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闽南佛学院 六度教化在世间
荆三隆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倡导的的六度思想阐发了大乘佛教修心的内容,揭示了佛教优秀的思想文化内涵。通过六度的修学,直面世界、直面人生,进而洞彻人生的真谛,对精神世界进行改造。其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追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闽南佛学院 太虚 六度 教化
作者简介:荆三隆,男,1955年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闽南佛学院1925年创办至今,承载着历史的辉煌已经走过九十春秋。在庆祝这座僧伽学府九十华诞的日子里,我们对曾在1927年至1933年任南普陀寺方丈和佛学院院长的一代高僧太虚大师,表示深切的怀念。太虚大师是当代法门龙象,唱道东南,他大力整顿僧伽制度,传承玄奘法师《成唯识论》汇集瑜伽行派唯识古学和唯识今学的思想菁华,把大乘佛学兼容并包,博大深厚的内涵,发扬光大,全面继承了大乘唯识学说。他倡导菩萨戒,把大乘心法体现在“人生佛教”的实践中,成为一代宗师。他使闽南佛学院成为他所创办的武昌佛学院之后的又一所著名的佛学院,使今天的闽南佛学院代有硕学,龙象辈出,蜚声于海内外。本文谨以太虚大师对于佛教六度思想和教义进行的解读,研讨佛教比喻经《六度集经》①的思想内涵,认知六度学说在历史文化建设上产生的思想动力,在今天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与中国的民风民情相适应,把六度落实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拉近信仰者与世间的距离,为佛教的发展带来动力,为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一、六度是太虚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太虚大师在《建僧大纲》明确指出:以“对三宝之诚信产生僧格;以六度之修学养成僧格”。(《太虚全书》) 他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发菩提心品讲录》中云:“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譬如六只坚固巨大之船筏,由此生死岸,渡过烦恼河,冒烟波、越狂澜而到无漏之彼岸。彼岸是什么?即诸圣菩提涅槃之境。此岸是什么?即众生有漏生死之域。河流是什么?即贪瞋痴等烦恼;漂荡众生,莫知所之。故佛特以大乘六度妙法,普为济渡。盖众生染习之深,无过悭吝、邪非、瞋恨、懈怠、散乱、恶见。今以六度统摄一切清净法,使依此而修行,决定能证圣果。”②在这里,大师连用四喻,先把六度学说喻为“六船”,再将佛家由生死轮回的此岸到觉悟的圣界喻为“渡烦恼河”,接着又进一步把“渡烦恼河”明喻为漂荡众生的“贪瞋痴”三毒,进而把六度喻为统领修行的“清净法”。认为六度是指导修行者贯彻大乘佛教教、理、行、果基本教义的根本,可谓纲举目张,深得六度精髓。论述佛教六度教义的经典,主要体现在比喻经《六度集经》中。该经以佛教比喻一以贯之,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护佑人生,止恶行善,净化人们的心灵,有益于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准。其度脱人间苦难在建立佛化人生、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领域,赢得了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普通民众的尊重,反映了积极的思想文化功能。
①《大正藏》第三册,第1—52页。
②《太虚全书》香港数码多科技有限公司光盘版。
二、六度的思想内涵
《六度集经》共八卷,分为六章九十一篇,由佛陀前生比喻故事构成的有八十二篇。在原典中,前四章各有一段序,第五、六章则无。此外,九十一篇中的第七十四、七十五两篇主要是阐发禅定喻理,没有故事情节。
《六度集经》讲述的是佛教六种度脱人生苦难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故称。译者康僧会,西域康居国丞相之子,因名会,出家后,人称“康僧会”。他“明解三藏,博览六经”。于公元247年来到三国时的东吴,在都城建业(今南京)建立寺庙,弘扬佛法。康僧会还译有《旧杂譬喻经》两卷,注有《按般守恶经》、《法镜经》、《道树经》三经。其译本“辞趣雅赡,义旨微密”,为历代大藏经收录。另外,相传康僧会曾在江南传授过源自印度的制糖方法,造福百姓。下面我们依次归纳太虚大师所述六度学说的意蕴。
第一章 布施度无极
本章讲的是“六度”中的“布施”。布施一般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以下经文是本章的序文,讲的是通过布施度脱苦难的义理。谓之:
“布施度无极者,厥则云何?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贤成度,护济众生,跨天逾地,润弘河海。布施众生,饥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车马舟舆、众宝名珍、妻子国土,索即惠之。犹太子须大拏,布施贫乏,若亲育子,父王屏逐,愍而不怨。”①
本序虽短,所喻颇丰,一气呵成,气势弘大。先将布施的悲悯之心,比喻为无限的天地,滋养万物,给人们以阳光雨露。接着又以食、水、衣、爽、药,以及车马、珍宝、家庭这一连串的联比叠喻,烘托出了“索即惠之”,只要别人需要就立即给予的菩萨情怀。这一章共由26篇譬喻故事构成。
第二章 戒度无极
佛教强调信仰者自身的修行,修行过程中要求“以戒为师,律为根本”。佛教的戒律,不仅是维系这一信仰体系的基础,而且也代表了人类自我教化和道德约束的巨大功效。云:
“戒度无极者,厥则云何?狂愚凶虐,好残生命;贪余盗窃,淫妷秽浊;两舌、恶骂、妄言、绮语,嫉、恚、痴心;危亲戮圣,谤佛乱贤,取宗庙物,怀凶逆,毁三尊。如斯元恶。宁就脯割,菹醢市朝,终而不为;信佛三宝,四恩普济矣。”②
这是《六度集经》第二章“戒度无极”的一段导语或序言,说明持戒的目的和价值。通过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给人以义正词严,大义凛然、舍身求法的感受。读了佛教持戒度脱无边苦难的义理,就会感受到佛陀嫉恶如仇的坚定立场。对于那些以为佛家缺乏批判态度、于世无争、不谙世事的人来说,确有重新理解和认识佛教义理的必要。本章由第27篇至41篇譬喻故事构成。
第三章 忍辱度无极
忍辱作为佛家六种度脱人生苦难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内修的法门,所强调的是心不着相,不为外物所动,以空观智慧了知身心世界,从而保持内心的平衡。称:
“忍辱度无极者,厥则云何?菩萨深惟:‘众生识神,以痴自壅,贡高自大,常欲胜彼。官爵国土,六情之好,己欲专焉。若睹彼有,愚即贪嫉。贪嫉处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大正藏》第三册,第1页上。
②《大正藏》第三册,第16页上。
瞋恚处外。施不觉止,其为狂醉,长处盲冥矣。展转五道,太山烧煮,饿鬼畜生,积苦无量。’”①
这一段是六度之三忍辱篇的引言,也是大乘菩萨行的行动宣言。其中历数了人间的苦难,佛教对社会和人生的苦难,具有最清醒的认识,并提出以忍辱作为解决这些苦难的方法,就其精神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所谓“退一步山高水长,忍一下海阔天高”、“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意之事无二三”、“忍得三冬风霜苦,迎来春花开满园”、“不经一番寒冬苦,那得腊梅放清香”,这些都是劝导人们面对各种困境时的有益格言。然而佛家那种苦己身以利人的境界更为超迈,风范更令人敬仰,也同样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一章由第42篇至54篇譬喻故事构成。
第四章 精进度无极
本章旨在阐明追求真谛绝不懈怠的喻理,体现了佛家精勤勇进的精神风貌。即:
“精进度无极者,厥则云何?精存道奥,进之无怠,卧坐行步,喘息不替。其目仿佛,恒睹诸佛灵像变化立己前矣;厥耳听声,恒闻正真垂诲德音。鼻为道香,口为道言,手供道事,足蹈道堂,不替斯志呼吸之间矣。忧愍众生长夜沸海,洄流轮转,毒加无救;菩萨忧之,犹至孝之丧亲矣。若夫济众生之路,前有汤火之难,刃毒之害,投躬危命,喜济众难,志逾六冥之徒,获荣华矣。”②
这一段主要是论述救度苦难众生六种方法之一“精进”的具体要求,分别从眼、耳、鼻、口、身、心志六个方面加以阐述。这样就把精勤勇进救度苦难众生的喻理,落实到了修行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展示了佛弟子所具有的一往无前,舍身济世的精神。这一章由第55篇至73篇譬喻故事构成。
第五章 禅度无极
这一章的序言直接编入《六度集经》九十一篇比喻故事的总目中,阐发的是通过修习禅定,救度无边苦难众生的喻理。讲:
“禅度无极者云何?端其心,壹其意,合会众善,内着心中。意诸秽恶,以善消之。凡有四禅:
一禅之行,去所贪爱,五妖邪事,眼睹华色,心为淫狂,去耳声、鼻香、口味、身好,道行之志,必当远彼。又有五盖:贪财盖、恚怒盖、睡眠盖、淫乐盖、悔疑盖。有道无道,有佛无佛,有经无经,心意识念,清净无垢,心明睹真,得无不知,天龙鬼妖,所不能惑。犹人有十怨,脱身离之,独处山间,众所不知,无所复畏。人远情欲,内净心寂。斯谓一禅。心获一禅,进向二禅。
第二之禅,如人避怨,虽处深山,惧怨寻之,逾自深藏,行家虽远,十情欲怨,犹恐欲贼,来坏道志。得第二禅,情欲稍远,不能污己。第一之禅,善恶诤已,以善消恶,恶退善进。第二之禅,喜心寂止,不复以善住消彼恶也。喜善二意,悉自消灭,十恶烟绝,外无因缘来入心者。譬如高山,其顶有泉,无流入者,亦非龙雨,水自内出,水净泉满。善内心出,恶不复由耳、目、鼻、口入,御心如是,便向三禅。
第三之禅,守意牢固,善恶不入,心安如须弥,诸善不出。外事善恶,寂灭不入,心犹莲华,根茎在水,华合未发,为水所覆。三禅之行,其净犹华,去离众恶,身意俱安。御心如是,便向四禅。
———————————————————————————————
①《大正藏》第三册,第24页上。
②《大正藏》第三册,第32页上。
善恶皆弃,心不念善亦不存恶,心中明净犹琉璃珠,又如士女净自沐浴,名香涂身,内外衣新,鲜明上服,表里香净,菩萨心端,获彼四禅。群邪众垢,无能蔽其心,犹若净缯,在作何色;又如陶家,埏埴为器,泥无沙砾,在作何器;又犹锻师,熟炼名金,百奇千巧,从心所欲。
菩萨心净得彼四禅,在意所由,轻举腾飞,履水而行,分身散体,变化万端。出入无间存亡自由。摸日月,动天地,洞视彻听,靡不闻见。心净观明,得一切智,未有天地众生所更。十方现在众心所念,未萠之事,众生魂灵,为天、为人,入太山、饿鬼、畜生道中,福尽受罪,殃讫受福,无远不知。夫得四禅,欲得沟港、频来、不还、应仪,各佛如来、至真平等正觉、无上之明,求之即得。犹若万物皆因地生,自五通智至于世尊,皆四禅成,犹众生所作非地不立。”①
众祐又曰:“群生处世,正使天帝仙圣,巧黠之智,不睹斯经,不获四弃之定者,犹为愚蒙也。既有智慧,而复一心,即近度世。此为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这里采用的是分层铺排的论证笔法,对修行四禅定进行的详尽讨论,从中可以看出佛家所具有的个人修行方式。尽管这些方法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出家人的实践活动,若不是勤修实证者,是难以作出评判的。但其中解释四禅修行的方法,仍可以使我们对佛教比喻论证的特点有所了解。
比喻是以人们熟知的事物或借助于人们普遍接受的生活常理,说明和解释抽象复杂事理最常用的方法。本篇中的比喻可以归纳为四禅十三喻:
第一禅中以“眼睹华色,心为淫狂”,揭示了初禅必须远离世俗人群的喻理。此一喻。
第二禅用“如人避怨,虽处深山,惧怨寻之,逾自深藏”和“犹恐欲贼,来坏道志”,这两个比喻句进一步讲述了躲进深山证悟的喻理。接着又以“譬如高山,其顶有泉,无流入者,亦非龙雨,水自内出,水净泉满”,来比喻“善内心出”的禅观作用,使人心领神会。共三喻。
第三禅以“心安如须弥”,比喻守护意念;又以“心犹莲华,根茎在水,华合未发,为水所覆”,比喻心寂灭不动而又清净。一连两喻。
第四禅再以“犹琉璃珠”,比喻修行者心中明净;又以“女净自沐浴”且“内外衣新,鲜明上服,表里香净”比喻证悟者内心和外表的端庄;接着一连三喻“犹若净缯”、“又如陶家”、“又犹锻师”,比喻不能遮蔽修行者的清净心。共五喻。
最后,又两度以“犹若万物皆因地生”、“犹众生所作非地不立”的叠喻,强调了一切证悟者都是从修行四禅而成就的喻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比喻在佛经中所起到的无法替代的论证和解说的作用。这一章共由第74篇至82篇譬喻故事构成。
第六章 明度无极
本章的“明”,指的是用佛家的禅定智慧,从此岸之苦难世界度脱到彼岸之涅槃境地。故事以佛陀为太子时的马夫车匿的前生为发端,叙述了佛陀前生的功德,阐发了佛教智慧是慈悲救度一切生灵的喻理。说:
“夫欲升天者,当归命三尊,觉四非常,都绝悭贪、殖志清净,损己济众,润逮众生,斯一也。慈愍生命,恕己济彼,志恒止足,非有不取,守贞不泆,信而不欺。酒为乱毒,孝道枯朽,遵奉十德,导亲以正,斯二矣。忍众生辱,悲伤狂醉,毒来哀往,济而不害,喻以三尊,解即助喜,慈育等护,恩齐二仪,斯三
——————————————————————————
①《大正藏》第三册,第39页上至39页下。
矣。锐志精进,仰登高行,斯四矣。弃邪除垢,志寂若空,斯五矣。博学无盖,求一切智,斯六矣。怀斯弘德终始无尤,索为三界法王可得,升天何难?若违佛慈教,崇彼凶酷,残众生命,淫乐邪祀,生即天弃,死入三涂,更相雕戮,受祸无穷。以斯元恶,庶望升天,譬违王命者冀获高位也。”①
这一章没有序,直接讲述佛陀为太子之时的马夫车匿前生的比喻故事。故事情节委婉曲折,表现手法灵活多变,令人目不暇接。感叹惊异之余,为作品清醒理性的现实笔法,以及人神相互转换,极具想象力的夸张描述所折服。
全篇围绕国王想升天,婆罗门投其所好,提出以杀生祭祀就可以往生天界的故事线索展开。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中,主线以写实的手法,揭示了王权贪婪和凶残的本性,婆罗门的邪恶与虚伪。隐喻在国家的政治中始终伴随着对人民是保护还是镇压的不同选择,喻示世间只有皈依三宝才是慈悲护佑众生唯一正确的选择。
围绕故事的主线又穿插一条辅线,这就是婆罗门为了逃脱责任,提出了要用天女的血,为国王筑成升天的阶梯。因此出现了找到神女的出家修行者阇犁,即今天的车匿。这样,既回应了故事的缘起,佛陀回答舍利弗对车匿的提问,又引出一个王孙须罗和妃子神女浪漫的爱情故事,使故事的脉络虚实相间,人神交织。以此推出本文的喻理:天人合一、天佑福报,为善的可以上天堂,作恶的只能下地狱的佛家教义。
故事明喻王孙须罗就是人间善的代表,婆罗门和暴政就是世间邪恶的化身。王孙须罗所说的升天六件事,用铺排的笔法一气呵成,点明了佛家“明度”的核心内容:就是了知一切无常,护佑生灵,内心清净,驱除邪恶和烦恼,用人间修行来证悟佛家的菩提智慧。可谓言简意赅、意蕴深邃。这一章共由83—91篇譬喻故事构成。
《六度集经》一书的基本内容,就是以佛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方面的譬喻故事来展开。
三、太虚大师六度思想的文化价值
《六度集经》以阐发佛义为要,通过譬喻来宣传佛教所说人生无常,以修行戒、定、慧积善根而达到解脱的道理。太虚大师弘扬六度就是印度和中国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标志,具有文化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六度是建立在心性自觉观念基础上的道德自觉自律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和文化建设,能够从自身的文化维度,提供一种人本立场的道德主体意识和道德主体精神; 作为一种终极关怀,也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对世俗名利的执著,促进人自身的精神和谐与社会和谐。
第二,六度学说中的平等慈悲观对当代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等级差异,巩固和平,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进行环境保护,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第三,六度中蕴含的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也可以为当代社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所借鉴吸收,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中包含的入世精神、人本观念有助于中国佛教伦理在当代关注全球化过程中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如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文化的矛盾冲突问题,网络、生物科学的发展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新的社会环境下人的自我失落与自我膨胀等等,从而更好地促进全球新秩序的建设。
————————————————————————————————
①《大正藏》第三册,第45页中。
佛教的六度学说,无论在历史或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都产生过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认真地发掘其思想文化资源,对于促进社会的祥和安定,使人们在处理各种纷扰的利益关系时,保持互谅和睦;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时,做到圆融会通。佛教比喻经典思想博大宏赡、系统致密,千百年来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影响,浸润在人们的心灵中,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四,比喻手法在佛教经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教义上诠释佛理,而且通过生动活泼、以浅训深的独特方法,成为佛教在广泛的传播中连结世俗人生和信仰境界的思想方法。借“比喻”使文学与佛学相结合,形成绚丽多姿的画卷。因而,作为佛经十二部类之一的“譬喻”是以直觉开掘教义内涵的法门,不可或缺。太虚大师的六度四喻,就是对佛教比喻方法最直接的诠解和运用。
第五,太虚大师的六度认知既是传统中国佛学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产物,也是他“人生佛教”理念产生的的思想基础,能够促进中国佛学精神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中华文化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作为世界性的宗教,中国佛教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的六度思想对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彰显国际话语权也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总之,随着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理念如春风细雨般地一滴滴的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会渐渐渗透在我们的思想和文化生活之中,当我们都怀着一颗“渡烦恼河”的“清净法”融入社会时,我们也会乘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只坚固巨大的船筏,由此生死岸,渡过烦恼河,佛化人生,到达静寂的彼岸之境。六度思想的光辉将点燃每一位接纳它的人的心灯,永远向往光明,指导我们通往智慧的道路,我们的明天也将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佛教比喻经研究》批准号:13BZJ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