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教育争鸣  >  一位学子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反思

一位学子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反思

2018-07-01
一位学子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反思

中国现今的教育形式大于实际,本末倒置,简单问题复杂化。首先是学生的个体意识,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关注,首先从大学入门前的选专业说起,我们虽有分数实力进入我们想要报考的学校。但学校内的各个专业分数也是相差很大,我们再一个随机性的,不确定的情形下被学校专业随意选择,当然分数很高的学生自然可以选到心中最理想的专业,但处在压线分数的很多学生还是对自己的专业抱有很大的期待,结果出来后往往不顺心意,被调剂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我们不清楚各个专业分数的录取线,看以往的分数也往往对自身的判断起不到很明显的作用,因此高考后的报专业经常是一件关乎前程有令人头大的麻烦事情,有很多在高三一年中拼命努力将成绩提高到令自己满意的程度,胜败就此一搏,可偏偏报考学校专业的失误让他大学四年充满了遗憾与无奈。学生被迫地调剂到不感兴趣的甚至说厌烦的专业,上专业课的兴趣效率自然不高,整个大学四年抱着混文凭的心态对待原本无比期待的生活。
这些问题可以从很多方面探讨,首先是学校没有给各专业订一个相对具体的分数标准,让学生们可以即时参考以避免误入歧途,再者即使我们的专业分数是由学生入校排名来计算,但也希望学校在调剂学生时能够争取一下学生的意见,看他们是否愿意,知识多加了这样一种举动,便能使众多的学生获得重新选择的权利,大学四年也不至于浑浑噩噩。
很多高校都有专业成绩如果在班级里靠前,是有机会跨专业选择的措施。不过在我看来,这项条例很大一部分不够现实,可操作性很低。有的学生自身素质很好,专业排名靠前并且也是热爱他所在的专业,因此不存在重新选专业的问题,但这无疑是对那些想换专业可苦于成绩不够的同学位置的占据。他们有资格取得这样的条件,却不需要利用,白白浪费掉一个可以转专业的名额。这让处在后者的同学非常无奈,他们也不是没有用心去学习,只是天赋和兴趣不在此,尽力后成绩最大化程度也只能是这个样子。
我个人的看法是学校可以先将想要转专业的同学单独统计出来,让他们去进行公平的竞争,再加上课堂表现种种综合后得出一份令人信服口服的结果,这对所有学生也是一个比较公平的选择。我之所以将专业的选择强调这么多,是因为我现在所在的专业让我上的十分痛苦,课堂听讲也是充满幽怨,我也曾试着让自己适应起来,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但过了许久我发现自己还是无法完全的融入这门专业带给我的任何效益。
如果纵向比较,我们自然可以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看到与以往旧社会的极大进步。高考算是将公平公开实现最大化,仅仅以纯粹的实力和汗水去定义自己的未来,很多人也因为高考翻身,造就了辉煌的自己。高考的各项加分政策也有一定的针对性,让公平化更加的普及。高中老师经常会说,熬过了高中三年,踏进了大学即是天堂。大学相对与高中也确实是自由轻松了不少,最不同之处就是大学生完完全全要自己对自己负责,没有老师去提醒什么时候该学习了,什么样的时间应该做怎么样的事情。所有琐事完全自主安排,最大的优点就是考验人的耐性。培养了学生的服从精神,对体制的绝对服从。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高中的时候只有高考,什么兴趣都放到一边。
横向比较的话,大家都知道,国外教育易进不易出,重点在于学生的收货。国内大学高考首先刷掉一批成绩不够好的学生,但又无法保证抓住了机会的学生能够在大学里依旧保持优秀的习惯,我们在高中时一切以成绩为主,而步入了大学,我们又被学分制牵绊住了真正地心之所向。其本质都是一致的,我们过分的追求最后的分数绩点,却总会忽视过程中我们到底收获到了什么。现在社会的人们,不务实一点难以立足,因此我们的功利心难以达到更高一层的精神世界。各种教育本质都是一样的,追求片面的结果,而自己综合素质却不是只有一张文凭能够体现出来的。

上一篇:高校需要这样的校长

下一篇:田家炳致国家教育部周济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