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西学汇通  >  人文主义思潮的现代兴起

人文主义思潮的现代兴起

2022-09-14
人文主义思潮的现代兴起
   社会思想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潮先于学术学院建制的人文学科、人文科学。前者拥有社会心理源初而自发的时代问题背景,后者则是对前者的理论观念概括。
  从词源上说,“人文主义”一词才由德国教育家尼特哈麦(F.J.Niethammer)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中国学者使用的“人文主义”一词,是英语humanism 的译名。英语的这个词又是从德语humanismus 译来的。德语humanismus这个词,为教育家尼特哈麦在1808 年辩论中等教育中古代经典的地位问题时所始创。尼特哈麦当然不是凭空杜撰。这个词最早的源头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 的拉丁语著作中的humanitas(有关人性修养的全面教育) 。自尼特哈麦始创“人文主义”一词之后,过了半个世纪,历史学家乔治•伏伊格特于1859年出版的《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 ,首次将“人文主义”用于文艺复兴。第二年,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用德文写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问世,书中处处使用了“人文主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西方研究文艺复兴的奠基著作,也是典范性著作,“它确定了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同一性”。此后“, 人文主义”的说法便流行开来。
   但应该注意,社会思想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潮按时间的先后承续分为14世纪文艺复兴自然性世俗化的人文思潮与后来的浪漫人文思潮,前者是以肯定人的现世价值为旨趣的人文主义,后者却是对现代化科技工商主义批判对立面的人文主义,构成现代性矛盾的核心,恰与世俗人文主义相区别且对立、并且与世俗人文主义对立面的超越性信仰有着重要关联。
1、文艺复兴运动
虽然“人文主义”一词广为流行,西方人对它的解释不尽一致,用法也不完全统一,但它先是指14 至17世纪文艺复兴的主导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与发挥古希腊、古罗马著作中关于人性、人的价值和人生幸福的思想,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思想统治,反对禁欲主义。“人文主义”的得名,是因为倡导、研读古希腊、古罗马的人文学,但作为一种思潮,则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所引发的社会启蒙思潮,是近代新思想、新文化的开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称它为“启蒙运动的第一种形式”。其实,人文主义者倡言复兴古希腊文化,高扬人的意志和情感,把人从神圣的天国拉回到世俗的人间,呼唤的恰是人的感性生命的觉醒,借助古希腊罗马资源,复兴并张扬了现世的自然欲望,恰是对中世纪神学的反拨和均衡,而对感性生命的发现也正是艺术现代性的症候之一。正如特洛尔奇所言,艺术的现代性“表现为对感性的重新发现和此岸感性的强化,恢复此岸世界的感性品质的权力。”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写道:“文艺复兴于发现外部世界之外,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这个时期首先给了个性以最高度的发展,其次并引导个人以一切形式和在一切条件下对自己作最热诚的和最彻底的研究。”当代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所代表的思想,它对人的经验的价值和中心地位———用今天流行的拉丁文原文来说,即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
2、18世纪启蒙主义的分裂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起源
启蒙主义是文艺复兴之后奠定现代性的又一场思想运动,但也成为现代性分裂的历史性开端:它一方面演进为鼓吹现代化的最早现代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则以反思的眼光质疑现代性。自文艺复兴以降,尤其是启蒙运动,现代性确认时间的肯定观念,而此皆建基于科学进步的范式之上,是理性胜出、权威失落的结果。于此意义上而言,现代性是以启蒙运动等标志性事件为依归,以进步、启蒙、理性等大叙事为其思想特征的概念。黑格尔在“进步”、“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明确地指认了这一点。他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充满激情的宣布:“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过去而着手进行自我改造……这种逐步的,并未改变整个面貌的颓毁败坏,突然为日出所中断,升起的太阳就如闪电般一下子建立起了新世界的形相。”但与此同时,在审美领域出于对此进步叙事的“救正”,出现不断的质疑和批判。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就完全变坏了。”这深刻的表达出他对此种现代性的否思,我们将其称之为反现代性。虽然现代性和反现代性奠基于启蒙运动,但却于此陷于不和的境地。德语中modern一词恰好证明了这一点。该词当形容词用时,具有现代的或现代化之意,而当动词时,却具有腐烂或腐败的意义。因此,现代性成了内涵丰富的矛盾体,具有巨大的张力。也正是从启蒙主义的分裂中才诞生了作为现代性矛盾一翼的现代人文主义。
18世纪的德国哲学成为启蒙主义的最高结晶。康德的《什么是启蒙》一文是启蒙运动的理论总结:启蒙就是人类勇敢运用理性的自觉性,“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Sapere aude!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康德对理性的批判具有分梳的性质:理性在经验现象界的运用成为科学领域,理性在伦理实践中的运用成为价值目的领域。19世纪的康德主义哲学由此分成注重为科学论证的认识论学派与注重价值意义的本体论学派,这两派恰成为科学与人文的哲学理论代表,也正是从后一学派中直接产生了现代人文科学。
3、18-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
“浪漫”译自西文“romantic”,指富于幻想与情调的。狭义的浪漫主义指反抗理性古典主义的文艺流派,广义的浪漫主义则泛指以价值理想为原则并呈现为情感色彩的现代性重要精神类型。
浪漫主义是对启蒙理性主义的反动。浪漫主义倡言个性,崇尚自然,并对以启蒙工具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潮进行反抗,成为审美现代性的主要面向。
法国浪漫主义以卢梭为代表,表达了对以启蒙工具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潮进行的反抗。德国浪漫主义体现为抽象的理性思想,体现为最高理性思辨中的超越性气质,它因此表现为对科技知性思维近乎精神贵族式的超越。英国浪漫主义以华兹华斯、拜伦等人为代表,其特点在于对针对工业化而对自然美的崇拜。
总之,欧洲浪漫主义与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传统关系密切,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已融为反启蒙现代性的主要资源。
4、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潮产生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所造成对广大无产阶级的经济剥削以及人的生存境遇的极度恶化,形成人的异化等社会问题。此项运动不仅旨在反对资本主义对人的剥削和生存境遇的恶化,而且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角度进行了现代人文主义的批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对商品、货币和资本的狂热膜拜,人本身变成商品所造成的人自身的迷失,都是感性个体异化的确证和表征。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之证成,它的异化,意味着人的整个存在的异化。因此,这个概念所内蕴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最集中、最深邃的揭示。马克思不仅将这一批判提高到人性异化的哲学高度,同时又归结于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的改造,而且将这种人文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与现代化的辩证运动内在为一体,从而成为现代人文主义思潮运动中最有根柢的代表形态。
5、工业艺术运动与技术设计的当代兴起
针对资本主义工业化从生产工艺过程到产品均漠视、甚至剥夺审美艺术性的技术理性至上倾向,18-19世纪以英国罗斯金(J.Ruskin)与莫里斯(W.Morris)为先驱代表,发起了保护中世纪手工业传统、恢复生产劳动艺术性的工业艺术化运动。此项运动具有极重要的现代性-现代化批判与建设意义,而且日益成为人类生存方式内在的功能要求。
6、20世纪马克思人文主义学派及其现代批判思潮运动
20世纪初叶兴起了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人文主义的异化批判为中心的新马克思主义运动。这一运动①反拨了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片面强调经济基础对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作用的说法;②对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性文化心理的扭曲异化,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异化批判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中心观念,展开了对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人文主义批判。以卢卡奇(G.Lukācs)、葛兰西(A.Gramsci)、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马克思人文主义批判成为现代人文主义思想极为重要的根据与线索。
7、自然生态思想
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崇尚自然,已包含生态思想。如卢梭等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但资本主义现代化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失衡,造成人类的自然生态危机。20世纪中叶发表的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报告书,开始从人类自身长远与普遍利益出发,宣传一种“可持续发展”思想。其作用表现在:①这是人类唯科技工商主义的重大转向,虽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所必然导致的生态危机,但却是在现代化现实危机逼迫下必要的调整。②这是指向人自身主体性的反省,它已开始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与唯科学主义思维模式进行了批判,所以是人文主义性质的。③自然生态保护运动已经成为广泛介入政治、经济、科技与日常生活,并最具正当合法性的当代人文主义思潮运动。
8、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兴起
泰罗是现代管理之父,他奠基了现代管理制度。尤其是以他命名的管理制度,强调 (F.W.Taylor)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其实质就是将被管理者由物推广及人,对人也施行理性、客观与定量地配置、控制。它的合理性在于管理的结构性的确具有科学对象意义,但它却压抑人的主体性,因而在根本上窒息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随着马斯洛(A.H.Maslow)、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兴起,这种注重科学管理的理论渐被注重调动生产者自主性的管理理论取代。在二战以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的背景下,现代管理制度融合东方管理的儒学文化背景,形成一种以人伦文化为基点的人本主义管理。
9、注重自我个性的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运动
20世纪上半叶,以法国哲学家萨特等人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运动,旨在对现代科技工商体制下结构无人称化、个体性自我被泯灭的非人道状况的一种批判,强调“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指认个体性自我在生存论上的本体性地位。存在主义运动影响甚为深远。
10、20世纪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人文主义思潮
20世纪中国现代化转型所产生的人文主义思潮既有全球现代化-现代性进程中共同的问题背景,又有其特殊方面。大致归纳可有以下几种:
(1)20世纪以来,针对西方现代化科技工商主义所造成的种种恶果,中国人文主义学者强调中国东方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对于现代性批判的价值。其代表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 “东西文化”辩论、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以及新人文主义的学衡派(吴宓等)、五十年代后的海外“新儒学”和八十年代后 “文化中国”活动等。
(2)针对建国后中国社会历史中出现的极左思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专制主义的教训,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开始提出回到马克思的吁求,复兴马克思人文主义与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运动。由于马克思人文主义的深度,这一思想运动,尤其是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讨论,自始即具有现代性反思批判的意义指向。
(3)伦理失范所引发的“人文精神”呼声
人文精神讨论的始末:人文精神讨论是以《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发表的王晓明等五人的“对话体”文章《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为标志的。文中对话者对当时中国的文化状况和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提出质疑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及改变的途径等展开了讨论。他们认为:“今天的文学危机是一个触目的标志,不但标志了公众文化素养的普遍下降,更标志着几代人精神素质的持续恶化。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危机”,首次提出了“人文精神危机”的命题。后来上海的一些学者如张汝伦、陈思和、朱学勤等也加入进去,对人文精神危机的命题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作为论争的另一方的代表王蒙在1993年第1期《读书》杂志上发表《躲避崇高》一文,针对理论界对王朔小说批评不断的状况,王蒙为王朔小说“反伪道德”进行辩护。1994年第3期至第8期《读书》杂志上开辟了“人文精神寻思录”专栏进行讨论,由“人文精神”引发的论争已由文学领域中“痞子化”倾向的争辩拓展为型时期知识分子如何面对价值失落、文化失范和寻找精神支点的问题。1995年,“人文精神”讨论的中心话题由“人文精神”转换为“道德理想主义”,张承志、张炜(简称“二张”)高举“道德理想主义”大旗,与王蒙、王朔(“二王”)展开对阵,其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整个商业化社会下的功利主义行为及知识分子的心态。其后,当王蒙、刘心武率先打出“不争论的智慧”、“宽容”等旗号时,王蒙、刘心武等与张炜、张承志等“宽容”与“不宽容”之争成为了“人文精神”讨论的焦点话题。1995年,人文学界以外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加入。到1996年,“人文精神”的讨论渐趋平息。
人文精神讨论的背景: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不规范涌现了各种非法牟利的问题,这些行为的持续存在与得逞,使社会心理对道德操守的意义产生了重大的动摇。由此引起道德滑坡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等人文信仰危机。正是在社会转型空前加剧的九十年代初,这种危机激起了一批人文知识分子的批判,并在《读书》(1994)杂志上发言笔谈而引发了各种不同意见的交锋。
人文精神讨论的评价:未予厘清 “人文精神”与现代性关系的性质与定位,但是这一讨论使现代化与人文主义的关系空前突出了。
(4)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认同
针对应试教育的片面化和考试方式的机械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畸形化发展,结合中国现实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教育开始由应试主导型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向。现今,素质教育与德智体美全面教育方针成为社会共识,而素质教育的开展与深化则必然引向对人文学科的认识。
11、现代物理学革命与当代自然科学的人文规范呼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作为近代科学范型的物理学经历了一场以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为标志的转型革命。尤其是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扭转了近代以来客体观的科学范型,使人文因素在科学中获得了重大的地位。具体说:
(1)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微观客体可以以颗粒实体与波动两种形态呈现,这取决于主体观测它们的方法。
(2)物理客体在主体特定观测方法下呈现为不同的表象结果,因而作为科学认知结果的客体知识,已必不可免地受制于主体条件。因而,主体因素无法从对客体的认知中剥离。
量子力学从自然科学角度证实了“自然科学中关于‘真’的哲学同人文学和社会科学中关于‘善’和‘正义’的准则打成一片”,“这种新的物理哲学同一些有关的人类文化哲学相结合,是今天和明天的世界的主要事件。”这一见解在现代已为越来越多的事实所印证。
小结:
人文主义思潮是对唯科学主义扩张及其现代化-现代性危机的回答与反应,也是人文学科现代复兴与人文科学现代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前提基础。

上一篇:王世宁:年年岁岁今何想

下一篇:梁昌洪先生“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