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母
李丛笑
前两天,朋友圈里被各个家长所转载的一个叫作《孟婆汤》的微视频刷了屏。视频不长只有7分55秒,也有很老套的梗,但我看完后沉默了许久。中国式的父母永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而孩子却最容易忽略父母对自己的爱。一方战战兢兢地寒暄问暖,一方有恃无恐地享受着偏爱。世界上血缘关系最近的两个人,心却远了……
王朔在《致女儿》书中谈到自己父母:我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她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回想起来,母亲前两天抱怨我没有给她准备特别的母亲节礼物,我忽然释然了。那分明带着些许得意和撒娇的语气,我怎么会想成是兴师问罪了呢?习惯性用“代沟”的观念去看待她,自然会觉得她无中生有、品味不怎么样。甚至有时候夹杂着怒火的我还会觉得她一无是处,在心里抱怨过好一阵子。现在回想起来都是自己的“锅”,甩不到父母的头上。
为父母去找一个优点,太容易,也极其困难。
其实父母最大的优点就是容易满足。他们从不奢求你回报他们什么,他们的付出只是因为他们爱你,我记得高中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曾经说过“这一代的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不麻烦子女’。有退休金够花,有养老保险报销,有养老院的照顾,能不用子女一定不会轻易开口”。当时太不理解父母们了,从学校回家的路上一直想怎么会这样。而现在,上帝在我脑门捏碎了一个酸柠檬……满心的酸痛和那天持续不断的掌声,对比太明显了。
视频里的小文变得懂事了,知道了父母的辛苦,明白了要好好学习。但母亲的的确确是失忆了。转发所配的文字竟然都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懂得自己的苦心,孩子觉得这个happy-ending的故事挺感动。难道非要子欲养而亲不在,才会觉得这个结局不太好?我真得觉得父母的爱太卑微了,丝毫不觉得这个小文醒悟的迟了,反而赞扬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中国父母对自己子女要求真的不高一通不会占用太多时间的电话,一个星期一次,父母还觉得你懂事了,知道主动联系家里了;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一年只有寒暑假回家,父母一定夸奖你,赞不绝口;一个两分钟下单的礼物,一年一次,父母会觉得你长大了,会关心他们了。极小的付出就会带来父母对你极大的认同和更多的爱意,为什么说“不”呢?孩子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学会懂事,体谅父母的不容易?有张图片令我感触很深,小男孩每个周末都会跑去帮做环卫的妈妈扫落叶。别人家孩子能做的,为什么我们不能?
中国父母的爱总是无私的,但爱不能单向,需要双程,孩子需要知道父母爱自己,更需要知道父母也需要自己。请花一点时间,心平气和,抛去所有的偏见,为自己的父母找一优点。你会发现,他们远比你想象的要美好、更加爱你。请给自己和他们一次机会,你会发现所有的“障碍”只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