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唐文化产业化模式研究
曹印双1 季庆阳2
中文摘要:唐文化是提升陕西地域经济的重要资源,以法门寺为唐代佛教文化开发的龙头,以大雁塔景业园区为西安皇城恢复性开发及陕西古塔开发的龙头,以乾陵为唐代关中十八陵开发的龙头,以大唐西市为唐代商业文化开发的龙头,一体化推动唐代佛教、儒家思想、政治文化及商业文明的开发,进而全面提升陕西唐文化产业化水平。
关键词:唐文化 产业化 法门寺 大雁塔 乾陵
大唐西市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2007年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立项号:07C006)
一、文化产业化的灵魂——以人为本
“文化”一词中,“文”,“错画也,象交文。”[1]文本是描述人勾画的图像,后引申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即文字,而“文”中有保持规范、持久且大家都遵循的如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内涵美善等道德评判依据[2]。“化”,“教行也”[3]。 “文化”连用,“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意识形态。”[4]产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术语。狭义地讲,产业化是指充分将各种资源系统地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走向市场化,进而实现资源当代利益最大化。历史文化产业化,包含着精神变物质和物质变精神的转化过程,尤其要注重产业化后的精神指向。一个真正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文化产业化才是我们开发的方向,而服务人民大众的关键就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文化产业化的灵魂。这样才能赢得人心,实现精神消费市场最大化,推动全社会主体的进步。唐文化资源是陕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本文在陕西四个唐文化龙头产业化项目的模式初步研究基础上,提出陕西唐文化一体化开发的初步构想。
二、陕西唐文化产业化龙头项目分析
(一)、法门寺文化产业化模式
佛教文化是一种信仰文化,佛教的产业化本质是经营佛人心中的信仰。新文化运动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日趋边缘化,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文化趋近断绝,而改革开放后,毛泽东又逐渐退出神坛,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中国出现了信仰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信仰开始回归,1987年法门寺出土佛指舍利,佛教信仰开始复兴,一批虔诚的佛教信徒入住法门寺,他们在澄观、净一等大师的领导下精进教相事相,树立了良好的道风,并扩充寺域,弘建寺观,法门塔,大雄宝殿、回廊、钟楼、鼓楼、藏经阁、禅堂、方丈楼、祖堂、斋堂、千佛阁、玉佛殿、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全面建设起来,大大推动了法门寺佛教信仰推广工作,使法门寺逐渐成为成为佛教圣地。目前入住僧侣已经达到170多人,这样一个庞大的优秀的宣教队伍,已经将法门寺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佛教信仰重镇。人心中的佛心从周边地区、周边省份、周边国家、世界各地汇集而来,尤其是法门寺佛指舍利于1994年、2002年、2004年分别到泰国、台湾、香港巡展,这更加增进了远方佛教信徒的信心,也促使他们产生了在有生之年到法门寺朝拜的愿望。伴随民众信心的恢复,法门寺及周边的经济也随之而兴盛起来。
依托法门寺的佛教信仰背景,政府及相关部门推进了法门寺博物馆建设,全面展现特色法门寺佛教器物文化,目前展厅面积已经达到3000平米。多年来在韩金科馆长的主持下,围绕佛教及博物馆珍宝,积极推动佛教及相关器物的基础性研究,强化了世俗层面对佛教及相关文化的理解。“法门寺以旅游促进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提高法门寺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法门寺在处理旅游与学术的关系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值得各地旅游和文物单位重视。”[5]。正如西北大学方光华教授概括的,法门寺产业化创意,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打造“法门学”。[6]在法门学中,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推动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产业化标志。
佛教文化的核心精神是慈航普度精神,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来理解就是为人民服务精神。法门寺佛骨现象本质,诚如杨维中先生说的:“法门寺佛骨现象的根源在于佛教信仰的民俗化、中国化、帝王化。”[7]这说明佛教附带的另一层历史糟粕——帝王化需要剔除。另外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它也符合费尔巴哈说的:“宗教的整个本质表现并集中在献祭之中,献祭的根源便是依赖感——恐惧怀疑,对后果的无把握,对未来的不可知,对所犯罪行良心上的咎责。而献祭的结果目的则是自我感——自信满意,对后果的把握自由幸福。去献祭时是自然的奴仆,但献祭回来时,则是自然的主人。”[8]中国民间佛教多被扭曲,尤其是献祭环节与中国传统鬼神信仰衔接,使多数信靠民众走向迷信化,这是有违佛教的无神论精神的。我们知道先哲理解历史的基本观念有些差异,如:孔子以中庸思想理解人生历史;马克思以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事物;康德承认人类有一种非社会的社会性[9] 即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以此来洞察社会的演进轨迹等等,而佛教理解历史其实是消解矛盾的两极与对立,强调生命万物平等,追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如来”的人生境界。佛学理论都是很理性的,而民众却把他简单化,盲目迷信化。因此唐代佛教文化遗存产业化还有一重祛除迷信的时代任务。寺院是佛教生存栖息地,是宣道布道的会场。挖掘历史人物的承载,透过器物遗存展示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围绕这样的理念进行长久的文化开发事业。
可以说佛指舍利是法门寺产业化大众化的基石,佛教僧侣理性信仰是法门寺产业化的核心,仿古建筑规模化是法门寺产业化的重要内容。而博物馆建设是法门寺进一步产业化、大众化的依托,而“法门学”则是法门寺产业化与祛昧化的动力源泉。
(二)、大雁塔景业园区产业化模式
大雁塔坐落于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内,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纪念亡母文德皇后以报答养育之恩而修建,主持修建者是玄奘。当代,伴随佛教信仰的复兴,慈恩寺也倍受政府与民间关注。1989年文物部门加固了大雁塔;1993年,为祭奠玄奘法师,修建玄奘院。到1998年玄奘院竣工,共修建了仿唐建筑5000平方米。近年来伴随西安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以大雁塔为城市文化坐标,铺展了大雁塔景业园区的宏大叙事,规划修建系列项目:雁塔南、北广场,在西苑修陕西民俗大观园,寺院以东规划为陕西戏曲大观园,原来的春晓园定位为陕西文学艺术大观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定位为丝绸之路雕塑园,大唐不夜城定位为中国第一个文化MALL。尤其大雁塔北广场建设,成为西安、西部、乃至中国的引人注目的项目。北广场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墙,东到广场东路,西到广场西路,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64米,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整个广场由水景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平台”等景观。大雁塔北广场的主要标志性建筑:亚洲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广场内有2个百米长的群雕,8组大型人物雕塑,40块地景浮雕;北围墙浮雕分为秦川放牧、万国朝宗、唐蕃和亲、丝路骆驼四部分;四座石质牌坊;两个万佛灯塔;八个大唐文化柱;大唐盛世书卷铜雕。还有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和最大的水景广场新纪录,水面面积达2万平方米;拥有全世界最豪华的绿化无接触式卫生间,保持最清洁、世界上坐凳最多、世界最长的光带、世界首家直引水、规模最大的音响组合等多项纪录。
2004年,政府及相关部门继续延伸发展大雁塔景业园区,在段先念主持下,全面开工建设大唐芙蓉园,打造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文化主题公园。园中开发十二处景观:曲江流饮、银桥飞瀑、桃花坞、茱萸台、川上人家、荷岗观鱼、柳岸春晓、水上码头、迎宾水景、蒹瑕亭等。十二主题包括:以杏园为载体,通过雁塔题名、杏园观宴、进士探花等历史典故和大量文献、实物及雕塑壁画,展示唐代科举文化,以仕女馆和望春阁展示唐代女性文化。诗歌文化方面,芙蓉园不仅在建筑园林意境中表现唐诗,在楹联、题额、碑刻上表现唐诗,而且还塑造了诗魂、诗峡、丽人行三组浮雕。还以陆羽茶社为载体,用茶道艺术表演来展示中国茶文化。以御宴宫、芳林苑为载体展示饮食习俗与文化。还通过节日庆典和巡游活动,将隐性的文化素材整合起来。这样大雁塔与大唐芙蓉园融为一体,成为展示盛唐文明新旧标识。
大雁塔北广场经济模式是通过免费雁塔大型喷泉景观吸引民众,带来巨大人群,进而推动广场周边商圈的发展,尤其是推动了周边地产的发展。后续的大唐芙蓉园开发权威性卖点,用“一半是科技,一半是艺术”手段,展示传统又展现当代科技,整合古今文化资源,实现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对接。大雁塔景业园区深度开发的精神卖点有两个:一是玄奘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一是唐高宗为代表儒家文化。玄奘是经历千辛万苦到印度取经的人,他是沟通中印文化的桥梁,在今天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他身上的冒险、坚毅、忠诚、坚定的信仰、博学等品质是可以深深影响国人,尤其他主持翻译的佛教原典即使到今天也依然是真正理性佛教信仰的依据。唐高宗修慈恩寺则是体现唐代孝观念的具体标志,而孝道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今天中国文化中孝道也是奇缺且有待恢复的一个重要民族文化支撑的卖点。慈恩寺与大雁塔实际是儒家思想与佛教文化融合的典范。透过两个人物及其双方结合的大慈恩寺与大雁塔,将他们背后优秀的精神文化宏扬出来,能象西方近代文艺复兴一样影响国人,起到重塑典范精神家园的效果,使它再次成为影响华夏未来千年的文化区域中心之一。这是深度开发的命脉所在。
大雁塔景业园区开发,是以大雁塔为景区核心坐标,在推动慈恩寺周边重要文化项目基础上,推动曲江新区与雁塔周边一体化开发,尤其是大唐芙蓉园的建设,大大推动了古城恢复性开发的进程,带动地产经济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西安城市的发展。
(三)、乾陵产业化模式
乾陵博物馆是中国陵墓博物馆。位于陕西省乾县乾陵东南方的永泰公主墓处,1978年建立。乾陵是唐朝皇帝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当初地面建筑 378间,东南有17座子孙儿女王公大臣陪葬墓。现在陵园内尚存 124件精美的大型石刻群,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1对、翼马和朱雀各1对、石马5对、戴冠着袍持剑中郎石人像10对,并有两通高达 7米以上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或友好国家特使石刻像61尊。内城四门各有石狮 1对。1960年以来,先后出土三彩物俑、器皿、金银饰品、彩绘陶器等珍贵文物4300多件,一百多幅绚丽多彩的墓室壁画和1500平方米石椁线刻画。今天乾陵已经成为展示盛唐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遗迹。
乾陵的发展,很重要的得益于它对基础性研究的推动。二十世纪以来掀起武则天研究的高潮,自陈寅恪以下,从汪篯、林雨堂、郭沫若到熊德基、雷家骥、胡戟、赵文润、王双怀,从菲茨德、崔瑞德到原百代、气贺泽保规,二十多部武则天传记和约五百篇专论,形成武则天研究热现象。樊英峰馆长顺应时代发展,积极与赵文润教授合作推动武则天学会的发展。武则天学会已经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十届,汇集论文五百多篇。出版论文集近十部。专题研究不断深入,使乾陵文化研究不断突破。最近两年在樊英峰的力主下,乾陵博物馆主办《乾陵文化研究》专业性学术刊物,并聘请对武则天有资深研究的陕西师范大学王双怀教授为特约编辑。每年出版一期,刊物从弘扬乾陵文化的角度出发,旨在促进学术研究,为研究人员搭建交流成果的平台。这在陕西文化产业界是个很重要的有深远积极意义的举措。历史是死的,让它复活才具有时代的意义,而复活的关键就是基础性研究。这在接触乾陵博物馆副总经理梁贵林时也是有同样的价值认同。乾陵博物馆的开发抓到了问题的关键。
为加快旅游业发展,乾陵博物馆还争取到国家旅游基础设施国债建设资金,这为乾陵古建筑的恢复性开发提了供资金保障。建筑是人们的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综合反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建筑典范。帝王陵的营建是封建国家一项重要的建筑工程,仅次于都城的营建,比一般的行宫要宏大得多。帝王陵也反映了某一时代封建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是体现某一时代文化的重要标志物。献殿用以祭拜祖先;下宫用以陈设先祖衣冠用物,阙楼用以庄严气氛,寺院用以超度陵主,角楼用以了望,城墙用以保护陵区,碑亭用以保护碑志,还有其它建筑是用作守陵人的生活食宿乾陵六十一蕃王像原先也在房舍中保存,用以烘托帝陵气氛。恢复部分建筑,例如献殿、阙楼、下宫或狄仁杰祠堂等,既可以完善作为“帝陵冠冕,不二于世”的乾陵原有风貌,使人们看到完整的帝陵风貌,重新感受盛唐辉煌和武周雄风,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同时也作为现代建筑部分,用以进行陈列和学术交流,一举两得。另外,在文化项目开发上还有如下大手笔运作:《唐诗碑林园》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初步计划在梁山主峰东南、东乳峰以北的广大范围,建起碑石书法苑。在唐诗三百首基础上,精选能充分反映唐人精神世界的百首以上唐诗,并请海内外名家书丹,艺术地布立于苑区之内,不破坏陵区的自然风貌和遗址原状。乾陵皇家园林工程计划绿化面积10300亩,从2003年起分十年实施。陕西乾陵博物馆与陕西维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乾陵立体互动数字影院,该项目是用于乾陵文物的一套虚拟现实数字工程,采用三维虚拟现实图形技术、三维数字电影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的综合数字化系统对唐代乾陵的地理地貌、建筑、石刻、环境背景、历史背景、文物遗存、文化内涵、谒陵礼仪、地宫预想方案等物质及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复原与研究,并将成果在大遗址保护、陵寝文物考古研究、旅游资源推广宣传、数字化博物馆研究、唐陵文化研究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推广与应用,这将加快乾陵文化、旅游产业的数字化、科技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乾陵博物馆还与陕西服装艺术学院联合推出唐代系列服装,唐代服饰工艺装饰花卉图案,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改变了以往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实现花团锦簇,争妍斗盛的艺术图案。投资拍摄电视连续剧《无字碑歌》,这部号称“目前中国投资最大的电视剧”因该剧导演陈燕民提出的“正史、正人、正言、正传”而颇受瞩目。斯琴高娃、张铁林等演技派明星的倾力加盟更令人对它翘首以盼。《无字碑歌》正是沿着武则天一生的轨迹,本着"重史实、求客观、挖新意、找好看"的创作原则,在她的心路历程中对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力求奉献给观众一个真实、客观、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
乾陵的发展模式是依托自身的文物优势,积极推动基础研究,扶植武则天学会的发展,与学术界建立了深远而长久的联系,这为乾陵文化的宣传打下了雄厚的资料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乾陵进行恢复性开发,及都多角度与专业公司院校传媒进行建设性开发,将文化产业逐步做大做实。
(四)、大唐西市产业化模式
唐长安城占地84.1平方公里,其规模为现存西安城的九倍,总人口过百万,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帝都。自隋始到唐开国之初,东市和西市逐渐发展成为长安城两大著名的商业中心。东市位于现西安交通大学一带,在当时主要是国内市场。西市位于今天西安市劳动南路和东桃园村之间,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市场和时尚娱乐中心。“买东西”一词即来源于此。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胡戟教授曾评说:唐贞观以来,“西市”繁华盛极一时,成为聚钱之所。唐代诗仙李白诗云:“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诗中的“金市”就是指大唐西市。自2001年初,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恢复重建唐西市遗址,掀起了西市开发的序幕。2005年,西安市政府提出“皇城复兴”计划,大唐西市项目被明确确定为西安市“皇城复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大唐西市项目被列为陕西省和西安市“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
西市的开发,依托盛唐长安城“西市”遗址,建设在形态上秉承“一馆七坊,空中景区,三面围合,背高面低,大唐西市,九宫格局”的设计理念,大力挖掘唐时市井文化和兼容并包的盛世胸怀,再现唐长安城国际贸易中心的神采和万商云集购物天堂的景象。建大唐西市,一方面要把大唐的“盛”字性格体现出来。世界各国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最重要的是民族特色。现在许多城市建设,向着趋同化的方向发展,丧失了自己的很多性格。另一方面,要做出大唐的商业市井特色,突出低密度、两三层的、街道很窄的商业步行街,还原唐代长安的市民生活。大唐西市将是大型的现代建筑和众多的仿唐街区互相组合的、中西合璧的新型商旅文化体验城区。西市分两期开发,一期主要开发九宫格局文化和商业板块,占地约180亩,以大唐西市历史博物馆和丝绸之路文化风情街区为特色,是盛唐商业文化和丝路文化相交融的文化大观园。其九宫格局具体业态和功能为:第一格—文苑大观设有大唐西市影视传媒基地、国际影城、全唐宴和唐代服饰展示厅等;地下一层为国际品牌大型超市。 第二格——金市广场九宫格的中央入口,设有阙楼、喷泉、浮雕及市民休闲广场,也是大型活动的中心区。第四格—文博天地设有西市遗址展示厅、大唐西市博物馆和国际旅游纪念品交流展示厅。第五格———大唐金阁主建筑是仿古超五星宾馆,群楼为演艺中心和唐代茶苑。主楼设计华美大气,雄居中央,是大唐西市的标志性建筑。群楼古典雅致,是西安又一新颖高雅的时尚娱乐中心。 第七、八格———市井商业通过鳞次栉比的仿唐市井商业街区的形式,以古玩艺术品的展览、鉴定、修复、拍卖、交易、典当等商业和商务活动为特色,集中体现盛唐商业文化和市井文化,是集藏宝、鉴定、淘宝、亮宝为一体的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国际古玩艺术品交流中心。第三、六、九格———文化大Mall北半部为丝绸之路风情街区,其中有日本曲、新罗坊、唐市街、胡姬酒肆、敦煌窑、突厥营等。南半部是现代与古典相交融的Shoppingmall。建筑形态上以立面的唐风特色和屋顶的现代通透设计相互衔接,既有古典风韵,又具现代气息。内部底层是山水园林式的仿古街廊,店铺多以文房四宝和休闲娱乐业为主。上部经营中高端中外名品和特色饮食,其中间或有华夏民间艺术展览和表演。三层通道开辟三秦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长廊。此外,西区的住宅板块,占地约120亩,北侧为回迁楼和古韵住宅区。南侧延伸了九宫格局的丝绸之路文化街区,从西域天竺街、波斯邸到罗马广场,演绎出一道独具异域风情的亮丽风景。
西市以上开发项目中有两个大卖点,一是中国最大的古玩交易中心,一是丝绸之路风情体验街区。丝绸之路文化主题贯穿始终。丝绸之路是横跨东亚,纵横千年的历史大事件。唐皇朝的兴盛决定了西市是当时丝绸之路的中心。因此把东瀛的女孩子、穿着木屐、和服、挽着高高头发,啪嗒啪嗒走过街道的民族风情,把印度的歌舞伎沿街唱歌跳舞的风情,把骆驼身上的乐者弹奏演绎的风情演绎的淋漓尽致,把购物变成一个真正的体验,这是西市的一大卖点。西安国际古玩城是西市的另一个卖点,古玩城位于大唐西市项目一期九宫格西北两坊,总建筑面积超5.5万平方米,集文物商店、艺术画廊、拍卖行、鉴定评估中心、典当行、跳蚤市场于一体,具备了展示、交易、拍卖、鉴定、修复与保护等多种功能,形成一个复合共生的市场经营环境,可为古玩艺术经营者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古玩艺术品展示空间,亦可为西安和全国的文物和古玩艺术品提供最好的复原和维护保护服务。
西市项目文化策划含量从一开始就吸收了其他项目的优点,项目初动,已经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尤其是几个意义深远的策划:其一,重走沙漠丝绸之路,直达地中海沿岸;其二是迎文城公主回长安、重走雪域丝绸之路,不但击活了西安藏传佛教圣地广宁寺的旅游,也将西市丝绸之路的主题传播掀起一个高潮;其三,也是正在策划策划海上丝绸之路。围绕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日本遣隋使1400周年,在大唐西市举行纪念活动,使其成为中日友好的新亮点。海上丝绸之路里程碑纪念将推动日本客人来华的旅游的规模。目前正在酝酿草原丝绸之路。打通这四条商路,对西市的灵魂寻找是有奠基性意义的。也将开启重塑西市在未来西部商业的重镇地位。围绕活动进行的学术活动也在不断推进,已经联合国内一流唐史学者推动出版大唐西市丛书,现在正陆续出版。
西市开发模式紧扣西市千年前的“金市”卖点,推出适合特色古玩商业经营市场及并以古建筑群赋予丰富内涵推动旅游观光。在文化策划方面是最具特色宣传价值,并可以达到文化与商业的有效结合。
三、陕西唐文化一体化产业开发战略构想
我们的市场经济是政治为核心的市场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政治优势,才能对产业进行最有效的开发。尤其是整合产业资源方面,它可以消除各自为政局面,这样就可以限定一轰而上的非理性的发展模式。但过去我们这个优势相对发挥不够,比如一家搞民俗文化展示,大家都来搞民俗文化,一家搞唐诗大家都搞唐诗,一家收集墓志文物大家都来收集,本地区本省内部的竞争使许多优质资源劣质化。你我都搞大而全,彼此就互相仿效,每处景点渐失去特色,卖点就分散化,一家损失,大家损失。明确各景区宣扬的主题精神,不迷失自我方向,进而进行深度开发。这需要充分地发挥政治一统的宏观调控优势。所谓经济发展,政治挂帅,在陕西文化产业开发领域还是非常必要的。
在政治挂帅基础上,充分利用地产园林开发商的整合开发能力,搞好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要充分调动陕西人文大省资源优势,进行深度文化开发。从目前看,除了法门寺佛教研究及乾陵武则天研究一直保持着长久的有力度的基础性研究外,其他景点在这方面是欠缺的,有必要组建各种研究会,推动基础性研究向深度广度发展。基础性研究本来是投入成本小,见效大的智力投资,但因目前开发部门可能限于领域经验而重视不够,以致可开发的丰富文化典故远没有展现出来。
在政治挂帅,基础研究推进前提下,大力调整陕西唐文化产业格局,尤其是定位产业龙头推动相关文化开发:其一,以法门寺为龙头推动佛教文化产业开发;其二,以大雁塔为基地推动皇城恢复性开发,进一步开发儒家与佛教交融文化,并带动陕西三百座古塔及寺院化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区域性古塔网络旅游将伴随大雁塔景区的龙头发展逐步发展起来,为广大城乡民众带来前所未有的福泽,推动陕西人文旅游产业发展。其三,以乾陵为龙头,将关中十八陵进行一体化开发。其四,以大唐西市为龙头开发盛唐商业文化精神,推动陕西古玩市场经济,提升西安的国际大都市形象,推动西安的全面发展。
在龙头产业带动发展中,还应主义推动文化软件建设,比如推动文化会展经济,合并优势资源,追求特色经济,将国宝分类特色保存,并定期循环推动展示,从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推动陕西文物展会经济的发展。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资源加入到文化创新大军中来。积极扶持民间文化开发单位和个人,真正实现政府与民间的一体化开发相结合。早日结束省内许多高校人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此外,媒体时代充分利用媒体进行文化开发是极其重要的。进行文化宣导,必须整合陕西传媒,并注意适当嫁接国内外一流媒体。如仿效百家讲坛栏目开发唐文化大讲坛,好好宣传汉唐文明,推出一批唐文化发言人及形象大使。报刊媒体影视设专栏,大篇幅、持久地进行宣传,在地方引起各阶层重视,形成陕西全民性的宣传汉唐优秀文化的局面。这样就会有一批唐文化的研究会,一批唐文化影视剧本,一批唐文化纪念物等等。真正做到让人了解陕西就首先了解到汉唐文明,征服当时世界的古代文明,以这样的同心同德文化产业开发的方式会赢得其他区域的人心,为华夏恢复盛唐精神做好铺垫,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做好精神普及工作,形成大国国民大国心态,才是文化开发真正成功的标志。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9年,185页。
[2] 《辞源》,商务印书馆,1998年,1356页。参考其“文”的几种解释,钩联而成此解。
[3]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9年,168页。
[4] 《辞源》,商务印书馆,1998年,1357页。
[5]文博:《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佛学研究》1998,439页。
[6] 方光华:《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润物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50页。
[7]杨维中:《法门寺佛骨崇拜析》,《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8]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第31页。
[9]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第1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