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教育争鸣  >  知无知教育的探索声音

知无知教育的探索声音

2017-06-05
 按语:民间教育家的良心,理想与神圣的东西只要坚守,终究会成功。为了共业的美好,在逆境中坚持必将赢得支持。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绣花,文化革命也不是,它将面对风雨洗礼。为了理想人生,坚持人生理想,理想人生迟早会实现。 


朋友们好,我叫谌洪果,是西安知无知文化空间的创始人。我今天的主题,要从知无知这三个字说起。这个名称来自苏格拉底,意思是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也就是所谓的无知之智,只有当一个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才可以开启真正的智慧之门。

 

在创办知无知之前,我做过十多年的大学教师。我热爱这一职业,并自诩配得上教师的名分,我已经习惯于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地传道授业解惑,充当专家、权威、启蒙者、引路人,甚至灵魂工程师,我很享受这些角色所带来的虚荣心的极大满足。

 

从大学辞职后,我有了审视自己教师身份的机会。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一过,这句话时时都在提醒着我,无论是在我得意还是失意的时候。我也曾经疑惑,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是世所公认的伟大的教师,但为什么苏格拉底会断然否定自己的教师角色?原来,他之所以如此,是不屑于与当时充斥雅典教育市场的那些智者派、假教师为伍。这些人或许懂得某个领域的具体学问,却据此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他们不关心灵魂之事,而是成了出卖知识的小贩。

 

 

 

在苏格拉底看来,这些假教师们其实不是在从事教育,而是在糟蹋教育。因为他们要学生关心的从来不是如何完善自己,而是关心自己能得到和实现什么。用今天的话说,他们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或许越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因为他的知识,带来了傲慢,也导致了对其他更重要事物的盲目。

 

是的,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但要知道,培根也说,一旦把知识作为一种本事、能力加以炫耀,知识就可能成为你认识真理、认识自我的最大阻碍。更何况,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垄断早已成为神话,很多教师连更新知识的激情和动力都不具备,怎么配得上教师这一培育人的光荣使命?在教育关系中,教育者也必须受教育,教育者最该反思自己的认知局限,挑战自己的教育观念。如果一个教师不求上进,那教师就是教育最大的绊脚石,就是对学生的谋财害命。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苏格拉底为自己设定了三重使命:第一个使命是作为牛虻去激活对方。雅典是一匹沉睡的马,需要苏格拉底这样的人不断刺激。然而,浑浑噩噩的人最害怕被人打破宁静,所以教育的激活也可能变成激怒,它会挑战一个人自认为很舒服的状态,让人感到不安。第二个使命是作为灵魂助产士,催生出属于受教育者自己的思想。教育者充当的不是灌输知识的角色,他只是唤醒对方的潜能,帮助学生清除思维中被污染被扭曲的杂质,促使他回归灵魂的完整。第三个使命是作为电鳗,引发人的怀疑。人容易把存在的当做是合理的,进而认为固有的东西不容挑战。教育的真谛,就是使人怀疑那些自以为正确的观念,让人如同触电一般,防止思维的懒惰,开始积极思考和创造可能。

 

 

 

苏格拉底的这三重教育使命,为每个教育者的自我省察和不断进步,提供了基本的参照。没有被激活的不安,就没有真正的平安;没有思想诞生的阵痛,就没有追求智慧的乐趣;没有怀疑和追问的苦恼,就无法为生命的意义和幸福找到正当的根基。至于不安过后,阵痛过后,疑惑过后,你将怎么思考和选择,是被颠覆还是有了新的重建,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坏,这不是教育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是有风险的,就如自由是有风险的一样。但这些风险值得去冒,它们让人成其为人,没有这样的风险,文明就不可能繁荣。记住,教育不是替你作出选择,而是帮助你认识自己,然后让你以独立的人的姿态,去活出属于你自己的人生。

 

我清楚,今天很多人受实用功利主义教育观的毒害太深了,会对我所阐发的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理念不以为然,认为过于空泛,不切实际,尤其是不能解决人的生存问题。但我认为,让教育成为“无用之用”,回归教育的纯粹性,这就是最大的实际,最紧迫的问题。

 

2002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Abbott教授对新生发表过一篇经典的演讲《大学教育的目的》,我每年都要重温。这篇演讲告诉我们,能考入芝加哥大学的人,都可谓精英,以他们的能力,根本不需要学习大学课程,照样能在未来混的很好;即便对于一般人而言,大学可以提供的训练,尤其是谋生方面的本领,其实别的途径也能给你;大量的数据显示,一个人未来从事的职业,和他本科期间学习什么专业,没有必然关系,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跨界早已是大势所趋;以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学所学的那些东西,基本不到五年都会被淘汰;目前好的专业是否意味着明天就业市场上吃香,更是无法预测的事情,热门很容易就会变成冷门。所以,没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可以选择大学教育,工具的理由不足以支撑教育。

 

 

 

那么,如今被许多人挂在嘴上的那些所谓的综合素质或能力,比如读写能力、逻辑能力、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不是教育的目的呢?艾伯特连这也进行了颠覆。首先,这些能力往往也不是大学所能教的;其次,这些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不一定那么重要。比如医生和律师等大部分工作都是缺乏创意的例行公事;许多行业和文书类事务,强调的是规范,而不是才华;太多的批判性思维还会对你的职业产生负面影响。其他关于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所需的理解倾听,团结协作的能力,更是如今的大学教育所缺失的。

 

由此可见,教育的核心不在于内容,甚至不在于能力,而是培育某种心灵的习惯或者思维方式。教育终究是指向自己的,其本身就是美好的。教育的其他任何作用、效果,都不过是教育的附产品。无论是否经过教育,人都得为衣食住行操劳,但教育扩充了人的直觉、悟性、洞察力和想象力,它使我们能跳出已有的观念,反躬自省,并为我们经历的事件和现象赋予深刻而广阔的意义。教育就这样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充了自己。教育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人的生存发展、七情六欲,不指向自我教育的机会,那就太遗憾了,人就无法超越自己,完善灵魂;如果人不懂得在幸福苦难、向死而生中体会教育的真谛,那么苦难就是白受,死亡就是绝望,活着就是虚无。所以,教育是生命的光,教育不是你所拥有的东西,教育就是你这个人生命本然的见证。

 

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们吸收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极大地拓宽,网络公开课、音频视频节目,朋友圈的文章,微信群的语音直播等等,都进一步凸显了摆脱功利化和工具化的自由教育的意义。对于多样化的知识生产及学习方式,我也是乐于参与,乐观其成,并从中不断受益。然而,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越不要忘记苏格拉底的提醒,知识不是智慧。一方面,人们求知若渴,哲学、科学、人文、艺术、投资、娱乐,什么都想学,而且都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资源,无论是免费还是付费。但是,由于缺乏基本的思维框架和体系,所以人们在疯狂求知的同时,也可能陷入知识焦虑和精神焦虑。所谓的碎片化学习,不仅是由于时间是碎片的,而且是由于关注点难以集中持久,不断被形形色色的知识和信息所迁移;另一方面,许多服务于这类需求的知识生产者,也提出了一些激动人心、极具诱惑的口号,比如罗振宇说,“死磕自己,愉悦大家”,樊登号召,一年听五十本书;高晓松说,我愿意充当你们求知的门客,你们喜欢什么,我就聊什么。所有这些“为你读书”的尝试都很棒,但遗憾的,它们都不是教育。

 

 

 

我要再次强调,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播知识。凡是可以通过搜索获取的信息和知识,都不需要教育。凡是心灵鸡汤式的满足,都与教育无关;凡是不能刺激和挑战自我观念的,也都不是教育。大多数的知识,不过是众声喧哗的意见而已;人们的知识表面增多了,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却萎缩了。人们以为自己是在创新,在开放地接纳各种各样的信息,其实说到底,就好像自己提着一个箩筐,进入琳琅满目的互联网知识超市,各种应接不暇的商品,让人随意取舍。问题在于,教育指向的并不是这些知识产品的增多,而是如何修整和塑造你手里的这个箩筐。换言之,教育是生命的点燃,而不是容器的填充。

 

今天的我们,不缺碎片,缺的是完整的拼图;不缺抓住当下,缺的是追寻永恒;不缺一路美丽的风光,缺的是一以贯之的凝视;不缺外在的热闹,缺的是内在的充盈。所以,今天的我们,更需要一场教育的革命,或者说,教育从来都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灵魂深处的革命。这场革命,激活了人的不安定、不确信、不自在、不满足,却也让人有了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创造自我,回归自我的可能。教育的革命,引领人们寻找和确认什么是道路、真理和生命,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教育延续人的故事和记忆,传承人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人的伟大和可能。教育是一种交托,把生命真正交托在每个人的手中。无论此生是幸福还是苦难,我们必须独自经过那死荫的幽谷。从生到死,从此生到永生,没有人能替你走这条路。这才是所谓的终身的、自我的教育。

 

 

 

知无知正是带着这样的教育使命出发。幸运的是,对于知无知这样一个延续了西方的雅典学园传统和中国的私学书院传统的民间文化机构而言,我们可以彻底摆脱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专注地经营“温和而理性,温柔而坚定,温暖而纯粹”的教育播种事业。同时,由于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心立命立人,所以知无知也拒绝心灵鸡汤式的虚假安慰。教育带给人们的不是知识的装潢,而是观念的砥砺,精神的激荡。

 

感谢西安这座伟大的文化名城,让知无知在教育方面的探索和试验,有了丰厚的潜力和底蕴;我和认同“知无知”理念的同仁们,也愿意秉持自由、包容、多元、进取的精神,通过点滴扎实的努力,配得上这座城市的伟大。我相信,知无知的精神,给这座城市注入的一种新的文化想象。教育是生命的灯,只有每人都提一盏灯,这座城市才会灯火辉煌;同时,教育也是长期的事业,文化的培土,精神的重建,都需要耐心和韧性。美好的日子,寄望于未来的蓝图,也取决于我们当下的耕耘,如同《雅各书》所言,“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上一篇:尤西林,黄保罗:芬兰教育与中国通识教育的对话

下一篇:韩毓海:毛泽东为什么要批判《武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