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比喻经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思想价值
荆三隆
佛教比喻经中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泉,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追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佛教通过以浅训深的譬喻表现出了崇高的道德取向,在世俗社会中闪耀着理想主义的思想光辉,其追求卓越、超越现实人生的崇高理念,体现了人类对精神境界的向往。比喻经具有完整的修身理论;对道德伦理的价值判断;万物融摄,众生平等的自然观;自我完善的行为自律与实践;开启心智,调节自我的心理疗治;众缘和合、超然物我的心灵认知;慈悲喜舍、普渡众生的济世情怀;主客圆融,不落二边的为人处世;丰韵千姿,变化万千的表达方式;严谨细致,高度抽象的逻辑推理等等。佛教比喻经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在千百的流传和演变中,形成了完整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以及独特的修行方式,已经成为民族精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文化遗产。
一、大藏经中的譬喻经
在我们通常所讲的佛典“三藏十二部”中,三藏经、律、论又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十二部中的“长行”、“ 重颂”、“授记”,这三类是根据文体命名的,是佛经的基本形式。其中“长行”为散文句式,“ 重颂”是归纳的诗句,“授记”是讲经的诗句。其余的孤起、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九类,则是以经文的内容命名。因此,比喻经是佛典的九种基本内容之一。
譬喻即比喻,从文学上说,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方法。佛典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论述和阐发佛教义理。佛教比喻经典不仅展示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同时构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思想方式,成为人们知行兼备、定慧双运的实践和体验,对弘扬佛教文化中的优秀内涵,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内容都具有思想价值。系统性、整体性、特异性是其基本特点,每一个比喻故事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因此需要对每一个个案和具体内容的分析及讨论才能了解其意趣,这也是它的独特之处。
在大藏经中,比喻经典的收录情况大致如次:
在阿含部中有:
六卷单篇的比喻经典,即《咸水喻经》、《箭喻经》、《蚁喻经》、《五阴譬喻经》、《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佛说月喻经》。
本缘部中的比喻经有:
《六度集经》八卷(共九十一篇,其中有八十二篇是关于佛陀的比喻故事)。
《撰集百缘经》(一百个因缘比喻故事构成)十卷。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由九十篇佛教比喻故事构成)。
《贤愚经》十三卷(由一百三十六个比喻故事构成)。
《杂宝藏经》十卷(由一百二十一个比喻故事构成)。
《旧杂譬喻经》一部两卷(由六十一个比喻故事构成)。
《杂譬喻经》三部四卷(由八十一个比喻故事构成)。
《众经撰杂譬喻》一部两卷(由四十四个比喻故事构成)。
《百喻经》四卷(由九十八个比喻故事合集)。
《法句譬喻经》四卷(由偈言,即诗句组成的七十五篇比喻经)。
《出曜经》三十卷(“出曜”梵文意为“譬喻”,全经以阐发佛义为要,由三十三个主题一百七十六篇佛教比喻故事组成)。
六卷单篇的比喻经典《猘狗经》、《群牛譬经》、《大鱼事经》、《譬喻经》、《灌顶王喻经》、《医喻经》各一卷。
经集部中的有两卷:《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一卷 、《佛说旧城喻经》一卷。
史传部中:单篇的《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一卷。
比喻经的数量尽管很多,但如果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佛陀本生比喻故事,是以佛陀前世修行故事构成,如《六度集经》。
二是佛教因缘类,以佛教因果故事为主题,如《撰集百缘经》。
三是阐发佛教义理的比喻类,如《百喻经》。
佛教比喻经共有约一千一百个完整的比喻故事,我们已经对五百九十八篇比喻故事进行了基础性的文本研究,完成了注译与辨析,并将在此基础上撰写《佛教比喻经研究》一书,①对其思想价值进行梳理和论述。但完整的佛教譬喻经研究工作,还有待与对剩下的五百零二篇比喻故事进行文本的注译与辨析及相关性研究工作完成后,才有可能较为全面和深入。具体包括:
《贤愚经》,共十三卷,一百三十六个比喻故事构成,由北魏慧觉等编。其中包括佛本生故事、佛撰故事、各种寓言、譬喻等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壁画也多以此经为题材,自汉译以来,至今尚未有人对该经进行全面的注疏,许多一般性的研究甚至对该经的基本故事都未能界定,在我们常见的佛典中,我们都可以赫然读到该经六十九个故事,可见对本经故事多少篇数的认定都有出入,可见对本经研究的粗疏程度。
《大庄严论经》由古印度马鸣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共有九十篇佛教比喻故事构成,是法相唯识宗所依据的论书之一。
《撰集百缘经》为研究对象,由一百个因缘比喻故事构成,别开生面。这部经典自汉译以来,至今没有全面梳理和白话注译的全本,使这一百篇极具特色的佛教比喻故事尘封已久。
《出曜经》共三十三个主题,也被认为是佛陀偈语的收录集。“出曜”汉译原意是“比喻”,由一百七十六篇佛教比喻故事组成,作者为婆须密舅法救菩萨撰写,后秦竺佛念译。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且篇秩巨大。至今尚无认真加以疏注的文本,使当代许多读者望而却步。
这四部经典都是佛教比喻经中的巨制宏篇,尚缺完整的注本。由于缺乏对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转换过程中的认知和理解,有的研究避重就轻、避难择易,使其优秀的思想资源鲜有被发掘,令人遗憾。
比喻经的研究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它的意义体现在:
其一,以佛典中的比喻文学故事为具体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对于佛教经典中的比喻故事要进行逐个的注译、评介和研究。这种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对汉译佛典中的修辞学意义上的研究,不仅包括比喻故事的语言、结构、人物形象、人物心理以及社会风土人情的讨论,而且是对比喻故事在反映佛教义理、论证宗教世界,及其形成佛教信仰中所采用的多彩纷呈的喻证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这种比喻手法在佛教经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教义上诠释佛理,而且通过生动活泼、以浅训深的独特方法,成为佛教在广泛的传播中连结世俗人生和信仰境界的思想方法。借“比喻”使文学与佛学相结合,形成绚丽多姿的画卷。因而,作为佛经十二部类之一的“譬喻”是以直觉开掘教义内涵的法门,不可或缺。
其二,以汉译佛藏中的原典为依据,按其流变,系统性研究佛教比喻文学。以一千一百个完整的比喻故事为对象,构成一个整体的研究。包括阐释义理、名相、语译、揭示主题以及辨析修辞手法和文学表现意蕴等内容,具有相对完整的体系。
其三,揭示佛教比喻经优秀的思想文化内涵。诸如:佛教比喻经在历史上是文化建设
——————————————————————————————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佛教比喻经研究》批准号:13BZJ014。
的重要思想源泉,在今天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追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佛教通过让众生直面世界、直面人生,进而洞彻人生的真谛,对精神世界进行改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佛教不断地与中国的民风民情相适应,落实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拉近了信仰者与社会、人间的距离,为佛教的发展带来了动力,为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佛教以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护佑人生,止恶行善,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准。
二、比喻经中丰富的思想内涵
佛教譬喻经在历史上,在广泛的传播中,对于建立和睦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文化领域,赢得了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普通民众的尊重,充分反映了其积极的思想文化功能,具体表现在:
第一、完整的修身理论。佛教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修身思想,它的一整套的修行方法都要落实到对治妄念之上,修行先修心,万法唯一心。并由此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这些基本思想在佛教的比喻经典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形成了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方法,使佛教的义理贯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
第二、对人生伦理的价值判断。佛家伦理的突出特点在于:把人生伦理的善恶与业力果报、因果轮回学说紧密结合,以业报、轮回来阐发伦理,以达到施善行、除恶业、断轮回的清澄之境。佛教的比喻故事中,突显了佛教的伦理思想,它把人生伦理的业力果报与因果轮回学说联系在一起,已达到扬善去恶的目标,其中的三世两重因果论把人际伦理纳入到了一个极为宽广的时空坐标中来加以审视,不仅要求协调好人际关系,还展现了代际公平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伦理和社会道德建设仍然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万物融摄,众生平等的自然观。佛教自然观的理论基础是缘起论,即一切现象形态都是由因缘合和而成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切因缘法,此生故彼生,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佛教的生态环保理论不仅是完整系统的,而且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实践。华夏大地,几乎所有的佛教文化场所,都是环境优雅、景色怡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这是千百年来,佛教四众精心呵护的结果。反映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理念,是佛教比喻经典中最具有影响力的部分。
第四、自我完善的行为自律与实践。自律是佛教经典“三藏”中“律藏”学说中的组成部分。佛陀制定的各种戒律,不仅使自律成为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的戒学理论,而且是全体佛教信众行为的律条,是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佛律为出家人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道德行为规范,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分别从行为(身)、言论(口)、思想(意)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从基本教理到衣食坐卧都有详备的规定以及对犯者相应的处罚。这种严格的制约,对于世俗的社会和人生无疑是矗立了一面理性主义的大旗。四律(《十诵》、《四方》、《僧祗》、《五分》)表明了人对于自身所具有的改造、约束和完善的本质力量,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如淫戒、杀戒、盗戒、妄语戒,是佛家四条根本大戒,以后制订的一切戒律,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如果违反了这些戒律,就会被逐出佛门。汉传大乘佛教,还形成了专门以精研和传持戒律的宗派——律宗。佛教的行为自律,虽是建立在宗教的道德准则上的,同时也符合现实社会中人们扬善惩恶的愿望,四大戒也同样是社会伦理道德中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第五、佛教有益于开启心智,调节自我,疗治心理病痛。面对纷扰的现实世界,如何化解人的内心冲突、祛除烦忧、培养健全的人格,佛教反省自心、反观内照、探索对治妄心形态的思维方式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其对治妄心的实证,把人的思维推向了极为精巧的阶段,对人的理念、思辩、心理探究的贡献难以估量。
第六、为人处世与交际往来。在为人处事、交际往来上,佛家的观念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世俗社会的往来,二是佛教内部各僧团、寺院、教派乃至不同国家佛教机构之间的联络。其特点在于:佛教的交际观念,首先是建立在否定等级贵贱思想基础之上的,主张人皆平等,鲜有君臣等级、礼法刑治的主张,从而更能深谙世事、体察人心。主张以慈悲心对一切人,即使在与自己有怨仇的人相处时也要“以德降怨敌”,即以德报怨,用道德感化人。而且要“软语而教敕,矜施以财物”,度化人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要以物质利益去引诱。要做到“成人饶益事,遭难不遗弃”,从而进入“捐弃世荣利,进步随我来”的境地。佛门善于将义理寓于人情之中,引导人们摆脱世俗名利的约束,走向清澄,这种理趣往往体现出精巧、细致的特征。在处世上,面对世事的纷扰,人们对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的追逐,佛家选取了“舍”与“施”的态度,“钱财非常宝,宜应速施为”,“世利皆有尽,圣利永无穷”,“唯念贪嫉苦,慈心欲令安”。认为金钱、财富应当尽快地产生效益,为社会服务。人们所追求物质的利益,会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失,而对精神价值的追寻却会代有传承。
第七、佛教慈悲喜舍、普渡众生的教义和情怀,在千百的流传和演变中,已经成为民族精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对于我们妥善解决环境污染、能源紧张、贫富差距、地区争端和教派冲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具有积极意义。佛教平等无际、扬善止恶的基本思想,反映了全人类一切善良人们的普遍愿望,对于协调不同信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方面人们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都有借鉴意义。
第八、通过对佛教比喻经典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把佛教思想和社会的文化事业、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发掘佛教思想文化的优秀资源,诸如孝父母、敬师长、善交友、和邻里,谨守法、勤内修、精进业、慈悲心等加以弘扬,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努力。
三、佛教比喻经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思想价值
佛教比喻经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思想价值内容极其丰富,可以从以下是十五个方面进行。这里对相关的研究成果就不叙述,只对我所了解的若干部分加以扼要的说明。
一是比喻经典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诸如笔者为寒山文化论坛撰写的以和合文化研究为主题的论文就有“《众经撰杂譬喻经》和谐人生观探究”、“六度施大爱,和合化世间”等。
二是比喻经典中的护国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做到理论与现实相联系,佛教比喻文学经典的思想研究与当代“人间佛教”的实践相结合。把佛教的基本思想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联系起来,使宏观的理论论述和现实具体领域的分析与求证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将佛教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和爱国爱教的目标向融合。如我们为法门寺佛舍利学术研讨会撰写的论文“从譬喻经来看佛舍利的当代思想文化价值”。
三是比喻经典中的伦理、修身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形成学界、教界相互促进的工作局面,建立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机制,认真对话、相互交流,不断丰富和扩大研究视野。如笔者指导的硕士论文“《旧杂譬喻经》思想研究”,其中的修身、处世两章,写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
四是比喻经典中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我的学生李勇君的硕士论文“《杂譬喻经》世界观探究”,谈譬喻经论述的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等章,就属此类。
五是佛教比喻经典中的教化方式。诸如比喻经典中的《六度集经》讲述的就是佛教六种度脱人生苦难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故称。如我为闽南佛学院九十周年所写的拙文“九秩闽南佛学院 ,六度教化在世间”中认为太虚大师在《建僧大纲》明确指出:以“对三宝之诚信产生僧格;以六度之修学养成僧格”。(《太虚全书》) 他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发菩提心品讲录》中云:“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譬如六只坚固巨大之船筏,由此生死岸,渡过烦恼河,冒烟波、越狂澜而到无漏之彼岸。彼岸是什么?即诸圣菩提涅槃之境。此岸是什么?即众生有漏生死之域。河流是什么?即贪瞋痴等烦恼;漂荡众生,莫知所之。故佛特以大乘六度妙法,普为济渡。盖众生染习之深,无过悭吝、邪非、瞋恨、懈怠、散乱、恶见。今以六度统摄一切清净法,使依此而修行,决定能证圣果。”在这里,大师连用四喻,先把六度学说喻为“六船”,再将佛家由生死轮回的此岸到觉悟的圣界喻为“渡烦恼河”,接着又进一步把“渡烦恼河”明喻为漂荡众生的“贪瞋痴”三毒,进而把六度喻为统领修行的“清净法”。认为六度是指导修行者贯彻大乘佛教教、理、行、果基本教义的根本,可谓纲举目张,深得六度精髓。论述佛教六度教义的经典,主要体现在比喻经《六度集经》中。该经以佛教比喻一以贯之,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护佑人生,止恶行善,净化人们的心灵,有益于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准。其度脱人间苦难在建立佛化人生、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领域,赢得了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普通民众的尊重,反映了积极的思想文化功能。
六是佛教经典中的比喻证理法门与逻辑论证。如拙文“圆觉经喻理”、“圆觉经因明三支论法举隅”、“法显《佛国记》喻理”等。
此外,还包括生态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佛教比喻经典中的文学修辞;比喻故事中的佛教义理及当代启示;佛教比喻文学中的典故、成语探究;佛教文学经典汉译与中国化的演变;比喻文学与因缘文学作品的相关讨论;佛教比喻文学经典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相互联系;禅语、禅思、佛理、佛蕴在当代文学中的表现和作用;从自证罗汉到自他双证的菩萨思想。对于这九个方面的内容,自己虽然有一点零星的涉及,但没有做过专题的论述,暂付阙如,就不做讨论了。
国外对佛教比喻文学的研究,不乏其人,主要有日本深浦正文的《新稿佛教文学物语》、小野玄妙《佛教文学概论》等;国内有孙昌武的《佛教与中国文学》、龙晦的《佛教文学》以及众多的《白话佛经故事》等。影响大的还有《星云说喻》,它由台湾星云法师选取的715个比喻故事构成。此外,还有台湾丁敏博士的《佛教譬喻文学研究》、梁丽玲的“《杂宝藏经》及其故事研究”、 “《贤愚经》研究”等。近年来,台湾还有10余篇硕、博士论文中涉及到了佛教比喻文学的相关内容,有许多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另外,许多出版社推出了白话佛经系列丛书,其中不乏比喻文学经典的注译作品。这些都极大的丰富和促进了佛教比喻经的研究。
总之,把佛教比喻经的思想价值和社会的文化事业、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的促进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较为系统的现代诠释,努力发掘佛教思想文化的优秀资源,如孝父母、敬师长、善交友、和邻里、谨守法、勤内修、精进业、慈悲心等,将其加以弘扬,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是我们的责任。在研究中,理清佛教比喻教化的特点和内容与当代文化建设的关系;界定佛教比喻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予以取舍和理论阐发;分清佛教优秀的文化资源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作出较为科学的结论,认识佛教比喻经典研究和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互关系是我们前行的方向。佛教比喻经典不仅展示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同时构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思想方式,成为人们知行兼备、定慧双运的实践和体验。通过我们的研究,对弘扬佛教比喻经中的优秀内涵,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
这里谨借中国宗教学会和大理大学联合举办的2015年学术年会的机缘,就教与方家并向多年来关心和呵护我们研究工作的前辈们,向给我们支持和鼓励的同仁们表示衷心地感谢。以便我们在佛教比喻经与当代文化建设中思想价值的研究工作中,精勤不懈、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