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释迦禅院  >  答同学《咸水喻经》读后问

答同学《咸水喻经》读后问

2022-09-20
答同学《咸水喻经》读后问

第三周《咸水喻经》选读,有十位同学跟帖进行解读与质询,现将几位同学的问题略作答复如下:
一位同学说道:“我想象不到完全清净立于彼岸之人所思所想是什么,或许失去一切可欲,失去一切烦恼的同时,也会失去一切乐趣。”   解答: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确实我们因执着于色受想行识,而生痛苦和烦恼,同时我们一般人生的乐趣也源于眼耳鼻舌身意的获取,只是这种乐趣都是短暂,且伴随的痛苦如影随行。佛陀所追求的“常(永恒)、乐(持久的快乐)、我(是真我,不是五蕴下假我)、净(没有烦恼的)”。这与同学说痛苦中享受的乐趣取向是不同的。

也有同学这样质询:“佛陀对于人的定义是怎样的?人生下来就在生死轮回中不断地经历重复的痛苦,在佛陀看来这样的人生没有意义,因此我们要渡脱到彼岸来寻求解脱,这样的方式是否是将人生整个地抛弃了?佛教没有唯一全知全能的上帝,人人皆可成佛,可是我们这样在尘世挣扎的人真的能够达到佛陀所说的第七境界吗?”
解答:这位同学其实提及了多个问题,首先关于对人的定位问题。佛陀通过细致的观察众生,发现人是六道众生之一,其他还有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天道、阿修罗道,并且人如果不行善道,还会在六道中轮回。佛陀并没有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相反他的一生是相当精进的一生,度众生出苦海是他的人生意义,真诚地追随他的弟子们也都以他为榜样,精进地度过一生。佛陀为了寻求和弘扬真理,抛弃了我们世俗人看重的王权美色,娇妻幼子,功名利禄。他的人生并没有因为放下世俗的拥有,人生就活得没有意义,恰恰相反,两千多年来,他的信徒代有传承,今天还有几亿人是他的门徒,如果从世俗名利角度而言,即便是人间帝王也没有他拥有的多。佛陀在世时,他的弟子许多人都已经到达彼岸,后世代代不乏这样获得自由的解脱者。

一位同学问道:“佛陀所讲的苦难是仅指精神上的苦难吗?如果是,精神上超脱就可以无视非精神的苦难吗?后者的苦难就不算一种苦难吗?若是如此,苦难真的可以摆脱吗?”
解答:佛陀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盛阴苦,这里含着眼耳鼻舌身意感知的痛苦。佛陀分析这些苦难主要来自于“业”与“惑”,如果能消业除惑,就可以让痛苦消失,佛陀还用八正道消业除惑,所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实就是修正身口意,消除贪嗔痴,痛苦也就解除了。其实身体疼痛,佛陀在临终前背部也存在过,他的正念正定应该是有助于化解的。

一位同学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是说将静推崇到一种极致,以静坐的方法希望获得一种无有生死轮回的静态。也许我们最终的方向不同,而我们从中能够吸取到的,就是对信仰的坚定和时刻慎独的精神,我们要保持思虑,但不会是仅仅静心禅坐,而是主动去行道,我们永远等不到后来者去代替我们完成理想,真正实现理想的办法就是亲身投入实践。
解答:佛陀提醒弟子静坐息虑,这是修行得法门之一,但没有说靠静坐就一定能解脱的,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针对个人根器不同,会有不同的对治问题方法。佛陀及弟子每天行走的步数可能比我们许多同学多得多,他们当时每天是要托钵盂行乞的,在行乞中传播他找寻到的真理,且在与人打交道中操炼。如果只是静坐,是不可能有今天几亿弟子的。我们今天最好的老师,又能带动几个学生实践呢?
附原文:
佛说咸水喻经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与汝等,说水喻七事。谛听,谛思念之。我当说。”
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闻教。
世尊告曰:
“云何比丘,水喻七事?若人没于水。从水出头复还没水。或出头遍观四方。或出头不复没水。或有人欲行出水。或有人欲至彼岸。或有人已至彼岸,净志得立彼岸。”
“彼云何人,没溺于水?或有一人,以不善法,尽缠裹身。纯罪熟至地狱一劫,受罪不可疗治。是谓此人,常没溺于水。
是谓初入水没溺。”
“彼云何人,出头还没入水?或有一人,作是没溺。有信于善法,怀惭愧求其方便。于诸善法,皆怀惭愧。彼出于水,还没溺水。
是谓二人,没溺于水。”
“彼云何人,出水遍观四方?或有一人出水,彼有信于善法。有惭愧心,有勇猛意。于诸不善法,皆有惭愧。彼出水上,不复没溺于水。此诸贤。
是谓三人,喻彼出水。”
“彼云何人,出水住?或有一人,作是出水。有信于善法,有惭愧、有精进。于诸善法,皆怀惭愧。彼于三结使尽。成须陀洹而不退转。必当还所获。
是谓四人,喻彼出水住。”
“彼云何人,出水欲至彼岸?或有一人,作如是出水。彼有信于善法,有惭愧、有勇猛意。于诸善法,悉怀惭愧。彼尽三结使。贪欲、瞋恚、愚痴薄,成斯陀含。来至此间,而尽苦本。
是谓彼人,喻彼水欲至彼岸。”
“云何彼人,已至彼岸?或有一人,便出水。有信于善法,有惭愧、有勇猛意。于诸善法,皆怀惭愧。彼便尽五下分结,成阿那含。于彼般涅槃。不复来至此间。
是谓六人,喻彼出水,已至彼岸。
“彼云何人,已至彼岸,净志得立彼岸?或有一人,而出水上。有信于善法。有惭愧、有勇猛意。于诸善法,皆怀惭愧。或有一人,尽有漏成无漏。念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疾得证通。而自娱乐,尽生死源。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母胎。
是谓彼人,喻彼水已,立彼出岸。”
“如是比丘。此七人,我今与汝等,说七人喻水。
诸世尊与诸声闻所应,当说有大慈。欲使获安隐,皆使得度。所谓闲居,处树下、空处露坐。汝等坐禅,勿有懈怠。今不精勤,后备有悔。是谓我所教敕。”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上一篇:《月喻经》讨论结果评议

下一篇:关于毒树喻、七重门喻之问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