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感恩文化  >  朱晴雪:遇见不完美

朱晴雪:遇见不完美

2018-05-31
遇见不完美
                朱晴雪
美国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博士在他的《改变带来医治》一书中提及“我们自然的倾向就是要分辨善恶,把坏的和好的完全分开,我们自然想要经验到那善的我、善的别人及好的世界是‘全然善的’。为此,我们将那恶的我、恶的别人及坏的世界看为‘全然坏的’。这产生了冲突——一个不根据事实、不能经历时间考验的分裂。” 这样的分裂充斥在我们的世界中,也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不能忍受别人的软弱与失败,与此同时我们期待别人的全善,我们在两个极端荡来荡去。
然而,事实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不能在一切的遇见中忍受并处理善恶的并存,我们就不能成功地生活在这世界上,因为世界和我们就是这样:善恶并存。
同样的,我的生活中遇见过许多的人,学会用善恶并存地态度去接纳他们,是一件毕生要学习和成长的功课。不在他们好的时候肯定他们全然为善,也不在他们犯错的时候否定他们全然伪善。感恩他们带给我的肯定和温暖的同时,去接纳和饶恕他们的不完美,在享受他们作为朋友的倾听和陪伴的同时,去拥抱那个不完美的灵魂,然后感恩一切的遇见使不完美的我们靠着恩典站立并成长。
我到现在都记得第一次见到L的场景。大一时大家第一次聚集,老师在上面分享着很有意义的主题,他在下面面红耳赤激动地接着话,他及身边人却又尴尬的不行。紧张、局促不安、目光躲闪和讲话不看时机是我第一次贴在他身上的标签。第二次见面时,我们几个人在一起讨论,他扔下一句我想退学,之后大谈特谈中国教育制度的腐败和专业的无意义性。说实话,我们几个刚上大学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的小孩听到之后,手足无措地吓坏了。偏激,暴躁以及……精神病,是我第二次补充的标签。带着这样的偏见和印象,无可避免地在熟悉之后常常有小小地争吵。
一直以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对选朋友有着条条框框标准的人,仿佛面试官招人一样。但是,生活中有更多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不是被我们精心挑选的人,比如父母、老师或者同学,而是来自人生的遇见。我不能在把一个从不能让我失望的重担压在“入选”的朋友身上,同时也不能把那些带着论断的石头重重地砸在似乎使我们怨气满满的同伴身上。正如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人的善和恶本就是如有无难易一样相伴相生的,单独看善或者仅仅看恶都不能使我们认识和理解一个完整的灵魂。 在马太福音7章3-4节说到“为什么看见你的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于是我开始学习去撕掉一层层的标签,移开眼中的梁木,去看真实的弟兄的样子,去接纳他的不足同时发现他性格中的惊喜。
我开始去了解他性格背后的故事,知道了他成长以来很多的给他带来伤害的经历,也开始理解他的自我保护和想要和人建立关系的初心。我会发现童年不被接纳的经历带给他的不只是带来因为在意别人看法表现出来的局促不安,同样也带给他一颗愿意为朋友去付出的心。在任何需要他的时候,无论是大雨中二话不说地送伞,专门起床下楼借给你饭卡,还是在大雪天冬令营时一次次地帮不同的人拿行李到住处。我会渐渐发现他身上掩埋在软弱下地真诚和敞开。孔子曾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仁”。从他所说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同上)等语中,都可以看出,“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而“仁”的基本内容体概括起来则为忠、恕二字。恕即饶恕,而饶恕中所带着的爱和恩典不仅仅能使我们接纳别人伤害我们的地方,同时也可以改变我们——那些都曾经软弱过的人。
短短一两年的时间,我们都看到了L惊人的改变,他开始认识越来越多的人,从原来的偏激变得可以听的进去别人的意见,从开始的紧张开始变得成熟,学习去带领整个团队。而我,因着遇到这样的朋友,也不断地去学习调整自己的眼光,以爱来消解一切的怨气,去接纳朋友的不完美和软弱,体会圣经里所说的“爱能遮掩一切的过犯”。
感恩一切的遇见,使我所经历的是丰富的。在接纳好与坏的选择中,我们不否认好与坏的并存,我们接纳并原谅坏的,同时把好的当成尚未完成的目标,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彼此接纳,彼此同行。

上一篇:张思琪:感谢恩师

下一篇:麦兴国:回味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