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荆三隆:佛教比喻经的分类与《出曜经》目录勘定刍议

荆三隆:佛教比喻经的分类与《出曜经》目录勘定刍议

2015-05-17

佛教比喻经的分类与《出曜经》目录勘定刍议

荆三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内容提要:

佛教比喻经是佛典分类“三藏十二部” 之一,在三藏经、律、论中的十二部里 “长行”、“ 重颂”、“授记”,这三类是根据文体命名的,属于佛经的基本形式。“长行”为散文句式,“ 重颂”是归纳的诗句,“授记”是讲经的诗句。其余的孤起、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九类,则是以经文的内容命名。因此,比喻经是佛典的九种基本内容之一。本文仅对篇秩最大的譬喻经《出曜经》三十卷的目录加以勘定(“出曜”梵文意为“譬喻”,全经以阐发佛义为要,由三十三品即三十四个主题,一百七十六篇佛教比喻故事构成以就教与方家

关键词:

    佛教比喻经;分类;《出曜经》目录

一、大藏经中譬喻经的分类

譬喻即比喻,从文学上说,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方法。佛典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论述和阐发佛教义理。 系统性、差异性是譬喻经的基本特点,在佛经中每一个比喻故事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因此需要对每一个具体内容进行的分析才能了解其喻意,这就构成了它的独特之处。

这里以大正藏为底本,来说明在大藏经中,按比喻分类的经典。

在阿含部中有:

六卷单篇的比喻经典,即《咸水喻经》、《箭喻经》、《蚁喻经》、《五阴譬喻经》、《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佛说月喻经》。

本缘部中有:

《六度集经》八卷。

《撰集百缘经》十卷。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

《贤愚经》十三卷。

《杂宝藏经》十卷。

《旧杂譬喻经》一部两卷。

《杂譬喻经》三部四卷。

《众经撰杂譬喻》一部两卷。

《百喻经》四卷。

《法句譬喻经》四卷。

《出曜经》三十卷。

六卷单篇的比喻经典《猘狗经》、《群牛譬经》、《大鱼事经》、《譬喻经》、《灌顶王喻经》、《医喻经》各一卷。

经集部中有:《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一卷 、《佛说旧城喻经》一卷。

史传部中有:《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一卷。

比喻经的数量尽管很多,但如果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佛陀本生比喻故事,是以佛陀前世修行故事构成,如《六度集经》;二是佛教因缘类,以佛教因果故事为主题,如《撰集百缘经》;三是阐发佛教义理的比喻类,如《百喻经》。

佛教比喻经共有约一千一百个完整的比喻故事,我们已经对五百九十八篇比喻故事进行了基础性的文本研究,完成了注译与辨析,并将在此基础上撰写《佛教比喻经研究》一书,对其思想价值进行梳理和论述。还有五百零二篇比喻故事未进行梳理诠释。具体包括:

《贤愚经》,共十三卷,一百三十六个比喻故事。

《大庄严论经》有九十篇佛教比喻故事。

《撰集百缘经》 有一百个因缘比喻故事。

《出曜经》共三十四个主题,也被认为是佛陀偈语的收录集。

这四部经典都是佛教比喻经中的巨制宏篇,尚缺完整的注本。作为佛经十二部类之一的“譬喻”,在分类上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分类在从逻辑上看,还有一些可以讨论的地方:

其一,“三藏十二部”的分类可以分为两个标准:一是形式即体裁,二是内容。这样的分类就会在佛经十二部类的各部分产生交叉关系。诸如譬喻既可以在“长行”、“ 重颂”、“授记”中出现,也可以出现在其他分类如“因缘”中。

其二,在散文句式的“长行”中,归纳的诗句“ 重颂”,讲经的诗句“授记”。三者在譬喻经中也可以同时出现,如《法句譬喻经》。

《法句譬喻经》,又名《法句本末经》、《法句喻经》、《法喻经》、《法句譬经》等。为西晋(265—317年)时出家人法炬、法立译出。法炬和法立二人共译的经典还有《佛说诸德福田经》一卷。永嘉二年(308)法炬作为笔录者之一参与了竺法护翻译的《普曜经》。法立在晋惠帝(290—306年)时译有《佛说楼炭经》六卷,其事迹《高僧传》有载。

本经的突出特点在于韵散相间、穿插交错的行文方式。所谓韵文,即佛经中的“偈”,也称偈子,偈语、偈颂等,为佛经中的唱颂词,类似诗歌的短句,通常由四句组成,每句以四言、五言、七言为主。本经中的每个故事都配有一偈或多偈,重述和概括散文部分的内容,采用这种形式阐发佛理。全经共三十九品,可以理解为三十九章,每章为一个主题,然每章中的比喻故事数量不等,全经共由七十五个比喻故事构成。所涉内容广泛,立意鲜明,可以视为一部佛教义理和修持兼备的小百科全书式的经典,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录。“长行”、“ 重颂”、“授记”三种体裁交替出现。

其三,孤起、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九类内容中:

讽颂,梵文音译“伽陀”,又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接以偈颂形式宣讲的经,如《法句经》,故名讽诵经

自说,梵文音译“优陀那”,又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由佛陀自己宣说的经文,如《阿弥陀经》,称为自说经

因缘,梵文音译“尼陀那”,又译为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经的“序品”都往往道明原委,说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等,故名“因缘经”。

譬喻、梵文音译“阿波陀那”,经中以譬喻显示法义,故名“譬喻经”。

本事,梵文音译“伊帝目多伽”,又称如是语经,是由佛讲弟子们过去世因缘的经文,令精进、解脱,故名本事经

本生,梵文音译“阇陀伽”,凡经中由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因缘的经文,名本生经

方广,梵文音译“毗佛略”,即方正广大,一切大乘经的通称,指词广理正,辨诸法真谛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故名方广经

未曾有,梵文音译“阿浮陀达摩”,即经中讲佛陀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神通的经文,故名

——————————————————————————————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佛教比喻经研究》批准号:13BZJ014

曾有经

议论,梵文音译“优波提舍”,佛陀所说经中,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即名论议经

这九种内容也有许多交叉关系,不再赘述。

因此,我们认为:佛教譬喻经在分类上除了直接冠名为譬喻经的,如《百喻经》、《众经撰杂譬喻》外,分类还是要具体考察每一部经典的内容,以是否运用比喻手法构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佛教的喻理和教义为标准。如《六度集经》讲述的是佛教六种度脱人生苦难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内容十分丰富。《六度集经》,分为六章九十一篇,由佛陀前生比喻故事构成的有八十二篇。在原典中,前四章各有一段序,第五、六章则无。此外,第七十四、七十五两篇主要是阐发禅定喻理,没有故事情节。

二、关于《出曜经》目录的初步勘定

《出曜经》作为有最完整、最庞大喻群的佛教譬喻经,共三十卷,三十四品,由印度的法救菩萨汇编,十六国后秦竺佛念译。全经系由诗颂(uda^na,即优陀那、意为佛陀自说),以及注释诗颂的故事(avada^na,即阿波陀那、意为譬喻)所组成。出曜是梵文avadana的意译,在这里意指譬喻,即本经系以譬喻或寓言方式说甚妙教义。“出曜”一词在汉译时,被认为出自《诗经》的“日出有曜”。因此,出曜意为“太阳升起带来的光明”,即把经中的譬喻故事,比喻为“如太阳的光明照亮一切黑暗”。笔者初步勘定《出曜经》为一百七十六篇比喻故事。

《出曜经》的偈颂部分(即《法句经》),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俱舍论》卷二等所载,作者为法救,他是印度佛教四宗(经部、毗婆沙、中观、瑜伽)之一)中经部早期的譬喻大师。本经的传译,僧睿在《出曜经序》述,罽宾沙门僧伽跋澄于前秦建元十九年(383)至长安。后秦皇初五年(398)秋,依太尉姚旻之请,僧伽跋澄执梵本,竺佛念宣译,道嶷笔受,和、碧二师校合并订正。僧睿本人也参与了校订。

汉译《出曜经》以阐发佛义为要,通过譬喻来宣传佛教所说人生无常,以修行戒、定、慧积善根而达到解脱的道理,是印度和中国文化融合的产物。

我们勘定的《出曜经》目录为:

一、无常品(35篇比喻故事)

1、无常喻;2、婆罗门喻;3、佛说安宁喻;4、佛告七人喻;5、佛说三有喻;6、佛告阿难喻;7、果待熟喻;8、譬如陶器喻;9、陶师作瓦器喻;10、万物皆灭喻;11、人命无常喻;12、五盛阴喻;13、人命危浅喻;14、岁月无常喻;15、生死离别喻;16、亲友无常喻;17、三因缘喻;18、人生四喻;19、比丘厌倦生死喻;20、无常鬼喻;21、少壮必老喻

22、老耄喻;23、佛说老者喻;24、百岁喻;25、鱼喻;26、人生如逝水喻;27、四众弟子喻;28、老则色衰喻;29、阿梵和利喻;30、不净观喻;31、佛说病者喻;32、贪吝者喻;33、七宝尽失喻;34、箭喻;35、兄弟喻。

二、欲品(11篇比喻故事)

36、渴爱喻;37、苦阴喻;38、佛出世喻;39、解脱喻;40、牢喻;41、出家修行喻;42、外道喻;43、四天王喻;44、说人妒忌喻;45、七重门喻;46、顶生王喻;47、比丘升天喻。

三、爱品(3篇比喻故事)

48、毒树喻;49、比丘死喻;50、大目犍连喻。

——————————————————————————

参见高杨、荆三隆《印度哲学与佛学》“经部学说的要点”360页至364页。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11月第一次印刷版。

四、无放逸品(7篇比喻故事)

51、四颠倒喻;52、佛说世人喻;53、鹿母喻;54、日服七叶喻;55、佛说新学比丘;56、裸形外道喻;57、菩萨问阿兰喻。

五、放逸品(6篇比喻故事)

58、暴象喻;59、恶法如风飘落喻;60、四意止、八正道喻;61、积恶如火烧喻;62、勿放逸喻;63、龙象喻。

六、念品(6篇比喻故事)

64、梵志子死喻;65、梵志夫人思子喻;66、思爱喻;67、天人嘉乐喻;68、护心如城防喻;69、善者升天喻。

七、戒品(4篇比喻故事)

70、比丘持戒喻;71、大迦叶问道喻;72、比丘与天神论法喻;73、猎人穿袈裟诱鹿喻。

八、学品(6篇比喻故事)

74、护身、口、意喻;75、国王杀六子喻;76、妄语进地狱喻;77、放牛女喻;78、二人博戏斗诤喻。

九、诽谤品(2篇比喻故事)

79、愚人恶语喻;80、说善法如甘露喻。

十、行品(5篇比喻故事)

81、佛告罗云罗戒妄语喻;82、恶臣耶利喻;83食鸡变毒蛇喻;84、波斯匿王问道喻;85、行、恶如腐乳喻。

十一、信品4篇比喻故事)

86、天女自恣喻;87、恶鬼喻;88、妙术比丘诚言喻;89、佛告弟子喻;90、婆罗门持宝钵遭祸患喻;91、福德名簿喻;92、笃信三宝喻;93、离恶友如避恶狗喻。

十二、沙门品4篇比喻故事)

94、沙门持戒如山喻;95、比丘犯戒如处粪坑喻;96、出家人非必除发喻;97、出家不为供养喻;98、沙门除垢喻;99、无我喻。

十三、道品4篇比喻故事)

  1. 过去七佛喻;101、鹿母救子喻;102、三兽喻;103、菩萨禅观喻。

  1. 利养品9篇比喻故事)

  1. 104调达贪利养喻;105、母马告马驹戒贪喻;106、愚人贪利养喻;107、不贪衣食喻;108、阿那律知宿缘;109、善施主喻;110、婆罗门邪咒喻;111、佛姨母送佛金衣喻;112、调达恶行喻。

十五、忿怒品3篇比喻故事)

  1. 113、比丘戒斗诤喻;114、行怨得怨喻;115、忍辱喻。

十六、惟念品2篇比喻故事)

  1. 116、比丘守意喻;117、自觉喻。

十七、杂品2篇比喻故事)

  1. 118、除尘垢喻;119、梵志子离恶喻。

十八、水品4篇比喻故事)

120、不轻小善喻;121、修心如清泉喻;122、忍心如清泉喻。

十九、华品2篇比喻故事)

123、智解一句喻;124、观身不净喻。

二十、马喻品2篇比喻故事)

125、修定如调马喻;126、善相马喻。

二十一、恚品3篇比喻故事)

  1. 127、戒怨怒喻;128、忍能止怨喻;129、止怨如善御喻。

二十二、如来品4篇比喻故事)

  1. 130、六师贪利喻;131、佛观三世喻;132、正身喻;133、不信佛如遇罗刹鬼喻。

二十三、闻品4篇比喻故事)

  1. 134、不知理如有眼观不明喻;135、善问佛法喻。

二十四、我品1篇比喻故事)

136、善在一坐一卧中喻

二十五、广演品2篇比喻故事)

137、闻一法句喻;138、笃信正法福报无量喻。

二十六、亲品3篇比喻故事)

  1. 139、亲近善知识喻;140、愚人自称智喻;141、佛避调达喻。

    二十七、泥洹品8篇比喻故事)

    142、净寂如龟藏喻;143、太子修苦行喻;144、证悟涅槃喻;145、第一患、第一苦、第一乐喻;146、证悟不懈喻;147、悟道如渡河喻;148、知三界喻;149、国王不惜身死喻。

    二十八、观品(5篇比喻故事)

    150、善观己过喻;151、观身如微尘喻;152、无欲即解脱喻;153、佛给难陀说微妙法喻;154、归一三宝喻。

    二十九、恶行品5篇比喻故事)

    155、诸恶莫作喻;156、目连与天女喻;157、观世事人心喻;158、调达欲害佛喻;159、琉璃王入地狱喻。

    三十、 要品2篇比喻故事)

    160、和言悦色喻;161、波斯匿王减食体健喻。

    三十一、乐品6篇比喻故事)

    161、行善最乐喻;162、种福田喻;163、观法第一乐喻;164、佛得道喻;165、佛初转166、法轮喻。

    三十二、心意品4篇比喻故事)

    167、修心如伏魔喻;168、三十六邪喻;169、吾欲成妄喻;170、山野修行欢喜喻。

    三十三、沙门品2篇比喻故事)

    171、出家无垢喻;172、五蕴净喻。

    三十四、梵志品4篇比喻故事)

    173、裸形无益喻;174、长者出家修行喻;175、出家志向喻;176、守戒不分老少喻。

    以上三十四品中的篇目名称,皆为我们根据每篇比喻故事的文意命名。

    三、《出曜经》目录勘定标准与相关的说明

        我们对《出曜经》一百七十六篇比喻故事目录的认定,基于一个标准:就是要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说就是要有通常所说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佛教比喻故事尽管百态千姿,但仍有规律可循。其突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人”、“物”、“事”、“理”。

    “人”是指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佛教的基本教义,化抽象为具体,使佛教的义理贯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物”是说以小见大,用我们习以为常的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做比喻,从而突显佛教的思想;“事”谓之生活常识、社会公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爱恨情仇、生老病死,生活中的一切,无不可以入喻;“理”意在通过精

    ————————————————————————————

    燡(yì)光明,光耀。原文为古今皆无的异体字,根据文意据此。

    湛致密的论述方式,用百态纷呈的比喻故事,表现出睿智超妙的思想特征。

        因此,我们目录界定的标准,主要还是从经典所表现的内容上加以认定。另外,还要兼顾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考虑到这部佛教譬喻经是篇幅最大,比喻故事数量最多的经典,目前尚未有现代诠释的著述,因此,对目录的勘定是为下一步对该经进行整体注疏、白话翻译、辨析的工作服务;

    二是对这部经典的篇目,学术界有不同的认知,如认为《出曜经》今本约“860偈、150个故事”。故有必要对此有一个初步明确的界定。

四、对于譬喻经分类的一些认识和困惑

其一,首先在《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卷中提出“三藏十二部”分类这一标准的龙树,约公元三世纪人,是大乘中观的创始人。其主要生平记载见于鸠摩罗什(344-413)的《龙树菩萨传》。“三藏十二部”的分类可以分为两个标准:一是形式即体裁,二是内容。这样的分类就会在佛经十二部类的各部分产生交叉关系。诸如譬喻既可以在“长行”、“ 重颂”、“授记”中出现,也可以出现在其他分类如“因缘”中。罗什的汉译本,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是空前的,特别是他还译出了著名譬喻师的论著,如马鸣的《大庄严论经》、师子铠的《成实论》等。因此,我们认为:不能把印度僧人的分类以及汉译时的分类,和我们今天比喻经分类等同。我们的分类,不包括佛经的形式,主要是从具有比喻故事的内容上认定。

其二,在散文句式的“长行”中,归纳的诗句“ 重颂”,讲经的诗句“授记”。三者在譬喻经中也可以同时出现,如《法句譬喻经》。不仅“长行”、“ 重颂”、“授记”三种体裁交替出现;孤起、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九类内容也相互交叉。

其三,从《出曜经》一百七十六篇比喻故事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三藏十二部”的分类体裁、内容两个标准的混同,以及在佛经十二部类的各部分产生的交叉关系。因此,我们认为佛教譬喻经主要完成于二世纪之前,是历代印度譬喻师创作的大汇编,更接近佛陀创教时期的印度社会的历史风貌。汉译本身就是一种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我们比喻经的分类,也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延续。

同时,我们还有一些困惑:

一是我们并未把佛陀传记中大量的比喻故事列入,如马鸣的《佛所行赞》、以及《佛本行经》等。认为这些经突出的是“传”,而非喻理。这是否恰当、合适。

二是对一些具有鲜明喻理的著名经论,如法藏的《华严金师子章》,这位汉地高僧的著述既以喻为名,又喻说“六相”的经论,能否列入比喻经。

三是我们对业已整理出版的藏外佛教文献中,具有譬喻特点的经典也没有列入,如《佛说相好经》。该经三十二种相好,都是用比喻完成的。对此,是否应当选取。

总之,譬喻经是早期佛教传播中佛陀教义的经典,是一种具有“说故事,喻示理”的传教方式,也是早期的佛经汇编。三藏十二部的分类是大乘佛教的产物,是出现在佛教譬喻经之后的分类方法。用比喻来说“譬喻经是里,分类是表”,是表里关系,并非简单的等同关系。

    从我们对《出曜经》一百七十六篇比喻故事目录的勘定中,可以看出佛教比喻经庞大而丰富的内容,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工作,还仅仅处于准备阶段,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细致和具体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

——————————————————————————————

参见屈大成“论《法句经》的版本及其所属部派一文。《五台山研究》2015年第一期,第40页。

方广锠主编《藏外佛教文献》第三辑404页至445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3月版。

上一篇:六度施大爱 和合化世间

下一篇: 荆三隆:元叟行端禅师拟寒山诗喻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