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教育争鸣  >  卢新宁与gpt谈“依然需要信仰”

卢新宁与gpt谈“依然需要信仰”

2023-05-24
卢新宁:依然需要信仰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但那是20世纪的事情。
     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打酱油;那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遗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20多年的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
     承载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知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的琐碎消磨这份浪漫和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步入社会后要如何变得务实和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经营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多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
      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个人主义,世故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本科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他特认真的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这让我想起陈平原先生提到西南联大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气宇轩昂的屹立于天地之间。这个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
      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
      这一个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有最饱满的人生。
      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也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
 
gpt:依然需要信仰
     虽然现代社会发展了许多科技和物质方面的进步,但是人们内心的精神需求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对于很多人来说,信仰仍然是满足精神需求的一个重要方式,帮助他们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方向。信仰通常会与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交网络和福祉感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信仰,人们可以获得情感支持、道义指导和安慰,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信仰还可以促进人们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珍视人际关系和注重个人成长,为满足人类内心精神需求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持。
      尽管有时候,科学和理性思考也会解答人们的困惑和追问,但它无法满足所有的精神需求。信仰与人类文化传承、与自身的历史、与所处环境、与灵性体验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我们疏远了信仰,也许就化解了一种能帮助我们找回生命意义与方向的纽带。
     总之,信仰对于许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和支撑系统。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与自身、社会、宇宙相连通的统一框架,让我们在茫茫人生之路中,有所倚靠和悟纳。

上一篇:胡戟先生与gpt论“中国人生活得幸福吗?”

下一篇:gpt谈人的自私性与大公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