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
【经文】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在那个时候,庄严尊贵的佛,住在王舍城灵鹫山中。佛陀与高僧一千二百五十人,以及有成就的证悟者一起修行。
这时德高望重的佛弟子舍利弗。前往弥勒菩萨的住处。弥勒菩萨与舍利弗,都坐在山中的大石盘上。此时德高望重的佛弟子舍利弗问弥勒菩萨说:“今天受世人尊敬的佛看见了稻秆。告诫弟子们说:‘你们修行者如果认识了十二因缘的义理就是认识了佛法,认识了佛法即认知了佛。佛陀这样说了之后,便默默无语进入禅定。’佛陀所说的《稻秆喻经》,应当有什么义理?什么是十二因缘,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为什么说认识了十二因缘的义理就是认识了佛法,认识了佛法法即认知了佛呢?”
说完了这些后,弥勒菩萨告诉舍利弗说:“佛陀常为出家人讲说这些义理,如果认识了十二因缘的义理,就是认识了佛法,认识了佛法,即认知了佛。十二因缘,是说无明缘于行,行缘于识,识缘于名色,名色缘于六处,六处缘于触,触缘于受,受缘于爱,爱缘于取,取缘于有,有缘于生,生缘于老死。佛陀所说的这十二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就是十二因缘。
什么是佛法?佛陀简略说的修行八正道证得的涅槃境界,称为佛法。什么是佛?觉悟一切佛法,以佛法的慧眼证悟了涅槃境界的人,一切觉悟了佛教法理的人,称之为佛。什么是认识了十二因缘?佛陀说十二因缘的义理永存,从本质上看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没有所谓颠倒的错误认识。也无所谓生、无所谓造作、无所谓作为、无所谓对、无所谓阻碍。认知了自己本自寂静,即认识了佛法。如果认识了关于十二因缘的义理,从本质上看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没有颠倒的认识、无所谓生、无所谓造作、无所谓作为、无所谓对、无所谓阻碍,即认识了佛法。从此以后,即见法身佛,得以证悟了佛陀的无上智慧。”
舍利弗又接着问十二因缘的义理是什么?弥勒菩萨回答说:“有起因有发生之缘,而不是没有因缘,称之为十二因缘。而且对于这其中的关系,佛陀简略地解说了十二因缘的概念和名相。由于有起因所以能产生相应的结果,好比佛陀在世以及不在世,佛法的本质、佛法住世、佛法的果位。这些问题都随顺于十二因缘的义理,真实不会颠倒,真实不会变异,如同真实的本质不会变异。真实本质也不会颠倒、不会错误,因此十二因缘是对于这些相关问题的认识。此外十二因缘有二种因果关系。
什么是两种因果关系呢?一种关系属于因,第二种关系属于缘。十二因缘的法理由二种构成,即所谓外缘内因。
十二因缘中的法理,其关系属于因的是什么呢?正如稻谷从种子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枝,从枝生茎,从茎生稻秆,从稻秆生稻花,从稻花生果实的道理。如果没有种子,芽也无从产生,乃至于也不会开花有果实,就没有这些生长过程。有种子发芽生长,才会有开花有果实。种子不会想:我能生芽;芽也不会想:我是从种子而生的;花也不会想:我能生出果实;果实也不会想:我是从花而生的。虽然有了种子发芽生长,才有开花结果,不是外缘,应当知道从稻谷生长的关系看属于内因。
什么是外缘的产生,关系属于缘呢?即所谓六界和合而产生外缘,这种关系属于缘。为什么六界地、水、火、风、空、时,内因和外缘和合而生,其关系属于缘?因为地、水、火、风、空、时六界,使种子得到包容保护的,称为地界;让种子得到水滋润的,称为水界;让种子得到适当温度发芽的阳光,称为火界;让种子成长的,称为风界;给种子成长空间的;称为空界;让种子发生变化的,称为时界。如果没有这些外缘,种子不会发芽;如果没有地、水、火、风、空、时六界的和合,则一切种子不会发芽生长。地界不这样想:我能包容种子;水界不这样想:我能滋润种子;火界不这样想:我能成就种子;风界不这样想:我能使种子增长;空界不这样想:我能给种子成长空间;时界不这样想:我能让种子发生变化;种子也不这样想:我是在各种外缘和合下而得以发芽生长。
虽然是借助各种外缘,种子得以发芽生长,但芽不由自己产生、不由外界产生、不由自身和外界产生。不由天产生,不随时间产生,不是自己的本质产生。不属于任何作者,是没有一个所谓的因而得以产生的。种子的作用是地、水、火、风、空、时各种条件和合下形成的。即十二因缘的法理中的外缘。
应当认知五种道理:不常、不断、不移转、因少果多,相互接续辗转生发。什么是不常?种子发芽变化的缘故。种子不再是种子而是芽了,不是坏的种子能生芽,发芽是种子变化而产生的。因为种子生成芽所以称为不常。什么是不断?由种子而生芽,并不是消失。而是种子变化和合而生,所以称为不断。不移转是说,芽是种子的变化而来的缘故。因少果多是说种子少但可以得到的果实多。相似相续是说如同随着种植而收获果实的道理一样。这十二因缘的法理中外缘的五种道理应当认知。
什么是十二因缘的法理?有两种因果关系,哪两种关系呢?一种关系属于因,第二种关系属于缘。十二因缘的内因产生现象形态,其关系属于因是为什么呢?所谓无明缘于行,乃至生缘于老死。如果没有无明就没有行,然而有了无明就会有行。以至于有十二因缘的老死和生。无明不这样想:我能生行;行也不这样想:我从无明而生;以至于生不这样想:我能产生老死。然而有无明即产生行,乃至于产生老。这就是十二因缘的法理中,其关系属于内因。十二因缘的法理,其关系属于外缘呢?就是上述六界和合而生稻谷的法理。
什么是六界和合呢?即所谓的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各种外缘结合而生,其关系属于缘。什么是地界呢?如使人的身体聚合成为坚固的形体,就称为地界;什么是水界呢?使人的肉体变得柔软,就称为水界;什么是火界呢?使人的身体通过饮食产生热量,就称为火界;什么是风界呢?使人的身体中出入气息,就称为风界;什么是空界呢?使人的身体中形成的孔洞和间隙,就称为空界;什么是识界呢?使人的身体转化成现象形态如二束芦苇一样相互依存,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识就会产生相应的烦恼即有漏,第六个意识就称为识界。如果没有六界则不能构成身体,如果不缺少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则一切外缘和合,就能产生人的身心。地界不这样想:我能使人的身体聚合成为坚固的形体;水界不这样想:我能使人的身体身能融入变得柔软;火界不这样想:我能使人的身体通过饮食产生热量;风界不这样想:我能使人的身体中出入气息;空界不这样想:我能使人的身体中形成的孔洞和间隙;识界也不这样想:我能使人的身体转化成现象形态如二束芦苇一样相互依存;身也不这样想:我是外缘和合而产生。虽然有各种外缘而产生了人的身心,但是地界从本质上看并无我、无人、无命、无寿者,无意识产生,无老叟幼童。无女子、无男子、无不是男也不是女、无所谓我,也无所谓水、火、风、空、识界。同样六界从本质上看都无我、无人、无命、无寿者、无意识产生、无老叟幼童、无女子、无男子、无不是男也不是女、无所谓我,也无所谓六界。
什么是无明呢?在六界和合中,生起一个想法、合和的想法、常存的想法、坚固的想法、常不变的想法、快乐的想法、宁静的想法、众生的想法、生命的想法、长寿的想法、意识生生不息的想法、老叟幼童的想法、我的认知的想法等等。这些各种无知的认识,就称之为无明。有了这种无明的境界,就会产生贪、瞋、痴三种欲望。贪、瞋、痴产生就表现为人的行为。就会有各种设想,这就称之为意识。意识生于色、受、想、行四蕴,各种现象形态依于眼、耳、鼻、舌、身、意根六根。则由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内六处与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触而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根、尘、识三法和合而生妄有之想。就称之为触。触产生受,受产生爱,爱欲的渴求称之为取。取又产生有,以有为因产生身心的五蕴,五蕴成熟完备称之为老,五蕴破坏就称为死。由于爱的迷惑、贪欲不得,产生烦恼,就称之为愁。追缅往事,悲音哀婉,就称之为叹。眼、耳、鼻、舌、身五识形成的身心,就称之为苦。心情不悦就称之为忧愁,随之产生的烦恼就称之为连绵不绝的烦恼。因此愚昧无知的本能就称之为无明,意念称为行,区分差别称为识,身心称为名色,依眼、耳、鼻、舌、身、意而成称为六处。感触外境称为触,产生感情称为受,渴求爱恋称为爱,取得占有称为取,由取产生欲有、色有、无色有称为有,有能产生称为生,有生就有衰老称为老,有衰老就会死亡称为死。悲哀戚切称之为哀愁,惆怅无奈称为叹息,心意不悦称为忧郁,压迫身心称为痛苦,不称心如意称为烦恼。不修行真谛称为邪行,愚昧无知称为无明。有无明就有各种妄有。福德缘于行为和思考、非福非德缘于行为和思考、静寂不动缘于行为和思考,修福缘于行为和思考、无福缘于行为和思考,所以就称之为识。因此说无明缘于行,生起非福非德缘于行为和思考、无福缘于行为和思考,也就是识。因此说行缘于识,生起静寂不动缘于行为和思考,静寂不动缘于行为和思考、静寂不动缘于行为和思考者,也是缘于识。所以说识缘于名色,名色产生于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因此说名色缘于六处。六处辗转生发,所以说六处缘于触。同样的道理触产生于受,是故触缘于受。受产生于差别而生的喜悦,所以说受缘于爱。爱沉溺于享乐,所以爱使人不舍,孜孜以求,因此说爱缘于取。这样渴求的欲望,生生不已,形成身、口、意三业,所以说取缘于有。从身、口、意三业辗转生发,形成色、受、想、行、识五蕴流转,称为有缘于生。从生到衰老,称为生缘于老死。这就称为十二因缘。相互为因果,不常存、不产生,无思也无缘生,无尽法、无离欲法、无灭法。从无始来流转不断,如河水川流不息,如果因缘不间断,随着岁月流转就如河水流淌。这就是十二因缘辗转生发的道理,由四个因素和合而生互为因果。
是哪四个因素呢?所谓无明、爱、业、识,是以意识的种子这种特性为因,业力的特性为因,无明为因、爱欲形成烦恼的特性为因。无始以来的业力所具有的烦恼心识能生出种子,如同业力形成的心识成为种子生长的田地,爱欲的心识为种子,如肥沃温润的土地一样无明认识的种子就开始发芽。业力不这样认为:我为心识的种子当田地;爱欲也不认为:我给心识的种子温暖和滋润;无明不这样想:我使心识的种子发芽;心识的种子也不这样想:我从众缘和合而生。虽然心识的种子安身立命于业力流转中的烦恼,以爱欲温润。以无明的土地中产生各种心态的萌芽。但各种心态的萌芽,不自己产生、不由其他因素产生、也不是由两者共同产生。不是天成,不是时间变易而成。不从自己的本质特性生,不属于因,既无因也不生。妄有是从父母结合时相应而起,各种因缘相应相续而生。是由于心识的种子在母腹中,称为各种心识的萌芽产生。在无主体、无我的受授如幻相续和因缘和合的条件下,从五种因缘产生了眼识。
是哪五种因缘呢?眼、缘、色、明、虚空,在这些相互生发的作用下产生了眼识。眼识以形形色色的事物为缘,光亮照明虚空,使眼观从中没有阻碍,产生意念审度思虑。如果没有各种因缘和合,眼识就不会产生,如果没有眼根,虽有光亮照明虚空,则眼识并不产生。同理眼、缘、色、明、虚空五种因缘不缺,则众缘和合就能产生眼识。眼睛不会想:我是眼识所依靠的;各种形态不会想:我是眼识之缘;光明不会想:我对眼识起了照亮之缘;虚空不会想:我为眼识提供了没有阻碍之缘;所产生的意念不会想:我对眼识起了审度思虑的作用;同样眼识不会想:我是众缘和合而生。虽然众缘和合而生眼识,其余的耳、鼻、舌、身四根,也应当如前面所叙述的一样。没有本质真实的现象形态,也不从此世移转到来世。有业力果报的现象,是由于因缘聚合的缘故。比如明镜显现人的相貌,人的相貌并不移转到镜子之中,而镜子中有人的相貌。这是由于因缘聚合的缘故。所以一切事物不从此处消失转移到彼处,有业力果报的感应,是由于因缘聚合的缘故。比如月亮离地球约六十万公里(月球绕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最近时约36万公里,最远时约40万公里,平均约38万4400公里)。在盆中有水,就可以显现月影。而真实的月亮并没有落在盆中。至于月亮在水中显现,只是众缘和合显现的月影,并不是月亮从天上消失而产生于水中。这是有业力果报相感应,因缘聚合的原故。比如无柴,火则不生,有柴则火生。意业烦恼所产生的心识种子,从无明处生相续,称为各种心态的萌芽辗转生发。所以无主体、无我、一切事物无所依据,相互为因缘如幻有形态,自己的现象形态只是因缘聚合的缘故。应当认知五种十二因缘产生一切现象形态的道理:不常、不断、不移转、因少果多,相互接续辗转生发。
什么是不常?从此处识蕴消亡,于彼处识蕴诞生。不是消亡蕴识,是彼处生识蕴。虽然这边识蕴消灭,在那边识蕴生起,所以不常。
什么是不断?识蕴不是先消灭,从而生起新的识蕴,也不是消灭了识蕴,而是随时而生你中有我,如秤既不是总是低也不是总是高,这就称为不断。
什么是不移转?如识蕴萌芽是由无明种子变化而来的,不是其他的异类生出的,称之为不移转。
什么是因少果多?是指此身只作了一点善业或恶业,来生身心会得到更多的善果和恶报。
什么是相似相续?犹如现在身有了身、口、意三业,就会在来生受到果报,就是现世的因缘产生来世的法果。如实观想成就佛门的慧眼,长期修悟无众生、无我、不产生颠倒事物本质的认知、不生、不灭、无作、无为、无碍、无所缘、寂静、无畏、无夺、无尽,认识自我本质的空寂和不坚固长存,如病痛、如病痈红肿、并无常存的本质特性、痛苦的本质特性、虚空的本质特性、无我的本质特性,那么前世的际遇就不再辗转生发。
认为我过去曾经存在吗?我过去是谁呢?我过去为什么会存在呢?从而现世的际遇就会辗转生发。认为我未来会存在吗?我未来应当是谁呢?我未来为什么会存在呢?我未来不会存在吗?我未来不应当是谁呢?我未来为什么不会存在呢?这中间的际遇不会辗转生发,我现在存在吗?我今天应当是谁呢?
为什么有我今天的存在?我有情的此身死后往生到何处呢?这些都是所有婆罗门教的修行者在这世间中错误的见解,所谓关于我认识的妄有见解、关于众生的妄有见解、关于寿者的见解、关于人的妄有见解、关于希望吉祥的认识等等。如果以正确的佛法看待人生,断除一切妄有心识证得佛陀的智慧。就如砍断无明之树的树根一样。佛陀殊胜的本自于无的本质特性就会证悟。在未来漫长的时光里,领悟不生不灭的境界。得以成就菩萨位,广行善法做利乐一切众生的事。
如果有男女信众,,在修习本经中须臾之间,了悟真谛观察证悟了十二因缘的义理。随即就能顿灭无始以来,所流转的极为深重的业障。广集福德,通达智慧,永远断除错误的见解,解说佛法无所畏惧。大德舍利弗尊者以及男女信众,接受了无上正确和智慧的教诲。德高望重的舍利弗,天龙八部诸天,以及好争之神阿修罗,听了弥勒菩萨解说的本经后,心中十分愉悦,深深地从心底生发出随喜功德。舍利弗从座位上起来,五体投地礼拜弥勒菩萨,心中欢喜,信奉修行。
这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题解】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芉喻经》,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简称《稻秆经》,唐代不空法师译。
不空(705—774年)为唐代佛教密宗的创始人。原名智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十四岁在阇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遇金刚智三藏,随来中国,开元八年(720年)到洛阳。二十岁时,在洛阳广福寺说一切有部石戒坛受比丘戒。此后十八年中,他学习律仪和唐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经。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不空奉朝廷之命,率弟子含光、惠銎qióng等僧俗三十七人,赍jī送国书往狮子国。因是大唐来使,他在故国受到殊礼接待,逗留三年,受学密法,广泛搜集大量佛典,有陀罗尼教《金刚顶瑜伽经》等八十部,大小乘经论二十部,共计一千二百卷。于天宝五年(746),同使者携带献物和梵经回唐,此后,长期住在长安大兴善寺。由于他通晓中国语言和文化,并穷其毕生精力从事佛经翻译事业,先后译出大乘经典和密教经典共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罗什、真谛、玄奘、不空被史家誉为取得显著成就的四大翻译家。不空以翻译秘密藏经仪轨著称,本经为大乘显教经,在不空译作中不多见,且本经是佛经中弥勒菩萨唯一所说的经文,从教义上看属于唯识有宗法理,和中观空宗相对。译者不空名前的表述,都是他的封号、官爵、封赏,不一一赘述。
本文叙述了弥勒菩萨应舍利弗之请,解说了因缘生法有内外二种的佛理,以稻秆由种生芽,由芽生叶,由花生果的常理,比喻佛教十二因缘学说的相互关系,深刻论述了佛陀的教义。本经的异译本有支谦译本《了本生死经》、东晋失译本《佛说大乘稻秆经》、宋施护译本《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佛说稻秆经》等。本经和施护译本相近。“秆”字原为古今皆无的异体字,根据文意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