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种族文化理论新阐释
陈寅恪是现代新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论著走出了传统史学的窠臼,将理性史学推向了一个高峰。他的史学功业不只在长编考异,更在于他娴熟地运用了种族文化理论。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种族文化理论,事实上他已将理论融入到每篇文章、每部论著中去了。1958年,《历史研究》第十二期曾发表了《关于隋唐史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问题——评
一、种族文化辨
在作于1939 年冬至1940 年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 陈寅恪说,“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 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 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 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 即文化之关系较重, 种族之关系较轻, 所谓有教无类者也”[1]。1941 年, 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
如何理解“种族文化”概念呢?我们先解释下“种族”,“种”本描述谷物粮食等农作物“先种后熟”[6]的特性,引申用到人就指人类的血缘及地域特性;“族”是描述“矢锋也,束之族,族也。”[7]引申用到人指被某种纽带聚集结群的特性。族的结集性,如果和“种”连接用,就可以产生如“有血缘关系之亲属的合称,如家族、宗族、氏族。”[8]以“族”的内在品类性即按照人类社会的文化因素来界定,就可以衍生出如世族、胡族、汉族、蛮族、民族、士族等概念,这些概念都可以纳入到“种族”概念范畴下。如果按照西化的生物学、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来界定
“文化”一词中,“文”,“错画也,象交文。”[9]文本是描述人勾画的图像,后引申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即文字,而“文”中有保持规范而持久大家都遵循的如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内涵美善等道德评判依据[10]。“化”,“教行也”[11]。
“文化”连用,“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意识形态。”[12]
这样看种族与文化,种族是历史的实践主体,文化是指主体实践生成的文化环境。强调种族时,是指实践主体能动的创造历史能力强些。强调文化时,是指环境塑造主体能力更强大些。种族与文化是解读历史的关键,不只中古史,解读其它时代包括近现代历史,也不出此二端。这是
他作品中讲一个家族或氏族,用种族文化可以理解;讲一个政治集团或一个阶层,也可以用种族文化来理解。如果用民族来解释他的那些文章就无法解释通。关陇集团概念,如果用民族来解释,只能说是多民族杂居,但事实上是种族与文化不断混融的正在形成一个统一民族的过程中,其间的不同种族正在相互影响,血缘上已经是杂种,文化上也是互相吸收,无法定义民族概念。民族概念,从某种程度上强调的是民族元素的稳定性,这就无法把握中古时期正处于民族大融合时期差异性。用西化后的概念
种族文化问题,原籍波兰后移居英国的学者马林诺夫斯基也有过思考,他在《文化论》中谈到:“本文中有一重要问题没有加以答复,这就是种族和文化的关系问题。究竟‘社会嗣业’的方式多少是决定于种族的?究竟不同种族的人接触时,外来文化把人同化的能力有多少?文化效率及文化发展的限度有多少是受制于各人的天赋?关于这类问题,我们目前所有的学说及实施都受着各种不同的信念,成见及粗陋的和通俗的见解所左右,有事实根据的科学探讨,至今还没有开始。”[14]
二、种族文化理论形成的内在逻辑
(一) 异域文化空间的影响
考
(二) 多种语言文字及不同民族文本的影响
(三) 种族文化理论的客观依据
任何理论都不能超越理论所统摄的具体现象的客观背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最大客观背景就是存在游牧生活与农耕生活两种人类生活方式。游牧生活孕育了胡族文化,此文化主要以骑马射箭、粗犷尚武为特色。而农耕生活方式作为汉文化的母体,主要以尊崇儒家为主体的细致精神文化为特色。南北朝时期是两种文化交互作用的历史动荡时期,部分胡族领导被汉文化吸引,频频领兵南下,其精英集团有糅合两种文化的内在冲动与激情。而胡族进入农耕社会,必须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确立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汉化价值取向,因此历代胡族统治者把汉化作为他们重大攻坚课题。在此种大背景下,种族文化成为民族交融课题的核心要素。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上另一个主要现象是,佛教东传、魏晋玄学风靡,儒家思想面临挑战,三大思想文化潮流,相推相荡,互相影响,不断冲撞与交融。这两大生活方式及三大思想潮流,为种族文化观及系统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对此平台理解得益于他深厚的中学功底,据
(四)、种族文化理论实践的阶段演进
从1927年到1930年为第一阶段,此一时期主要研究成果以佛教经典翻译研究及佛教故事中土演变为主,以异域佛教文化走入中土及周边民族文化为研究主线。起以《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第一篇专题文章,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印度故事》。
从1931年—1934年为第二阶段,延续上个阶段佛教经典及佛教中国化研究,同时开启中土种族及本土道教的关注,以《李唐氏族之推测》、《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为代表,推进种族文化观的实践。
从1935年—1941年为第三阶段,继续推进第二阶段的研究,全面进入中古历史的研究,以《武则天与佛教》、《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代表,系统进入种族文化理论实践。
从1942年——1953年9月为第四阶段,继续推进第三阶段的研究,将种族文化理论的实践重点围绕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以《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的关系》、《崔浩与寇谦之》、《述东晋王导之功业》、《元白诗笺证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补充论文即《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论韩愈》、《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为代表。
从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大致看出
三、从种族文化要素信息分布看种族文化理论的内核
为了更深入理解种族文化理论的实践,今选取理论实践代表性文章及论著内容,将种族文化要素信息在中古政治文化史中的分布情况,列表于下:
篇 名 |
种族文化要素及关键人物 |
出 处 |
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 |
信仰:天师道;地域:滨海地域、宗族;政治:黄巾起义、西晋赵王伦废立、东晋孙恩之乱、北魏太武崇道、刘宋二凶弑逆、东晋南北朝信道之故 |
金明馆丛稿初编 |
述东晋王导之功业 |
政治:政权、阶级、人群、集团、民族;地域文化:洛阳、吴、蜀区域文化:历史积淀、宗族(文化士族、武力强宗)、联姻;关键人物:王导(笼络两种势力); |
金明馆丛稿初编 |
崔浩与寇谦之 |
地域宗族;信仰:天师道、佛教、儒家思想;文化互动:医学、天算、书法、学术文化、门阀观念;关键人物:寇谦之(格义嫁接三种文化)、崔浩儒家政治理想。 |
金明馆丛稿初编 |
支愍度学说考 |
佛教、本土文本;格义、合本,思想接触传播交融路径手段。 |
金明馆丛稿初编 |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的关系 |
氏族、信仰:天师道、名教;信仰与政治:清谈与个体命运;关键人物:陶渊明 |
金明馆丛稿初编 |
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 |
地域:山东;文化:胡族特点;种族:北魏镇戍屯兵营户后裔。关键人物:李勣 |
金明馆丛稿初编 |
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
氏族:李武韦杨;政治:婚姻政治集团、寒族、贵族;文化:生活习俗信仰。关键人物:武则天 |
金明馆丛稿初编 |
论韩愈 |
政治、信仰、文化、教育: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关键人物:韩愈 |
金明馆丛稿初编 |
四声三问 |
语言:五声与四声;印度佛教发音;地方发音。关键人物:萧子良、 |
金明馆丛稿初编 |
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 |
种族迁移:胡族入居河北;家族变化:李家地产散失。 关键人物:李栖筠 |
金明馆丛稿二编 |
武则天与佛教 |
佛教、政治、家族信仰。关键文本:西游记 |
金明馆丛稿二编 |
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
印度神话中国化、中国文本中形象。关键文本:西游记故事 |
金明馆丛稿二编 |
李唐氏族之推测 |
氏族、胡族血统、地域:陇西、赵郡。关键人物:李初古拔 |
金明馆丛稿二编 |
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 |
种族:突厥、汉族;政治:外交、战争。关键人物:唐太宗 |
寒柳堂集 |
韦庄秦妇吟校笺 |
文化:诗、史结合。战争与胡汉文化的合流。关键人物:韦庄 |
寒柳堂集 |
狐臭与胡臭 |
文化:生活习俗,身体特质。 |
寒柳堂集 |
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印度故事 |
文化:三国志人物、印度佛教神话故事。关键人物:三国志里曹冲、华佗。 |
寒柳堂集 |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区域政治制度,含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关键:学术世家人物。 |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教关系 |
佛教、道教、思想行为。关键人物:白居易 |
元白诗笺证稿 |
依据以上先生具体理论实践,将种族文化理论内核概括如下:
以佛教、道教、儒家经学三大思想文化为主脉,以中古政治及相关文化史为主轴,选取政治文化现象的各种要素纠结的若干关键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为切入点,围绕关键点的环境要素构成,寻求格局布置,在历史现象格局建构中,探究文化要素因子分合的内在理路,阐释华夏文明内在的及外来的文化因子的融合过程,揭示文明递变规律。
[1]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50 页。
[2]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1页。
[3]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16 、17 页。
[4] 陈寅恪:《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106页。
[5]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308 页。
[6]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9年,144页。
[7]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9年,141页。
[8] 《辞源》,商务印书馆,1998年,1393页。
[9]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9年,185页。
[10] 《辞源》,商务印书馆,1998年,1356页。参考其“文”的几种解释,钩联而成此解。
[1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9年,168页。
[12] 《辞源》,商务印书馆,1998年,1357页。
[13] 彭华:《陈寅恪种族文化观辨微》,《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4]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化出版社,1987年,2页。
[15]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6] 吴定宇:《学人魂陈寅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17]俞大维:《怀念陈寅恪先生》,《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8] 蒋天枢:《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序,三联书店,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