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谢志斌:《杂阿含经405人身难得经》

谢志斌:《杂阿含经405人身难得经》

2020-08-05
四○六  人身难得经
【题解】
本篇用盲龟浮木的比喻来说明凡夫漂流六道,欲复人身之难,告诫弟子应修学四圣谛。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否?”阿难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龟若至海东,浮木随风,或至海西,南北四维,围绕亦尔,不必相得。”
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所以者何?彼诸众生,不行其义、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实,展转杀害,强者陵弱,造无量恶故。是故,比丘,于四圣谛当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
【译文】
第四〇篇  得到人身甚难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毘舍离城中猕猴池旁边的重阁讲堂。那时世人之尊,告诉诸位佛弟子:
“好比大地都变成大海,有一只眼盲的龟寿命无量劫,一百年才把头伸出海面一次。大海中漂浮着一块木板,上面只有一个孔,这块木板随着海浪在大海中四处漂流,随着海风东西漂荡,而盲龟一百年才把头伸出海面一次,能够恰好遇到这个木板的孔吗?”阿难告诉佛陀:“不能,世人之尊。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这只盲龟如果游到大海东边,而这块浮木却随着海风飘到了大海西边,南边北边等四个方向,木板围绕漂流也是如此,不一定能够相互遇到。”
佛陀告诉阿难:“盲龟和浮木,虽然不断地互相错过,但也偶尔重新相遇。愚昧无知的凡夫俗子,在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道中漂泊流转,偶尔短暂地重新得到人身,着要比盲龟得孔难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些众生,不做有利益的事、不做符合正法的事情、不做善良的事情、不做契合真如实相的事情,反而不断地互相杀生害命,以强壮者欺凌软弱者,造作了无量无边的恶业。所以,比丘们,尚未现观四圣谛的人,应当精进勤奋修行,生起增胜上进的意愿,修学现观圣智。”
佛陀说完此经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教导,都心中欢喜并信奉修行。
《杂阿含经》第十五卷完。
【辨析】
本篇中“盲龟浮木”是佛教非常著名的一个譬喻故事,旨在说明人身难得的道理,劝导众生珍惜人身,及时修行。还有“爪上土与大地土”、“垂线引针”、“光壁撒豆”、“针尖堆豆”等故事也旨在强调此意。
人身难得,其意有二。第一,得到人身的因缘难得。佛教认为,在六道中,要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才能生于天界,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才能投生人道,得到人身。五戒即杀盗淫妄酒,十善指十种善业,是五戒的扩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只有能够坚定受持五戒并比较好地落实十善的众生才有机会得到人身,而更多的众生每时每刻都非常容易造作各种恶业,如本篇中所指出:“彼诸众生,不行其义、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实,展转杀害,强者陵弱,造无量恶故。”在现实生活中对周围人事稍作观察便可知晓。第二,得到人身的利益难得,也就是在六道中人的生存状态是最适合修学佛法的,所以的人身是难得的解脱机会。因为佛教认为三恶道纯粹受苦无法解脱,畜生法界愚痴无知且常受吞啖杀戮之苦无法学佛,饿鬼法界恒受饥渴交迫之苦无暇学佛,地狱法界恒受寒热叫唤等地狱无量苦楚更无机会学佛。而三善道中修罗法界福报虽大但争强好胜无心佛法,天法界是受静妙之乐之境界,天人纯粹享受各种乐无暇思苦,故难以对佛法生起希求心,而且天人临寿终时“五衰相”现,很有可能在一刹那间生起嗔恨心或疑惑心从而堕落三恶道。而人法界中式受人中苦乐之境界,有苦有乐,既能因有苦而生起对苦难的出离心和对佛法的希求心,又能因有乐而有时间和机会修学佛法,所以佛陀都是在人间实现成佛,而人身也是修学佛法解脱苦海的最佳机会。佛教有偈云:“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今生不借此身渡,更待何生渡此身。”
当然,本篇还是与前后相贯通,将人很难得,佛法难闻的重点落在修学四圣谛上。

上一篇:164个地狱普及本

下一篇:周玉茹:《杂阿含经246天魔波旬觅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