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孔子学会  >  隋太子杨勇在开皇军政格局中地位演变

隋太子杨勇在开皇军政格局中地位演变

2015-03-29

             隋太子杨勇在开皇军政格局中地位演变

                        

                      曹印双

开皇二十年(600年),隋太子杨勇被废为庶人。史载他是因“性识庸暗,仁孝无闻,昵近小人,委任奸佞[]被废,但此种理由不成立[]。近年,有关杨勇被废理由还有如下观点:杨坚猜忌,独孤干政,杨广谋划,杨素推动,地域集团竞争,兄弟资历差异,父母门阀观念,伦理道德因素,居士党案等。[]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认为还存在杨勇、高颎与杨广、杨素的发展和脱离关中本位政策的路线之争[]。笔者拟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杨勇放到开皇军政格局中,兼以杨广为参照,考察其地位演变,揭示其悲剧命运的来龙去脉。

  1. 杨勇在开皇初年军政格局中的地位

    杨勇,作为隋文帝杨坚长子,他最初的才学、性情、人品、识见、政治韬略是被父亲认可的,这有史料为证:其一、“勇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其二、“上以山东民多流冗,遣使按检,又欲徙民北实边塞。勇上书谏曰:‘窃以导俗当渐,非可顿革,恋土怀旧,民之本情,波迸流离,盖不获已。有齐之末,主暗时昏,周平东夏,继以威虐,民不堪命,致有逃亡,非厌家乡,愿为羁旅。加以去年三方逆乱,赖陛下仁圣,区宇肃清,锋刃虽屏,疮痍未复。若假以数岁,沐浴皇风,逃窜之徒,自然归本。虽北夷猖獗,尝犯边烽,今城镇峻峙,所在严固,何待迁配,以致劳扰。臣以庸虚,谬当储贰,寸诚管见,辄以尘闻。’上览而嘉之,遂寝其事。是后时政不便,多所损益,上每纳之。”[]

    他早期的历职也可圈可点,北周大象二年五月被立为世子,拜大将军、左司卫。同年九月被任命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总领北齐旧地。回长安后,进位上柱国、大司马,领内史御正,并统领宫禁防卫。开皇元年,被册封为太子,参与军国大政决策。开皇二年十月屯兵咸阳以备胡族入侵。开皇六年闰八月出镇洛阳。可见,他有一定的中央与地方军政经验,应该是一位可造之才。

按年龄资历而言,杨勇比杨广是略有优势的。开皇元年,杨勇被册封为太子,杨广被封为晋王。而当时杨广才十三岁,杨勇要比杨广大几岁,究竟大几岁呢?他们的母亲独孤伽罗(皇后)十四岁嫁给杨坚,婚后第三年生长女杨丽华,杨丽华比杨广大八岁,而杨勇的弟弟杨广、杨俊、杨秀、杨谅等分别出生于569年、571年、573年、575年,均相差两岁。608年,兰陵公主与丈夫柳述去世,时年公主三十二岁,推知她应生于577年。有两位公主生年不详,一位是嫁给北周大将宇文庆之子宇文礼静的广平公主,一位是嫁给李弼之孙、李纶(535-574)长子李长雅的襄国公主。根据杨坚夫妇生育周期推测:杨勇应出生于563年,或565年,或567年。大象二年他被立为世子,一般立世子年龄不会超过十五岁,杨勇应比杨广大二到四岁。到开皇六年,杨勇出镇洛阳应是二十一或二十三岁,杨广回京任雍州牧应是十九岁。

开皇初期杨勇军政格局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呢?开皇元年,隋文帝为稳定朝局,调整领导班子如下:在中央,杨勇为太子,高熲为尚书左仆射,赵煚为尚书右仆射,虞庆则为内史监,李德林为内史令,苏威为纳言兼吏部尚书,韦世康为礼部尚书,元晖为都官尚书(后改为刑部尚书),元岩为兵部尚书,长孙毗为工部尚书,杨尚希为度支尚书(后改为户部尚书),十二月韦世康接任苏威为吏部尚书。任命弟弟杨爽为雍州牧,杨惠为左卫大将军,伊娄彦恭为左武候大将军。李穆为太师,窦炽为太傅,于翼为太尉,田仁恭为太子太师,柳敏为太子太保,公孙恕为太子少傅,苏威为太子少保。杨坚又封弟弟杨瓒为滕王、杨爽为卫王,封皇子杨广为晋王、杨俊为秦王、杨秀为越王(开皇元年九月为益州总管,改封蜀王)、杨谅为汉王,封族弟子杨智积为蔡王、杨静为道王。族弟杨雄为广平王、杨弘为河间王。在地方,元孝矩镇守洛阳,元景山为安州总管、贺若弼为楚州总管、韩擒虎为庐州总管、窦毅为定州总管、尔朱敞为金州总管、元袞为廓州总管、卫玄为淮州总管,窦荣定为右武候大将军,元谐为讨吐谷浑元帅,长孙览、元景山为伐陈元帅。开皇二年(582)正月,杨广任河北道行台尚书省尚书令,以高颎好友灵州刺史王韶为行台右仆射、鸿胪卿赵郡李雄为兵部尚书,左武卫将军李徹总晋王府军事;蜀王秀为西南道行台尚书省尚书令,以高颎好友元岩为总管府长史辅佐之;秦王俊为河南道行台尚书省尚书令。

以上有关人物与太子杨勇关系如下:

其一、原杨坚相国府团队成员,包括高颎、虞庆则、李德林,他们分别为原相国府司马、司录、内郎。他们与杨勇一起在杨坚手下共事而相熟。

其二、元氏家族及宇文护旧有力量。杨勇太子妃为元孝矩之女,他与元氏家族的政治联姻,增加了他的政治支持力量。元岩、元晖、元谐、元袞、元景山是元魏皇族代表。同时,元晖、元岩都曾是宇文护旧部。宇文护的力量影响着北周浮沉,包括周武帝弟弟宇文宪这样能臣,也是出自宇文护团队的。宇文宪是北周后期唯一能制约杨坚的人选,如果不是周宣帝嫉贤妒能害死宇文宪,杨坚也不可能有机会篡周。宇文护的力量北周后期被打压,杨坚借势复兴了这股力量。元晖、元岩也是这方面的代表,太子接近他们也意味着接近了宇文护旧有势力。

其三、辅佐杨勇的太子三师。太子三师中,田仁恭负责教文,孙恕负责教武,柳敏、苏威负责安全,他们共同辅佐太子杨勇。其中苏威是高颎推荐的人选,这样杨勇与重臣高颎之间就多了一道密切的纽带。杨勇也可凭此与河北道行台的王韶、西南道行台的元岩建立联系通道,进而熟悉河北道与河南道情况。

其四、杨勇的叔叔及兄弟们。在家族中,杨勇曾以侄子身份劝说滕王瓒反周,也曾与姑父窦荣定一起镇守洛阳,以大司马身份与杨雄一起稳定过京城,又与卫王爽一起长大。在兄弟中,杨勇因年龄优势,尤其在蜀王秀、秦王俊、汉王谅心中,始终是有权威性的大哥。

其五、与当时的大家族联系。以韦世康(周文帝的女婿)为代表的京兆韦氏,以李穆为代表的陇西李氏,以于翼为代表的于氏,以苏威为代表的苏氏,以柳敏为代表的河东柳氏,以窦炽、窦荣为代表的窦氏,以长孙毗为代表的洛阳长孙氏,以杨尚希为代表的弘农杨氏,以虞庆则为代表的北方豪强,以伊娄彦恭为代表的武川系酋族。杨坚启用这些关陇集团家族力量过程中,杨勇以太子身份参与国政,自然在京城比杨广有更多的机会与这些家族代表人物共事相熟。

杨坚又有意强化杨勇的地位,“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⑦]形成了杨勇第二权力中枢的态势,出现了百官朝勇现象,“其后经冬至,百官朝勇,勇张乐受贺。高祖知之,问朝臣曰:‘近闻至节,内外百官,相率朝东宫,是何礼也?’”[⑧]杨坚对杨勇做法不满意,实际上正是因为杨勇的做法对杨坚权威构成了一定挑战。皇权专制时代,维护皇权的前提是只能有一个领导核心,一旦出现两个核心,就会出现权斗,即使是父子、兄弟关系也难免。由于杨坚初期的放任,到开皇六年太子杨勇依托父亲的专制皇权,已接近第二权力中心地位,这又引发了杨坚对太子的不满,杨勇也就处在被父亲削权与自身固权的内政冲突之中。

二、杨勇在反击突厥军事格局中的地位

开皇初年,隋朝边疆主要受三方力量骚扰:南方陈朝、北方突厥、西部吐谷浑。开皇元年九月,来自北方突厥压力增大。嫁给突厥沙钵略可汗的北周宇文招之女——千金公主,在父亲被杨坚诛杀后,发誓为父报仇。她请求沙钵略可汗派兵南下,迫使杨坚防御反击突厥。这就出现了《资治通鉴》开皇二年至开皇四年记载的隋朝与突厥之间的拉锯战:

开皇二年四月隋将韩僧寿破突厥于鸡头山(今甘肃平凉县西),李充破突厥于河北山。

五月高宝宁引突厥军寇隋平州(治所卢龙,今河北东北部),突厥五可汗联军四十万入长城。

六月隋上柱国李光败突厥于马邑(今朔县)。突厥寇兰州,凉州总管贺娄子干败之于可洛峐(今甘肃武威东南)。

十月隋太子勇屯兵咸阳以备胡(突厥、吐谷浑)。

十二月虞庆则屯弘化(今甘肃庆阳),达溪长儒战周盘,冯昱屯乙弗泊(今青海乐都西),叱列长叉守临洮,李崇屯幽州,皆为突厥所败。突厥自木硖、石门(今宁夏固原西南和西北)两道入寇,武威、天水、金城、延安,六畜皆尽。杨坚采纳长孙晟建议,以离间计瓦解突厥各部。

开皇三年二月,突厥又寇边。四月吐谷浑寇临洮,洮州刺史皮子信战死,汶州总管梁远击走之。

四月,文帝下诏与突厥全面开战。命卫王杨爽为元帅,分八道反击突厥。李充、李崇率兵五千大破突厥军于白道(呼和浩特至武川的交通线)。阴寿破高宝宁于黄龙(今辽宁朝阳)。

五月,李晃破突厥于摩那度口(今新疆乌鲁木齐附近)。窦荣定出凉州击败突厥阿波可汗。窦荣定武用史万岁、文用长孙晟,突厥诸可汗纷纷投隋,战局由隋方主导。

六月,梁远破吐谷浑于尔汗山。幽州总管李崇战死,周摇任幽州总管。

八月,尚书左仆射高颎出宁州道,内史监虞庆则出原州道,倾力反击突厥。

开皇四年年二月,贺娄子干破吐谷浑。七月,沙钵略可汗上表臣服。[]

上述征战突厥进程中,杨坚启用的将领有:韩僧寿、李充、李光、贺娄子干、虞庆则、达溪长儒、冯昱、叱列长叉、乙弗寔、杨爽、长孙晟、李崇、阴寿、豆卢勣、周摇、高颎等等。北定突厥后,还作了如下人事布局:杨尚希为兵部尚书,叱李长叉为信州总管,贺娄子干为榆关总管(不久调任云州总管),冯昱为汾州总管,吕仲良为延州总管,乙弗寔为冀州总管,豆卢勣为夏州总管。

这些将领背景大致如下:其一、杨坚家族成员,如杨爽及杨勇。其二、杨坚多年亲信,如高颎、虞庆则、周摇。高颎、虞庆则属原杨坚相府班底。周摇则随杨坚平北齐,也深得独孤皇后赞许。其三、坚定抗击平叛的干将,如随韦孝宽平定尉迟迥的韩僧寿(韩擒虎弟弟)、贺娄子干、李崇、阴寿(曾任监军);平定王谦的如达溪长儒、豆卢勣、叱李长叉,他们还均出身武川系;冯昱则是从王谊、李威讨叛蛮的得力干将。其四、与杨氏捆绑在一起反北周的陇西成纪李氏家族代表,如李崇、李充、李光等。

杨勇在抗击突厥、吐谷浑进程中负责镇守咸阳。咸阳是护卫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处于京城与前线的中间调度区域。杨坚有意派杨勇熟悉军队,让他锻炼能力,为他物色人选、培植力量提供了机会。同时,杨勇所处位置也应为前线后勤给养提供支持。初唐李建成部任瓌给李世民部供应粮草[]可资参照。隋文帝掌控前方战局,除了安排亲信将领之外,也通过后方粮草供应达成目标。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杨勇负责后勤供应,但根据杨坚最信任的弟弟杨爽和长子杨勇所负职责,杨爽负责前线统军,也可推知杨勇负责后勤供应。杨勇的这层身份,也应加强了他与前线将领的联系,进一步提升了他第二权力中心的地位,这大概也是促使百官朝贺东宫的又一砝码吧。

三、杨勇在不满杨坚的反对派中的地位

在开皇初年内政与边功的的军政布局中,自认为应该有一席之地或者应该有更高位置的军政官员,却未能如愿以偿,一部分人为此心怀不满,他们大致情况如下:

其一是以梁士彦、刘昉、宇文忻为代表的先朝大臣,曾支持杨坚改朝换代,他们在新朝军政布局中失意,心理落差很大。

其二是以王谊、元谐为代表的,他们是周武帝时期的重臣,历职新朝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地位。他们与梁士彦等都是重点反对高颎、苏威、虞庆则、杨雄。隋初所谓 “四贵”论调,也可能出自这批反对派的谣诼攻击。

其三是杨瓒,他是周武帝的妹夫,又是杨坚的同母弟,但他与哥哥、嫂子关系不太好,受妻子宇文氏影响,内心也有不满。

其四是以卢贲为代表,自身有功,也深得杨坚信任,又是太子左庶子,但他不满高颎、苏威这些后起之秀位高己上。“贲因讽昉及上柱国元谐、李询、华州刺史张宾等,谋黜颎、威,五人相与辅政。”[11]阴谋泄露后,他被除名为民。

到开皇五年,太子杨勇不但能参与军国大政,而且朝廷重臣又多在东宫兼职,太子东宫俨然成为第二权力中心。杨勇冬至集朝臣齐贺东宫,引起杨坚不满[12],显示了父子的矛盾。虽然杨勇未必有取代父亲的意思,但却容易被不满势力利用。刘昉等人有意无意地将太子拉入了反对杨坚、高颎的阵营,以致营造了试图政变的氛围。开皇六年三月,洛阳人高德居然上书请文帝退位,传位给太子。这一呼声不能排除不满阵营的唆使。杨坚先除掉王谊,想杀一儆百,但没有达到效果,反而促使反对阵营试图联结。卢贲又唆使太子,力图扳倒高颎、苏威。而此时高祖与高颎、苏威合作正是比较愉快的时期,诋毁高颎的庞晃及卢贲等均被免职。当然,太子杨勇作为储君扩权本身是有内在需求的,而杨坚事无巨细,全面包揽,无疑给太子的发展空间较小。从某种度上说,他甚至还不如弟弟外放行台任尚书令更能锻炼能力和掌握实权。杨勇后来就抱怨杨坚不给自己机会,反使自己还不如弟弟有声望及影响力。

开皇五年杨坚处死王谊后,任命宇文忻为右领军大将军,宇文庆为凉州总管。开皇六年闰八月让太子出镇洛阳,同月处决了梁士彦、宇文忻、刘昉等,宇文善坐除名,受处分的还有卢贲、张宾、郑译、元滂、田鸾、祁绪等。杨勇出镇洛阳,可能是被卷入到反对派谋划的政变之中,杨坚为了保护太子做的调整,使杨勇与其他反对力量切割。杨勇出镇洛阳,杨广则迅速返京,不久荣任雍州牧,步入中枢,这也成为开皇二十年太子被废的预演。

开皇七年杨爽暴薨,卒年才二十五岁。杨爽之死很蹊跷,史书说是因病鬼缠身致死。但似乎也有另一种可能,高祖曾说:“勇昔从南兖州来,语卫王(杨爽)云:‘阿孃不与我一好妇女,亦是可恨。’”[13]杨勇对卫王杨爽说的,杨坚是怎么知道的呢?如果不是杨爽传话,杨坚不可能知道。杨爽没有站在杨勇立场上帮他,反而害了他,这说明独孤皇后应早就对杨勇失去了信任。此外,杨爽与杨勇还有一重隐形矛盾:突厥之战,杨爽是统帅,名义战胜突厥首功是他的。杨勇对他的嫉妒,如同平陈后,对杨广的嫉妒一样。以杨爽的身份地位,在杨坚与杨勇冲突中,恐怕很难避免卷入,那他蹊跷的鬼缠身也许与杨勇也有一定关联。因史料局限,推测而已。

四、杨勇出镇洛阳后在军政格局中的地位

杨勇出镇洛阳,一方面可视作杨坚对杨勇不满的一种调整,一方面也可视作为杨勇提供带错立功的机会,让他在伐陈中发挥作用。伐陈布局如下:开皇六年十月,设山南道行台尚书省,命秦王杨俊为尚书令,出镇襄州。开皇八年十月,设淮南行台省尚书令,命杨广出镇寿春。这样,杨勇镇守的洛阳与淮南的寿春、山南的襄州形成倒品字形伐陈态势。为全面进军南陈,开皇七年九月杨坚废掉了萧梁傀儡政权,解除隋与陈之间区域性隔离带。开皇八年十月,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并为行军元帅伐陈,合计九十总管,均受晋王节度。伐陈之战,杨广身份相当于伐突厥之战中杨爽。伐突厥时杨勇镇守咸阳,伐陈杨勇镇守洛阳。不过,杨广虽为伐陈统帅,但“三军咨禀。皆取断于熲。”[14]足见时任行军长史的高颎才是真正的决策者。史载:“上尝从容命熲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熲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帝大笑,时论嘉其有让。”[15]贺若弼与高颎比伐陈之功,高颎的谦虚背后,可推知杨广之功恐怕还在高颎、贺若弼,甚至在杨素之后。杨勇在洛阳,虽然史书未载他如何参战,但可推知他统领的洛阳应是主要的后勤保障供应基地。当然这样的位置,远不如前线统军速建功名,杨广虽然战功未必显赫,但却是名义上的全军统帅,这无疑提升了他的声誉。这与初唐李世民在前线征战,声威显著,李建成留守后方,似乎无功一样,杨勇的声誉也远没有提高。

战后高层领导布局也是这么反映的:杨广为太尉,高颎为左仆射,苏威为尚书右仆射,杨素为纳言,宇文弼为刑部尚书,杨异为工部尚书,卢恺为吏部尚书,杨雄明升实降为司空,虞庆则为右武候大将军,李安为右领军大将军,周法尚为永州总管。开皇十年进一步调整,王世积为荆州总管,元胄为灵州总管,杨素升为内史令。这里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杨广、杨素地位迅速提升。高颎则联姻帝室,算是得到另一种奖励:“寻以其(高颎)子表仁娶太子勇女,前后赏赐不可胜计。”[16]高颎子与太子女结合,提高了高颎地位,也提升了太子杨勇的实力。不过,杨广伐陈赢得的声誉及地位,对杨勇储君地位的确构成了挑战。杨广到母亲处哭诉:“臣性识愚下,常守平生昆弟之意,不知何罪,失爱东宫,恒蓄盛怒,欲加屠陷。”[17]杨勇对杨广的态度,加大了他们的隔阂。开皇十一年正月,皇太子元妃薨,八月滕王杨瓒薨。太子元妃是独孤皇后和文帝认可的元魏后裔,杨勇却冷落元妃,宠幸皇后看不上的寒门云妃。元妃的暴卒,独孤皇后甚至认为是被太子害的。滕王瓒是太子比较亲近的叔叔,当初杨坚篡周就是让他去劝杨瓒反周的。太子与父母的心理隔阂,伴随双方心理认同人物的离世,造成了杨坚、独孤皇后与太子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拉大,太子在臣僚心目中地位自然也会下滑。杨广又乘机而入,到母后那里诉说哥哥对自己态度不善,这进一步激化了皇后与杨勇的矛盾。同时,杨广又将重臣杨素拉入到反杨勇阵营。开皇十年四月,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才以“水旱不调,罪由高颎”[18]要求罢黜高颎,二人为此获罪丢官。不过这也说明高颎的权威受到挑战,杨勇一方的力量进一步在下滑。王文认为杨勇失败是东西集团竞争的结果,似乎夸大了事实[19]。高颎只不过是关陇集团的附属人物,杨坚及独孤皇后的态度才是决定他命运浮沉的关键,他与杨勇的联盟也在关陇集团高层权斗中瓦解。

当然,为扭转局面,在高颎的支持努力下,开皇十二年二月蜀王秀取代杨素为内史令兼右领军大将军,汉王谅取代杨广为雍州牧兼右卫大将军。从后来蜀王秀对哥哥杨勇遭遇的同情及汉王谅并州起兵反杨广看,杨坚这两个儿子与大哥杨勇关系是更密切的。但这一年高颎一派的苏威、卢恺因吏部选拔被攻击,涉嫌朋党,一起被除名。十二月,杨素取代苏威成为尚书右仆射,这说明高层权斗在继续。当杨广拉拢杨素,高颎与杨勇联姻,高层已形成了杨广与杨勇对峙局面。出现这样的局面,有杨坚有意或无意为之。有意而言,集权体制下,君主一般会让高层形成左右制约,以便调控。无意而言,杨坚还没有认识到杨广与杨勇已经为储君地位展开权力角逐。

杨广一方的杨素因主持修建仁寿宫,被高颎投诉浪费及暴虐,但因独孤皇后的介入,杨素未降反得杨坚夫妇的认可。杨坚为平衡高颎与杨素的矛盾,开皇十四年又启用清正廉洁的苏威为纳言。开皇十五年,杨素则荐举杨雄弟弟杨达为工部尚书。在权斗中,保持中立立场的韦世康则请辞吏部尚书。开皇十六年,反对高颎的庞晃则出任夏州总管,姚辩为灵州总管,杨广、杨素一方在地方上力量有所增强。

开皇十七年杨勇及高颎一方力量在削弱,尤其受居士党案[20]影响很大。刘居士是太子手下将领,为巩固太子地位纠集武装力量,尤其吸纳了一大批朝臣子弟。高颎是支持太子加强东宫禁卫力量的,但杨坚因对太子逐渐不信任,不但严查居士党案,还调走杨勇手下强壮之士,并将东宫府将领改属十二卫。此外,杨坚调亲太子的史万岁、王世积外出征战,以腐败之名将秦王免职,又以谋反之名将虞庆则诛杀。太子与高颎一派的势力大幅度削弱了。

到开皇十八年,高颎奉命伐辽,无功而返,独孤后又借机诋毁。十九年,终因受贿之名被免职。高颎的亲信将领王景也被处死,太子的近臣苏孝慈也被调离京城,元旻也被罢免。导致“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21]杨勇的愤怒,也无法改变失势局面。而杨素同学牛弘晋升为吏部尚书,则标志着杨广、杨素一方基本把握了朝政人事主动权。

开皇二十年,突厥借隋朝高层内讧之机,举兵南下。居士党案曾述及刘居士(实暗指杨勇)欲引突厥,里外夹击,攻灭隋朝。突厥南下,才促使杨坚下决心废黜太子,并处死下列太子系人物:大将史万岁、元旻,太子左庶子唐令则、太子家令邹文腾、左卫率司马夏侯福、典膳监元淹、前吏部侍郎萧子宝、前主玺下士何竦、副将作大匠高龙义、率更令晋文建,通直散骑侍郎、判司农少卿事元衡。还处罚了车骑将军阎毗、东郡公崔君绰、游骑尉沈福宝、瀛州民章仇太翼等四人,各杖一百。至此,宣告了杨勇集团退出了历史舞台。

权斗的另一方杨广则升为太子。仁寿元年高层领导班子调整如下:杨素为尚书左仆射,苏威为尚书右仆射,杨昭为晋王、内史令,杨达为纳言。军事重镇领导也调整为:独孤楷为原州总管,杨暕为扬州总管,苏孝慈为洪州总管,杜彦云州总管,卫玄为遂州总管,侯莫陈颖为桂州总管,张乔为潭州总管,独孤楷不久再调益州总管。上述安排中,独孤楷是杨坚担心蜀王秀造反,派往益州接任总管的。隋炀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并州总管,足见独孤楷是杨广信得过的。杨昭、杨暕是杨广的儿子。苏威虽然曾是杨勇、高颎派人物,但他是不掌握军权的行政领导,对皇权不会有任何威胁,又可用其安抚高颎派余党之心。杨达是杨素举荐的。杨广基本接受这批朝政高官。仁寿二年独孤皇后世后,杨坚热衷于与宠妃相伴。到仁寿四年春,杨广已经全面接手君主政务。六月,杨广轻松换掉杨坚身边禁卫,他可以顺理成章称帝了。至于杨坚驾崩前柳述、元岩是否持让杨勇接班旨意,那已经不重要了。杨广为巩固自己政权,杨素、杨约兄弟又恐惧杨勇东山再起,消灭杨勇肉身就成为他们本能的选择。政界势力的此消彼长,就在核心人物的肉身死亡中得到根本改变。但因为高层政治力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核心人物被消灭,不代表对方力量就彻底消失。在一定机缘下,有时会卷土重来,隋末山东势力的兴起与此有一定关系[22]

气贺泽保规判断杨勇与杨广之争,背后是发展与放弃关中本位政策路线之争有一定道理。杨广称帝后,就尽力远离他和哥哥相争的舞台——长安。笔者统计,杨广大业时期在长安居住不足九个月。他的精力主要投放到东都及东西南北巡幸及征战之中。他远离关陇集团起家的军政中心——长安,为隋朝板荡提供了机缘。隋末李渊利用此机缘,兵进关中,重拾关中本位政策,宰制全国,实现关陇集团第三次轴心易动,其成败应上溯到杨勇被废。

开皇二十年太子杨勇被废,并没有为隋朝赢得更久远的政治时空,隋亡实际是以另一种形式宣告了杨广兄弟相争的恶果,同时也反映了北齐、北周、南陈在隋统一以后依然存在着东西南北势力之争的暗流!直至以李世民为核心的秦府集团的崛起,才逐渐熔冶三大区域势力走向深度融合[23],迎来了辉煌的贞观之治。诚如陈寅恪所云:“人事有初中后三际,其演嬗先后之间,即不为确定之因果,亦必生相互之关系,故天下人事之变,遂无一不为当然而非偶然。”[24]杨勇在开皇时期军政格局地位的演变浓缩着隋亡的密码,不可不查!

(曹印双,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魏征等:《隋书》卷四十五《房陵王传》,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236页。

[] 参见汤勤福:隋文帝废立太子废立刍议,上饶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

[]以上观点参见:唐全华:《试论隋文帝废立太子原因》,河北学刊,19915期;樊广平:《隋废太子杨勇述评》,19961期;黄冬云:《隋文帝废立太子探析》,1998年第2期;陈凤霞:《从文化伦理角度看隋初太子废立之争》,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姜望来:《太子之废黜与隋唐间政局变迁》,;王玉来:《承续与整合:隋代统一进程中的地域集团与政治整合》,2013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7页。

[]《隋书》卷四十五《房陵王传》,第1230页。

[]《隋书》卷四十五《房陵王传》,第1229页。

[] 《隋书》卷四十六《苏孝慈传》,第1259页。

[] 隋书》卷四十五《房陵王传》,第1230页。

[]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至卷一百七十七,中华书局,2007年。

[] 参见笔者《李建成在初唐军政格局中的地位演变》,《长安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1] 《隋书》卷三十八《卢贲传》,第1142页。

[12] 《隋书》卷四十五《庐陵王传》,第1230页。

[13] 《隋书》卷四十五《房陵王传》,第1234页。

[14]《隋书》卷四十一《 高颎传》,第1181页。

[15] 《隋书》卷四十一《高颎传》,第1182页。

[16] 《隋书》卷四十一《 高颎传》,第1182页。

 

[17] 《隋书》卷四十五《房陵王传》,第1231页。

[18] 《隋书》卷四十一《高颎传》,第1181页。

[19] 王玉来:《承续与整合:隋代统一进程中的地域集团与政治整合》,2013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 姜望来:《太子之废黜与隋唐间政局变迁》,《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3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1]《隋书》卷四十六《苏孝慈传》1259

[22] 参见王玉来:《承续与更始:隋代统一进程中的地域集团与政治整合》,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99133页。

[23] 参见笔者《从秦府集团仕进状况看区域文化合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二期。

[24]陈寅恪:《俞曲园先生病中呓语跋》,《寒柳堂集》,三联书店,2002年,第146页。

2015cssci

上一篇:這二十多天的行程

下一篇:黄州之旅與人生即將邁出的最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