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经撰杂譬喻经》和谐人生观探究*
荆三隆 陈潇
摘要:《众经撰杂譬喻经》是佛教比喻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它义理广博、内涵丰富,其蕴含着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等。本文仅从《众经撰杂譬喻经》中的和谐人生观入手,从人们内心的和谐、家庭的和谐、和谐人生来自个人的努力以及贪欲是不和谐的根本这四个方面进行解说,这不仅对于个人的身心和合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于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实际价值。
关键字:《众经撰杂譬喻经》 人生观 和谐思想
《众经撰杂譬喻及医喻九经注译与辨析》由《大正藏》本缘部《众经撰杂譬喻》两卷,四十四个比喻故事,以及《猘狗经》等八卷单篇的比喻经典和史传部中的《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一卷十三个比喻故事构成,共六十五篇美不胜收的比喻故事。[1]它蕴含着丰富的佛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等,本文从其中的智慧、和谐人生观展开论述。当代的“中国梦”是指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而佛教和谐人生观正是对人们循循善诱,教导人们首先要有正念,因为它是人生和谐的基础,即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心心向善,念念菩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和实现个人梦想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保持自己身心与家庭的和谐,因为这是社会和谐之本。然后再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勇敢无畏、精进不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并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来将自己梦想变成现实。本文选取《众经撰杂譬喻经》中关于佛教和谐人生观的几则比喻故事,阐释其中深刻的佛教义理,并分析佛教人生观在当代社会中的和谐意义与实际价值。
佛教比喻经典,作为佛教十二部之一(契经、应颂、授记、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比、论议),其本身就是为了弘扬佛法和普度众生而提供的一种善巧方便。它无论是对历史还是现实生活,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魅力,使高度抽象的佛教义理贯穿于构思巧妙、精彩纷呈的诸多比喻故事之中,为佛教增添了趣味性和吸引力。发掘其思想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祥和安定,使人们在处理各种纷繁的利益关系时,保持相互体谅、和睦相处;在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时,做到圆融会通。
一、内心和谐
要想构建和谐的社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使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和谐,因为只有人们的内心和谐,言行才会都是和谐之举,也才会眼观处处和谐,社会才更会和谐安详。
《众经撰杂譬喻经》中“捕鸟师喻”[2]的故事,讲述的是从前的一位捕鸟师,专在湖畔设置大网,并把鸟食放入网中,鸟儿与同伴争相来食。捕鸟师收起大网,鸟儿全部落入网中。这时网中的一只体型和力气很大的鸟,用身体撑开大网,和鸟群一起飞去,捕鸟师紧紧追随着鸟儿们的身影。这时有人对捕鸟师说:“鸟在天上飞,你在地上追,多么愚蠢呀!”捕鸟师说:“等天黑以后,这些鸟儿都要栖息,各自去处不同,马上就会掉下来。”因此追赶不止。天色渐渐暗下来,抬头看这群鸟,上下竞相翻飞,或向东,或向西,或往树林,或往水边。这样争来争去,不一会儿便坠落在地,于是捕鸟师把鸟捉住,一只一只杀了。故事中捕鸟师,比喻恶魔;张开的罗网,比喻人心中的烦恼;带着网飞去,比喻人尚未脱离烦恼心结,想要寻求解脱;日暮歇宿,比喻人心生懈怠,不再精进;不同的栖息地,比喻世间六十二种见解,常常相互对立;鸟坠地上,比喻人收到邪报,落入地狱。
网鸟六喻,紧扣佛教义理,由事入理,笔到意至,使人一目了然。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两方面的思想:
第一,远离烦恼和虚妄,保持内心清净和谐。本故事以鸟儿各有所欲,最终全部落入罗网被捕杀,比喻人若被烦恼心结织成的罗网束缚,则不能脱离生死苦难。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人们不明白“万法皆妄”的道理,从而对自身和外物执着,由此产生的烦恼和妄有之心,就如同恶魔的罗网一样。所以,在人道和天道都应好好护持善心,破除万相,不再执着,使身、口、意,齐向善,以菩萨心、菩萨行的标准要求自己,切勿放纵使之坠入魔网,在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饱受折磨,生死难脱,永远痛苦。
第二,众生平等,爱护动物。佛教认为一切生命,本自“妙圆平等”。佛家一直以来遵奉的素食主义和戒杀理念以及放生活动,都意在于培养人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心,对自然的呵护和对动植物的惜生放养都源于人与动物本子六亲的认知[3]。鸟类是人类的朋友,然而人类对鸟儿的捕猎,从古至今都未曾停止。我们不难看见在花鸟市场上,一只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与其将鸟儿关在笼子里独自欣赏,倒不如让它们回归大自然,自由飞翔,繁衍生息,以保持自然生态平衡。
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个人的内心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家庭和整个社会。因此社会中每个人内心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佛教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心中有善的观念,行为上才会有善的举动;反之,心中产生恶的想法,也就会导致恶的行为。心和则世界和,心安则世界安。佛教将人们内心不和谐的原因,归结为贪、嗔、痴“三毒”,即对事物起的贪欲、怨恨之心、不明真理而迷惑于事物。为了破除贪、嗔、痴,佛教提出“无我论”,它包括“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我指人固执的认为我的存在是实有之体,执着于我之相和我之见;法我是指人们对于诸法的执着,认为诸法真实存在,并由此而产生的种种过失。人体实质上是五蕴之假合,但人们并不明白这一点,所以固执地认为人体的存在是实有,在清楚这一点后,破除了对人体实有的执着,即人无我。诸法是因缘和合而成的,空无自性,破除法执,即法无我。这对于认识自我,和善心灵,善待他人,以及爱护大自然,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佛教还相应的提出了戒、定、慧“三学”,即道德戒律、集中精力摈弃杂念、修炼智慧的心灵。通过“三学”来完善自身修养,去除贪欲、愤恨和愚痴,以净化心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然会有来自各个方面的烦恼和困扰,这时,心灵定然难以平静安宁,长期如此,会影响身心健康。适当运用佛教“空”观,观察世界,发现一切事物都是由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人们看到的不过是虚幻的假象,这样便会得到解脱。这种“空”观,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彻底否定,而是一种佛教智慧的心理调节方法,引导人们完善心灵,提高追求,化解痛苦。人们的内心平和后,便能从容面对现实社会,积极面对人生。
二、家庭和谐
众所周知,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家庭是小家,社会是大家,我们只有与亲朋好友和睦相处,把自己的小家经营的幸福美满,社会这个大家才能和谐安定。
《众经撰杂譬喻经》中“目连与父诤喻”[4]的故事,讲述的是佛陀对目犍连说:“你如何面对不断追逼而来的欲望?”目犍连说:“我有神通之力,可以超越须弥山。欲望如果从东来,我便向西去;倘若从北来,我便向南去。妄有之心哪里能追得到我呢?”佛陀对目犍连说:“罪业福德自然而来,是无法逃避的,你即使远飞而去,不曾停歇,最终也会坠入山中。”当时有一位老翁正在山中驾车而行,目犍连从空中正好坠落到他的面前,形状似鬼。老翁以为是邪恶之物,就举起车辕上的木杠打去,当即打断了他的身骨。目犍连被打得痛不堪言,极其气愤懊恼,一时忘却了自己的所在。佛陀怜悯他,赋予他神通之力,才使得目犍连恢复了原形。原来,用木杠打他的老翁,正是目犍连前世的父亲。一次,目犍连与父亲争吵时,他心中愤怒地想:“打断这老家伙的骨头才好。”所以他才遭此恶业的惩罚。人切莫犯下不孝之罪。所以人的一生,不可不慎言修心,孝敬赡养父母。
目犍连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具有“神通第一”的称号。本文通过目犍连前世曾对父亲心生恶念,今生终遭报应的因缘,论述了佛教修心慎言的喻理。这篇比喻故事,表现了佛教教义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第一,业力果报学说。佛教认为业力不失,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学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伦理思想,具有普世价值。同时,也符合一切善良人们的心理期许,蕴含着为世人普遍认可的生活逻辑。这就是:谁种下仇恨,谁自己遭殃。所以,人们应该多种善因,以便收获善果。
第二,佛教的家庭观。有人认为出家人不孝敬父母,这种认识是偏颇的,是传统社会中宗法思想的一种表现。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有一个共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修行的人没有后代,岂不是大逆不道?其实,出家修行永远都是少数人的选择。而且,出家人是以天下一切众生的利益为己任,情系苍生,心怀天下所有的父母,所以,不可谓之不孝不敬。没有出家修行的普通大众,首先应孝敬自己的父母,顺从父母的心愿。俗话说:“堂上双亲你不敬,远庙拜佛有何功?”此外,更应以菩萨心去关爱老弱,视他们为自己的父母。
第三,修行先修心。佛家提倡身、口、意三业都要同时兼修,哪怕是心中的一个闪念,也不能放过。佛教这种高度的自我约束、自律内证的守戒修持,代表了人类自我完善的境界,表现了宗教所具有的超越意识。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传入中国之后,在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逐渐繁衍发展,吸收了儒家、道家很多重要的伦理观念。其中,佛教对于儒家注重孝道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吸收,使得佛法教义更加深入人心,也使得其弘法更为顺畅。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十分看重“家”这个观念,也非常注重家庭生活的和谐。佛教在关于家庭和谐方面的主要内容在于其“向善”和“报恩”的思想,对于父母要尽孝道,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赡养父母,顺其心意;对于老弱病残,也要有菩提心和慈悲心,尽自己之所能,多多给与他们帮助和关爱。这体现出中国特色佛教的孝亲观念,主张修善和感恩,时时以感恩的心回报父母和社会,促进家庭和睦、人际关系顺达、社会和谐。
三、和谐人生来自个人的努力
佛教不仅教导人们保持内心的和谐宁静、经营和睦幸福的家庭,它还倡导人们未来人生的完美,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精进奋斗地追求不止。
《众经撰杂譬喻经》中“剖蚌出珠喻”[5]的故事,讲述的是阿难请教佛陀:“佛陀出生于帝王之家,出家苦行六年后坐在菩提树下得道。这样看来成佛是容易的事。”佛陀告诉阿难:“从前的长者,拥有巨大财富和各种珍宝,独没有红珍珠而感到遗憾,便派人入海采珠。经历了千难万险到达红珍珠产地,派去的人刺出身上的血用油囊裹好放置海底。产珠的蚌蛤,闻到血的腥味来吃时,才能得到产红珍珠的蚌蛤。等长大后剖开蚌蛤才可取出红珍珠,这样采集了三年才采集了一个珮件回来。一次长者的同伴看见了他的珍宝,想占有它。趁他们到井边取水时,同伴把他推到井中,将井口盖住后离去。长者坠入井底很久,看见一只狮子从旁边的洞穴进来饮水。他十分惶恐,等狮子离开后,寻觅到洞穴出口。长者来到同伴家,说:‘你得到我的珮饰没人知道,还加害我。只要你将它归还,我就不再追究。’同伴害怕,归还了红珍珠。长者回到家,家中两个儿子拿红珍珠玩耍,互相问:‘红珍珠生长在哪里?’一子说:‘生长在我的背带中。’另一子说:‘生长在屋里的瓦罐中。’长者听后笑了。妻子问他为什么笑,他说:‘我经过多少苦难才得到红珍珠,小孩哪里知道其中的经历。’”佛陀告诉阿难:“只见我成佛,不知我在漫长的岁月里修学的勤学和辛苦。认为是很容易的事,就如孩子说红珍珠是从袋子里生出的一样。”所以修行佛法,积累功德,绝不是经历一时、一生乃至一世,就能够证得的。故事中以“赤珠”比喻成佛,以取得宝珠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比喻修行的艰苦漫长,暗喻成佛没有特殊的因缘是难以实现的,隐喻世上一切珍贵的东西不通过艰苦的努力,是不会得到的。
这篇故事采用师徒问答的形式,道出了佛陀对弟子的告诫:想要达到佛之境界,不是一时、一世所能办到,要“修诸万行,积功累劫”,才能得以成就。佛教精进的求索精神,主要是讲对个人精神世界里观念的超越,在信仰的世界中奋力跋涉,永不停息。
佛教的精进,主要讲的是主体即个人的精神世界里观念的超越,要求在信仰的世界中奋力跋涉,永不停息。如在《佛所行赞·卷三》中讲:“慧者能知,精勤求上进”正好比“钻木而取火,掘地而得水。精勤正方便,无求而不惑。”即智慧的人往往有自知之明,追求知识,不断进步。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弥补缺陷,这才是真正强者的人生态度。这就好比钻木可取火,掘井可得水一样,人只要努力上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佛家亦深深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只有不怕困难,努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佛家对于信众并非要求一味的崇信,而是要善于动脑,勤于运思。提出“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彻疑彻悟,不疑不悟”的主张,反对“盲修”。“于静于乱,亦莫恐怖;于假于实,亦莫恐怖。”(《大乘方广总持经》)这种理性的态度,对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对生命而言人生有限,但追求真理和智慧却是无限的,面对纷繁的生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从而不断地进取。[6]
四、贪欲是不和谐的根本
俗话说:“欲壑难填”、“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想要保持内心的宁静澄清、家庭的欢乐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就要战胜个人内心的欲望,因为一切妄欲是内心、家庭和社会不和谐的根本所在。
《众经撰杂譬喻经》中的“大鱼事喻”[7],讲述的是佛陀告诫弟子们:“从前,一个水塘中有一条大鱼,大鱼教诲小鱼:‘你们不要离开这里去往其他地方,要防备为恶人所捕获。’小鱼不听教诲,往其他地方游去。有一位渔夫,做好食饵准备撒网捕鱼。小鱼们看见,便来到大鱼身边。大鱼对小鱼说:‘你们不要离开这里到其他地方去。’小鱼说:‘我们一向都这样,是从其他地方来。’大鱼说:‘你们不怕被罗网捕获吗?’小鱼回答:‘我们到其他地方,不会被人捕获。’大鱼远远看见钓鱼的长线后,对小鱼说:‘你们会被伤害。你们所远远看见的是长线,巡捕你们的大网就在后面。从前你们的祖父和父母,都是被这种长线所伤害。你们今天一定会被伤害,你们不会再见到我了。’小鱼顺着食饵游去,被渔夫用设下的网所捕获,拖上了岸。这些小鱼、大鱼和所有死了的鱼,都是这样被伤害的。”
“有一位小和尚,在各地行乞,他穿着袈裟,拖着食钵,步行乞食。本应修福度脱众生苦难,却不能守护身、口、意三业,不能守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心意散乱不专一。他在一个村落乞食时,看见有一位女子相貌端正,面若桃花,姿色无双,便生起淫欲之心。由于滋生了淫欲之心,导致他身体、语言、意识也升起炽热的欲火。小和尚在这个村落乞食后,回到住处,心中淫欲难挡。便前往大和尚的住所,把自己的心想向其诉说。大和尚告诫他:‘你心中起了淫欲之想,这不是清净修行。你应当禅定进行恶露观。’大和尚对小和尚反复告诫再三叮咛。而小和尚的身体、语言、意识中炽热的欲火仍然旺盛。他再次来到这个村落乞食,远远看见女子相貌端正,面若桃花,姿色无双。他的身体、语言、意识中炽热欲火依然如故。乞食后,他回到住处,又前往大和尚住所,把自己心思没有改变的缘故,向修行者们诉说。大和尚们对他说:‘你如果这样就不再是我们出家修行人了。’这时,小和尚舍弃戒律,换上世俗衣服,沉溺于享乐和爱欲中。这是出家人被心魔所控,随着魔王生发的欲望所致。他不会脱离生、老、病、死和忧愁苦恼的人生苦海。因此出家人如果有了名利欲望,修行会十分困难和艰苦,甚至会在恐慌和畏惧中堕入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之中,不能往生无上光明的境地。所以出家修行者,应当这样修学,要将已有的利欲之心舍弃,没有利欲之心的要保持心中不起贪欲。出家修行的人,应当这样修学佛理。”
这个故事语言讲究,耐人寻味。汉语中“鱼”和“欲”谐音,以“鱼”论“欲”,语带双关含蓄巧妙。把写鱼和写欲自然相连,鱼经不起鱼饵的诱惑,进入渔夫所设下的罗网而死于非命;小和尚经不起女色的诱惑,欲火中烧,被欲望所牵制,不能自已,从而舍弃了佛法,换下了僧服,失去根本,最终死后堕入地狱。故事中以鱼之事比喻出家修行,以小鱼受害,比喻小和尚下地狱;又以“大鱼”的告诫,比喻“大和尚”的叮嘱。阐发了守护身、口、意三业,持律守戒的喻理。也说明出家修行的人要祛除妄有,修行身、口、意三业绝不能有一点松懈。否则,一旦被心魔所控,则如鱼随钩,佛莫能助,以此体现修行在自身的理趣。
故事虽然是以出家人为教化对象,告诫持守戒法,修行三业,禅定观想,但对于世人,亦有启示:欲壑难填,不可不填。佛教为出家人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道德行为规范,分别从行为(身)、言论(口)、思想(意)三个方面,进行了通禁制止,这种严格的规范对于世俗的社会和人生无疑树立了榜样。佛教这种对于自身所具有的改造、约束和趋向于完美的本质力量,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佛教行为自律的内容,从思想认识方面,要求信众要严于律己;从思维方式上看,其“反观内照”的修行体验,具有内修、自省的基本特征。反求诸己,注重人生体悟的自节、自律,把人生意义的价值,体现在道德的自我完善、心灵的自我调适、以及行为自律的现实层面,具有广泛而严密、规范而具体的特点。佛教通过现实生活细节中衣、食、住、行的内证外敛,达到信仰理念中超越世俗,进入无欲、无我的境界。严格来说,佛教本身就是战胜人类欲望的学说。[8]
五、结束语
本文解读《众经撰杂譬喻经》的和谐人生观,从内心和谐、家庭和谐、和谐人生来自个人的努力和贪欲是不和谐的根本这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涉及了佛教的慈悲观、平等理念、果报业力学说、家庭观、报恩和向善思想、孝亲观、精进探索精神等。首先,这些思想理论与当代社会文明的发展相互促进,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其次,佛教和谐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对于社会稳定、道德建设具有认识价值。再次,这些内容使佛教创建人间净土的普世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也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项目编号:13BZJ014。
[1] 其中部分内容参见拙作《众经撰杂譬喻经注译与辨析》201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众经撰杂譬喻经[M].大正藏.第四册 537页上~537页中。
[3] 参见拙作《佛蕴禅思》2007年10月,太白文艺出版社,第二章45页。
[4] 众经撰杂譬喻经[M].大正藏.第四册 535页上~535页中。
[5] 众经撰杂譬喻经[M].大正藏.第四册 537页下~538页上。
[6] 参见拙作《佛蕴禅思》2007年10月,太白文艺出版社,第七章147页。
[7] 佛说大鱼事经[M].大正藏.第四册 800页下~801页上。
[8] 参加拙作《佛蕴禅思》2007年10月,太白文艺出版社,第五章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