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杂阿含经605至638四念处经

杂阿含经605至638四念处经

2021-09-22
五  佛说修行四念处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禅观修行四种意念之处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四念处。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六○五篇  佛说修行四念处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有四种禅观意念之处。哪四这种呢?就是观想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在前面五百三十五篇到五百四十五篇,都是由证悟者之间论述四念处修行。本篇由佛陀直接设问自答什么是四念处。具体地说,就是观想身内观意念束缚之处,观想身外、身内和身外,身内的感受、身外的感受、身体内外的感受,观想内心、心外、心内和心外,身内法、身外法、身内身外法观意念束缚之处。
 
 
 
 
 
 
 
 
 
 
 
 
 
 
 
 
 
 
 
○六  佛说精进修行四念处
    【题解】
本篇佛陀强调了修行四念处,要精进勤奋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四念处。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如是,比丘,于此四念处修习满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应当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六○六篇  佛陀要求弟子们精进修行四念处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有四种禅观意念之处。哪四这种呢?就是观想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是这样,佛弟子们,对于四念处修行不能自己满足,要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认知,应当努力修行。”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对于四念处的论述,就在基本内容的解说上,向前延伸,对于佛弟子们的修行四念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就是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还要具有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认知,努力去修行。
 
 
 
 
 
 
 
 
 
 
 
 
 
 
 
 
 
 
 
○七  佛说一乘道四念处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有一种上乘修行的道路,就是四念处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六○七篇  佛陀解说修行一种上乘道路四念处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有一种上乘修行的道路,清净众生灵,使他们超越忧愁悲伤,泯灭烦恼苦难,证得如实的佛法,有四种禅观意念之处。哪四这种呢?就是观想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在这一篇佛陀对于四念处的论述重点,表现在其中所限定的内容。就是说,这是一种上乘修行的道路,清净众生灵,使他们超越忧愁悲伤,泯灭烦恼苦难,证得如实的佛法。落实在了消除苦难,证悟佛法义理的作用之上。
 
 
 
 
 
 
 
 
 
 
 
 
 
 
 
 
 
 
 
 
○八  佛说离四念处则离圣道
    【题解】
本篇佛陀解说离开四念处修行,就远离了圣明佛法道路的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若比丘不离四念处者,得不离圣如实法,不离圣如实者,则不离圣道,不离圣道者,则不离甘露法,不离甘露法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人解脱众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六○八篇  佛陀解说离开四念处就是离开了圣明的佛法道路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倘若佛弟子离开四念处修行的人,就离开了如实而来圣明的佛法,离开了如实而来圣明的佛法的人,就远离了圣明的道路,远离了圣明的道路的人,就离开了犹如甘露的佛法,离开了犹如甘露的佛法的人,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愁、悲伤、烦恼和苦难,我就说这样的人对于苦难不能得到解脱。倘若佛弟子不离开四念处修行的人,就不离开如实而来圣明的佛法,不离开如实而来圣明的佛法的人,就不远离圣明的道路,不远离圣明的道路的人,就不离开犹如甘露的佛法,不离开犹如甘露的佛法的人,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愁、悲伤、烦恼和苦难,我就说这样的人对于能得到解脱苦难。”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这篇佛陀对于四念处的论述方式,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述的方法。首先用了否定的句式,然后再采用肯定的句式。这样就在否定和肯定的两相对比之中,阐明了佛陀对于修行四念处的坚定立场。
另外在表现的修辞手法上,也运用了顶针的方式,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在论述之中,也说明了佛法教义之间所具有的层层相因的逻辑关系。
 
 
 
 
 
 
 
 
 
 
 
 
○九  佛说禅观四念处的聚集和消失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禅观修行四念处,心法的聚集和消泯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今当说四念处集、四念处没。谛听,善思。何等为四念处集、四念处没?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如是随身集观住,随身灭观住,随身集灭观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永无所取;如是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如是随集法观受住,随灭法观受住,随集灭法观受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都无所取;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随集法观心住,随灭法观心住,随集灭法观心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随集法观法住,随灭法观法住,随集灭法观法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是名四念处集、四念处没。”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六○九篇  佛陀解说四念处的聚集和消失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我今天应当解说四念处的聚集、四念处的消灭。认真听,要善于思考。什么是四念处的聚集、四念处的消灭呢?食物聚集就有身心的聚集、食物泯灭身心就消失,就是随着身心的聚集禅观定止,随着身体的消灭禅观停止,随着身体聚集消灭禅观就无所依据,对于世间永远一无所取;这就是接触的聚集就有感受的聚集,接触泯灭则感受消失,就是随着聚集的法理禅观感受停住,随着泯灭的法理禅观的感受停止,随着聚集泯灭的法理禅观感受停住就无所依据,对于世间都一无所取;名色的形态聚集就会心念聚集,名色的形态泯灭心念消灭,随着聚集的法理禅观心念停住,随着泯灭的法理禅观的心念停住,随着聚集泯灭的法理禅观心念停住就会一无所依,对于世间则一无所取;回忆心念聚集就会万法聚集,回忆心念泯灭则万法消失,随着聚集万法禅观法的形态停住,随着泯灭的法理禅观万法的形态停住,随着聚集泯灭的法理禅观万法形态停住就会无所依据,对于世间就会一无所取,这就叫做四念处聚集、四念处消灭。”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在这一篇佛陀对于修行四念处的原因,以及通过修行消泯观想本身。其中的论述基础,仍然是建立在从物质到精神的蜕变过程,这就是维持生命的食物,就是说,聚集就有身心、食物泯灭身心就消失,就是随着身心的聚集禅观定止,随着身体的消灭禅观停止,随着身体聚集消灭禅观就无所依据,对于世间永远一无所取。这就是经文立论的中心。这种理念所对应的就是一切妄有的贪婪之心,由此也反映出佛陀力图超越客体的制约,用主观超越现实泯灭万法和贪欲之心的信念。
 
 
 
 
六一○  佛说禅观四念处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禅观修行四念处,身内、内心,身外、心外感知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当说修四念处,谛听,善思。云何修四念处?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忧悲;外身、内外身观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如是受、心、法,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是名比丘修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过去、未来修四念处亦如是说。
【译文】
第六一篇  佛陀解说禅观四念处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今天应当解说四念处,认真听,要善于思考。什么是修行四念处呢?就是从内对身体和身心禅观意念,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用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调正降服人世间的忧愁和悲伤;从身外、从身内和身外禅定止观,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用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调正降服人世间的忧愁和悲伤;就是这样感受、心念、万法,身内法的形态、身外法的形态、身内身外法的形态禅观定止,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用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调正降服人世间的忧愁和悲伤,这就叫做佛弟子修行四念处。”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在过去、未来修行四念处也是这样说。
【辨析】
本篇注重的是禅定观想中的具体对象,就是观想身内观想意念之处,观想身外、身内和身外,身内的感受、身外的感受、身体内外的感受,观想内心、心外、心内和心外,身内法、身外法、身内身外法的形态,从而了知万法本质是空,从而产生泯灭世间的忧愁和悲伤和一切束缚之处的理趣。
 
 
 
 
 
 
 
 
 
 
 
 
 
六一一  佛说善法四念处不善法五盖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修行善法四念处,以及消泯五种烦恼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善法聚、不善法聚。云何善法聚?所谓四念处,是为正说。所以者何?纯一满净聚者,所谓四念处,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云何不善聚?不善聚者,所谓五盖,是为正说,所以者何?纯一逸满不善聚者,所谓五盖,何等为五?谓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六一一篇  佛陀解说善法四念处不善法五盖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有善法的聚集、不善法的聚集。什么是善法的聚集呢?就是四念处,这就是正确的解说。为什么呢?纯粹专一圆满清净的聚集,就是四念处,哪四种禅观呢?就是观想身体内外不净、观想人生的感受是苦、观心无常、观万法无我。什么是不善法的聚集呢?不善法的聚集,就是五种烦恼的遮盖,这就是正确的解说。为什么呢?纯粹一心放纵满足不善的聚集,就是五种烦恼的遮盖,哪五种烦恼的遮盖呢?就是贪欲的遮盖、瞋恨的遮盖、贪图睡眠的遮盖、修行邪恶戒法的遮盖、对佛法疑惑的遮盖。”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注重的是对于禅定观想中的具体对象,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和对照,就是善和不善的对比。善法即纯粹专一圆满清净的聚集,就是四念处的观想之处;不善法就是贪欲的遮盖、瞋恨的遮盖、贪图睡眠的遮盖、修行邪恶戒法的遮盖、对佛法疑惑的遮盖,这五种烦恼的遮盖之法。从而在对比之中,阐发了向善除恶的理趣。
 
 
 
 
 
 
 
 
 
 
 
 
 
 
六一二  佛说四念处箭喻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修行四念处犹如箭过无影佛法喻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如人执持四种强弓,大力方便射多罗树影,疾过无阂[1];如是如来四种声闻[2],增上方便,利根智慧,尽百年寿,于如来所百年说法教授,唯除食息、补泻、睡眠,中间常说、常听,智慧明利,于如来所说,尽底受持,无诸障阂,于如来所不加再问,如来说法无有终极,听法尽寿,百岁命终,如来说法犹不能尽。当知如来所说无量无边,名、句、味身亦复无量,无有终极,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谓身念处,受、心、法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切四念处经,皆以此总句,所谓:“是故,比丘,于四念处修习,起增上欲,精勤方便,正念正智,应当学。”
【注释】
[1]无阂(hé):喻词,没有阻碍。佛教通常指辩才无阂。
[2]四种声闻:佛教分别指变化、增上慢、回向菩提、一心去向静寂四种听到佛法教化证悟的修行者,即声闻乘的证悟者。
【译文】
第六一二篇  佛陀用箭射树影无所阻碍比喻修行四念处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犹如有人手拿四种强有力的弓箭,用大力量的方法射高大的贝叶树影,迅疾而过没有阻碍的道理;就是说如实而来的四种声闻成佛弟子,增进修行方法,产生利己利人的根本智慧,在百年的寿命之中,对于如实而来的佛法在百年之中进行解说和弘法教化,除了进食和休息、补益身心、睡眠,在其间常说、常听,就会智慧聪明得到利益,对于如实而来所说的,始终接受持守,没有障碍,对于如实而来所解说的不再疑惑,如实而来解说的佛法没有终极,听佛法一生,到百岁生命结的时候,如实而来解说的佛法仍然不能穷尽。应当了知实而来所说的义理无法估量没有无边际,名词、句义、身心体味也无法估量,没有终极,就是四念处。哪四处呢?就是观身不净,观感受是苦、观想心识无常、观想法无我之处。”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一切四念处的经文,都用这样总结的句式,就是说:“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对于四念处修行,生起增加向上的欲念,精进勤奋勇各种方法,有正确的心念正确的智慧,应当这样修行。”
【辨析】
本篇对于禅定观想中的方法,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比喻论证,就是变化、增加向上消除傲慢、证悟菩提智慧、一心去向静寂的境界,这四种听到佛法而坚定信仰的修行者,即声闻乘的证悟者。犹如箭过树影,一往无前,没有任何阻碍。明喻佛法智慧一无所碍,隐喻可以消除一切烦恼心魔。同喻这就是四念处的观想之处,喻蕴深邃、理趣盎然。
 
 
六一三  佛说四念处除不善根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修行四念处,消泯三种不善根本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不善聚、善聚。何等为不善聚?谓三不善根,是名正说。所以者何?纯不善积聚者,谓三不善根。云何为三?谓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云何为善聚?谓四念处。所以者何?纯善满具者,谓四念处,是名善说。云何为四?谓身念处,受、心、法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三不善根如是三恶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三想:欲想、恚想、害想;三觉:欲觉、恚觉、害觉;三界:欲界、恚界、害界。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六一三篇  佛陀解说修行四念处泯灭不善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有不善良的聚集、善良的聚集。什么是不善良的聚集呢?就是三种不善良的根本,这就是叫做正确的解说。为什么呢?纯粹不善良聚集的人,就是三种不善良的根本。哪三种呢?就是贪欲不善良的根本、怨恨不善良的根本、愚昧不善良的根本。什么是善良的聚集呢?就是四念处。为什么呢?纯粹善良聚集的人,就是四念处,这就是叫做善良的解说。哪四种呢?就是禅身心念不净处,感受是苦、心灵无常、万法无我之处。”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正如三种不善良的根本就是三种邪恶的行为:身体邪恶的行为、口邪恶的行为、意识邪恶的行为;三种念想:贪欲的念想、怨恨的念想、伤害的念想;三种觉悟:贪欲的觉悟、怨恨的觉悟、伤害的觉悟;超越三种境界:贪欲的境界、怨恨的境界、伤害的境界。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讲述的内容,在基本结构上注重的是对于禅定观想中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和对照,形成了双重的对比:
就是三种善和不善的对比。进而提出了不善之法的根本之处,就是贪欲的人、瞋恨的人、愚昧的人;相反,与之相对的人,就是四念处的观想,从而在对比之中,阐发了向善除恶的义理。这就是第一层理趣。
其次,是从身、口、意的业缘,形成了三种念想:贪欲的念想、怨恨的念想、伤害的念想;三种觉悟:贪欲的觉悟、怨恨的觉悟、伤害的觉悟的第二层对比。其结论就是,通过思念出的修行,实现对于三种人生境界的超越。
其构思细密、逻辑严谨,层层对比、善恶自现,阐发了佛法的教化作用。
 
 
 
 
六一四  佛说四念处成就大丈夫
    【题解】
本篇通过佛僧之间关于做什么样的人问题,进行了讨论,讲述了修行四念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理趣。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所说大丈夫。云何名大丈夫、非大丈夫?”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能问如来大丈夫义。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彼身身观念住已,心不离欲,不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非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脱故。若比丘受、心、法法观念住,心不离欲,不得解脱,尽诸有漏,我不说彼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脱故。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心得离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脱故。若受、心、法法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已,心离贪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脱故。是名,比丘,大丈夫及非大丈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足而去。
【译文】
第六一四篇  佛陀修行四念处成就大丈夫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有一位善于思考的佛弟子,来到佛陀的住所,礼拜佛陀后,退下来坐在一边,对佛陀说:“世人之尊,犹如你所说的大丈夫。什么人叫做大丈夫、以及并非大丈夫呢?”
佛陀告诫佛弟子说:“很好,很好。佛弟子能问如实而来大丈夫的义理。认真听,要善于思考,应当为你解说。倘若佛弟子禅观身体身外观想妄念止息,禅观身体身外观想妄念止息以后,心里不能远离贪欲,不能得到解脱,不能除尽妄有的烦恼,我就说这样的人并非是大丈夫。为什么呢?心灵不能解脱的缘故。倘若佛弟子观想感受、心念、万法禅观意念,心里不能远离贪欲,不得到解脱,不能除尽妄有的烦恼,我就说这样的人并非是大丈夫。为什么呢?心灵不能解脱的缘故。倘若佛弟子观想身心身外观想意念止息,心灵证得远离贪欲,心灵证得解脱,除尽妄有的烦恼,我就说他就是大丈夫。为什么呢?心灵解脱的缘故。倘若 观想感受、心念、万法禅观意念止息,观想感受、心念、万法禅观意念止息以后,心灵证得远离贪欲,心灵证得解脱,除尽妄有的烦恼,我就说他就是大丈夫。为什么呢?心灵解脱的缘故。就是这样,佛弟子,这就是大丈夫以及并非大丈夫的不同。”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讲述的是对于禅定观想中的人,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和对照,就是大丈夫以及并非大丈夫的不同之处。佛陀在这里,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就是四念处的观想之处,能否观想身心身外意念止息,心灵证得远离贪欲,心灵证得解脱,除尽妄有的烦恼。这就是判断大丈夫、以及并非大丈夫的标准。从而在对比之中,阐发了佛法改造人生的理趣。
 
 
 
 
六一五  佛说阿难了知修行四念处升降经
    【题解】
本篇通过多闻第一的佛弟子阿难,造访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们,从具体修行的细节之处,阐发了佛陀修行四念处教义的理趣。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路中思惟:“我今先至比丘尼寺。”即往比丘尼寺。诸比丘尼遥见尊者阿难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座。时诸比丘尼,礼尊者阿难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我等诸比丘尼修四念处系心住,自知前后升降。”
尊者阿难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当如汝等所说而学,凡修习四念处善系心住者,应如是知前后升降。”时尊者阿难,为诸比丘尼种种说法,种种说法已,从座起去。
尔时尊者阿难,于舍卫城中乞食还,举衣钵,洗足已,诣世尊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比丘尼所说具白世尊。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应如是学四念处善系心住,知前后升降。所以者何?心于外求,然后制令求其心,散乱心、不解脱皆如实知。若比丘于身身观念住,于彼身身观念住已,若身躭睡,心法懈怠,彼比丘当起净信,取于净相,起净信心,忆念净相已,其心则悦,悦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则猗息,身猗息已,则受身乐,受身乐已,其心则定,心定者,圣弟子当作是学。我于此义,外散之心摄令休息,不起觉想及已观想,无觉无观,舍念乐住。乐住已,如实知。”受、心、法念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六一五篇  佛陀说阿难了知修行四念处超越和沉沦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证悟者阿难,在清晨穿着袈裟手拿钵盂,进入舍卫城乞食,他在半路中思考:“我今天先到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的寺院。”随即前往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的寺院。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从远处看见证悟者阿难来,迅速地设置好座位,请阿难就座。这时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们,礼拜证悟者阿难,退下来坐在一边,对证悟者阿难说:“我们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们修行四念处止住心念,自己知道向前和后退产生的超越或沉沦。”
证悟者阿难告诫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们说:“很好,很好。姊妹,应当如你们所说的那样修行,凡是修行四念处善于止住心念的人,应该是知道向前和后退产生的超越或沉沦。”这时证悟者阿难,为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们解说各种法理,各种佛法义理解说以后,从座位起来就离开了。
那时证悟者阿难,在舍卫城中乞食以后,收拾好了袈裟和钵盂,洗干净脚之后,就前往世人之尊的住所,礼拜佛陀之后,退下来坐在一边,就把对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们所说的佛理都告诉了世人之尊。
佛陀告诫阿难说:“很好,很好。应该这样修行四念处善于止住心念,知道向前和后退产生的超越或沉沦。为什么呢?心对于外界的寻求,然后制约追求之心,散乱之心、不能解脱之心都如实认知。倘若佛弟子对于观想身心身外的观念止息,对于想身心身外的观念止息以后,倘若身体沉溺睡眠,心法产生懈怠,这样的佛弟子应当生起清净的信心,证悟清净的现象形态,生起清净的信心,回忆证悟清净的现象形态以后,其心灵就会愉悦,愉悦以后产生欢喜,其心灵欢喜以后,身心就会依据止息,身心就会依据止息以后,就会感受身心的快乐,感受身心的快乐以后,心灵就会定念心止,成为心定念心止的人,圣明的佛弟子应当这样修行。我说这样的义理,就是对外散乱之心止息,不起感觉妄想以及自已禅定观想,没有感觉没有观念,舍弃心念快乐心止。快乐心止以后,就能如实认知。感受本质是苦、心念无常、万法无我的观念也是这样。”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证悟者阿难听了佛陀的解说,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讲述的是禅定观想中,对于四念处的具体效果,进行了心理层面的具体解说。经文的结构安排,采用了宕开一笔,分别论说的方式展开,首先就是通过博学多闻的佛
弟子阿难在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的寺院,针对出家修行的女佛弟子修行四念处止住心念,自己知道向前和后退产生的超越或沉沦的认识。谈论了自己也认为,凡是修行四念处善于止住心念的人,应该是知道向前和后退产生的超越或沉沦的理趣。
    经文的核心部分是阿难鉴于上述的义理,请益佛陀是否合乎佛法。佛陀认为修行四念处善于止住心念,知道向前和后退产生的超越或沉沦。从而进一步解说其中的理趣。佛陀讲解的理论前提是禅定止观中的心路历程中的,认识过程的两种情况:一是心法产生懈怠,二是心灵就会愉悦。结论就是心灵欢喜以后,就会定念心止,如实认知观心不净,感受无常、心念无常、万法无我的教义。
 
 
 
 
 
 
 
 
 
 
 
 
 
 
 
 
 
 
 
 
 
 
 
 
 
 
 
六一六  佛说四念处犹如厨士调味喻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修行四念处,犹如厨师善于调理各种口味,针对需求的道理,阐发了修行佛法也是如此的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取自心相,莫令外散。所以者何?若彼比丘愚痴、不辨、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后退减,自生障阂。譬如厨士愚痴、不辨,不善巧便调和众味,奉养尊主,酸、咸、酢淡[1],不适其意,不能善取尊主所嗜,酸、咸、酢淡,众味之和,不能亲侍尊主左右,司其所须听其所欲善取其心,而自用意调和众味以奉尊主。
若不适其意尊主不悦,不悦故不蒙爵赏,亦不爱念。愚痴比丘亦复如是,不辨、不善于身身观住,不能除断上烦恼,不能摄取其心,亦复不得内心寂静,不得胜妙正念正知,亦复不得四种增上心法、现法乐住、本所未得安隐涅槃,是名比丘愚痴、不办、不善,不能善摄内心之相而取外相,自生障阂。
若有比丘黠慧才辩,善巧方便取内心已,然后取于外相,彼于后时终不退减自生障阂。譬如厨士黠慧聪辩,善巧方便,供养尊主,能调众味,酸、咸、酢淡,善取尊主所嗜之相,而和众味以应其心,听其尊主所欲之味,数以奉之,尊主悦已必得爵禄,爱念倍重;如是黠慧厨士善取尊主之心。比丘亦复如是,身身观念住,断上烦恼,善摄其心,内心寂止,正念正知,得四增心法,现法乐住,得所未得安隐涅槃,是名比丘黠慧辩才,善巧方便,取内心相,摄持外相,终无退减自生障阂。受、心、法观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酢(zuò)淡:指主客相互敬酒,以及酸味。这里指各种口味
【译文】
第六一六篇  佛陀解说修行四念处犹如师调味喻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应当禅观自己内心的各种现象形态,切莫向外扩散。为什么呢?倘若有的佛弟子愚昧、不能分辨、不善于思考,不能观想自己内心的各种现象形态而取决于外部各种现象形态,然后就会后退,自己产生障碍和隔阂。比如厨师自己愚昧、不能分辨、不善于巧妙地调和各种味道,供养尊贵的主人,酸、咸、各种口味不能适合心意,不能善于领会尊贵主人的嗜好,酸、咸、各种口味的调和,不能自己亲自侍奉各种口味尊贵主人的身边,了解他的需要知道他的口味善于了知其心意,从而就会按照自己的用意调和各种口味供奉尊贵的主人。
倘若不适合尊贵主人的心意他就会不愉悦,不愉悦的缘故就不会不蒙受到奖赏,也不会喜爱思念。愚美的佛弟子也是这样,不分辨、不善于禅观身内身外,不能断除各种烦恼,不能把握心意,也不能证得内心的寂静,不能得到殊胜美妙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认知,也不能证得观心不净、观感受无常、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种增加向上的心法、在现实的法理中快乐的停住、使自己不能证得安宁的清澄境界,这就叫做佛弟子的愚昧、不能办好、不善于修行,不能善于清静内心的现象形态从而接受外部的各种形态,产生障碍和隔阂。
倘若有佛弟子有智慧和辩才,用善良巧妙的方法使内心清静以后,然后对于外部形态不为所动,他就会对于后来的修行终究不会后退消减自己产生障碍和隔阂。犹如厨师有智慧和分辩,用美好巧妙的方法,供养尊贵的主人,能调合酸、咸、各种口味,善于掌握尊贵的主人所嗜好的各种口味,从而调和各种味道以适应诸如的心意,对于尊贵主人所想要的口味,都能供奉,尊贵的主人愉悦以后必然能得到奖赏,喜爱想念并且加倍重用;这就是有智慧的厨师善于掌握尊贵的主人之心。佛弟子修行也是这样,善于禅观身内身外,能断除各种烦恼,能把握心意,证得内心的寂静,得到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认知,证得观心不净、观感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种增加向上的心法、在现实的法理中快乐的停住、证得安宁的清澄境界,这就叫做佛弟子的智慧辩才、用美好巧妙的方法,清静内心的现象形态,从而接受外部的各种形态,终究不会后退,自己产生障碍和隔阂。禅观感受无常、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也是这样。”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讲述的是对于禅定观想中的理解问题,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说明。就是如果佛弟子愚昧、不能分辨、不善于思考,不能观想自己内心的各种现象形态而取决于外部各种现象形态,然后就会后退,自己产生障碍和隔阂。好比厨师自己愚昧,对于主人的各种口味不能适合心意。从而在比喻论证之中,阐发了修行四念处善于禅观身内身外,能断除各种烦恼,证得观心不净、观感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种增加向上的心法的理趣。
这种喻证的特点在于,禅修是个人的修行实践活动,千差万别,而厨师调和各种口味,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常识。厨师的调味,比喻个体的修行;适合主人的口味,比喻证悟清静;
厨师得到奖赏,比喻证悟四念处的善果。这样就把禅观复杂的心理活动,用直感的调和味道表现出来。使复杂的禅观问题,变得浅显易懂。
 
 
 
 
 
 
 
 
 
 
 
 
 
 
 
 
 
 
 
 
 
 
 
六一七  佛说四念处如飞鸟得自在喻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修行四念处,犹如飞鸟获得自在境界的喻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过去世时有一鸟,名曰罗婆,为鹰所捉,飞腾虚空,于空鸣唤言:‘我不自觉,忽遭此难。我坐舍离父母境界而游他处,故遭此难。如何今日为他所困,不得自在?’鹰语罗婆:‘汝当何处自有境界而得自在?’
罗婆答言:‘我于田耕垄中自有境界,足免诸难,是为我家父母境界。’鹰于罗娑起骄慢言:‘放汝令去,还耕垄中,能得脱以否?’于是罗婆得脱鹰爪,还到耕垄大块之下,安住止处,然后于块上欲与鹰斗。鹰则大怒:‘彼是小鸟,敢与我斗。’瞋恚极盛,骏飞直搏。于是罗婆入于块下。鹰鸟飞势,臆冲坚块,碎身即死。时罗婆鸟,深伏块下,仰说偈言:
鹰鸟用力来,罗婆依自界。
乘瞋猛盛力,致祸碎其身。
我具足通达,依于自境界。
伏怨心随喜,自观欣其力。
设汝有凶愚,百千龙象力。
不如我智慧,十六分之一。
观我智殊胜,摧灭于苍鹰。
如是,比丘,如彼鹰鸟愚痴自舍所亲父母境界,游于他处,致斯灾患。汝等比丘亦应如是,于自境界所行之处应善守持,离他境界,应当学。比丘,他处他境界者,谓五欲境界。眼见可意受、念妙色,欲心染著;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可意、受、念妙触,欲心染著,是名比丘他处他境界。比丘,自处父母境界者,谓四念处。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是故,比丘,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而自游行,远离他处他境界,应当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六一七篇  佛陀解说修行四念处犹如飞鸟得自在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过去世的时候有一只小鸟,名叫罗婆,被鹰捉住后,腾飞到天空,小鸟在天空哀鸣呼说:‘我不能自己觉悟,忽然遭受灾难。我舍弃和远离了父母的境界而游玩到其的地方,所以遭受灾难。为什么今天被老鹰困扰,不能得到自在呢?’鹰对小鸟罗婆说:‘你应当在哪里自己有境界而能得到自在呢?’
小鸟罗婆回答说:‘我在田野耕地和垄沟中有自在的境界,足以免除各种危难,这就是我家里父母的境界。’老鹰对于小鸟罗娑生起了傲慢之心就说:‘放你回去,回到耕地和垄沟之中,看你能得逃脱吗?’于是小鸟罗婆从老鹰的爪子之中解脱,回到耕地和垄沟中的大石头块之下,安宁地停止,然后在石头块上要和老鹰决斗。老鹰大怒说:‘你是一只小鸟,敢和我决斗。’瞋恨至极,迅速飞身直下。于是小鸟罗婆躲入于石头块的下面。老鹰飞速俯冲,想冲破坚硬的石头块,结果粉身碎骨当即碰死。这时小鸟罗婆,深藏在石头块下,仰起头来用诗句说:
老鹰飞速用力来,小鸟罗婆依自界。
乘着瞋恨盛猛力,招致灾祸碎其身。
我能具备了通达,依据自己的境界。
降服怨恨心随喜,自己观想其心力。
如果你有凶和愚,百千龙象的大力。
不如我心有智慧,只有十六分之一。
观想我智慧殊胜,摧毁消灭了苍鹰。
就是这样,佛弟子,犹如老鹰和小鸟愚昧地自己舍弃了亲生父母的境界,游玩在其他之处,招致灾难和忧患。你们佛弟子也应该这样,对于自己的境界所修行之处应该善于守护和持有,远离其他境界,应当修行。佛弟子,所谓其他之处的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五欲的境界。眼睛看见满意的感受、心念美妙的色欲,贪欲心污染和执着;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香气、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的感觉,满意、感受、心念美妙的接触,贪欲心污染执着,就叫做佛弟子在其他处的境界。佛弟子,自己处在父母境界的人,就是四念处。什么是四种禅观呢?就是禅观身内身外心念不净之处,感受是苦、心灵无常、万法无我的观念之处。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对于自己修行之处,在父母的境界从而自己修行,远离其他之处的境界,应当这样修行。”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讲述的是对于禅定观想中的境界问题,同样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说明。就是小鸟在天空哀鸣呼说:‘我不能自己觉悟,忽然遭受灾难。我舍弃和远离了父母的境界而游玩到其的地方,所以遭受灾难。为什么今天被老鹰困扰,不能得到自在呢?”用看似弱小无力的小鸟比喻佛弟子,不能观想自己内心的各种现象形态而取决于外部各种现象形态,然后就会后退,自己产生的灾难。用老鹰的强大和傲慢比喻世俗和贪欲的力量。对于小鸟离开了在田野耕地和垄沟中有自在的境界,比喻佛弟子离开了修行四念处,从而产生了危难;反喻佛弟子禅观向上的心法,犹如小鸟回到了自在的境界,就可以挑战老鹰的攻击,使各种烦恼,犹如粉身碎骨的老鹰一样荡然无存的理趣。
这种喻证的特点在于,隐喻出了禅修境界的艰难,对于四念处善果的人和偏颇,都会招致灾难和忧患的义理。这样就把禅观复杂的心理活动,用直观的小鸟和老鹰的比喻故事,生动地刻画出来。使复杂的禅观问题,变成了具有真实可感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一种意味隽永、理趣可圈可点的回味。
 
 
 
 
 
 
 
 
 
 
 
 
 
六一八  佛说修四念处证得四果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修行四念处,就能够证得四种果位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于四念处多修习,当得四果,四种福利。云何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六一八篇  佛陀解说修行四念处证得四种果位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对于四念处要多修行,应当证得四种果位,得到四种福报和利益。哪四种福报和利益呢?就是须陀洹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果位。”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讲述的是禅定观想中的果位和福报,进行了具体的判定,就是四果的境界。这样就在逻辑的构思上,具备了两层的佛法义理:
一是禅观四念处,具有一种逐渐提升的过程,是渐次实现的修行实践活动,从而提出了要多次反复地进行的要求;二是四念处的观想之处,具有差别,每个人的根机和因缘乃至于努力和精进修行也是有所区别的法理。从而在不同果位的对比之中,阐发了禅修境界差异性的理趣。
 
 
 
 
 
 
 
 
 
 
 
 
 
 
 
 
 
 
六一九  佛说四念处修行慈心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佛弟子们修行四念处,要彼此相互用慈悲心守护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于私伽陀聚落北身恕林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过去世时有缘幢伎师,肩上竖幢,语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护我,我亦护汝。迭相护持,游行嬉戏,多得财利。’时伎弟子,语伎师言:‘不如所言。但当各各自爱护,游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无为安隐而下。’
伎师答言:‘如汝所言,各自爱护。然其此义亦如我说。己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护他。’
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是故,比丘,当如是学,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六一九篇  佛陀解说修行四念处犹如技师和弟子慈心爱护喻理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憍萨罗国教化,住在名叫私伽陀村落北边黄檀树林中的一座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位从事旌旗表演的技师,在肩上竖起旌旗,对弟子说:‘你们在旗杆的上下保护我,我也保护你们。这样相互保护,游走嬉戏,可以得到更多的财物和利益。’这时弟子,对技师说:‘不是你所说的那样。只应当各自爱护好自己,游走嬉戏,可以得到更多的财物和利益,使自己身体没有危险安全地从表演的旗杆上下来。’
技师回答说:‘正如你所说的那样,要各自爱护好自己。然而其中的道理也如同我说的一样。自己爱护自身的同时就是爱护他人,他人自己爱护的同时也就是爱护自己,心里会自然亲近,修行和学习随顺相互爱护的证悟,就叫做爱护自己也爱护他人。’
什么是爱护他人就是爱护自己呢?不恐惧他人、不违背他人的意愿、不伤害他人,慈心怜悯他人,就叫做爱护他人就是爱护自己。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们,应当这样修行,自己爱护的人修行四念处,爱护他人也修行四念处。”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讲述的是对于禅定观想中佛弟子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样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说明。就是从事旌旗表演的技师所说的道理,自己爱护自身的同时就是爱护他人,他人自己爱护的同时也就是爱护自己,心里会自然亲近,修行和学习随顺相互爱护的证悟,就叫做爱护自己也爱护他人。比喻佛弟子,不能只是观想自己内心的各种现象形态,而且还有关心其他人的修行体验。借喻佛弟子修行四念处,相互都具有一种彼此增上、慈悲心增长的促进的借力作用。同喻佛弟子爱护他人就是爱护自己的精神,而且佛陀还进一步提出了不恐惧他人、不违背他人的意愿、不伤害他人,慈心怜悯他人,就叫做爱护他人就是爱护自己的认识境界。
这种喻证结论的思想价值在于,隐喻出了人和人之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境界,把对于四念处的修行,和爱护他人,就是保护自己的喻理明确地表现出来。这样就把人和人之间,具有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用技师和弟子相互依存、彼此爱护的比喻故事,生动地刻画出来,也把佛法先人后己、救度生灵,弘法利生的精神风范和境界烘托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二○  佛说修行四念处如猿猴喻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修行四念处,犹如聪明的猿猴躲避捕猎师,用木胶粘住脚爪的佛法喻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大雪山中,寒冰险处,尚无猿猴,况复有人?或复有山,猿猴所居,而无有人,或复有山,人兽共居。于猿猴行处,猎师以黐胶[1]涂其草上,有黠猿猴远避而去。愚痴猿猴不能远避,以手小触,即胶其手,复以二手欲解求脱,即胶二手,以足求解,复胶其足,以口啮草,辄复胶口,五处同胶,联卷卧地。猎师既至,即以杖贯,担负而去。比丘当知,愚痴猿猴舍自境界父母居处,游他境界,致斯苦恼。
如是,比丘,愚痴凡夫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不善护身,不守根门,眼见色已则生染著;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皆生染著。愚痴比丘内根外境被五缚已,随魔所欲。是故,比丘,当如是学,于自所行处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随他处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处父母境界?谓四念处: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黐(chī)胶:木胶。
【译文】
第六二○篇  佛陀解说修行四念处犹如猿猴避开抓捕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摩揭陀国都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寺院。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在大雪山中,冰雪严寒的险阻之处,尚且没有善于攀援的猿猴,哪里还会有人居住呢?或者有的山中,有猿猴居住,没有人,或者还有的山中,人和走兽共同居住。在猿猴行走之处,捕猎师用木胶涂在猿猴经过的草上,有聪明的猿猴就会避开而去。愚昧的猿猴不能躲避,用爪子一接触,随即就被木胶粘住,再用第二只爪子想要寻求解脱,随即就被木胶粘住了两只爪子,再用两只脚求解脱,又被胶住脚,又接着嘴巴撕咬草,又被木胶粘住了嘴巴,两爪和两脚以及嘴巴五处同是都被木胶粘住,只能蜷缩地卧倒在地。捕猎师来时,随即就用木杖穿过爪子和两脚,担起来就回去了。佛弟子们应当知道,愚昧的猿猴舍弃了自在的地界即父母居住之处,游走在其他地界,招致了这样的苦难和烦恼。
就是这样的道理,佛弟子们,愚昧的凡夫俗子依据着村落居住,佛弟子清晨穿着袈裟手拿钵盂,进入村里乞食,不善于守护身心,不能守护根本之门,眼睛看见色的形态自己就产生了污染和执着;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香气、舌头感到美味、身体接触都产生污染和执着。愚昧的佛弟子从身体的六根到外部的心境都被五种贪欲束缚以后,就会随着心魔产生贪欲。就是这样的缘故,佛弟子,应当这样修行,对于自己所修行之处犹如父母的境界依据禅定止观而停住,切莫随从其他之处在别的境界修行。那么,佛弟子们,什么是自己所修行之处犹如父母的境界呢?就是四念处:禅观身内和身外不净之处,感受本质是苦、心灵无常、万法无我的观念之处而停住。”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佛陀的解说,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再次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讲述了禅定观想中遇到的心魔,以及避免五欲诱惑的义理。通过叠喻连比的方式展开。用捕猎师明喻心魔,粘住猿猴的木胶比喻各种诱惑;愚昧的猿猴不能避开灾难,比喻愚昧的佛弟子不能解脱贪欲的束缚;猿猴的四足和嘴巴,比喻色、声、香、味、触的制约;愚昧的猿猴,比喻不能解脱烦恼的佛弟子;父母的境界比喻修行四念处的禅定止观。通过这种我们可以理解的生活故事,比喻佛弟子离开了修行四念处,就会产生了危难的喻理。
其特点在于,具有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故事中猿猴四足和嘴巴,以及愚昧的意识相互对应,把猿猴被粘住的五处,比喻五欲的束缚。这样就把禅观四念处的教义,用生动活泼的生活现象结合起来,使人在一目了然的结局中,感悟佛陀的深刻喻蕴,留下难忘的印象。
 
 
 
 
 
 
 
 
 
 
 
 
 
 
 
 
 
 
 
 
 
 
 
 
 
 
 
 
 
 
 
 
 
 
 
 
六二一  佛说修行四念处不放纵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修行四念处,精进勤奋、不能放纵的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此诸年少比丘当云何教授,云何为其说法?”
佛告阿难:“此诸年少比丘当以四念处教令修习。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智正念,寂定于心,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乃至知法。所以者何?若比丘住学地者,未得进上,志求安隐涅槃时,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乃至于法远离。若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诸重担,尽诸有结,正知善解脱,当于彼时亦修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受、心、法法观念住,乃至于法得远离。”
时尊者阿难,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译文】
第六二一篇  佛陀解说修行四念处要不放纵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证悟者阿难,和许多佛弟子们来到世人之尊的住所,礼拜之后,退下来坐在一边。证悟者阿难对佛陀说:“世人之尊,对于年轻的佛弟子们应当如何教化,怎么为他们解说佛法呢?”
佛陀告诫阿难说:“对于年轻的佛弟子们应当用四念处教化修行。哪四处呢?就是观想身内身外不净的止观,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不放纵修行,有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寂静止定于心,乃至了知身体内外不净,感受是苦、心灵无常、万法无我的禅观念止,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不放纵修行,有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寂静止定于心,乃至了知万法无我。为什么呢?倘若佛弟子禅观定止,不能得到上进,志向追求安宁清澄的境界时,了知身体内外不净,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不放纵修行,有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寂静止定于心,认知感受是苦、心灵无常、万法无我观想定止,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不放纵修行,有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寂静止定于心,乃至对于法的形态远离。倘若阿罗汉烦恼已经除尽,要做的事情已经做完,舍弃重担,除尽妄有烦恼,正确了知善于解脱,就应当及时修行观想身内身外定止,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不放纵修行,有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寂静止定于心,了知感受是苦、心灵无常、万法本自无我的定念观止,乃至于对于法的形态证得远离。”
这时证悟者阿难听了,心中随之欢喜,礼拜佛陀后就离开了。
【辨析】
本篇佛陀讲述了禅定观想四念处的修行,必须要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不放纵修行,有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寂静止定于心,乃至了知身体内外不净,感受是苦、心灵无常、万法无我的禅观念止,以及不能上进的时候,仍然只有禅观四念处,乃至于证悟了阿罗汉境界,还要修行四念处。
其特点在于把对于四念处的修行,分成了三种情况,阐发了无论是年轻的佛弟子,还是没有证悟的佛弟子,乃至于证悟的佛弟子,都要把四念处,作为修行内容的义理。
 
六二二  佛说正念正智经
    【题解】
本篇佛陀为了面对菴罗女,对佛弟子讲述了要具有正确的观念和正确智慧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跋只人间游行,到鞞舍离国菴罗园中住。尔时菴罗女[1],闻世尊跋只人间游行至菴罗园中住,即自庄严乘车,出鞞舍离城诣世尊所恭敬供养,诣菴罗园门下车步进,遥见世尊与诸大众围绕说法。
世尊遥见菴罗女来,语诸比丘:“汝等比丘,勤摄心住,正念正智。今菴罗女来,是故诫汝。云何为比丘勤摄心住?若比丘已生恶不善法当断,生欲、方便,精进摄心;未生恶不善法不令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习增满,生欲、方便,精勤摄心,是名比丘勤摄心住。云何名比丘正智?若比丘去来威仪常随正智,回顾视瞻,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皆随正智住,是正智。云何正念?若比丘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念。是故汝等勤摄其心,正智正念。今菴罗女来,是故诫汝。”
时菴罗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时世尊,为菴罗女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尔时菴罗女,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唯愿世尊与诸大众明日受我请中食。”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菴罗女知世尊默然受请已,稽首礼足,还归自家,设种种食,布置床座,晨朝遣使白佛时到。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诣菴罗女舍,就座而坐。时菴罗女,手自供养种种饮食,食讫,澡漱、洗钵竟,时菴罗女,持一小床坐于佛前,听佛说法。尔时世尊,为菴罗女说随喜偈:
施者人爱念,多众所随从。
名称日增高,远近皆悉闻。
处众常和雅,离悭无所畏。
是故智慧施,断悭永无余。
上生忉利天,长夜受快乐。
尽寿常修德,娱乐难陀园。
百种诸天乐,五欲悦其心。
彼于此人间,闻佛所说法。
为善逝弟子,乐彼受化生。
尔时世尊,为菴罗女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注释】
[1]庵罗女:由庵罗婆树而生,故称庵罗女。她是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妃,也是一代名医耆婆的生母。她后来皈依了佛陀,供奉了一座园林给佛陀居住修行,所以称为庵罗园林寺院。
【译文】
第六二二篇  佛陀解说正确的观念和智慧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在跋只国进行教化,来到毗舍离国菴罗园林中的寺院居住修行。这时菴罗女听到世人之尊在跋只国人间教化,来到菴罗园林中的寺院居住修行,随即自己乘坐着装饰的车辆,出了毗舍离城来到世人之尊的住所恭敬地供养,到了菴罗园林的大门就下车步行,从远处看见世人之尊在佛弟子们的围绕下解说佛法。
世人之尊从远处看见菴罗女前来,对佛弟子们说:“你们佛弟子,要勤于修行心止,有正确的意念和正确的智慧。今天菴罗女前来,所以要告诫你们。什么是佛弟子要勤于修行心止呢?倘若佛弟子已经产生邪恶不善的心法应当断除,产生了贪欲、有方法,精进止心;没有产生邪恶不善的心法不生起;没有产生的善法产生;已经产生的善法不忘记,修行增上圆满,产生了贪欲、有方法,精进止心,就叫做佛弟子要勤于修行心止。什么是佛弟子正确的智慧呢?倘若佛弟子的行为具备威仪常随顺正确的智慧,回头和观看,弯屈和伸手俯视和仰视,穿着袈裟手拿钵盂,行、住、坐、卧,睡眠和沉默,都要随顺正确的智慧定止,这就是正确的智慧。什么是正确的意念呢?倘若佛弟子内观身心外观身体意念定止,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修行,有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调正降服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就是感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定念的止观,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修行,有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调正降服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就叫做佛弟子正确的意念。就是这样的缘故,你们要勤于修行心止,有正确的意念和正确的智慧。今天菴罗女前来,所以要告诫你们。”
这时菴罗女,来到世人之尊的住所,礼拜之后,退下来站在一边。这时世人之尊,为菴罗女解说各种法理,开示教化使人欢喜,开示教化使人欢喜以后,就沉默不语了。这时菴罗女整理衣服礼拜佛陀,双手合什礼敬佛陀说:“祈愿世人之尊和佛弟子们明天接受我的邀请用饭食。”
这时世人之尊,沉默地接受了邀请。菴罗女知道世人之尊沉默地接受了邀请以后,礼拜佛陀后,就回到自己家里,设置了各种食物,布置好了座位,在早晨派遣使者对佛陀说时候到了。这时世人之尊,和佛弟子们来到菴罗女的住处,在座位坐下。当时菴罗女,自己亲手供养各种饭食,用完饭食,澡手漱口、洗干净钵盂之后,这时菴罗女,拿来一个小椅子坐在佛陀面前,听佛陀解说佛法。这时世人之尊,为菴罗女用诗句解说布施心里随之欢喜的功德:
布施者得人爱念,许多人们会随从。
名声日益能增高,远近四方都闻名。
所在之处常和雅,远离吝啬无所畏。
所以智慧能布施,断除贪婪永无余。
死后往生忉利天,漫长岁月受快乐。
一生经常修功德,欢娱快乐难陀园。
成百各种天神乐,五欲功德悦其心。
能够在此人世间,听到佛陀所说法。
成为如来的弟子,快乐接受往生天。
这时世人之尊,为菴罗女解说各种法理,开示教化使人欢喜,开示教化使人欢喜以后,菴罗女就从座位起来离开了。
【辨析】
本篇佛陀首先讲述了本经的发端,就是远处看见菴罗女前来,所以要告诫佛弟子们:你们佛弟子,要勤于修行心止,有正确的意念和正确的智慧。菴罗女在古代印度历史上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她由庵罗婆树而生,故称庵罗女的说法,只是一种溢美之言,实际上应当是一位被收养的弃女,她天资聪慧、也是一位绝代美女,后来成为卖淫女,和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有私下之好,后人尊为王妃。她的私生子耆婆是一代名医,也是王室乃至佛教僧团最亲近的医生。庵罗女和儿子后来都皈依了佛陀,庵罗女还供奉了一座园林给佛陀居住修行,所以称为庵罗园林寺院。
因此,经文在内容和结构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佛陀为弟子们,讲述出家人要具备行、住、坐、卧,这四种威仪,有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调正降服世间的贪欲和忧患。二是对庵罗女,解说佛法布施的义理和功德。说明了布施的现实福报,以及来世的果报。这两方面的内容,各有侧重,从而使全文具有互为参照,相得益彰的教化作用。
 
 
 
 
 
 
 
 
 
 
 
 
 
 
 
 
 
 
 
 
 
 
 
 
 
 
 
 
 
 
 
 
 
 
 
 
 
 
 
 
 
 
六二三  佛说世间美色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世人贪美色,佛弟子修行四念处犹如守护生命的佛法喻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世间言美色,世间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观看者否?”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若世间美色,世间美色者,又能种种歌舞伎乐,复极令多众聚集看否?”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若有世间美色,世间美色者,在于一处,作种种歌舞伎乐戏笑,复有大众云集一处。若有士夫不愚不痴,乐乐背苦,贪生畏死,有人语言:‘士夫,汝当持满油钵,于世间美色者所及大众中过,使一能杀人者,拔刀随汝,若失一渧油者,辄当斩汝命。’云何,比丘,彼持油钵士夫能不念油钵,不念杀人者,观彼伎女及大众否?”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世尊,彼士夫自见其后有拔刀者,常作是念:‘我若落油一渧,彼拔刀者当截我头。’唯一其心,系念油钵,于世间美色及大众中徐步而过,不敢顾眄。”
“如是,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一切心法,住身念处者,则是我弟子,随我教者。云何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摄持一切心法,住身念处?如是,比丘,身身观念,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复如是,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四念处。”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专心正念,护持油钵。
自心随护,未曾至方。
甚难得过,胜妙微细。
诸佛所说,言教利剑。
当一其心,专精护持。
非彼凡人,放逸之事。
能入如是,不放逸教。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六二三篇  佛陀解说人世间贪欲美色的喻理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波罗奈国修行者聚集的鹿野苑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人世间谈论美色,在世间有美色的人,能让许多人聚集观看这样的人吗?”佛弟子们回答佛陀说:“是的,世人之尊。”
佛陀告诫弟子们说:“倘若人世间的美色,有世间美色的人,又能够表演各种歌舞和奏乐,也能让极多的人们聚集观看吗?”佛弟子们回答佛陀说:“是的,世人之尊。”
佛陀告诫弟子们说:“倘若人世间的美色,有世间美色的人,聚集在一起,表演各种歌舞奏乐和游戏调笑,也有很多的人云集在一起。倘若有世俗的男子不愚笨不痴傻,喜欢快乐躲避苦难,贪生怕死,有人对他说:‘世俗的男子,你要手拿装满了油的瓶子,从世间美色的人以及大家之中经过,让一位能杀人的刽子手,拔出刀跟随你,倘若你洒了一滴油,就会当场斩首示众。’那么,佛弟子们,这位手拿油瓶的世俗男子能心里不挂念油瓶,不担心杀人的刽子手,去观看歌女以及大家吗?” 佛弟子们回答佛陀说:“不会的,世人之尊。为什么呢?世人之尊,这位世俗男子自己看见身后有拔刀的人,就会这样挂念:‘我倘若洒落了一滴油,就会被拔刀的刽子手当场看下我的头。’他的心里,唯一牵挂的就是油瓶,对于世间的美色以及在大家之中回缓慢地经过,不敢四处顾盼流连。”
佛陀告诫弟子们说:“是的,佛弟子们,倘若有出家人、婆罗门端正身心自己稳重,一个心念,不顾盼声音和美色,善于认识一切心法,止观身心意念之处的人,就是我的弟子,随顺我教化的人。什么是佛弟子端正身心自己稳重,一个心念,不顾盼声音和美色,善于认识一切心法,止观身心意念之处呢?就是,佛弟子们,观想身内身外不净,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修行,有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调正降服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就是感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定念的止观,也就是只有,这就叫做佛弟子端正身心自己稳重,一个心念,不顾盼声音和美色,善于认识一切心法,禅观四念处。” 这时世人之尊,随即用诗句说:
专心正确的意念,犹如守护一瓶油。
自己心里随从护,不曾顾盼在四方。
这是极难过的法,殊胜美妙也微细。
这是一切佛所说,语言教化的利剑。
应当专注于一心,专心精进来护持。
并非世俗的凡人,所做放纵的事情。
能够证入如此境,就是不放纵教化。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弟子们听了佛陀所说的,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讲述了禅定观想中要专心一意,不为外界的声色烦恼所动的喻理。通过讲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比喻故事的方式展开。用世人都喜爱声色,但如果这位手拿油瓶的世俗男子洒了一滴油,就会被砍头的前提下,就不可能心里不挂念油瓶,不担心杀人的刽子手,去观看歌女的常理,比喻佛弟子端正身心自己稳重,一个心念,不顾盼声音和美色,善于认识一切心法,止观身心意念之处的境界。
通过这种显而易见的比喻故事,阐发了佛弟子修行四念处,犹如守护生命的佛法喻理。
其比喻故事的意蕴在于,解释了人性贪欲的本质,就是好色和对于声、香、味、触五欲的需求,比喻五欲对于世俗人生的束缚。同样,也把佛弟子对于禅观四念处犹如守护慧命的教义,用极具画面感的形象比喻故事结合起来,使人在自然构成的对比之中,感悟世俗的人生和佛教证悟修行人生的反差,体现出佛法高尚的人生追求的喻蕴。
 
 
 
 
 
 
 
 
 
 
 
 
 
 
六二四  佛告郁低迦修四念处
    【题解】
本篇佛陀告诫修行者郁低迦,修行要首先持守戒律,然后修行四念处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郁低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如上广说,乃至不受后有。”
佛告郁低迦:“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但于我所说法,不悦我心,彼所事业亦不成就,虽随我后,而不得利,反生障阂。”郁低迦白佛:“世尊所说,我则能令世尊心悦,自业成就,不生障阂。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如上广说,乃至不受后有。”如是第二、第三请。
尔时世尊,告郁低迦:“汝当先净其初业,然后修习梵行。”郁低迦白佛:“我今云何净其初业,修习梵行?”
佛告郁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何等为四?内身身观念住,专精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广说。”时郁低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时郁低迦,闻佛教授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不受后有。
如郁低迦所问,如是异比丘所问,亦如上说。
【译文】
第六二四篇  佛陀郁低迦修行四念处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证悟者郁低迦,来到佛陀的住所,礼拜佛陀,退下来坐在一边,对佛陀说:“很好,世人之尊,为我解说佛法,我听了佛法以后,应当独自一人在僻静之处,专心精进思考,不放纵止观,思考所以善良的男子剃除胡须头发,有正确的信仰并非在家,而是出家修行,正如以前广泛解说的,乃至证悟不再接受往生的义理。”
佛陀告诫郁低迦说:“是的,是这样。如同你所说的。但是对于我所解说的佛法,你的修行不愉悦我心,你所做的事业也不能成就,虽然追随在我后面,却不能得到利益,反而会产生障碍和隔阂。”郁低迦对佛陀说:“世人之尊所说的,我能使世人之尊心里愉悦,自己事业成就,不产生障碍和隔阂。祈愿世人之尊为我解说佛法,我应当独自一人在僻静之处,专心精进思考,不放纵止观,思考所以善良的男子剃除胡须头发,有正确的信仰并非在家,而是出家修行,正如以前广泛解说的,乃至证悟不再接受往生的义理。”就是这样第二次、第三次地请佛陀解说。
这时世人之尊,告诫郁低迦说:“你应当首先清净自己最初的业行,然后修行清静。”郁低迦问佛陀说:“我今天怎么首先清净自己最初的业行,然后修行清静呢?”
佛陀告诫郁低迦说:“你应当首先清净自己的戒法,端正见解,具备满足身、口、意三种业行,然后修行四念处。哪四种禅定呢?从内部身体和身外观想定念心止,专心精进用各种方法,不放纵修行,有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调正降服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就是身外、身内止定于心,认知感受是苦、心灵无常、万法无我的观想定止,也正如以前广泛解说的。”这时郁低迦,听佛陀所说的义理,心里随之欢喜,从座位起来离开了。
那时郁低迦,听了佛陀的教诲以后,独自一人在僻静之处,专心精进思考,不放纵止观,思考所以善良的男子剃除胡须头发,有正确的信仰并非在家,而是出家修行,乃至证悟不再接受往生的义理 。
正如郁低迦所问的一样,有的佛弟子所问的疑惑,也如同上面说的。
【辨析】
本篇佛陀所面对的修行者郁低迦,是一位传统的婆罗门修行者,他所持守的修行,是属于声闻乘,就是听了佛法产生信仰,自己独自证悟的,是具有独觉乘修行者的人。但是他的修行,并不是佛陀所完全认可的。佛陀认为这位修行者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修行戒律,从修身、口、意三种业行开始,然后修行四念处。
经文还在自然之中,刻画了修行者郁低迦的性格特征。看来他是一位不善于和人相处的人,不会察言观色。他以前也曾经请教过佛陀,但是对于自己的修行方式,似乎很坚持,而且也比较固执。当佛陀表示沉默,不再回答他的时候,他也还是不断地追问,迫使佛陀开口回答。从中可以看出佛法修行,千人千面,各有不同的理趣。
 
 
 
 
 
 
 
 
 
 
 
 
 
 
 
 
 
 
 
 
 
 
 
 
 
 
 
 
 
 
 
六二五  佛对婆酰迦说四念处超越心魔
    【题解】
本篇佛陀对不同于其他人的佛弟子婆酰迦讲述了修行四念处超越心魔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名婆酰迦,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为我说法。”如前郁低迦修多罗广说,差别者:
“如是,婆酰迦比丘,初业清净,身身观念住者,超越诸魔,受、心、法法观念住者,超越诸魔。”
时婆酰迦比丘,闻佛说法教诫已,欢喜随喜,作礼而去,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后有。
【译文】
第六二五篇  佛陀对婆酰迦说修行四念处超越心魔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有一位不同于其他人的佛弟子,名叫婆酰迦,来到佛陀的住所,礼拜佛陀,退下来坐在一边,对佛陀说:“世人之尊,很好。世人之尊,为我解说佛法。”如同前面对郁低迦广泛解说的经文一样,有差别的是:
佛陀告诫弟子说:“是的,婆酰迦佛弟子,首先要清净业行,观想身内身外的定念心止,超越各种心魔,了知感受是苦、心灵无常、万法无我的止观,超越各种心魔。”
这时婆酰迦佛弟子,听了佛陀的教诲以后,心里随之欢喜,礼拜佛陀智慧就离开了,他独自一人在僻静之处,专心精进思考,不放纵地止观,乃至证悟不再接受往生的义理。
【辨析】
本篇佛陀针对不同于其他人的佛弟子婆酰迦,讲述了禅定观想中首先要修行身、口、意的业行,才能清净,从而超越各种心魔,证悟佛法的义理。同时,也表达了佛法终究可以战胜魔法,人只要具有超越自我的意识,就能制服一切心魔的主张。
 
 
 
 
 
 
 
 
 
 
 
 
 
 
 
 
六二六  佛说四念处超越生死经
    【题解】
本篇佛陀和上面所讲述的修行四念处的佛法义理相同。
【经文】
第二经亦如上说,差别者:“如是,比丘,超越生死。”
【译文】
第六二篇  佛陀解说修行四念处超越生死经
 
这和前面一篇经文对应的第二篇经也如同上面说的一样,差别的是:佛陀说:“是的,佛弟子修行,证悟了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辨析】
本篇寥寥数语,内容如前,只是佛陀指出了佛弟子禅定观想中四念处的修行,就会产生超越生死轮回、不再往生境界的的义理。
 
 
 
 
 
 
 
 
 
 
 
 
 
 
 
 
 
 
 
 
 
 
 
 
 
 
 
 
 
 
六二七  佛答阿那律陀问四念处
    【题解】
本篇佛陀回答了弟子阿那律陀,通过修行四念处达到清澄境界的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那律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住于学地,未得上进安隐涅槃,而方便求,是圣弟子当云何于正法律修习多修习,得尽诸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阿那律:“若圣弟子住于学地,未得上进安隐涅槃,而方便求,彼于尔时,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圣弟子多修习已,得尽诸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尊者阿那律陀,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译文】
第六二七篇  佛陀回答弟子阿那律陀问修行四念处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
这时证悟者阿那律陀,来到佛陀的住所,礼拜佛陀,退下来坐在一边,对佛陀说:“世人之尊,倘若有佛弟子在禅定止观,没有证得向上进入安宁清澄的境界,而寻求方法,这样圣明的佛弟子应当如何对于正确的佛法戒律修行更多地修行,证得除尽各种烦恼,乃至自己了知不再接受往生呢?”
佛陀告诫阿那律陀说:“倘若圣明的佛弟子在禅定止观,没有证得向上进入安宁清澄的境界,而寻求方法,他在这时,应当止观身内和身外,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有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调正降服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就是认知感受是苦、心灵无常、万法无我的观想定止,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有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调正降服世间的贪欲和忧患,这就是圣明的佛弟子更多的修行以后,证得除尽各种烦恼,乃至自己了知不再接受往生。”
这时证悟者阿那律陀,听了佛陀的解说,心里随之欢喜,礼拜后就离开了。
【辨析】
本篇佛陀回答了弟子阿那律陀,关于证得除尽各种烦恼,乃至自己了知不再接受往生的疑惑。佛陀指出证悟安宁清澄的境界的最正确的方法,就是通过禅定止观,认知感受是苦、心灵无常、万法无我,修行四念处的义理。
这种佛僧论述的逻辑前提在于,具有对于佛法坚定的信仰,以及明确的修行目标。因此是一种佛陀和证悟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六二八  证悟者优陀夷阿难陀说四念处
    【题解】
本篇由两位证悟者优陀夷和阿难陀,共同论说了修行四念处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时尊者优陀夷、尊者阿难陀,亦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
尔时尊者优陀夷,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语尊者阿难:“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为诸比丘说圣戒,令不断、不缺、不择、不离、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叹、所不憎恶。何故如来、应、等正觉所见,为诸比丘说圣戒,不断、不缺,乃至智者所叹、所不憎恶?”
尊者阿难语优陀夷:“为修四念处故。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还本处。
【译文】
第六二八篇  证悟者优陀夷阿难陀论说修行四念处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名叫鸡林的寺院。这时证悟者优陀夷、证悟者阿难陀,也住在华氏城名叫鸡林的寺院修行。
    那时证悟者优陀夷,来到证悟者阿难的住所,共同相互慰问辛劳以后,退下来坐在一边,对证悟者阿难说:“如实而来、应该供养、平等正确的觉悟所认知所解说的佛法,为佛弟子们说圣明的戒律,使弟子们不中断、不缺失、不选择、不脱离、不采取邪恶的戒法,善于证悟究竟的佛理、善于持守,被智慧的人所赞叹、不憎恶。是什么缘故如实而来、应该供养、平等正确的觉悟所认知的佛法,为佛弟子解说圣明的戒律,使弟子们不中断、不缺失,乃至被智慧的人所赞叹、不憎恶呢?”
证悟者阿难对优陀夷说:“因为修行四念处的缘故。哪四种禅定观想呢?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禅定观想 。”
这时两位证悟者,共同议论以后,各自回到自己原来的住处。
【辨析】
本篇由证悟者优陀夷和证悟者阿难之间,对于佛陀圣明的戒律,使弟子们不中断、不缺失、不选择、不脱离、不采取邪恶的戒法,善于证悟究竟的佛理、善于持守,被智慧的人所赞叹、不憎恶的问题展开。阿难指出修行四念处的禅定止观,就是被人们赞叹的基本原因。   
这种通过证悟者之间的的问答,起到了确认了佛弟子证悟的具体内容,阐发了修行四念处,就会产生遵守戒律,坚定佛法信仰的义理。
 
 
 
 
 
 
 
 
 
 
六二九  证悟者论说修行四念处不退转经
    【题解】
本篇由证悟者阿难回答证悟者跋陀罗,解说了对于佛陀修行四念处要多修行的人,才能达到不后退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尔时尊者阿难、尊者跋陀罗亦在彼住。时尊者跋陀罗,问尊者阿难言:“颇有法修习多修习,得不退转耶?”
尊者阿难语尊者跋陀罗:“有法修习多修习,能令行者得不退转,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时二正士,共论说已,各还本处。
【译文】
第六二九篇  证悟者论说修行四念处不退转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名叫鸡林的寺院。这时证悟者阿难、证悟者跋陀罗,也住在这个寺院修行。那时证悟者跋陀罗,问证悟者阿难说:“有佛法要修行更多地修行,证得不后退和转变吗?”
证悟者阿难对证悟者跋陀罗说:“有佛法要修行更多地修行,能够使修行者证得不后退和转变。就是修行四念处。哪四种禅定观想呢?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禅定观想 。”
这时两位证悟者,共同议论以后,各自回到自己原来的住处。
【辨析】
本篇再次由证悟者优陀夷和证悟者阿难之间,对于有佛法要修行更多地修行,证得不后退和转变的问题,由阿难进行了解说。认为修行四念处的禅定止观,才能不后退和转变。通过这种证悟者之间的共同认识,说明了佛弟子修行四念处,就不会产生后退的义理。
佛教认为,成就佛果的修行者,所修的功德、善根、智慧只能日渐增进,不会退失和转变。那些修行只是为了取得供养,不修戒行、坐禅、苦修的人,会在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产生不修法理,混迹世俗的后退不前的心念。
 
 
 
 
 
 
 
 
 
 
 
 
 
 
六三○  证悟者论说修行四念处增光泽经
    【题解】
本篇由证悟者阿难回答证悟者跋陀罗,解说了对于四念处要多修行的人,才能转变为增上光明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尔时尊者阿难、尊者跋陀罗亦在彼住。时尊者跋陀罗,问尊者阿难:“颇有法修习多修习,令不净众生而得清净,转增光泽耶?”
尊者阿难语尊者跋陀罗:“有法修习多修习,能令不净众生而得清净,转增光泽,谓四念处。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还本处。
【译文】
第六三篇  证悟者论说修行四念处增光泽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名叫鸡林的寺院。这时证悟者阿难、证悟者跋陀罗,也住在这个寺院修行。那时证悟者跋陀罗,问证悟者阿难说:“有佛法要修行更多地修行,使不清净的众生灵从而得到清净,转变成为增上的光明吗?”
证悟者阿难对证悟者跋陀罗说:“有佛法要修行更多地修行,能够使使不清净的众生灵从而得到清净,转变成为增上的光明,这就是修行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禅定观想 。”
这时两位证悟者,共同议论以后,各自回到自己原来的住处。
【辨析】
本篇又一次由证悟者跋陀罗和证悟者阿难之间,对于有佛法要修行更多地修行,使不清净的众生灵从而得到清净,转变成为增上的光明的问题,由阿难进行了解说。认为修行四念处的禅定止观,才能使不清净的众生灵从而得到清净,转变成为增上的光明。通过这种证悟者之间的共同认识,说明了佛弟子修行四念处,就会产生光明前景的美好期许。
 
 
 
 
 
 
 
 
 
 
 
 
 
 
 
 
六三一  证悟者论说修行四念处度彼岸经
    【题解】
本篇由证悟者阿难回答证悟者跋陀罗,阐发了对于四念处多修行,才能使众生灵从此岸的苦难度脱到彼岸理想境界的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尔时尊者阿难、尊者跋陀罗亦在彼住。时尊者跋陀罗,问尊者阿难:“颇有法修习多修习,能令未度彼岸众生得度彼岸?”
尊者阿难语尊者跋陀罗:“有法修习多修习,能令未度彼岸众生得度彼岸,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还本处。
【译文】
第六三一篇  证悟者论说修行四念处脱苦难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名叫鸡林的寺院。这时证悟者阿难、证悟者跋陀罗,也住在这个寺院修行。那时证悟者跋陀罗,问证悟者阿难说:“有佛法要修行更多地修行,使不清净的众生灵从而得到清净,能使没有度脱彼岸的众生灵可以度脱到彼岸吗?”
证悟者阿难对证悟者跋陀罗说:“有佛法要修行更多地修行,能够使不清净的众生灵从而得到清净,能使没有度脱彼岸的众生灵可以度脱到彼岸,这就是修行四念处。哪四种禅定观想呢?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禅定止观。”
这时两位证悟者,共同议论以后,各自回到自己原来的住处。
【辨析】
本篇是由证悟者跋陀罗和证悟者阿难之间,对于有佛法要修行更多地修行,使不清净的众生灵从而得到清净,使没有度脱彼岸的众生灵可以度脱到彼岸的问题,由阿难进行了解说。认为修行四念处的禅定止观,才能使不清净的众生灵从而得到清净,使没有度脱彼岸的众生灵可以度脱到彼岸。同样通过这种证悟者之间的共同认识,说明了佛弟子修行四念处,就会产生光明的前景。
    这一篇和前一篇的差别只有一句话:前者是转变成为增上的光明,本篇是使没有度脱彼岸的众生灵可以度脱到彼岸。这样也形成了前者是一种美好的期许,这里是理想境界的表述;前者针对的是佛弟子,这里面向的是众生灵。从而使本篇具有展现佛教博大慈悲情怀的意蕴。
 
 
 
 
 
 
 
 
 
 
 
 
六三二  证悟者论说修行四念处得果位
    【题解】
本篇由证悟者阿难回答证悟者跋陀罗,认为对于念处要多修行,说明了这样才能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尔时尊者阿难、尊者跋陀罗亦在彼住。尊者跋陀罗问尊者阿难:“颇有法修习多修习,得阿罗汉?”
尊者阿难语尊者跋陀罗:“有法修习多修习,而得阿罗汉,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还本处。
【译文】
第六三二篇  证悟者论说修行四念处证得阿罗汉果位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名叫鸡林的寺院。这时证悟者阿难、证悟者跋陀罗,也住在这个寺院修行。那时证悟者跋陀罗,问证悟者阿难说:“有佛法要修行更多地修行, 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位吗?”
证悟者阿难对证悟者跋陀罗说:“有佛法要修行更多地修行,从而能够证得阿罗汉果位,这就是修行四念处。哪四种禅定观想呢?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禅定止观。”
这时两位证悟者,共同议论以后,各自回到自己原来的住处。
【辨析】
本篇采用了对于佛弟子具体修行的目的进行论证的方法,讲述了通过禅定观想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就是证悟阿罗汉果位的义理。因此两位证悟者谈论的问题,都是以信仰佛法、修行禅定止观为前提的。而且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坚定不移地信仰佛法;二是对于四念处要反复修行。
 
 
 
 
 
 
 
 
 
 
 
 
 
 
 
 
六三三  佛说四念处是一切法 
    【题解】
本篇佛陀指出了一切佛法,都可以概括到修行四念处的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所说一切法,一切法者,谓四念处,是名正说。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六三三篇  佛陀说修行四念处就是修行一切法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名叫鸡林的寺院。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我所说的一切佛法,修行一切佛法,就是修行四念处,这就叫做正确的解说。哪四种禅定观想呢?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禅定止观。”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弟子们听了佛陀所说的,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采用了直接正面论证的方法,讲述了所有的佛教理论,都要和禅定观想修行四念处的实践活动结合,才是真正对于佛法的认识的明确立场。通过这种高度概括的解说,我们可以理解佛陀对于禅观这种心灵探究的独特体验的高度重视。表现出佛弟子离开了修行四念处,就等同于离开了佛法的理趣。
 
 
 
 
 
 
 
 
 
 
 
 
 
 
 
 
 
 
 
 
 
六三四  佛说修四念处贤圣
    【题解】
本篇佛陀说明了佛弟子们,只有修行四念处,才能实现超脱世俗,终究成为圣贤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比丘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名贤圣出离。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出离,如是正尽苦、究竟苦边、得大果、得大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甘露法作证,如上广说。
【译文】
第六三四篇  佛陀解说修行四念处是贤圣超越世俗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名叫鸡林的寺院。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倘若佛弟子对于四念处修行更多地修行,这就叫做贤达圣明的超出和脱离了世俗。哪四种禅定观想呢?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禅定止观。”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弟子们听了佛陀所说的,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如果要超出远离世俗,就是要正确地除尽一切苦难、究竟脱离苦难的边际、证得大果报、得到大福德和利益、证得如甘露的佛法、证得终究的甘露法、在犹如甘露的佛法中证悟境界,如同上面广泛的解说。
【辨析】
本篇佛陀论证的中心,在于通过修行四念处的禅定止观。达到贤达圣明的超出和脱离了世俗的理想高度,同时一连三次运用犹如甘露的佛法的比喻,论述了佛弟子修行四念处,就会产生超越人世间法相的喻理。
 
 
 
 
 
 
 
 
 
 
 
 
 
 
 
 
六三五  佛说修四念处得佛果
    【题解】
本篇佛陀说明了佛弟子们,只有修行四念处,才能使众生灵证得清净,从而心中一片光明,达到圣贤境界的理趣。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比丘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未净众生令得清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净众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说。
【译文】
第六三五篇  佛陀解说修行四念处可以证得佛果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名叫鸡林的寺院。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倘若佛弟子对于四念处修行更多地修行,能使不清净的众生灵从而得到清净,已经清净的众生灵增加光明。修行哪四种禅定观想呢?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禅定止观。”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弟子们听了佛陀所说的,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就是说清净众生,能使没有度脱彼岸的众生灵可以度脱到彼岸、证得阿罗汉果位、证得独觉乘的辟支佛、证得无上的智慧和觉悟,如同上面说的。
【辨析】
本篇佛陀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讲述了禅定观想中达到的境界。采用的是我们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喻词此岸,比喻人世间的现实世界,彼岸比喻修行四念处达到的超越世俗的境界。通过这种我们可以理解的生活现象,比喻佛弟子离开了生死轮回的苦难,修行四念处产生的美妙前景。
 
 
 
 
 
 
 
 
 
 
 
 
 
 
 
六三六  佛说修四念处得净信心
    【题解】
本篇佛陀说明了只有修行四念处,才能证得清净和信仰心的佛法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为汝说修四念处。何等为修四念处?若比丘,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兴于世,演说正法,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显示。若族姓子、族姓女从佛闻法,得净信心,如是修学,见在家和合欲乐之过烦恼结缚,乐居空闲出家学道,不乐在家处于非家,欲一向清净尽其形寿,纯一满净鲜白梵行:我当剃除发须,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作是思惟已,即便放舍钱财亲属,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正其身行护口四过,正命清净习贤圣戒,守诸根门护心正念,眼见色时不取形相。
若于眼根住不律仪,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常漏于心,而今于眼起正律仪,耳、鼻、舌、身、意起正律仪,亦复如是。彼以贤圣戒律成就,善摄根门,来往周旋,顾视屈伸,坐卧眠觉语默,住智正智。彼成就如此圣戒,守护根门,正智正念,寂静远离,空处、树下、闲房独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断世贪忧,离贪欲,净除贪欲,断世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盖,净除瞋恚、睡眠、掉悔、疑盖,断除五盖恼心慧力羸,诸障阂分,不趣涅槃者。是故,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说,是名比丘修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六三篇  佛陀解说修行四念处证得清净信仰心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名叫鸡林的寺院。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应当为你们解说修行四念处。什么是修行四念处呢?倘若佛弟子,心念如实而来、至高无上的真谛、平等正确的觉悟、断绝诱惑而知识和行为完美、解脱离开人世且永不复返、洞彻世间因果、无上的地位、智慧制御众生灵、天神和人的导师、名叫佛陀、护祐众生灵的世人之尊,出现于世间,解说正确的佛法,开始美好,中间美好,后面的语言也美好,要善于理解义理善于体味,纯粹专一圆满清净,显示清净的修行。
倘若各种姓的弟子、女子听从了佛陀的法理,证得清净信仰心,就是这样修行,如果喜乐过在家贪欲和合就会被烦恼束缚,或者乐于居在僻静之处出家修行,不乐于在家的住处而是并非在家,一心向着清净直到生命结束,纯粹专一圆满清净鲜明地修行清净认为:我应当剃除头发胡须,穿着袈裟,正确的信仰并非在家,出家修行。有了这样的思考以后,随即舍弃钱财和亲属,剃除胡须头发穿着袈裟,正确的信仰并非在家,出家修行,用正确的思想约束身心的行为守护口业,不妄语、说邪恶的话、假话、挑唆是非,这四种过错,用正确的生命清净修行贤达圣明的戒律,守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守护心灵正确的意念,眼睛看见色的形态时不索取各种形象。
倘若对于眼根不能守护戒律和行、站、坐、卧四种威仪,世间的贪欲和忧患以及邪恶不善良的法理就会经常在心里,然而对于眼识能生起正确的戒律和威仪,耳、鼻、舌、身、意, 也能生起正确的戒律和威仪,就是这样的道理。这样的人贤达圣明的戒律成就,善于守护守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往来以及周旋,顾盼和弯屈伸展,坐、卧、睡眠和沉默,都处在正确的智慧之中。这样的人成就圣明的戒律,守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门,用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寂静远离喧闹,在空旷之处、大树下、僻静的房屋里独自禅坐,端正身体端正意念,心里安宁定止,断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患,远离贪欲,清净除去贪欲,断除世间瞋恨、睡眠、持守邪恶的戒法、疑惑的遮蔽,远离瞋恨、睡眠、持守邪恶的戒法、疑惑的遮蔽,清净除去贪欲、瞋恨、睡眠、持守邪恶的戒法、疑惑的遮蔽,断除这五种烦恼心的遮盖,用智慧力羸取,消除各种障碍和隔阂,不离开清澄的境界。就是这样的缘故,从内部观想身体和身外不净,精进勤奋勇各种方法,用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调正降服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就是禅观身外、身内和身外不净,感受是苦、心灵无常、万法无我,也就是说,这就叫做是佛弟子修行四念处。”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在这一篇经文之中,佛陀讨论的仍然是佛教对于四念处的禅定观想。但整体的构思分为三个步骤:
一是先解说修行四念处的基本条件,就是首先要确立对于佛陀的坚定信仰心,接受佛法的教化。
二是再说修行四念处的前提,就是要不乐于在家的住处而是并非在家,一心向着清净直到生命结束。
三是守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门,除去贪欲、瞋恨、睡眠、持守邪恶的戒法、疑惑的遮蔽,断除这五种烦恼心的遮盖,用智慧力羸取,消除各种障碍和隔阂,不离开清澄的境界。因此,具有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环环相扣的精密构思。
 
 
 
 
 
 
 
 
 
 
 
 
 
 
 
 
 
 
 
 
 
 
 
 
六三七  佛说修四念处如鸟两翼喻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修行四念处,就会接受佛教戒律和威仪,随顺解脱、处处解脱的义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四念处,如上广说,差别者,乃至如是出家已,住于静处,摄受波罗提木叉律仪,行处具足,于细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学戒,离杀、断杀、不乐杀生,乃至一切业迹如前说,衣钵随身,如鸟两翼,如是学戒成就,修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译文】
第六三七篇  佛陀解说弟子修行四念处如鸟之两翼的比喻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佛弟子们说:
“应当修行四念处,如同前面广泛所说的,差别在于,乃至出家修行以后,要居住在僻静之处,解受佛法戒律和威仪,在行为上具备满足,对于细微的罪业,都要产生大的畏惧,接受持守戒律,远离杀害生灵、断除杀害、不乐于杀害生灵,乃至对于一切业缘如同前面所说,袈裟钵盂随身不离,犹如鸟的两翼,就是这样修行成就戒法,修行四念处。”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具体讲述了禅定观想四念处。其中袈裟钵盂随身不离,犹如鸟的两翼的比喻句,十分形象贴切。因为是否身穿袈裟、手拿钵盂,是出家修行和在家修行佛弟子的根本区别。比喻修行四念处的禅定止观,只能是出家修行的佛弟子,才能正午的境界。同喻佛弟子离开了修行四念处,就会远离了佛法的喻理。
 
 
 
 
 
 
 
 
 
 
 
 
 
 
 
 
 
六三八  佛说修四念处如大树喻
    【题解】
本篇佛陀讲述了修行四念处犹如依据自己,不依附于大树的喻理。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罗聚落,疾病涅槃,纯陀沙弥瞻视供养。尔时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时纯陀沙弥,供养尊者舍利弗已,取余舍利,担持衣钵,到王舍城,举衣钵,洗足已,诣尊者阿难所,礼尊者阿难足已,却住一面,白尊者阿难:“尊者当知,我和上尊者舍利弗已涅槃。我持舍利及衣钵来。”
于是尊者阿难闻纯陀沙弥语已,往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举体离解,四方易韵,持辩闭塞。纯陀沙弥来语我言: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余舍利及衣钵来。”
佛言:“云何,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槃耶?”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觉所说,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涅槃[1]耶?”阿难白佛:“不也,世尊。虽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常行远离,精勤方便摄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别智慧、大智慧、广智慧、甚深智慧、无等智慧,智宝成就,能视、能教、能照、能喜善、能赞叹,为众说法。是故,世尊,我为法故,为受法者故,愁忧苦恼。”
佛告阿难:“汝莫愁忧苦恼。所以者何?若坐、若起、若作,有为败坏之法,何得不坏?欲令不坏者,无有是处。我先已说,一切所爱念种种诸物、适意之事,一切皆是乖离之法,不可常保。譬如大树,根、茎、枝、叶、华、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宝山大岩先崩,如是,如来大众眷属,其大声闻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则无事,然其彼方我则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说故。汝今,阿难,如我先说,所可爱念种种适意之事,皆是别离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难,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阿难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异洲不异依?”
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洲依。”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涅槃句:就是佛教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和内容。
四念处即禅观身外、身内和身外不净,感受是苦、心灵无常、万法无我。
四正断又称四意断,即四意趣,一平等意,意为一切佛说平等;二别时意,劝人对佛法不要懈怠;三别义意,指语言文辞和佛教义理内涵两者有区别;四众生乐欲意,指愿随众生喜乐进行教化。
四如意足也称四神足:又称四如意足:修习而获得禅定的境界,即欲如意足(欲得禅定)、精进如意足(即努力于得到禅定)、念如意足(即欲得禅定的守心状态)、思维如意足(即得到禅定而作的思维观察)
五根:修行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与五根相应,是五根增长而产生五种能够维持修行、获得解脱的力量,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意:即七觉分,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等,指七种觉悟等,是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俱舍论谓之七等觉支。七科道品中之第六。觉有觉了,觉察的意思,即使定慧均等,故名等觉。觉法分七种,也叫支,或分: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
二、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止观及法界次第名为除觉分,断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
五、念觉支,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六、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七、行舍觉支,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是行蕴所摄之舍之心所,故名行舍。
此七法,若行者之心浮动时,可用除舍定之三觉支摄之,若心沉没时可用择法精进喜之三觉支起之。念觉支常念定慧,不可废退。是故除念觉外,他六觉随行人之要而用之。以此七事得证无学果。
八道支:指“八正道”,即佛教八种正确的人生道路,分别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八正道对应戒、定、慧三学。正语、正业、正命,对应戒学;正勤、正定对应于禅定。正见、正思,对应智慧。三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涅槃:即般涅槃,佛教名词。汉译为“入灭”,简称涅槃,又称“寂灭”。指心中妄念不生,随即随灭,达到了永远寂静的境界。涅槃学说是佛教基本的教义,是指完全脱离肉体束缚的状态,消灭了人生的烦恼,从而获得了永远的平安,进入了寂静的澄明境界。当人已断一切烦恼,使未来生死的原因业以消失,但肉体还存在时,称为有余涅槃;当人连肉体也不存在时,称为无余涅槃。即一切诸惑皆以寂灭无余的状态,不仅断绝了一切心惑,连肉体也消失,并与永恒的真理融于一体。
【译文】
第六三八篇  佛陀解说修行四念处如大树喻理经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摩揭陀国都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寺院。这时证悟者舍利弗,住摩揭陀国那罗村落,因为疾病证入清澄寂灭的境界,名叫纯陀不满二十岁的男出家修行的佛弟子一直看护和供养着舍利弗。这时证悟者舍利弗,因为疾病证入清澄寂灭的境界。
那时叫纯陀不满二十岁的男出家修行的佛弟子,供养证悟者舍利弗以后,收取灵骨舍利,担着各种衣物,来到王舍城,扛着衣服钵盂,洗完脚以后,来到证悟者阿难的住所,礼拜证悟者阿难以后,退下来站在一边,对证悟者阿难说:“证悟者应当知道,我的师父出家人证悟者舍利弗已经证入清澄寂灭的境界。我带着他的灵骨舍利以及袈裟和钵盂衣来这里。”
于是证悟者阿难听了叫纯陀不满二十岁的男出家修行的佛弟子说的以后,前往佛陀的住所,对佛陀说:“世人之尊,我今天全身关节分离分解,四方辨别不清,辩才闭塞。名叫纯陀不满二十岁的男出家修行的佛弟子来对我说:我的师父出家人证悟者舍利弗已经证入清澄寂灭的境界。我带着他的灵骨舍利以及袈裟和钵盂衣来这里。”
佛陀说:“那么,阿难,舍利弗所持受的戒律之身寂灭了吗,禅定身、智慧身、解脱身、解脱认知见解之身寂灭了吗?”阿难回答佛陀说:“不是这样,世人之尊。”
佛陀告诫阿难说:“倘若对佛法我自己了知,成就平等正确的觉悟所说的,就是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寂灭了吗?”阿难回答佛陀说:“不是这样,世人之尊。虽然我还不能持守接受戒律之身,乃至八种正确道路的法理而静寂,然而证悟者舍利弗持守戒律博学多闻,很少的欲望知道满足常修行远离,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定念止住,一心正确地感受,敏捷的智慧、深刻的智慧、超出的智慧、分别的智慧、大的智慧、广博的智慧、深邃的智慧、无法相等的智慧,成就了智慧的法宝,能够有广博的视域、能教化、能照亮人心、能善于随喜、能赞叹,能为大家解说佛法。就是这样的缘故,世人之尊,我为佛法的缘故,为接受佛法的人的缘故,忧愁和苦恼。”
佛陀告诫阿难说:“你切莫忧愁和苦恼。为什么呢?倘若坐下、倘若起来、倘若做事,有作为就会有衰败破坏的法理,有什么不坏呢?想不坏,没有这样的事情。我原先已经说过,一切所爱和思念的各种事物、适合心意之事,一切都是背离之法,不可常存。犹如大树,有根、茎、枝、叶、花、果,都是茂盛的大树枝先折断,犹如大宝山大的山岩先崩塌,就是这样,如实而来广大的佛弟子们,其中博大的声闻乘先证入清澄境界。倘若彼岸有舍利弗居住,对于彼岸来说我就会没有事,而且在彼岸我们佛法则不空,因为有舍利弗在的缘故。我原先已经说过的缘故。你在今天,阿难,如我上面所说的,所有可爱和思念的各种适合心意之事,都是别离之法,所以你今天切莫有大的忧愁。阿难,应当知道,如实而他在来不久也应当过去到彼岸,就是这样的缘故,阿难,应当证悟自己的境地自己依据,应当证悟佛法的境地自己以修行佛法依据,不变异的境地以不变异的证悟清净为依据。”阿难对佛陀说:“世人之尊,什么是自己的境地自己依据、什么是佛法的境地以修行佛法依据、什么是不变异的境地以不变异的证悟清净为依据呢?”
佛陀告诫阿难说:“倘若佛弟子从内部观想身体和身外不净,精进勤奋用各种方法,用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意念,调正降服世间的贪欲和忧患,就是禅观身外、身内和身外不净,感受是苦、心灵无常、万法无我,也就是说,阿难,这就叫做佛弟子自己的境地自己依据、佛法的境地以修行佛法依据、不变异的境地以不变异的证悟清净为依据。”
佛陀解说了经文以后,佛弟子们听了,都心中欢喜并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佛陀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讲述了修行者终极的彼岸世界。佛陀对此采用了完全开放的豁达态度。针对佛弟子阿难所表现出来的悲愁,佛陀从一切无常的理论出发,解说了,一切思念和喜爱的事物都是不能长存的义理。佛陀并没有停留在泛泛地理论之上,而是用了大树结了果实的大树枝先断,高山的峻崖先塌,比喻证悟佛法的佛弟子舍利弗,犹如大树和高山的伟岸,再用倘若彼岸有舍利弗居住,对于彼岸来说我就会没有事,而且在彼岸我们佛法则不空,因为有舍利弗在的缘故。比喻佛弟子解脱烦恼的束缚,消泯了彼此的差别,生死如一,圆融无碍的无我境界。进而提出:应当证悟自己的境地自己依据,应当证悟佛法的境地自己以修行佛法依据,不变异的境地以不变异的证悟清净为依据的境界三论,通过这三种境界的解说,说明了佛弟子修行四念处,就会达到这三种境界的理趣。
其论述的特点在于,具有把彼岸世界和现实世界,通过比喻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的超越性思想,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一切无常的意蕴,贯彻始终,具有超然物我、感悟生死的深刻喻蕴。

上一篇:杂阿含经五四○阿那律忍病痛心在四念处经

下一篇:大乘缘生稻秆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