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六度施大爱 和合化世间

六度施大爱 和合化世间

2015-05-06

六度施大爱  和合化世间

荆三隆

内容提要:六度即佛教度脱人生苦难的方法,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故称。 六度思想阐发了大乘佛教修行的基本理念,展现了佛教博大深厚的思想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论述佛教六度教义的经典,主要体现在《六度集经》中。本文通过对六度学说中的布施理念所蕴含的和合思想的探究,试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优秀佛教思想文化资源。

关键 《六度集经》   布施理念  和合思想 

    讨论佛教比喻经《六度集经》所蕴含的和合思想,了解六度学说中的布施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上的文化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把六度的和合思想落实到人们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为佛教的发展带来动力,为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

一、《六度集经》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六度集经》分为六章,分别阐发了佛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度脱人生苦难的方法,故称六度。全经前四章有序,第五、六章无,计四篇,由佛陀前生比喻故事构成的有八十二篇,讲喻理故事的三篇,第七十四、七十五两篇主要是阐发禅定喻理,没有故事情节,《六度集经》共由九十一篇构成。

第一章由二十六篇构成,讲的是“六度”中的“布施”,即“索即惠之”,通过布施度脱苦难的义理。

第二章由第二十七篇至四十一篇譬喻构成,说的是“戒度无极”,意为佛教持戒度脱无边苦难的法理,强调了佛教“以戒为师,律为根本”的戒律。

第三章由第四十二篇至五十四篇组成,阐发了“忍辱度无极”,把忍辱作为佛家度脱人生苦难,把持内心、自我完善的方法。

第四章由第五十五篇至七十三篇譬喻故事构成。以“精进度无极”阐明追求真谛绝不懈怠的喻理。分别从眼、耳、鼻、口、身、心志六个方面加以阐述。体现了佛家精勤勇进的精神风貌。

第五章由第七十四篇至八十二篇构成。这一章的“禅度无极”,阐发的是通过修习禅定,救度无边苦难众生的喻理。对修行四禅定进行的详尽讨论,从中可以看出佛家所具有的个人修行方式。这种出家人的实践活动,非亲修实证者,无以评判。

第六章由八十三至九十一篇譬喻故事构成。本章的“明”意谓般若智慧,“明度无极”指的是用佛家的禅定智慧,从此岸现实世界度脱到彼岸涅槃清净寂灭的境地。这一章点明了佛家“明度”的核心内容:就是,护佑生灵,内心清净,驱除邪恶和烦恼,用人间修行来证悟佛家的。可谓言简意赅。

《六度集经》一书的基本内容,就是以佛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方面的譬喻故事论述教义。意在了知一切无常、人生是苦,从而修证菩提智慧、喻意深邃。本文仅以第一章布施理念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和合思想进行探讨,从中可以窥知佛教和合圆融、物我无二思想于万一。

二、布施理念蕴含的和合思想

《六度集经》第一章二十六篇,集中论述了佛教的布施理念,其中向人们传递了意蕴深厚的和合思想,开人心智、教化世间。

—————————————————————————————————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佛教比喻经研究》批准号:13BZJ014

《大正藏》第三册,第1—52页。

(一)菩萨心念众生苦,舍己为人天下安

贫苦菩萨喻”这篇譬喻故事中,以证悟者施身救鱼、化作鱼身后救人、成为国王后拯救民众三件事,讲述了佛陀前生的故事,揭示出布施终成佛果的喻理,把佛家心怀苍生、促进社会和谐、安康的宏愿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篇中的证悟者,无论贫穷与富贵,其高尚的情怀始终如一,救度众生的决心坚定不移。

其和合思想和精神境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众生平等,尊重弱小生灵。通过证悟者以身救助小鱼的牺牲精神充分体现:“吾当以身代其小者,令得须臾之命也。”此外,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自然法则,也隐喻了人类社会的倚强凌弱,并对这种不公作出了评判和选择,倡导众生和合相处,宁舍身为救度众生苦难而以身布施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

二是心系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证悟者不仅为解救百姓的苦难可以献出生命,而且有着教化人伦,为天下百姓的安危和在社会生活中建立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助的和合关系,所具有的的强烈使命感,称:“吾自绝命,神逝身腐,民后饥馑,将复相啖,吾不忍睹,心为其感矣。”既反映了人间“人吃人”的残酷现实,又将“佛度众生”的喻意自然地体现出来。

三是崇高的信仰及其巨大的感召力。文中借国王无法救民,佛法可以济众的叙述,隐喻佛法才是人间的“王中王”和“天上天”。这样一方面揭示了王权社会中社会的对立和矛盾无法消泯,另一方面也把佛家通过布施,引导社会和谐向善的情怀烘托出来。

这样,三种菩萨境界的阐发既细致入微,又别有新意。将菩萨心念众生苦,舍己为人天下安,追求和谐社会的思想展现给世间。

在“菩萨舍身饲虎喻”中,通过证悟者舍身救虎仔的故事,生动体现了佛门的奉献与牺牲精神。谓:

“昔者菩萨,时为逝心,恒处山泽,专精念道,不犯诸恶。食果饮水,不畜微余,慈念众生,愚痴自衰,每睹危厄,没命济之。

行索果蓏,道逢乳虎。虎乳之后,疲困乏食,饥馑心荒,欲还食子。菩萨睹之,怆然心悲,哀念众生,处世忧苦,其为无量。母子相吞,其痛难言,哽咽流泪。回身四顾,索可以食虎,以济子命,都无所见。内自惟曰:‘夫虎肉食之类也?’深重思惟:‘吾建志学道,但为众生。没在重苦,欲以济之。令得去祸,身命永安耳。吾后老死,身会弃捐,不如慈惠,济众成德。’即自以首投虎口中。以头与者,欲令疾死,不觉其痛耳。虎母子俱全。”

这是一篇表现了菩萨每当看到生灵陷于危难,会舍命相救。故事说的是菩萨一天在路上遇到母虎正给幼虎哺乳。母虎喂完幼虎之后,自己缺少食物,饥饿难耐,于是就想食幼虎以充饥。证悟者见此情景,顿时心生悲悯,感念众生灵在世间的无尽苦难。母食子肉,其痛苦简直难以言说,证悟者为此伤心流泪。他环顾四周,想要寻找喂饲母虎的食物以救下幼虎,但却一无所获。他想到:“我立志修学佛法,就是为了众生灵。现在幼虎深陷危难,应当设法救助,使它脱离灾祸,保全生命并获得平安。我自己也会有老死的时候,肉体终究会消亡,不如发慈悲心,救济生灵成就功德。”随后,就把自己投到母虎口中。

明确指出人间菩萨的功德可以与圣人比肩。他们以坚定的志向,成就菩提心,面对漫长的苦海劫波,立誓消除世间的污浊,作人间的导师,救度恶道中的生灵,使他们去恶向善。这样慈悲救度无数生灵,心系众生苦、舍己布施的思想行为,把佛家众生和合、共生圆融的认知自然地表现出来。

以身饲虎的故事,在佛经中还有不同的版本,敦煌壁画中也有这样的题材。尽管情节不

————————————————————————————

《大正藏》第三册,第2页上。

《大正藏》第三册,第2页下。

尽相同,但阐发证悟者悲悯众生、珍惜生命,促成人和一切生灵之间平等无际、和谐共处的佛教义理是完全一致的。其独特之处在于证悟者救度生灵的方式,他所采取的这种极端的“舍身”行为,不是被动的、强迫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主动的、自愿的,充分体现出大乘佛教菩萨行以大悲心济世的无畏、无我的崇高精神。其施爱无疆,众生和合的主张令人惊异并足以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发人深省。

  (二)造福于民施大爱,宽以待人和合心

在“仙叹菩萨喻”这篇比喻故事中,通过富人仙叹“施药于民”、“宽恕恶商”两个实例,阐发了佛家施恩于人,以德报怨的喻理。请看:

   “昔者菩萨为大理家,名曰仙叹,财富无数。睹佛明典,觉世无常,荣命难保,财非己有,唯有布施,功德不朽。令告黎民:‘若有贫乏,恣愿取之。’如斯数月。时政宽民富,无财乏者。仙叹念曰:‘惟当市药,供护众疾耳。’即市良药,济众生命,慈育普至,恩无不周。累年之惠,德香远熏。四方病者,驰来首尾。叹其弘润,以德配天。

  财贿都尽,身行采宝。去家百余里,于一水上,逢数乘车载重病者,曰:‘尔所之乎?’答曰:‘之仙叹所,庶全余命。’仙叹即还,从王贷金五百两,市药以疗,病者悉瘳。自与商人入海采宝,所获弘多。还国置舟步行,道乏无水,仙叹得一井水,呼等人汲之,却自取饮。商人睹其所得白珠,光耀绝众,贪为尤恶,毁圣残仁,共排仙叹投之于井。菩萨仁德,感神动祇,天神接承,令不毁伤。

  商人还国,王曰:‘仙叹何之?’对曰:‘去国即别,不知所之。’曰:‘尔乃杀之乎?’曰:‘不也。’仙叹于井睹空傍穴,寻之而进出彼家井。准七日行,得其本国。

王曰:‘何缘空还乎?’对曰:‘不遇。’王靖思曰:‘其必有以乎。’召商人问:‘尔诚首之即活,欺者死矣。’即皆首之,付狱定罪。

仙叹涕泣,驰诣宫门,叩头请罪。王曰:‘违政也。’又重请曰:‘愚者倒见,未足明责,原其无知也。’王嘉仙叹之仁覆,原商人之凶罪,敕令还物。

商人佥曰:‘仙叹不奉佛者,岂有斯仁乎?’各择名宝,以还之矣,仙叹各受其半。商人叩头曰:‘蒙祐命全,愿尽纳焉。”于斯受之,以还王金,又大布施。王逮臣民,相率受戒,子孝臣忠,天神荣卫,国丰民康,四境服德,靡不称善。’

故事塑造了一位人间菩萨仙叹的高大形象,充分体现了佛教所具有的理想主义情怀。仙叹了知一切无常,富贵荣华和人之性命难以久存,所有财富也皆非己有,只有布施,才能功德不朽的佛理。仙叹买药给百姓,使他们得以安康。 恩泽弘大,德行参天。对那些贪图财富,加害他的商人,施以仁义、人心服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和合互助,国泰民安。

证悟者仙叹向人们施财、施药,得到人们的赞扬,这并不违反生活逻辑。但如果散尽了家财,也许就令人不能理解了。这恰恰是这篇故事的巧妙之处,用反世俗的方式,凸显了佛教的菩萨行,就是要放弃那些世俗社会所看重的财富,认为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做到社会和谐,国家安定。

故事还折射出佛教菩萨行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如果广行布施、信奉佛理,则举国之中子女孝顺,大臣忠诚,天神护佑、国泰民安,邻国服膺,无不赞叹。从而宣扬了佛教利国利民、教化天下的社会作用。这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菩萨作为“施者”形象的描述,而是进一步刻画了其“受者”的形象。通过仙叹即使受到商人陷害,仍能以德报怨。接受馈赠,还要还债、广施,在这“施”与“受”的叙述中,将佛家菩萨大行大愿的喻理揭示了出来。

同样,在“须大拏经” 中,通过讲述太子竭尽全力救度天下一切生灵的故事,阐发

——————————————————————————————————

《大正藏》第三册,第3页下至第四页上。

《大正藏》第三册,第7页下至第十一页上。

了布施要始终如一的喻理。

这个故事在《大藏经》中还有两个译本:一是东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一切持王子品》,一是西秦圣坚译《太子须大拏经》,三部经中的故事内容大体一致。此外,根据本故事绘制的图像在各地也不少,可见其流传之广。

    这篇以佛陀前生为背景的比喻故事,是《六度集经》中篇幅最长,情节也最曲折复杂的一篇。出现的人物众多,主要的有太子、太子妻、国王、王后、男孩和女孩、猎人优陀耶、出家修行者阿周陀、老年修行者以及他的妻子,共十人,还有一位先后变为虎、白狼以及出家人的天神帝释天王。故事的人物形象尽管众多,但所着力表现的是太子。

此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描绘委婉曲折,但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事件而展开:

一是施象。太子布施的白象是国家御敌的杀手锏,也是敌国所忌惮,国家所倚靠的重器。以此反映了佛陀反对战争,期冀国家之间友好相处、相互信任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以慈悲心治理天下的喻理。

二是施儿女。太子在被放逐到山中后,给老年修行者布施的是自己的骨肉,烘托了大乘佛教菩萨行的根本,把苦难留给自己,把希望和幸福送给别人的大悲心,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情怀充分体现。

三是施妻。太子最后要把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妻子施给帝释天王变成的修行者,以至于使帝释天王现形、天神为之震撼。以此体现了菩萨毫无保留,布施一切的喻理。

本故事中的布施大多都是世事人情所不能接受的,所谓“授人以柄,必遭祸患。”、“夺妻灭子,不共戴天。”但是,这些在佛教看来都是一种“执着”的妄有心,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彻底的超然物我的洒脱,是圣者所不能及的境界。反过来看,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情怀,那么还会有人间的邪恶吗?还会有人们彼此之间的伤害吗?当然,也就不可能出现这种令人心瘁的事件了。因此,故事布施的寓意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

只要人人都能奉献出一点爱心,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更加精彩。大乘菩萨人间净土的思想充满了对改造这个娑婆世界的期待,是与世施大爱,感天动地和合心的写照。

(三)布施律法治国安,人人自有和合心

佛教的布施理念,一般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在“和默王喻”中,说明奉守五戒十善,则可国泰民安的喻理。谓之:

“王常慈心愍念众生,悲其愚惑,狂悖自坠。寻存道原,喜无不加。哀护众生如天帝释,杀、盗、淫泆、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嫉妒、恚、痴,如此之凶无余在心。孝顺父母、敬爱九亲,寻追贤者、尊戴圣人。信佛、信法、信沙门言,信善有福,为恶有殃。以斯忠政,十善明法,自身执行。重敕后妃,下逮贱妾,皆令尊奉,相率为善。布告四镇,臣民巨细,皆令带诵,心执修行。

  国有贫者,不任穷困,失计行盗,财主得之,将以启闻。王曰:尔盗乎?盗者曰:实盗。王曰:尔何缘盗乎?盗者曰:实贫困无以自活,违圣明法,蹈火行盗。王怅愍之,嘉其至诚,恧然内愧,长叹而云:‘民之饥者,即吾饿之;民之寒者,即吾裸之。重曰:吾势能令国无贫者,民之苦乐,在我而已。即大赦其国,出藏珍宝布施困乏,饥渴之人即饮食之,寒者衣之,病者给药。田园舍宅、金银珠玑、车马牛钱,恣意所索。飞鸟走兽,都及众虫,五谷刍草,亦从所好。

自王布施之后,国丰民富,相率以道。民无杀者,盗人财物、淫人妇女、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嫉妒、恚、痴,凶愚之心,寂而消灭。皆信佛、信法、信沙门,信为善有福,作恶有殃。举国和乐,鞭杖不行,仇敌称臣,战器朽于藏,牢狱无系囚,人民称善,我生遇哉。”

——————————————————————————————————

《大正藏》第三册,第11页中至第11页下。

和默国王,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悭贪、不瞋恚、不邪见十善为律法,身体力行。这样使国家五谷丰登、人民生活富裕,遵纪守法。没有杀人者,而且盗窃、奸淫妇女、挑唆是非、恶语、妄言、绮语、嫉妒、瞋恚、愚痴,邪恶之心,也悄然消失。

这篇故事情节简单清晰,国王严于律己,以百姓饥饿即我饥饿,百姓严寒即我严寒之广博仁爱之心,体恤人民,宽恕罪犯,使得国家太平,人民安乐。不仅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佛陀的大悲心,而且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国家富足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国”的美好图景。也为人们如何从“狂悖自坠”、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获得解脱,实现社会人心的和谐,开出了自我救赎的药方——信奉十戒。这也是佛教历经岁月的沧桑,却不消泯的根本原因。佛陀所言“我的责任就是让国内没有贫困者”,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崇高的责任意识到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激励着我们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合,达到长治久安进行不懈的努力。

同样,在“鹄鸟喻”中,借鹄鸟母慈子孝的故事,歌颂了佛教双向布施的大悲情怀。即:“昔者菩萨身为鹄鸟,生子有三。时国大旱,无以食之,裂腋下肉以济其命。三子疑曰:‘斯肉气味与母身气相似无异,得无吾母以身肉餐吾等乎?’三子怆然有悲伤之情。又曰:‘宁殒吾命,不损母体也。’于是闭口不食。”

这篇天鹅的比喻故事,本来是一个悲惨的结局,但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天鹅母子连心的感人情事,体现了人间的母子深情,赞扬了世间最为亲密而美好的感情。故事由物及人,转换自然,把天鹅的行为、语言以及心理活动表现得十分亲切逼真,从而显现出佛陀度

众生如母亲爱护孩子,佛弟子敬爱佛陀如孩子喜爱母亲一样的喻理。从而,把佛教促进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和合的意蕴也暗含其中。

三、布施理念中和合思想的文化价值

《六度集经》通过譬喻故事来宣传佛教通过修行从此岸的现实世界达到解脱的彼岸世界的道理。 弘扬六度布施理念中和合思想是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建设相融合的方法,具有文化价值。具体表现在:

首先,布施理念中蕴含的奉献精神,可以为当代社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所借鉴,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进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如贫苦菩萨喻”这篇譬喻故事中一方面否定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自然法则,同时也否定了人类社会中的倚强凌弱,以诈欺愚并的不公,倡导众生和合相处,宁舍身为救度众生苦难而以身布施的精神风貌。这对于人类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文化的矛盾冲突, 促进全球新秩序的建设,都有积极的思想文化意义。

其次,布施理念中的众生平等的慈悲观对当代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基础。诸如“仙叹菩萨”这篇比喻故事中,通过富人仙叹“施药于民”、“宽恕恶商”,表现了佛家施恩于人,以德报怨的和合思想。

另外,六度中的布施是建立在大乘佛教菩萨行思想观念基础上的道德自律。这能够从顶层设计的文化高度,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和文化建设,提供一种以人为本的立场上的关怀,如“和默王喻”中,通过国王制定国家法律来推行五戒十善,这样一种用制度化的方式来通过善行来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使“飞鸟走兽,都及众虫,五谷刍草,亦从所好。”从而达到既有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合,还具备了人和自然万物之间的和合。同时也使人们建立相互关心,母慈儿孝的家庭关系,如“鹄鸟喻”中天鹅母子连心的感人故事,促进人自身的精神和谐与社会和谐。

总之,佛教《六度集经》布施理念的和合思想, 体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大正藏》第三册,第13页上。

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是我们民族文化宝贵的精神遗产。传承佛教教化人生,到达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当下“中国梦”的理想有共同之处,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寒山文化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连续九届举办学术会议的坚守,反映了寒山寺对佛教文化卓尔不群的文化责任和担当意识,在国内的教界和学界都堪称翘楚。笔者借此盛会之际,对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弘扬寒山和合文化做出的功德深表敬意和赞叹。

 

 

 

 

 

 

 

 

 

 

 

 

上一篇:九秩闽南佛学院 六度教化在世间

下一篇:荆三隆:佛教比喻经的分类与《出曜经》目录勘定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