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释迦禅院  >  《月喻经》讨论结果评议

《月喻经》讨论结果评议

2022-09-13
《月喻经》讨论结果评议
   我们班潘子涵、冯子慧、张泰瑞、张宏雁、樊于沛、宫懿伦、左韵哲、田梓宜等八位同学参与了相关讨论,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大家基本将月亮与修行者之间的比喻关联表述清楚了。同时,有些同学也提出了相关质疑,认为在一个以名利为导向的社会,怎么可能做到佛陀要求的那样怀着一颗无着、无缚、无执取的心呢?这确实是客观实际现象。但诚如儒家所说的无恒产有恒心的士人或重义轻利的君子,还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共产党人,还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私,如果能做到,其实他们的修身境界与持守戒律的佛弟子灵魂境界基本相近。不过,诚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今天真正充满理想主义的共产党人,能保持党章纯洁性的党员也是比较难得的。正因为这样的人少,才难能可贵,他们也才是国家民族真正的铁骨脊梁。这是一种人生理想选择,是走向灵魂高贵的前提。我们修学人文学科的同学中中尤其应当涌现一批这样的人,才不负学科承载的使命,因为这是人文学科存在的具有根基性价值所在。如果我们学习人文的学者,没有这样的追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当中没有一批这样的理想主义者,那么这样高贵灵魂的缺位就会被一些寺院修行的大德弥补。今天有些寺院香火很旺,实际就是这种客观现象的呈现,因为那里生活着向佛陀学习的理想主义大德。如果高校人文学界没有这样的一批既能创作理论也能真诚践行的老师,那么大学存在的人文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也会进一步被自然科学类的学科边缘化,甚至学生毕业了就业也会更加艰难,因为我们的看家本领没有学到。这是需要同学深思的!我们到底学习怎样的人文学科,达到怎样的境界?!
   附:老师对月喻经内容的回顾说明
  佛陀用皎洁的月亮行于虚空比喻僧人在人间持守戒律,保持威仪,即便在自然界中遇到面临波涛汹涌的江河,俯身于悬崖峭壁,但内心丝毫没有挂碍,能够淡定面对,像佛陀的弟子迦叶那样表现出安静沉稳。
  佛陀进一步为弟子们解释如何具备像迦叶那样的修为?他应当是内心无着、无缚、无执取,也就是心不着各种相,没有妄念束缚,也没有贪求执念,能够持守戒律行走人间。即便受到信众供养,心中想着的也是为他们做些增进富德的事,随顺接受相应份额的供养,绝不贪求不义之财。佛弟子也从不高估自己,也不低看信众,始终以一颗平等心待人。
  佛陀告诫弟子,在为信众说法时,应以清净心说法。那什么是不清净心呢?就是利用信众的信心,目的却是为收取他们的各种供养,满足自己的感官享受。那如何以清净心说法呢?修行者内心应当安住正知正见,除去自己心中的污秽,像佛陀一样为他们讲解四圣谛八正道,让他们能够化掉生老病死忧悲等人生诸多苦恼,在他们独处时能得享长久的快乐,并从内在生发慈悲心。这样,就可以让佛陀的正法能永存世间。
   经过佛陀的比喻,弟子们只要看到皓月当空,就会想到佛陀的提示,自己应当如月亮一样洁净,像迦叶一样有威仪,以无着、无缚、无执取心,清净自律地为大众服务,像月光普照人间一样,化解身心处于忧苦中的大众烦恼,让慈悲大爱遍满人间。
 

上一篇:虚云104岁时答蒋公问法书

下一篇:答同学《咸水喻经》读后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