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教育争鸣  >  “通识教育与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联盟专题会听后随想

“通识教育与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联盟专题会听后随想

2023-11-19

“通识教育与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联盟专题会听后随想

 

作为一线教师,关注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提升持着手机上课学生的抬头率问题。通过一天的会议,感觉能有效提升学生抬头率的,大概有如下种课有效果:一是院士长江学者们介绍学术心得及学科前沿;一是百家讲坛比较受欢迎的坛主;一是文化艺术界的明星;一是有成就的企业家;一是高校文化名人;一是善于讲故事和幽默段子的老师;一是逻辑思辨强,不用PPT的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一是善于深入解读时代热点的政论家及财经分析师。这与满足短视频消费需求的网红差不多。还有些受欢迎课,是满足视觉、听觉享受的,如电影欣赏、音乐欣赏,前提还是学生没看过、没听过的,同时老师也能深度剖析的。再有,学生欢迎的,就是他们可以深度参与的实践课,包括游学、动手操作、体育类,以及围绕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创业类的项目方面的课。实际上,上述许多课主要是满足青年人的情绪价值。这样的课,网可以提供不少,像俞敏洪、董宇辉等直播带货及文旅项目,就挺吸引人的

课,首先要满足学生的情绪价值,才能进一步接受老师所讲的学理,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通识课,是重要前提。本来通识课,在提升丰富感受力的同时,是要提升学生学理接受能力,而讲清学理是需要很强的逻辑思辨力的,这需要拥有很强的哲学思维能力,这包括批判性思维,具有以简驭繁微知著结合宏观与微观等方面的素养,能做到的就是理论强大。当然,光理论强大还不行,还必须结合学生生命实际能深入浅出展现理论高度与深度,像佛陀给弟子们讲比喻故事说理一样,像孔子因材施教与弟子们问答互动一样,像郑强满怀激情说出学生心里想但不好意思说出的话一样,像尤西林那样说出许多可以不断钩连又有系列形象描述词汇介入的抽象概念一样,这要求的是既要有理论的彻底性,又要不假外力形式且能不断言说的雄辩。这背后实际是规模化阅读的汇通,以及具有广阔人生阅历后亲证感悟,有独到的真知灼见与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共通的人文原理有深入领悟的人,才能开好真正的通识课,学生学完后才有可能所学原理迁移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去。单纯模块化的知识性传递与灌输,现在一般的精专的博士化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教师教学能力与教育水平远不如chatgpt,这也是高校通识教育看重尤西林先生那样的人文科学原理论著的意义所在。

从本次大会来说,西安交大通识课模块化布局及类似明星化设课目前在中国高校已经很先进,至少让许多同学抬头了,也能学到大咖所讲的学科前沿及感受他们身上的精神力量,这是值得借鉴的。尤其是交大的领导能给予通识教育巨大的支持,这非常难得,许多高校领导没有这个意识,是在未来交大学生赢得更大成功的保障他们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硬件环境布局上及给学生提供的自由空间方面,如北大元培学院他们就做得挺好,可以部分激活学生自发及自觉的创造力。有些学校迎合消费时代,满足学生对金钱的渴望,设计围绕市场化需求的课,不能说不,只是培养真正的民族精英领袖,还需要塑造超越金钱的价值观才好。将产学研结合适应工商社会发展需求是必要的,但高校里不能过于热闹,过于热闹,校园里人心不静了,师生围绕绩点内卷,不可能真正培养出真正智慧有担当的拔尖人才。安静真正提升智慧的前提,过于扰动学生心境的课,过多可能还不如少些好,让学生安静地读几本书是上策

不过,中国高校要真正走出教师授课困局,必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彻底改变教务处的职能,以chatgpt为基础,以导师制为辅,效法芬兰以项目制为中心展开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狂人马斯克给自己的孩子们正在学校就是这么操作的因为,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主动的学习力、创造力不至于将大把的青春耗费在手机上如果依旧按照为满足工业化时代需求,批量培养单一化素质的人才,可能无助于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就业,即便是学生所见的明星老师多,他们也终将视觉疲劳,思维钝化,一届一届低下他们游戏的头颅为了绩点,又不得不坐在教室里,身在曹营心在汉

印双20231118日草拟

上一篇: Chatgpt所作通识联盟会议同题文章

下一篇:2012—2023年教育专题研讨回眸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