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譬喻经来看佛舍利的当代思想文化价值﹡
荆三隆 李勇君
摘要:“舍利”是梵语的音译,指佛陀火化后的遗骨所形成的结晶体。佛典《金光明经》[1],《大智度论》[2]等经论中均有关于舍利的描述,本文仅从譬喻经来阐述关于佛舍利的文化价值:如《杂譬喻经》中的“作功德降龙喻”,《众经撰杂譬喻经》中的“猘狗喻”,以及《贤愚经》,《大庄严论经》,《出曜经》都有关于舍利的比喻故事。在《旧杂譬喻经》的“魂魔故骨喻”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昔有人死已后,魂神还自摩娑其骨”[3]之说。“从前有人死后,他的灵魂仍不舍的爱抚着自己的遗骨”。这说明自古以来,古代印度就有对亲友或敬仰者亡骨敬奉、爱抚与崇拜的这一文化传承。佛陀在世的时候,对佛舍利的崇拜与供养就已经存在,佛典中反复记载了供养舍利与舍利的功德。在我们看来,佛舍利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影响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宗教文化现象,它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特质,表现了佛法的传播与弘扬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历史文化脉络、佛教与当时国家政治的联系和国家兴衰的境况,以及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佛教本身的发展等综合的“物化”形态。
关键字:舍利 价值 譬喻经
一、佛舍利的保存是印度和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
舍利与佛塔,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佛塔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砖石等建造成的建筑物,造塔的起源可追溯至佛陀时代。阿育王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统一了整个印度,是护持佛教的一位英主。他从小性情粗暴,在他即位之初,骄奢逸乐,凶暴至极,滥杀群臣,残害手足。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极其残忍暴虐,但当他皈依佛教后,却成为一位博爱仁慈的君主。阿育王皈依佛教的因缘是在他继位的第八年,兵征羯陵伽,战况惨烈,死伤无数,阿育王追悔不已,遂入佛门。阿育王皈依佛门以后,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安奉佛舍利并供养僧众。他下令建造八万四千寺与八万四千宝塔,这就构成了佛舍利早期在印度的传播。
早期印度佛教主要通过西域传入中国。“西域”是个历史地理概念,是汉以后对于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西域有两种意义:狭义专指葱岭以东,广义则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都包括在内。在阿育王时期,便已有佛教传教师在西域弘扬佛法。
一般认为,印度佛教文化传入汉地始于汉明帝永平年间。阿育王前往王舍城取出阿阇世王所藏八万四千舍利,造八万四千琉璃宝箧盛之,并造八万四千宝函。据《法苑珠林》载,阿育王塔在中国有很多座,它们是:西晋会稽鄮县塔、东晋金陵长干塔、后赵青州东城塔、姚秦河东蒲坂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门寺塔)、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凉州姑藏故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周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隋益州福感恩寺塔、隋怀州妙乐寺塔、隋并州净明寺塔、隋并州榆杜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西京西扶风故县在岐山南”[4]即是指扶风县的法门寺。陕西法门寺的佛指骨舍利,是阿育王时代从印度送到中国建塔供奉并一直保存至今的。《法苑珠林》载“奏敕许开”将寺中所藏的佛舍利予以“示人”。
二、舍利的安置是佛、法、僧三宝的圣物
首先,舍利是佛在人间教化的信物,是“根”的物质形态。《众经撰杂譬喻经》中“猘狗喻”中说“佛般泥洹后,留舍利、十二部经于世间,当令诸弟子持佛威神,传佛经戒,开度人民,授其戒法,使人供养,是为如佛无异”[5]讲述了在佛陀寂灭后,留下了舍利与十二部经在人间,让弟子们秉持佛陀的言教,传承佛经戒律,使人供奉信仰,这就如同佛陀在世一样。将舍利与经论,持戒共相提及,可见舍利地位之重,更是佛法僧三宝的象征与标识。早期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佛弟子们对佛的崇拜便主要以佛的舍利、佛生前的活动地、佛用过的器具以及成道的菩提树等为对象。在这些崇拜对象中,舍利占据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单是舍利的功德就有很多记载,《杂譬喻经》中“得佛一分舍利,昼夜供养,独不降首于阿育王”[6]描述了阿育王最后通过积功累德终降龙之喻说明了供养舍利的巨大功德,以及《贤愚经》所述“共领阎浮提一切国土,兴显三宝,广设供养,分布舍利,遍阎浮提”。[7]领导所有国土来兴盛,显赫于三宝,分布舍利并且虔心供奉,这功德之大,范围之广。《出曜经》,乃是佛经譬喻中最为庞大的一部,其中有183个比喻故事,立为三十四品,在第一品“无常品”中也有谈及供养舍利,即“先集契经戒律阿毘昙及宝杂藏,然后当取灭度,广说乃至供养舍利尽耶旬竟,便共普会集此诸经,五百罗汉皆得此解脱”[8]。结集完经律论之后再进驻涅槃,广泛宣说供养舍利的功德,由此,五百多阿罗汉都达证悟,归于成就。我们不难看出,舍利的功德与价值是有根可循的,是三宝的表征。舍利不但有真身的亲切感和神圣感,现实,触手可及,而且有携带和流传的方便等优势,所以后世的舍利崇拜日益发展。自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宝塔供养之开始,佛舍利崇拜突破南亚的范围,在整个世界佛教界流传开来,影响直到今天。历史上,世界各地都曾经出现佛舍利的供奉情形。中国现存的佛舍利有多处。这不仅给予世间人以正确姿态来对待佛教,使人们真切,至少怀揣着敬畏,恭敬感去对待佛教。并且对佛教信徒而言,这是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存在,教化的铁证,使得信徒更为精进,充满信心的修习佛法,参悟禅机。
第二,舍利是使佛教流传至今的物化形态,这种“物质形态的证明”对修行者的信心予以强大支撑,并满足人们对释迦牟尼存在以及其言教存疑的客观现实证明的强烈诉求。《大庄严论经》第八十九个比喻故事“佛舍利济众生喻”(全经共九十个故事)云:“入涅盘时为济众生故,碎身舍利,八斛四斗,利益众生。所碎舍利虽复微小如芥子等,所至之处人所供养与佛无异,能使众生得于涅盘”。[9]即是说,佛陀在进入涅槃境界时,为了兼济、利益众生的缘故,特将舍利留于娑婆世界,尽管它十分的细小,但是它所在之处以及人们的虔心供养,这对境是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可令众生安住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空性涅槃境地,达到所谓的究竟至乐。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言教和救世利人的伟大思想,从佛教的时空观来看,我们与释迦牟尼同处一个时代,无论是凡夫,还是信徒,舍利对于当代我们来讲都是亲切与现实的,直接的满足了信众“真实的一种证明”。佛舍利同其他佛陀的象征物如佛像、菩提树、传教地、佛陀经典、佛陀用具如莲花座与佛钵等相比,佛舍利具有稀有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以真身为直接崇拜的对象,这对于参习法理教义的学者也好,还是信徒佛弟子也好,都具有更为强烈的震撼力、感召力,慑服力,是佛陀所有言教所依据的“根源”。
从古到今,在世界各地发现的佛舍利很多,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国陆续有不同类型的佛舍利出土,并相继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但在当代现实社会中并非所有已经发现的或未来会发现的佛舍利都具有相同的感召力和认可度。法门寺佛指舍利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从所有舍利中脱颖而出,在整个世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佛指舍利在唐代的时候供奉在法门寺地宫,该地宫是目前全世界所发现的各种供奉舍利的地宫中规模最大的地宫。而现在,佛指舍利供奉在新建成的合十舍利塔之中。
三、佛舍利的存在是文化圆融的信物
首先,佛教提倡和谐,排斥现实社会中的“妄有”。佛教中的和谐的体现在:文化的和谐,中国佛教初兴于汉明帝。公元76年,汉明帝如梦所示,即派使者西去访寻佛法,并随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其后,佛教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净化、服务、稳定国家的作用为历代社会广泛重视;人心的和谐,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获得广泛认同,这是因为其本身的思想与汉地文化的价值观非常吻合。佛教注重个人的内在修为,教导人们向自心求法。就这方面而言,佛教与儒、道二教存在共通之处;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众望所归。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佛光普照之时,将华耀中国;世界的和谐,当代中国佛教,无论是身处都市丛林,还是深山古刹,无不都在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积极地实践“人间佛教”,造福于社会。佛教在净化人心,慈善济世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佛舍利这种文化现象是我们弘扬文化传统,融入当代多元文化交融的“法宝”。佛舍利带来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契机,并且对于提升现代人文精神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佛舍利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的圣物,为了安奉和供养舍利,人们想各种办法挖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表示自己的虔诚,用来安奉和供养舍利的场所、器皿和其他各种物品,真是应有尽有。这对于我们认识古代人们艺术的创造力、艺术品位、人文素养,社会风范以及陶冶今人艺术情操都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全面的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并且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然而佛舍利正是弘扬我们文化传统,融入当代多元文化交融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法宝”。它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促进社会安定
经过二千多年的融合,中国佛教已经完全融入中国社会,由个体扩大到群体,以至于带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佛教宣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主张人都要行菩萨道,教化人们要多行善事,多修正行。除五戒、十善外,还将“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做为人与人和谐相处,自利利他的行为准则。这些教法体现了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社会存在贫富差别悬殊、弱势群体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缓和人群之间矛盾,化解社会动乱、危机,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促进两岸交流和统一
为增进两岸的友谊,大陆与海峡同胞经常定期的举行一些论坛与交流会,其实,台湾佛教与大陆佛教同宗同源,法乳一脉,历史久远。台湾的佛教也见证了她历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从佛舍利重新开放瞻礼以来,应台湾佛教界的请求,由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批准,2002年2月23日[10],法门寺佛指舍利由西安地区启程赴台湾地区供奉37天。先后到佛指舍利座前瞻礼朝拜的信众有400万人次,在佛指舍利巡礼移动沿途迎奉的信众有数十万人,对凝聚台湾人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起到巨大的作用。2004年5月25日[11],应香港特别行政区及佛教界的请求,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佛指舍利赴香港供奉瞻礼,大陆和港人同沐佛恩,共享安乐,促进内地和香港文化交流,加强两岸友谊,密切相互交往,对保持香港繁荣与稳定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进展无不突显出我国的“法宝”对于促进两岸交流与统一的巨大不可替代的价值。
3、促进文化传播,是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
从舍利赴韩和舍利赴泰等世界其他国家供奉的非凡盛况和巨大影响中我们不难发现,佛指舍利在增进睦邻友好、促进世界和平、推进人类福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的作用。舍利塔双手合十的造型象征宇宙,象征和平。设计此塔的建筑大师李祖源说:“法门寺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佛文化乃法门寺之核心,建设法门寺成为21世纪世界佛文化中心,以实践全球化中多元文化”交流“与”对话“之时代使命。”让法门寺走向世界,让世界走向法门寺,此乃历史之必然。
4、国家宗教文化政策落实的见证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曾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讲话中,从政治上强调了国家政府对宗教在社会上产生的价值,他说:“中国佛教协会要号召和带领佛教界中的有识之士,进一步挖掘佛教文化遗产,弘扬佛教文化的精华,对佛教教义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14]国家及有关方面是非常重视佛教及其相关文化领域的,相关举措在近年也不断地推出。佛指舍利在唐代的时候供奉在法门寺地宫,该地宫是目前全世界所发现的各种供奉舍利的地宫中规模最大的地宫。如今,佛指舍利供奉在新建成的合十舍利塔之中,而这座合十舍利塔无论在地宫的规模、塔身的高度、塔基的范围、塔中的面积、塔内的设置、塔体的形制、建塔的费用以及舍利供奉和保护的科技含量与安全性能等方面都堪称世界第一,这是任何其他佛舍利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无不表明此为国家宗教文化落实的一大见证。
5、对佛舍利的保护,体现国家保护文化文物的认识
远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信奉道教,为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和经济上与寺争夺的目的,于太平真君七年下令灭佛。到了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尊儒家,提高皇权,剥夺寺产,发动了第二次毁佛运动。以及公元890年,唐武宗李炎即位,又掀起反佛毁寺狂澜,佛像被砸熔炼为铜,佛寺被拆,26万僧侣被勒令还俗归田。法门寺遂遇劫难,唐武宗曾下诏毁“灵骨“,僧人用仿制的影骨才保住了真身舍利等等,从古至今,一直都有无数志士仁人守护佛舍利,最值得一提的就是1967年的7月12日[15],一群人来到了法门寺,目标直指藏有佛指真身舍利塔的地宫。但是“良卿”老和尚他点火自焚了自己的躯体才得以保住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佛舍利,这种伟大的品格与精神,不能不让每一位佛教徒敬佩,不能不使每个人肃然起敬。乃至如今,国家更是费尽心思大力护持,守卫我们的“国宝”。
6、是促进文化“走出去”,引进来的“切入点”
佛舍利所具有的文明交往性给我们带来了“走出去,引进来“的现实启示意义。佛指舍利是中印文明交往的结果。没有阿育王的异域传法,没有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宽容与吸收,就没有法门寺的佛指舍利。经过二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佛指舍利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这种来自印度的圣物如今成为中国人的骄傲,这种文明交往内涵在整个中国都具有典型意义。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样板,能够像佛指舍利这样在中外文明交往历史上所具有的形象性、深刻性与影响性。所以,佛指舍利对于现代人认识人类文明交往和文化对话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为我们今天处理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借鉴的现实价值,这为我们做好促进文化的“走出去”与“引进来”发挥了绝佳的价值与作用,而佛舍利确是这场“走出引来”的风波中所扮演的极为希贵的头等主角。
7、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和观光
佛舍利所具有的世间唯一性及由此而来的人气吸引意义是不能被忽视的。据文献记载、中国有供养释迦佛真身的四座寺院,其中泗州普光寺已沉入洪泽湖底,岱州及终南五台的舍利在会昌法难时敕令毁坏,故法门寺地宫内发现的佛指骨,是唐代所深藏后,迷失千年之久全国唯一的佛指舍利。这证实了真身宝塔的特殊地位,亦是震撼全世界的一宗历史文物的大发现。这一特点使法门寺具有很强的人气吸引力,而这种人气吸引力无论对旅游发展,文化观光还是对文化普及和伦理教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和条件。除此之外,佛指舍利还可以在佛教信徒的心理慰藉、信心培养、救助感应、佛法推广等方面发挥现实的作用,而这些宗教性和精神性的作用也许正是佛舍利可以成为圣物且流传两千余年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总之,佛舍利背后蕴含着的佛教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时期。舍利是佛教的“信物”,据《大庄严论经》记载“此塔德力薄,又复无舍利,不堪受王敬,是故今碎坏”。[16]无塔又无舍利,不堪为大王敬重,所以今天要将它破坏掉,可见,没有舍利不是佛教的信物,也恰恰是区分外道与否的一项特殊标志。佛教是中国信众最多、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教,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佛法的理念倡导在诸多方面与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都有相通的地方,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和借鉴。佛教的理念,将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使家庭和睦,邻里和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信仰,追求,理想也一样是我们共同“中国梦”的诉求与希冀。
﹡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项目:《佛教比喻经研究》,项目编号:13BZJ014。
[1] 《金光明经·卷4》云:“尔时佛告一切大众,汝等今可礼是舍利,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大正藏》(第16册,第354页上)
[2] 《大智度论·卷59》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舍利恭敬尊重赞叹其功德,报不可得边,受人中天上福乐”。《大正藏》(第25册,第477页下)
[3] 《旧杂譬喻经·魂魔故骨喻》,《旧杂譬喻经注译与辨析》(第五十一,魂魔故骨喻)荆三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78页。
[4] 《法苑珠林·第38卷,敬塔篇35》云:“西京西扶风故县在岐山南,此塔一闭经三十年,一出示人,令道俗生善,恐开聚众不敢私开,奏敕许开。《大正藏》(第53册)
[5] 《众经撰杂譬喻注译与辨析·第四十五“猘狗喻”》,荆三隆 邵之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74—175页。
[6] 《杂譬喻经注译与辨析·第六“作功德降龙喻”》,荆三隆 邵之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66页。
[7] 《贤愚经·卷3》,《大正藏》(第4册第368页下)。
[8] 《出曜经·卷1》,《大正藏》(第4册, 第610页下)。
[9] 《大庄严论经·卷15》,《大正藏》(第4册,第347下)。
[10]《法门寺佛指舍利抵台10万信众沿途恭迎》(新华社电稿台北
[11]《国宝法门寺佛指舍利抵港供奉瞻礼》(人民网
[12]《法门寺佛指舍利11日零时由西安启程赴韩国供奉》(新华社西安
[13]《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佛指赴港是港人的福报》(中新社北京
[14]《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摘要》(佛教文化(北京)2003年第5期)
[15] 良卿法师(1896~1967年)(中国百科网—佛教人物)
[16] 《大庄严论经·卷6》,《大正藏》(第4册,第287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