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荆三隆:玄奘精神在推进当代文明互鉴中的文化价值

荆三隆:玄奘精神在推进当代文明互鉴中的文化价值

2015-10-08

玄奘精神在推进当代文明互鉴中的文化价值

                      荆三隆

内容提要:玄奘法师把对教义的研修,贯穿到一生的弘法实践之中,自觉地承担起历史的使命,把佛教的兴盛与政权和社会的稳定联系起来,表现出一位杰出的佛教学者对社会历史深刻的领悟和非凡的洞察力,以坚定的信仰精勤勇进,以佛教所具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推进当代文明互鉴,实施更加开放的国策,仍具有文化价值。

主题词:玄奘精神  文明互鉴  文化价值

两千多年前,东起长安、西达罗马的丝绸之路曾是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为古代东西方经济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今“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正是在古丝绸之路的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紧密,发展空间更广阔。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欧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承载着佛教传播的历史使命。对于我们发掘玄奘精神的内涵发挥佛教文化的当代价值,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玄奘法师以其独具卓绝的亲历,为东西文化交流事业,谱写了由民间个人的行为,上升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亲密往来,谱写了互利共荣的历史篇章。对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当前“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落实过程中,对和各国人民形成相利共赢的关系仍不失借鉴意义。玄奘法师政教圆融的智慧,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进探索的精神,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对民族的整体文化面貌的提升大有裨益。玄奘精神在我们当代佛教文化建设中,其推进当代文明互鉴中的文化价值有许多可资借鉴的丰富内涵。本文主要以下三个方面扼要论述:

                   一、政教圆融 随机弘法

玄奘法师602--664在贞观元年为“弘扬正法”,“私往天竺”。他在北印那烂陀寺求法期间,与声振五竺的戒日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先后在曲女城“大法会”和有50万人参加不分贵贱的“无遮大会”上,“戒日王者,聿修前绪,笃述惠施”且“置大佛像”“而以奉施 戒日王在玄奘和“诸国二十余王”的陪同下赴会,随后戒日王向十方佛陀顶礼。这两次大会表明,这不仅是统治北印的戒日王与佛教高僧玄奘的一次联袂,也是政教结合的具体表现。在五竺纷扰的政治局面和浓厚的宗教文化的背景中,任何一个政权,如果不能处理好政教之间的关系,要想建立巩固的政权是难以实现的。玄奘与戒日王共同把握了历史机遇,使佛教与王权的政事密切合作,既稳定了北印的政治格局,又挽救了大乘佛学的颓势。玄奘的政事观不仅在北印的弘法亲践中经受了考验,在他返回长安之后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和译经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运用。

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年)返回长安,他在回国后的十九年中,共译出佛教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为佛教史上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齐名的四大翻译家之一。玄奘根据自己的游历口述、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于贞观二十年(646年)完成,是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十七年间的见闻录,包括了西突厥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今天阿富汗、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的部分地区和印度全境。对于各地的经济文化,风俗地貌,无不实录,为人类交流史留下了极其厚重的历史记录。

——————————————————————

《大唐西域记》卷五,大施场。《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897页下。

佛教虽源于印度,但自传入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经过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与发展,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信仰支撑和心灵关怀,为我国文化繁荣发展

做出了巨大贡献。佛教的圆融思想有益于处理各种矛盾冲突,视全世界为一个大家庭,视各国人民为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平等心和慈悲心,相互帮助,扶贫济困,谋求共同发展,这样才能获得共同的繁荣富强。佛教的圆融观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在国与国的交际往来方面,汲取别国的政策中的有益内容,相互理解和尊重。使中国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提高我国的文化话语权。

玄奘就是佛教丰富的思想文化的突出代表,无论在天竺,还是在汉地都十分注重处理好佛教和政治的相互关系,是政教圆融、随机弘法,爱国爱教的典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佛教文化建设正在处于一个深入发展的历史时期。我们学习玄奘精神,就是要能够处理好佛教文化建设和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形成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局面。

二、胸怀豁达   虚心学习

在当代文明互鉴的文化交往中,要有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所谓走出去,就是指向世界各民族弘扬中国佛教文化的优良传统,成为具有国际化的中外文化交流、思想荟萃的前沿;所谓请进来,是要善于接受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优秀成分,学习一切人类文明思想的成果。玄奘精神包括虚心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包含着尊重各国的政治、文化传统的观念。我们应当有学习先贤、超越前人的精神,应当具有包容胸怀。要容纳一切有利于国家进步、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价值追求。历史证明,凡是我们努力地研究和学习各国优秀思想文化的时期,就是我们社会繁荣进步、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奋发图强、安居乐业的时期。反之,凡是我们自以为是、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以天国自居的时期,就是国家逐步走向衰落的开始。

玄奘法师就是虚怀若谷、追求真谛的杰出代表。“玄奘宿因有庆,早预缁门,负笈从师,年将二纪,名贤胜友,备悉谘询;大小乘宗,略得披览,未尝不执卷踌躇,捧经侘傺,望给园而翘足,想鹫岭而载怀;愿一拜临,启申宿惑,然知寸管不可窥天,小蠡难为酌海;但不能弃此微诚,是以装束取路,经涂荏苒,遂到伊吾。” 且“展谒众师,禀承正法,归还翻译,广布未闻。剪邪见之稠林,绝异端之穿凿;补像化之遗阙,定玄门之指南。”这两段文字把玄奘西行求法的法缘和心志袒露无遗。

首先,玄奘少时出家“早预缁门”,就是为了追求理想,担如来家业。他虚心好学,孜孜不倦而“负笈从师”。在受具足戒之后,就遍访贤达的汉地高僧,求学访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知疲倦。

其次,玄奘在求学的过程中,善于溯本探源、融汇百家,对于印度佛教的法脉源流,力求全面、无不涉览。更重要的是这种修学,不是简单地领会接纳,而是穷究其理、返本清源。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补正阙如。从而发现了汉地佛教传承中的未尽之处,产生了远赴天竺,究其根本的“想鹫岭而载怀”。

另外,法师以豁达的胸襟,极为虚心的态度“知寸管不可窥天,小蠡难为酌

——————————————————

石峻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第6至第7页,玄奘《启谢高昌王表》。

海”,立场鲜明地阐发了不能一孔之见、一得之功安于现状,而是应该化认知为行动“装束取路”,到佛学源头,尽取佛陀要义。

还有,玄奘有明确的目标,就是要遍访五竺高僧,传承佛陀法脉“归还翻译,广布未闻”,从而抵斥异端学说,为佛教在汉地的流传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补正中国佛学在传译过程的缺失,为佛教的发展和传播确立正确方向的弘大胸襟,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因此,玄奘法师求学访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知疲倦的亲政实践;穷究其理、返本清源的心志;胸襟豁达、虚怀若谷的态度;贯彻始终、明确坚定的目标在当代世界文明互鉴的过程中,都具有积极的思想文化价值。

  三、信仰坚定  践行六度

我国自秦汉以来,沿袭了高度中央集权的社会政治体制,国家在一个时期的宗教政策,往往决定着宗教的兴衰,佛教也不例外。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佛教徒本身的修行和亲践,以及能否贯彻佛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理念统摄一切,依此修行,贯彻大乘佛教教、理、行、果基本教义,这才是佛教真正能够发展的根本。我们发扬和继承玄奘精神,在今天应该就是要努力建设新时期和谐的政教关系,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做出贡献。同时,要鼓足勇气弘扬玄奘精神中包括佛教信仰和价值追求的核心内容。玄奘护佑人生,止恶行善,净化人们心灵的弘法,高尚的精神风范,还包括:

一是“弘法布施”。佛陀所讲的布施,就是以大慈之心抚育人们,以大悲悯之心对待各种邪恶,使贤明的人得以度脱,护佑救济众生,如天地无限,润泽遍及江河湖海。布施一切众生灵,给饥者以食,渴者以水,为寒冷者送衣,酷热者送爽,患者给药治疗,只要他人所需就立即给予。就是要度脱一切在苦难中的生灵,就是要在心中充满悲悯没有怨恨。佛陀把布施的悲悯之心,比喻为无限的天地,滋养万物,给人们以阳光雨露;以食、水、衣、爽、药等人的需要,菩萨就立即给予的情怀教化弟子、教化世间。布施一般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玄奘他在回国后的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就是最好的法布施,是施教的典范。

二是“持戒修行”。佛教强调信仰者自身的修行,修行过程中要求“以戒为师,律为根本”。佛教的戒律,不仅是维系这一信仰体系的基础,而且也代表了人类自我教化和道德约束的巨大功效。所谓持守戒律救度众生于无边的苦难,说的是那些狂妄愚昧,凶恶暴虐,喜欢残害生命的人;那些贪财盗窃,淫逸污浊的人;那些挑唆是非、恶意辱骂、口出狂言、语言华而不实,嫉妒他人、怨恨他人、痴心妄想的人;那危害亲人且杀戮圣贤,诽谤佛陀和诋毁贤良的人;那些窃取祖宗和庙堂器物,心怀凶邪叛逆,中伤佛、法、僧三宝的人。认为这样的人就是恶的元凶。佛陀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丑恶,具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改造社会,也同样充满了信心。认为佛弟子宁可被人宰割,剁成肉酱在街上卖,也不能做坏事;信奉佛、法、僧三宝,报父母恩、众生恩、三宝恩、国土恩四恩的人,就会得到广泛的周济。佛教持戒度脱无边苦难的义理,佛陀嫉恶如仇的坚定立场。对于那些以为佛家缺乏批判态度、于世无争、不谙世事的人来说,确有重新理解和认识佛教义理的必要。

玄奘在各种诱惑面前皆不为所动,其戒行高洁诚如一代高僧道宣所引唐太宗《圣教序》所云:“譬夫桂生高岭,云露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玄奘被高僧尊为法门领袖,被一代帝王称为具有“桂”、“莲”品行的赞誉,表明了佛家在恶行猖獗的时候,物欲横流的浊世面前,要保持千古流芳的品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操。也可以说明玄奘的戒行堪称教界表率、世间楷模。

三是“忍辱负重”。忍辱是一种佛家内修的法门,所强调的是心不着相,不为外物所动,以空观智慧了知身心世界,从而保持内心的平衡。佛陀认为众生灵之心,因愚昧无知,自我阻塞,骄傲自大,总想胜过别人。无论官位和土地,还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情之享乐,无一不想得到。看见别人拥有,就愚昧地产生贪婪和妒嫉之心。心中滋生贪婪和妒嫉,就会处处表现出愤怒和怨恨。如此不能觉悟及时遏制,就会如醉汉般痴狂,如盲人永处黑暗之中。

《六度集经》“忍辱修行喻”云:“昔者菩萨,睹世秽浊,君臣无道,背真向邪,难以导化,故隐明藏影,处于冢间,习其忍行。冢间有牛犊子,常取其屎尿以为饮食。连其躯命,暴露精思,颜貌丑黑,人皆恶焉。国人睹之,更相告曰:‘斯土有鬼。’见者靡不唾骂,土石扑之。

菩萨无丝发之恚,慈心愍曰:‘痛夫斯人,不睹佛经而为斯恶。’誓曰:‘吾为如来、无所著、正真觉道者,必度兹焉。’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

这是一篇佛弟子忍辱修行的比喻故事。说的是有位出家人,目睹世间的黑暗和污秽,君臣不守道义,背信弃义,偏离真谛走向邪恶,难以引导教化,所以隐居藏身,于荒野坟冢之间,修习忍辱的法行。一片旷野,几处坟茔;一位修行者,一只小牛犊,是本篇故事所展现的画面。证悟者这种离群索居,苦身修行的行为,却引来了人们的不解和厌恶,视其为鬼,扔投土块,但这些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心志。这篇故事除了突显证悟者的忍辱心之外,还隐喻人们对佛家的误解和诋毁,以及社会的黑暗,人鬼颠倒的现实。玄奘私往天竺、赴少林难以成行等经历,都反映了他修习忍辱法行,顺时择机弘法、不辱历史使命的博大胸怀。

四是“精勤勇进”。玄奘追求真谛、绝不懈怠,体现出佛家精勤勇进的精神风貌。佛云:“精进度无极者,厥则云何?精存道奥,进之无怠,卧坐行步,喘息不替。其目仿佛,恒睹诸佛灵像变化立己前矣;厥耳听声,恒闻正真垂诲德音。鼻为道香,口为道言,手供道事,足蹈道堂,不替斯志呼吸之间矣。忧愍众生长夜沸海,洄流轮转,毒加无救;菩萨忧之,犹至孝之丧亲矣。若夫济众生之路,前有汤火之难,刃毒之害,投躬危命,喜济众难,志逾六冥之徒,获荣华矣。” 意谓精进救度众生于无边苦难,精心研读深刻领悟佛教深奥的义理,坚持修行,永不懈怠,无论坐卧行走,一刻也不停止。其目光好像总能看到诸佛灵异形象以法身、报身、应身之三种变化耸立在自己面前;其耳中仿佛一直回响着佛陀真正教诲的德音。鼻闻奉佛的花香,口以解说佛法,手为供奉佛事,足至道场殿堂,生命不息,志向不变。救济众生之路,即使有火海之难,刀山之害,也要不惜生命,其境界超越了被六识所迷惑的人。

这一段分别从眼、耳、鼻、口、身、心志六个方面加以阐述。这就把精勤勇进救度苦难众生的喻理,落实到了修行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展示了佛弟子所具有的一往无前,舍身济世的精神。玄奘在那烂陀寺融汇大乘中观、瑜伽两派,作《会宗论》三千颂、《制恶见论》一千一百六十颂,力阐法义、睥睨外道,就是精进精神的写照。

——————————————————

石峻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第42页,《玄奘传》。

《大正藏》第三册,第24页中;32页上。

正如道宣所论:“玄奘往以佛兴西域,遗教东传,然则胜典虽来,而圆宗尚阙。常思访学,无顾身命,遂以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践流沙之漫漫,陟雪岭之巍巍。铁门巉崄之涂,热海波涛之路。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中间所经五万余里。虽风俗千别,艰危万重,而凭恃天威,所至无鲠,仍蒙厚礼,身不辛苦,心愿获从。遂得观耆阇崛山,礼菩提之树。见不见迹,闻未闻经。穷宇宙之灵奇,尽阴阳之化育。宣皇风之德泽,发殊俗之钦思,历览周游一十七载。”玄奘为追求法义,“无顾身命”,为弘法利生,从不懈怠。

五是“心系禅定”。就是通过禅观救度无边苦难中的众生,端正心念,一心一意,将各种善念都纳入心中,以善消除意念中的污秽和邪恶的思维过程。禅观共有四种:

初禅的修行,去除贪欲和各种邪恶之事,如由眼见的繁华美色所产生的心中淫欲和狂想,去除耳听到的声音,鼻闻到的芳香,口尝到的美味,身体感受到的惬意和享受。立志修行,就必须远离这些。还要远离五种烦恼:贪财、怨怒、睡眠、淫欲、疑惑。

二禅,喜悦之心静寂止观,不再以善去消除那些恶了。喜和善二种意念,也都消灭,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十种恶行灰飞烟灭,外尘无缘进入内心。

三禅,牢固守护自己的意念,善与恶都不执着,内心安定犹如须弥山,各种善念不生。外部的善与恶,寂灭不动不能入心,犹如莲花,根茎在水中,花苞未开,被水掩盖。

禅定修行,是佛弟子由凡转圣的过程。玄奘“但断伏烦恼。必定慧相资。如车二轮。阙一不可至。如研味经论慧学也。依林宴坐定学也。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唯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絷意象之奔驰。若不敛迹山中不可成就”的表述,就说明了这一认知。禅定,是出家人思维修的方法,也是一种佛教返观内照,自我审视的修行,反映了人类最普遍的一种深思熟虑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在文明交往中自我修正和调整,不断完善心态、端正行为都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思考方式。

六是“般若智慧”。即“明”度无明,指的是用佛家的禅定智慧,从此岸之苦难世界度脱到彼岸的涅槃境地。阐发了佛教智慧是慈悲救度一切生灵的义理。佛教认为:

一要皈依佛、法、僧三尊,领悟一切无常、人生是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的佛理。灭绝贪欲、立志清净,舍己救济众生,护佑一切众生。

二要悲悯生命,舍己救人,心志坚定,不取他人之物,坚持操守不淫逸,诚信不欺。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悭贪、不瞋恚、不邪见十种戒律,引导亲友走上正确的道路。

三要为众生忍辱,为众生悲悯感伤,以慈悲哀伤回报恶毒,救济众生而不伤害,以帮助他人而喜悦,慈悲护佑众生。

四要锐意而行,精勤勇进,尊崇高尚的修行。

五要抛弃邪恶,除去心中的污垢,内心寂静宛若虚空。

六要博学而消除烦恼,追求一切智慧。

——————————————————

石峻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第6页,玄奘《陈还国表》;第19页,《请入少林寺翻译表》。

《大正藏》第三册,第24页中。

佛家“明度”的核心内容:就是了知一切无常,护佑生灵,内心清净,驱除邪恶和烦恼,用人间修行来证悟佛家的菩提智慧。虽言简意赅、却意蕴深邃。玄奘法师同样是运用佛陀般若智慧,开启人生智慧、知行合一的代表。他成年后就“讲扬心论,不窥文相”、沙门慧休叹其“希世若人,尔其是也”;玄奘对于佛典经纶“一举十问,皆陈幽奥”,在长安尽管“有司不为通引”,到凉州能“华夷士庶,盛集归崇”,没有深谙一乘法义真髓,善于洞晓世事人心的心智,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天竺代表佛学首府那烂陀寺破正量部般若毱多,曲女城昌隆佛法,“奘在印度,声扬五天”;回长安后,力挽狂澜,拯佛门于颓势,倡导三教圆融,无怪乎时皇太子李治赞叹“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其般若智慧、巨大影响自不待言。

总之,讨论玄奘精神在推进当代文明互鉴中的文化价值,不仅应当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探究,还可以取法于佛教教义;既可以从佛教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去发掘,也应当从信仰者的视域来审视。玄奘作为佛门宗师,从他所具备的六度情怀和精神风貌为内容,讨论我们在当前以海纳百川的气概,融汇到人类文明大交流的时代之中所具有的思想价值,是笔者的一次尝试,缺失在所不免,恕容来日补正。

上一篇:荆三隆: 《楞严经》喻理探究

下一篇:荆三隆:佛教譬喻经和合思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