琉璃的罗网悬挂水晶铃;红宝珠的罗网悬挂玛瑙铃,玛瑙的罗网悬挂红宝珠铃;砗磲的罗网悬挂各种珍宝的铃铛。其金子的树,是银子的叶子和花果;其银子的树,是金子的树叶和花果;其琉璃的树,是水晶的树叶和花果;水晶的树,是琉璃的树根和树枝;其红宝珠的树,是玛瑙的花和果实;玛瑙的树,是红宝珠的花和果实;砗磲的树,是各种珍宝的花和果实;各种珍宝树,是砗磲的花和果实。大门有七层台阶,都有围栏,楼台亭阁景观、园林和浴池,依次相互比邻,生长着珍宝构成的树,成排成行,有各种果树,生长着各种颜色的花和叶,树的香花芬芳馥郁,香风传到四方的远处,各种奇异的鸟相互和鸣。
太阳的宫殿由五种风形成的物质构成:一是持守风,二是养护风,三是承受风,四是轮转风,五是调和风。太阳天王所居住的正殿,是纯紫磨金见造,高四百八十里,宫殿有四个门,周围有栏杆环绕。太阳天子的宝座方圆十五里,由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水晶、红宝珠七种珍宝组成,清明纯净且柔和松软,犹如天神的衣裳。太阳天子自己身体放出光明照亮金殿,金殿的光明照亮太阳的宫殿,太阳宫殿的光明出来照亮东、西、南、北四方天下。太阳天神之子的寿命是天上的五百岁且天上的一天是世间的一年,由子孙时代相传承,没有变化。其宫殿不会败坏,终结需要于一个成、住、异、灭漫长的岁月。太阳的宫殿运行的时候,其太阳天神之子没有运行的意愿,说我修行停住,常用色、声、香、味、触五种欲望自己相互欢娱快乐。太阳的宫殿运行的时候,无数成百上千的广大的天神们在前面引导和伴从,欢乐没有厌倦,喜好欢乐且敏捷迅疾,因此太阳天神之子的名字叫捷疾。
太阳天王身体发出一千种光明,五百种光明照亮下方,五百种光明照亮周围,这是由于过去宿业的功德,所以有一千种光明,就是这样的缘故太阳天子的名字也叫一千种光明。过去宿业的功德是什么呢?或者有一个人供养出家人、婆罗门修行者,救济贫穷困乏,布施给饮食、衣服、医药、象和马、各种车辆、房屋、油灯和蜡烛,分别布施随时供给,随着需要,不违反人的意愿,供养着持守戒律的贤达圣明的人们,由此产生了各种无数的法喜光明的因缘,善心生发欢喜。犹如刹帝利国王用海水灌顶的仪式登上了王位,善心生发欢喜,也是这样的道理。由于这样的因缘,生命终结,成为太阳天子,住在太阳的宫殿,有一千种光明,就是这样的缘故说善行的业缘得到了一千种光明。
又是什么缘故,称为过去宿业带来的光明呢?或者有人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恶的淫欲,不挑唆是非、说邪恶的话、虚妄的语言、花言巧语,不贪婪,不瞋恨、没有邪恶的见解,因为这样的因缘,善心生发欢喜。犹如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有广大的浴池,清净没有污秽,有人从远方来到这里,疲劳至极又热又渴,来到池里,清凉洗浴,心里喜爱快乐;那些修行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恶的淫欲,不挑唆是非、说邪恶的话、虚妄的语言、花言巧语,不贪婪,不瞋恨、没有邪恶的见解者十种善行的人,善心生发欢喜,也是这样。这样的人生命终结,往生成为太阳天子,住在太阳的宫殿,有一千种光明,就是这样的因缘,称为过去宿业带来的光明。
又是什么缘故名叫一千种光明呢?或者有人不杀生、不盗窃、不淫欲、不欺诈、不饮酒,由于这样的因缘,善心生发欢喜;生命终结,往生成为太阳天子,住在太阳的宫殿,有一千种光明,就是这样的因缘,名叫善业带来的一千种光明。六十个心念产生的顷刻之间名叫一罗耶,三十个罗耶名叫一摩睺多,一百个摩睺多名叫优波摩。太阳的宫殿在六月向南运行,每天运行三十里,最南不超过人居住的阎浮提洲,每天向北运行也是这样。
是什么缘故太阳的光炎热呢?有十种因缘。哪十种呢?一是须弥山外有一座佉陀罗山,高一百二十六万里,方圆一百二十六万里,无边无法估量,由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水晶、红宝珠七种珍宝组成,太阳光照到山上,接触而产生热,这就是太阳的光炎热的第一种因缘。二是佉陀罗山的表面上有一座伊沙陀山,高六十三万里,方圆六十三万里,周围无法估量,由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水晶、红宝珠七种珍宝组成,太阳光照到山上,接触而产生热,这就是太阳的光炎热的第二种因缘。三是伊沙陀山的表面上有一座去树提陀罗山,上面高三十六万里,方圆三十六万里,周围无法估量,由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水晶、红宝珠七种珍宝组成,太阳光照到山上,接触而产生热,这就是太阳的光炎热的第三种因缘。四是离去树提陀罗山的表面上有一座山名叫善见山,高十八万里,方圆十八万里,周围无法估量,由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水晶、红宝珠七种珍宝组成,太阳光照到山上,接触而产生热,这就是太阳的光炎热的第四种因缘。五是善见山的表面上有一座山名叫马祀山,高九万里,方圆九万里,周围无法估量,由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水晶、红宝珠 七种珍宝组成,太阳光照到山上,接触而产生热,这就是太阳的光炎热的第五种因缘。六是离马祀山的表面上有一座山名叫尼弥陀罗山,高三万六千里,方圆三万六千里,周围无法估量,由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水晶、红宝珠七种珍宝组成,太阳光照到山上,接触而产生热,这就是太阳的光炎热的第六种因缘。七是离尼弥陀罗山的表面上有一座山名叫调伏山,高一万八千里,方圆一万八千里,周围无法估量,由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水晶、红宝珠七种珍宝组成,太阳光照到山上,接触而产生热,这就是太阳的光炎热的第七种因缘。八是调伏山的表面上有一座山名叫金刚轮山,高九万里,方圆九万里,周围无法估量,由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水晶、红宝珠七种珍宝组成,太阳光照到山上,接触而产生热,这就是太阳的光炎热的第八种因缘。其次,在上面三百万里有天神的宫殿,名叫星宿,琉璃构成,太阳光照到这里,接触而产生热,这就是太阳的光炎热的第九种因缘。其次,太阳的宫殿光明照耀大地,接触而产生热,这就是太阳的光炎热的第十种因缘。”这时世人之尊,用诗句赞颂说:
就是这十种因缘,太阳名为一千光。
光明炎热照大地,佛法如日所以说。
佛陀告诫佛弟子们说:“是什么缘故冬天宫殿寒冷而不可接近,有光却寒冷呢?有十三种因缘,虽然有光却寒冷。哪十三种呢?一是须弥山、佉陀罗山的中间有水,宽广二百五十二万里,周围无法估量,在水中生长着各种花,青莲花、黄莲花、红莲花、白莲花、黑莲花,太阳光照到以后,接触而产生了寒冷,这就是太阳光寒冷的第一种因缘。二是佉陀罗山、伊沙陀罗山的中间有水,宽一百二十六万里,方圆一百二十六万里,周围无法估量,在水中生长着各种花,太阳光照到以后,接触而产生了寒冷,这就是太阳光寒冷的第二种因缘。三是伊沙陀罗山、去树提陀罗山中间有水,方圆六十三万里,周围无法估量,在水中生长着各种花,太阳光照到以后,接触而产生了寒冷,这就是太阳光寒冷的第三种因缘。四是善见山、树提山中间有水,方圆三十六万里,周围无法估量,在水中生长着各种花,太阳光照到以后,接触而产生了寒冷,这就是太阳光寒冷的第四种因缘。五是善见山、马祀山中间有水,方圆十八万里,在水中生长着各种花,太阳光照到以后,接触而产生了寒冷,这就是太阳光寒冷的第五种因缘。六是马祀山、尼弥陀罗山中间有水,方圆三万六千里,周围无法估量,在水中生长着各种花,太阳光照到以后,接触而产生了寒冷,这就是太阳光寒冷的第六种因缘。七是尼弥陀罗山、调伏山中间有水,方圆一万八千里,周围无法估量,在水中生长着各种花,太阳光照到以后,接触而产生了寒冷,这就是太阳光寒冷的第七种因缘。八是调伏山、金刚轮山中间有水,方圆九万里,周围无法估量,在水中生长着各种花,太阳光照到以后,接触而产生了寒冷,这就是太阳光寒冷的第八种因缘。其次,在南方的阎浮提洲各种利益生灵之地的大海和江河,太阳光照到以后,接触而产生了寒冷,这就是太阳光寒冷的第九种因缘。阎浮提的大地上河流少,在西方的拘耶尼洲大地上水多,太阳光照到以后,接触而产生了寒冷,这就是太阳光寒冷的第十种因缘。在西方的拘耶尼洲大地上的河流少,东方的弗于逮洲大地上水多,太阳光照到以后,接触而产生了寒冷,这就是太阳光寒冷的第十一种因缘。在东方的弗于逮洲河流少,在北方的郁单曰洲大地上的河流多,太阳光照到以后,接触而产生了寒冷,这就是太阳光寒冷的第十二种因缘。再其次,太阳宫殿的光明照耀大海水,太阳光照到以后,接触而产生了寒冷,这就是太阳光寒冷的第十三种因缘。”佛陀这时用诗句赞颂说:
就是十三种因缘,太阳名为一千光。
其光明亮且清冷,佛法如日所以说。
佛陀告诫佛弟子们说:“月亮的宫殿有时缺损有时圆满,月亮的光明就会损失和减少,就是这样的缘故月宫名叫缺损。月亮有二种义理:一是常住的法度,二是宫殿。东、西、南、北四方从远处看见是圆形的缘故,寒冷温和适宜,天界的纯银、琉璃所构成。月亮由二分天界的纯银构成,纯真没有杂质,内外清彻,光明照亮远方;一分琉璃构成,纯真没有杂质,内外清彻,光明照亮远方。月亮的宫殿方圆一千四百七十里,宫殿的围墙以及地基的厚薄犹如梓柏树围。宫殿的围墙有七层,有七层栏杆、七层罗网、七层悬挂着珍宝的铃铛、七层成行的树环绕,周围的装饰,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水晶、红宝珠七种珍宝组成。乃至无数各种的鸟类相互和鸣。
月亮的宫殿由五种风形成的物质构成:一是持守风,二是养护风,三是承受风,四是轮转风,五是调和风。月亮天王所居住的宫殿,用琉璃建造,高四百八十里,宫殿有四个门,周围有栏杆。月亮天王的宝座方圆十五里,由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七种珍宝组成,清明纯净且柔和松软,犹如天神的衣裳。月天子身放光明,照琉璃殿,琉璃殿光照于月宫,月宫光出照四天下。月亮天王的寿命是天上的五百岁且天上的一天是世间的一年,由子孙世代相传承,没有变化。其宫殿不会败坏,终结需要于一个成、住、异、灭漫长的岁月。月亮的宫殿运行的时候,其月亮天神之子没有运行的意愿,说我修行停住,常用色、声、香、味、触五种欲望自己相互欢娱快乐。月亮的宫殿运行的时候,无数成百上千的广大的天神们在前面引导和伴从,欢乐没有厌倦,喜好欢乐且敏捷迅疾,因此月亮天神之子的名字叫捷疾。
月亮天王的身体发出一千种光明,五百种光明照亮下方,五百种光明照亮周围,这是由于过去宿业的功德,所以有一千种光明,就是这样的缘故月亮天王的名字也叫一千种光明。过去宿业的功德是什么呢?世间的人供养出家人、婆罗门修行者,布施贫穷困乏,布施给饮食、衣服、医药、象和马、各种车辆、房屋、油灯和蜡烛,分别布施随时供给,随着需要,不违反人的意愿,供养着持守戒律的贤达圣明的人们,由此产生了各种无数的法喜光明的因缘,善心生发欢喜。犹如刹帝利国王用海水灌顶的仪式登上了王位,善心生发欢喜,也是这样的道理。由于这样的因缘,生命终结,成为月亮天王,月亮的宫殿有一千种光明,就是这样的缘故说善行的业缘得到了一千种光明。
又是什么业缘得到了一千种光明呢?世间有人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恶的淫欲,不挑唆是非、说邪恶的话、虚妄的语言、花言巧语,不贪婪,不瞋恨、没有邪恶的见解,因为这样的因缘,善心生发欢喜。犹如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有广大的浴池,清净没有污秽,有人从远方来到这里,疲劳至极又热又渴,来到池里,清凉洗浴,心里喜爱快乐;那些修行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恶的淫欲,不挑唆是非、说邪恶的话、虚妄的语言、花言巧语,不贪婪,不瞋恨、没有邪恶的见解者十种善行的人,善心生发欢喜,也是这样。这样的人生命终结,往生成为月亮天神之子,住在月亮的宫殿,有一千种光明,就是这样的因缘,称为过去的善业带来的一千种光明。
又是什么因缘,得到了一千种光明呢?世间有人不杀生、不盗窃、不淫欲、不欺诈、不饮酒等,由于这样的因缘,善心生发欢喜;生命终结,往生成为月亮天王,居住在月亮的宫殿,有一千种光明,就是这样的因缘,名叫善业带来的一千种光明。六十个心念产生的顷刻之间名叫一罗耶,三十个罗耶名叫一摩睺多,一百个摩睺多名叫优波摩。倘若太阳的宫殿在六月向南运行,每天运行三十里,最南不超过人居住的阎浮提洲。这时,月亮的宫殿半年向南运行,最南不超过人居住的阎浮提洲,月亮向北运行也是这样。
是什么因缘,月亮的宮殿会有一点微小缺损和减少呢?有三种因缘所以月亮的宫殿会有一点微小缺损和减少。一是月亮出于四维空间在转动,这就是月亮缺损和减少的第一种缘故。其次,月亮宫殿内有许多大臣身穿青色的衣服,随着次序上宫殿,在站住之处就会发出青色,就是这样的缘故月亮减少,这就是月亮每天都减少的第二种缘故。其次,日亮的宫殿有六十种光明,光明照亮了月亮的宫殿,交相遮映使有的地方不能出现,所以所映之处月亮就会缺损和减少,这就是月亮缺损和减少的第三种缘故。
又是什么因缘,月亮的光明会逐渐圆满呢?也有三种因缘使月光逐渐圆满。哪三种呢?一是月亮面向正前方的时候,所以月光圆满。二是月亮的宫殿大臣们都身穿青色的衣服,月亮天神之子在每月的十五日在月宫的中间坐着,共同相互欢娱快乐,光明普遍照耀,遏制了天神的光明,所以光明普遍圆满照耀,犹如在各种灯火和蜡烛中燃起广大的火炬,遏制了各种灯火发出的光明;月亮天王也是这样,由于每月的十五日在天神之中,遏制和遮蔽了各种光明,唯独使月光照耀,也就是这样,就是第二种因缘。三是太阳天子虽然有六十种光明照耀在月亮的宫殿,每月十五日的时候月亮天子能以光明遮蔽了照耀,使之不能遮掩,这就是月亮的宫殿圆满的第三种因缘,没有缺损和减少。还有是由于什么缘故,月亮上有黑影呢?这是由于阎浮树影倒映在月光之中,所以月亮有黑影。”
佛陀告诫佛弟子们说:“人心应当如同月亮,清凉没有燥热,来到施主之家,专心不胡思乱想。又是由于什么缘故有各种江河呢?因为太阳和有热度,因为热就会有烧烤,因为有烧烤就会有汗,因为流汗就形成了江河,所以在人世间有江河。因为什么因缘使人的世间有五种形态的种子呢?有广大纷乱的狂风,从不衰败的世界之中吹来了种子生长在这些国家里:一是成为根的种子,二是成为茎的种子,三是成为枝节的种子,四是中间有空隙的种子,五是种子可以继续产生种籽,这就是五种形态的种子。由于这样的因缘,世间有五种形态的种子生长出来。
当阎浮提洲太阳在中午的时候,弗于逮洲的太阳落下;拘耶尼洲的太阳升起,郁单曰洲处在半夜;拘耶尼洲的太阳在中午的时候,阎浮提洲的太阳落下;郁单曰洲的太阳升起,弗于逮洲处在半夜;郁单曰洲太阳在中午的时候,拘耶尼洲的太阳落下;弗于逮洲的太阳升起,阎浮提洲处在半夜。倘若弗于逮洲太阳在中午的时候,郁单曰洲的太阳落下;阎浮提洲的太阳升起,拘耶尼洲处在半夜。阎浮提洲在东方时,弗于逮洲在西方;阎浮提洲在西方时,拘耶尼洲为东方;拘耶尼洲为西方时,郁单曰洲为东方;郁单曰为西方时,弗于逮洲为东方。
所以阎浮提洲名叫阎浮提地,是下面有金山,高九百里,因为有阎浮树生长,所以名叫阎浮金树。阎浮树的果实犹如香菇,其味美如蜜,树上有五个单独的大树枝,东、西、南、北四面各有四枝,上面有一枝。东面枝子结的果实,乐神食用;南面枝子结的果实供七个国家的人们食用,一是拘楼国,二是拘罗婆国,三是毗提国,四是善毗提国,五是漫陀国,六是婆罗国,七是婆梨国;西面枝子结的果实,海里的生物食用;北面枝子结的果实,由飞禽走兽食用;上面枝子结的果实,供星宿和天神们食用。在七个大国的北边有七座大黑山:一是裸土山,二是白鹤山,三是守宫山,四是仙山,五是高山,六是禅山,七是土山。这七座黑山上有七位婆罗门证悟者,这七位证悟者居住之处:一是善帝,二是善光,三是守宫,四是仙人,五是护宫,六是伽那那,七是增益。”
佛陀告诫佛弟子们说:“在世界刚产生的时候众生灵食用地上自然生长的美味以后,长久地居住生活在世间,食用美味多的人面色粗糙憔悴,食用美味少的人容颜面色光泽细润,然后人们就知道了众生灵容颜面色形体相貌的优劣之分,互相议论是非说:‘我胜过你,你不如我。’由于人们心存你和我的差别,由于心怀竞争的缘故,地上自然生长的美味消泯枯竭。地面上又生出地皮,形状如同薄饼,色味清香爽口,这时,众生灵们聚集在一起,懊恼悲泣,捶胸顿足地说:‘真是灾祸,今天地上的美味不再出现。’犹如今天的人们得到了丰盛的美味,称赞美好,后来又失去,就会忧愁懊恼,他们也是这样忧愁悔恨。后来食用地皮,逐渐得到美味,其中食用美味多的人面色粗糙憔悴,其中食用美味少的人容颜面色光泽细润,然后人们就知道了众生灵容颜面色形体相貌的优劣之分,互相议论是非说:‘我胜过你,你不如我。’由于人们心存你和我的差别,由于心怀竞争的缘故,地上自然生长的美味消泯枯竭。
随后地上又有地肤生出,变得更加粗糙厚重,颜色犹如天花,柔软宛若天神的衣裳,其味美如蜜。这时众生灵们又取来共同食用,长久地居住生活在世间,食用多的人容颜面色变得受到损伤,食用很少的人容颜面色光泽滋润,然后就知道了众生灵容颜面色形体相貌的优劣之分,互相议论是非说:‘我胜过你,你不如我。’由于人们心存你和我的差别,由于心怀竞争的缘故,地上自然生长的美味消泯枯竭。
随后地上又有自然生长的粳米,没有谷壳糟糠,犹如白花聚集,不需要加以调味,各种美味具备。这时众生灵,聚集在一起说:‘真是灾祸,今天地上的美味忽然不再出现。’犹如今天的人们遭逢灾难,就会说:‘真是苦难。’这时众生灵,也是这样懊恼和悲叹。在这之后众生灵们就共同取来粳米食用,其中有的身体皮肤粗糙容貌丑陋,就有了男人和女人不同的形体,互相审视,遂而产生淫欲的想法,共同在隐蔽之处行为不再清净。其余的众生灵看见就说:‘真是并非清净,为什么众生灵会共同产生有这样的事呢?’那位行为不清净的男子,被其他的人指责后,随即自己悔过说:‘我所做的事错了。’当即身体倒地不起。和男子交往的女人看见这位男子身体倒在地上,悔过不起来,女人随即就给男子送食物。其余的众生灵看见,就问女人说:‘你拿着食物,想要给谁呢?’回答说:‘那位悔过的男生堕落有了不善行为的人,我送食物给他。’因为这样说的缘故,世间就有了行为不善丈夫的称谓,由于送饭给丈夫,因此就有了妻子的名称。
以后的众生灵们行为淫欲放纵,不善的法理增加,为了自己的保障和遮蔽,就建造房屋,由于这样的缘故,开始有了房屋的名称。以后众生灵们淫欲放纵的行为转而增加,就成为夫妻。有一些众生灵寿命、业行、福德消尽,就从色界第六层光音天生命终结,往生来到世间,投到母胎之中,因此人世间就有了胎儿的名称。那时,首先建造了瞻婆城,其次建造了伽尸婆罗奈城,其次又建造了王舍城。太阳升出的时候建造,随即就在太阳出来的时候建成,由于这样的因缘,人世间就有了城市、村镇等国王所治理的地名。
那时众生灵,刚食用自然生长粳米的时候,早晨收获傍晚就会又成熟,傍晚收获早晨就会成熟,收获了粳米之后就会又生长出来,没有茎和秆。那时有众生灵,默默地自念自语说:‘每一天收获,使我很疲劳,今天应当一次收取以供给两天的食用。’随即就一次收获,积聚两天用的粮食。其余的人随后对这个人说:‘今天我们可以共同收取粳米。’这个人回答说:‘我已经先积聚了两天的粮食,不需要再取。你要收取,自己随意去吧。’后来的人也自己心想说:‘前面的人能取来两天的余粮,我难道不能取三天的粮食吗?’这个人随即积聚了三天的余粮。又有其余的人对他说:‘我们共同去取粮。’这人回答说:‘我已经取了三天的余粮。你要收取,自己随意去吧。’这人也自己心想说:‘前面的人能取来三天的余粮,我难道不能取五天的粮食吗?’取来了五天的粮食以后,由于那时众生灵们都争相积聚余粮的缘故,当时自然生长的粳米就生出了糟糠,收获了以后不再生长,就有了干枯稻秆的出现。
那时众生灵们,聚集在一起,懊恼地悲伤哭泣,拍着胸说:‘这真是灾祸啊。’反省自责地说:‘我们本来都是由变化而出生,以意念为食物,身体发出的光明自然照耀,有神通飞在天空,安乐没有挂碍。以后地上的美味才生出,色味具备满足,这时我们共同食用地上的美味,长久地居住生活在世间,食用美味多的人面色变得粗糙,食用少的人面色还有光泽,于是心存你和我的差别,产生了傲慢之心说:‘我的面色胜过你,你的面色不如我。’由于心怀竞争傲慢的缘故,地上自然生长的美味消失。地面上又生出地皮,颜色味道具备,我们这时又共同取来食用,长久地居住生活在世间,其中食用美味多的人面色粗糙憔悴,其中食用美味少的人容颜面色光泽细润,于是众生灵们心怀你和我的差别,产生了傲慢之心说:‘我的面色胜过你,你的面色不如我。’由于心怀竞争面色傲慢的缘故,地上自然生长的地肤消失。地上又有自然生长的粳米,色香和美味具备,这时我们共同取来食用,早晨收获傍晚就会又成熟,傍晚收获早晨就会成熟,收获了之后就会又生长出来,没有超载收获的。由于我们那时竞争共同积聚的缘故,的粳米就生出了糟糠,收获了以后不再生长,现在有了干枯稻秆的出现。我们今天宁愿共同分开田地和住宅,分地界和池畔。’
那时随即共同分田地以及划分不同的地界和池畔,计算着你和我的所有。在这之后就有自己收藏地里的稻米,盗窃其他人田地的稻谷的事。其余的人们看见以后,就说:‘你的行为非法,你的行为非法。为什么自己藏起来财物,盗窃其他人的财物呢?’随即指责说:‘你以后切勿再盗窃了。’就是这样,但这人以后还又盗窃。其余的人又指责说:‘你的行为非法,为什么盗窃不止呢?’随即就用手杖打他,把他带到大家之中,告诉人们说:‘这个人自己藏粳米,盗窃其他人田地的稻谷。’盗窃的人还说:‘这个人打我。’人们听了以后,懊恼和涕零哭泣,抚摸着胸膛说:‘世间转变为邪恶,这是邪恶法理的产生吗?’就生出了忧患和烦恼的苦难说:‘这就是生、老、病、死苦难的根源,堕落坠入邪恶之处的因缘,有了田地的所有以及划分不同的地界和池畔,所以产生了争斗和诉讼,以致有了怨怒和仇恨,由于没有能决定是非的人。人们就说我们今天宁愿推出一位平等的主持者,善于保护人民,善于赏罚邪恶,我们每个人都减少和割让出财产供给他。’
那时在大家之中,有一个人身形体质高大,容貌端正,很有威信和功德,人们就对他说:‘我们今天要立你为主持者,善于保护人民,善于赏罚邪恶,我们每个人都减少和割让出财产供给你。’这个人听了以后,随即接受成为主持事务的人,应该奖赏的人奖赏,应该惩罚的人惩罚,于是就开始有了人民之主的名称。起初人民生了孩子,名叫珍宝;珍宝有了孩子,名叫好味;好味有了孩子,名叫静斋;静斋有有了孩子,名叫顶生;顶生有了孩子,名叫善行;善行有了孩子,名叫宅行;宅行有了孩子,名叫妙味;妙味有了孩子,名叫味帝;味帝有了孩子,名叫水仙;水仙有了孩子,名叫百智;百智有了孩子,名叫嗜欲;嗜欲有了孩子,名叫善欲;善欲有了孩子,名叫断结;断结有了孩子,名叫大断结;大断结有了孩子,名叫宝藏;宝藏有了孩子,名叫大宝藏;大宝藏有了孩子,名叫善见;善见有了孩子,名叫大善见;大善见有了孩子,名叫无忧;无忧有了孩子,名叫洲渚;洲渚有了孩子,名叫植生;植生有了孩子,名叫山岳;山岳有了孩子,名叫神天;神天有了孩子,名叫遣力;遣力有了孩子,名叫牢车;牢车有了孩子,名叫十车;十车有了孩子,名叫百车;百车有了孩子,名叫牢弓;牢弓有了孩子,名叫百弓;百弓有了孩子,名叫养牧;养牧有了孩子,名叫善思。
从善思以后就有了十个民族,转轮圣王由此相续不绝;第一位名叫伽㝹粗,第二位名叫多罗婆,第三位名叫阿叶摩,第四位名叫持施,第五位名叫伽楞伽,第六位名叫瞻婆,第七位名叫拘罗婆,第八位名叫般阇罗,第九位名叫弥私罗,第十位名叫声摩。伽㝹粗王以后有五位转轮圣王,多罗婆王以后有五位转轮圣王,阿叶摩王以后有七位转轮圣王,持施王以后有七位转轮圣王,伽楞伽王以后有九位转轮圣王,瞻婆王以后有十四位转轮圣王,拘罗婆王以后有三十一位转轮圣王,般阇罗王以后有三十二位转轮圣王,弥私罗王以后有八万四千位转轮圣王,声摩王以后有一百零一位转轮圣王。最后有转轮圣王,名叫大善生。
从声摩转轮王以后有儿子,名叫乌罗婆;乌罗婆有儿子,名叫渠罗婆;渠罗婆有儿子,名叫尼求罗;尼求罗有儿子,名叫师子颊;师子颊有儿子,名叫白净王;白净王有儿子,名叫菩萨;菩萨有儿子,名叫罗睺罗,由此原本的因缘有刹帝利国王的名字。那时有一位众生灵,心想说:‘世间所有的家庭和亲属以及万物,都是毒刺、荆棘、红肿的疮疖。今天适宜舍弃远离,进入深山修行正确的道路,在僻静处思考。’这时随即远离家庭的毒刺,进入山中的僻静之处,在大树下思维人生和真谛,每天走出山中,进入村庄乞食。村里的人看见以后,加以恭敬地供养,大家共同称赞说:‘这个人能舍弃远离家室的拖累,进入山中追求正确的人生道路。’由于他能远离邪恶不善的法理,因此就称他为婆罗门。婆罗门之中有不能修行禅定的人,就会走出山林,行走在人间,自己说:‘我不能坐禅’,因此就名叫没有禅定的婆罗门。这些婆罗门经过村庄,行为是不善的法理,施行的是毒害的法理,因为是这样相互生成的恶行,就名叫毒害。由于这样的因缘,世间有了婆罗门种姓。他们在众生灵中学习各种世俗的行业自己经营生活,就是这样的缘故世间有在家修行的人。这些人在众生灵中学习各种技艺自己劳动生活,,就是这样的缘故世间有首陀罗种姓。
世间最先有释家族的种姓出来以后,然后就有出家人。刹帝利种姓中有人自己思考:‘世间的恩爱污秽不清净,为什么要贪恋和执着呢?’于是就舍弃了家室,剃除了胡须头发,身穿袈裟追求人生正确的道路说:‘我是出家人,我是出家修行的人。’婆罗门种姓、在家修行的人、在家学习各种技艺自己劳动生活的首陀罗种姓中有人自己思考:‘世间的恩爱污秽不清净,为什么要贪恋和执着呢?’于是就舍弃了家室,剃除了胡须头发,身穿袈裟追求人生正确的道路说:‘我是出家人,我是出家修行的人。’
倘若刹帝利的人之中,有身体的业行不善良,口的业行不善良,意识的业行不善良,行为不善以后,生命终结,就会去向遭受苦难的恶道。或者有婆罗门修行者、在家修行的人、首陀罗种姓的人,身体的业行不善良,口的业行不善良,意识的业行不善良,这样业行不善以后,生命终结,就会去向遭受苦难的恶道。刹帝利种姓身体的行为善,口的行为善,意识的行为善良,生命终结,就会去向享受快乐的善道。修行者、在家的人、首陀罗种姓的人,身体的业行善,口的行为善,意识等的心念善,生命终结,就会去向享受快乐的善道。刹帝利种姓的身体中有善和恶二种行为,口、意有善和恶二种行为,这样的身体、意识行为有了或者善和或者恶二种行为以后,生命终结,就会接受或者苦或者快乐的果报。婆罗门修行者、在家修行的人、首陀罗种姓的人身体中有善和恶二种行为,口、意有善和恶二种行为,这样的身体、意识行为有了或者善和或者恶二种行为以后,生命终结,就会接受或者苦或者快乐不同的果报。
刹帝利种姓的人之中剃除了胡须头发,身穿袈裟追求人生正确的道路,他们修行七种智慧的觉悟,他们以坚定的信仰出家证悟佛法,修行无上的清净,在现实的法理中自己亲身证悟。我的生死轮回已经除尽,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要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不再接受妄有。婆罗门修行者、在家修行的人、首陀罗种姓的人,剃除了胡须头发,身穿袈裟追求人生正确的道路,他们修行七种智慧的觉悟,他们以坚定的信仰出家证悟佛法,修行无上的清净,在现实的法理中自己亲身证悟。我的生死轮回已经除尽,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要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不再接受妄有。这四个种姓之中,出家修行明确的成就,就是证得阿罗汉果位是第一位最高尚的。”
这时的色界梵天王,就用诗句说:
刹帝利出生最胜,能够召集四种姓。
明确修行成具足,天人之中最殊胜。
佛陀告诫佛弟子们说:“梵天王用诗句说是善的解说,并非不善的解说;善的感受,并非不善的感受,就是我所印记和认可的。为什么呢?我今天如实而来、至高无上的真谛、平等正确的觉悟。”
同样用诗句这样说:
刹帝利出生最胜,能够召集四种姓。
明确修行成具足,天人之中最殊胜。
这时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信奉修行。
长阿含具备满足,
皈依一切的智慧。
一切众生灵安乐,
众生处在清净处。
我也就在其列中。
佛说《长阿含经》第二十二卷完。
【辨析】
本篇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太阳、月亮、大地、人类、社会构成五个部分。
佛陀对佛弟子们讲述的世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基本的特质:
一是人化的自然。早期佛教对于世界万物的认识,不能脱离当时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于自然界的理解,都具有真实具体,极具可感的人性化特征。这种感受都是真实的,也都是认真和具体的,每一个结论和描述都是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力。
诸如太阳是太阳天子所管理的地方,有着人的情感特征、乃至于形态特征的事物。因此,具有多重性、复杂性、变化的各种形态。首先,太阳的宫殿由五种风形成的物质构成;其次,是有炎热和温暖的十种因缘,也有寒冷的十三种因缘,月亮以及其他自然形态也是如此。
二是佛化的自然。佛陀认为一切自然,都具有佛性,都是世态人心、善恶果报的物化形态。诸如对于月亮的描绘,月亮天王的身体发出一千种光明,这是由于过去宿业的功德,是世间的人供养着持守戒律的贤达圣明的人们,由此产生了各种无数的法喜光明的因缘,善心生发欢喜。犹如刹帝利国王善心生发欢喜,生命终结,成为月亮天王,月亮的宫殿有一千种光明。结论就是人心应当如同月亮,清凉没有燥热,来到施主之家,专心不胡思乱想。
三是数论的逻辑内核。佛陀对于所有的自然,乃至于对于人和社会的论述,能够认识的事物,都是借助于代数式的逻辑体系来贯彻始终。因此,具有整体、细腻、一丝不苟的论述形式。诸如:
一个太阳,二种义理;一分水晶,二分天金;太阳的宫殿的围墙有七层,有七层栏杆、七层罗网、七层悬挂着珍宝的铃铛、七层成行的树环绕,七种珍宝组成;五种风形成的物质构成;太阳天神的寿命是天上的五百岁;有色、声、香、味、触五种欲望;一千种光明; 炎热有十种因缘;冬天宫殿寒冷有十三种因缘。这一系列的数字组合,形成了太阳完整的形态特征,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是人的善恶业行和自然万物相应相生、互为因缘。自然的变化,形成了人心善恶的条件,人心的变化,也能改变自然原有的条件。因此,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密切相连、息息相关的。
总之,早期佛教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是一个庞大的逻辑体系,反映了人类不断进取,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寄寓着绚丽多姿的神奇想象,无限地憧憬,以及佛法光明普照的期待,具有理想主义者强烈的追求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遗产中,一座极其丰富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