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譬喻经和合思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荆三隆
摘要:佛教譬喻经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大乘佛教在长期的发展中在教义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涉及到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些精神遗产的中和合思想对于我们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战略,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气度,促进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各国人民文明交往中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佛教譬喻经;和合思想;“一带一路”;积极作用
佛学经典是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与艺术、佛教建筑和佛教活动的文字载体和理论依据, 是佛教思想文化联结社会生活的纽带。佛教譬喻经的研究工作不只是对佛教理念的阐发, 也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这样的研究工作, 贯穿古今, 代有传承, 与我们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各国人民文明交往中都有着不应忽视的积极作用。
一、佛教譬喻经研究的意义
佛教譬喻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通过对其中包含的与当代社会文明有互动价值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 引起人们对这一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关注, 进而认识佛教在当前国家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汲取佛教文化中的思想成果, 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 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佛教突出的惜生向善、和谐尚德的人文理念, 有利于我们进行先进文化体系的构建, 形成现代文明与佛教传统思想资源的互动。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展现佛教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调动佛教思想文化的积极因素, 可以激发社会活力, 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目的。对于我们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战略,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气度,促进世界各国人民文明交往中都有着积极作用。
中国是汉传大乘佛教的发源地, 对大乘佛教的研究不能脱离汉译佛典, 因此对佛教譬喻经经典的阐释和研究就是佛学研究的基础。大乘佛教经典在思想上具有两个特征: 一方面表现出把“万法唯心”的理念推向了“信受奉行”的信仰高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世俗化的人人皆可成佛、往生极乐世界的信仰感召和思想内涵。尤其是佛教譬喻经的通俗性特征, 使之在中国的历史传播中,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 调动了各种文化形式, 如绘画、雕刻、建筑以及讲唱戏剧等, 补充和诠释佛教的义理, 构成了蔚为大观的佛教文化体系。可以说, 佛教譬喻经思想文化的影响, 已经超过了佛教本身,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佛学有益于开启心智, 调节自我心态, 疗治心理病痛。大乘佛教那普渡众生, 脱离苦难的理义、情怀, 已变成了千百年来, 千百万人追寻的理想境界。因此, 佛教譬喻经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而且有现实意义。不仅有佛教内涵,而且有文化意蕴。其世界性的文化影响, 也是不应忽视的。 因此, 佛教譬喻经研究, 不局限于学术和文化研究的范围, 与国家的统一,乃至世界各民族的团结密切相关, 与社会的和谐进步相辅相成,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譬喻经在历史上的传播过程,就是世界文明融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进步的过程。
二、佛教譬喻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的思想内容要览
佛教譬喻经博大深厚的思想内涵, 涉及到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我们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战略,可以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诸如:
一是胸襟坦荡的自觉意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本身就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是更加开放的心态,自信、自觉意识地体现,是一种中国为世界的繁荣进步承担责任的承诺和担当。佛家认为, 一切事物都处在无穷的变化之中, 即一切无常。人所“执有”的偏见就在于看不到“我”的本质, 不能认识到“我”所具有的形态, 是由外部和内部的条件构成的, 是各种因缘的合和。因去果无, 缘尽人散,一切形态, 本自于空, 如持“有”、“我”, 就无法摆脱生、死、爱、欲等烦恼。因此, 修身的目标在于: 驱有除妄, 进入无我的空灵境地。修身首先要修心, 修悟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佛教认为, “万法皆空”, 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人们意识的虚幻, 是人的妄念, 不是本来实有的。因而,对于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一切现象与形态都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这就是“正念”。要树立起这种认识, 其方法就是要通过禅定智慧, 要能静于一室, 止定观照, 看透自身都是由各种因缘的组合而构成, 只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短暂现象,所谓“我今此身, 四大和合”,“四缘假合, 妄有六根”,“此虚妄心若无六尘, 则不能有, 四大分解, 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2]六境又称为“六尘”, 意指六种迷惑, 六境出于六根, 六根又源于由四大合成的身心, 而心实无存, 归之于妄, 那么最终一切为无。人们对于由六根认知的六境幻以为真实, 从而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所以佛家常讲明心见性, 要“观心无常”,讲得就是对治妄有之心的道理,是一种思想和意念的文化自觉。如《佛说月喻经》,以出家人心澄如皓月,说明佛弟子弘法利生,勇于担当的心境、自觉无染的情怀①。这种认知对于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自身作用的准确定位,既能够负起责任、敢于担当,也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倾向,不断调整心态都有借鉴意义。
二是完整的人生价值判断。佛教对于物质与精神的认识是完整而细致的,具有唯物的内核, 充满辩证因素, 与佛教的人生论和对世界的看法联系在一起。认为世界是客观的, 依因缘而生, 并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至色、声、香、味、触、法、形成心识, 亦即从各种感官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 这其中包括心理的机制, 只有通过“止观”, 即禅定智慧, 以主观的意识俯视透析客观世界,才能完成对主体、客体的“反观内照”、“如实观察”,认识客观世界的无常, 主观世界的无我, 达到彻悟人生的境界。佛教否定了人的意识和存在, “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 进而否定了整个世界。从认识上看是唯心的,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 是对动荡的社会, 惨淡的人生的否定。人类不也总是在由一个否定上升到另一个否定的过程中, 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吗?或许正是佛教义理中具有的这种否定的态度, 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才逐渐获得了人们的广泛接受。如《五阴譬喻经》以色、受、想、行、识,皆空、幻有,阐发一切无常、一切无我的教义②。佛门“空”论、“无我”的义理, 在现实生活中, 也有其积极意义, 如“人到无求品自高”、“无私者才能无畏”,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这些有益的格言中, 都包含着“无我”的意蕴。可见, 佛家的修身思想对于人欲望的自觉内敛, 心理疾患的疗治, 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都具有能动作用。这种思想促使我们在和世界各国人民交往中尊重他人,重视奉献精神,创造共同发展的更大空间,反对一切狭隘的民族意识都是不可多得的思想文化资源。
三是渡众生于苦海的慈悲观。佛教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 并成为人的信仰观念, 其中也不乏道德和伦理思想。佛家对于社会是持否定态度的, 但这也丝毫没有消泯释门在伦理道德观念上所持有的特殊见解, 无论是在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 还是在加强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方面, 都对我们有所启示。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最常讲的“八苦”即: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 所怨、憎之人、事, 会不请自来, 不可避免) 、爱离别苦、求不得苦、忧悲恼苦。要彻底消灭苦难, 就必须脱离现实世界的苦海欲波, 行善除恶, 乃至生大慈悲心的菩萨情怀,如《佛说咸水喻经》以海水为喻,说明人们脱离苦海的七种境界③。这样佛教就把人间伦理推到了信仰主义的理想高度, 虽具有神秘的不可思议性, 但却极大地提升了人对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与认识水平, 展示出以苦身、舍命以利一切众生的情怀, 达到了人类难以企及的灵性境界。佛陀所倡导的忍辱修行, 不仅包含着极深刻的道德和价值
————————————————————
①参见《大正藏》第二册,第544页中至545页上。
②参见《大正藏》第二册,第5407页上至507页中。
③参见《大正藏》第一册,第811页中至811页下。
理念, 而且落实在严格的践行上, 这种令人敬仰的牺牲精神, 是由自甘受尽世间一切苦难的决心和身体力行躬践的毅力共同构成的。修忍辱实际上也是通过自我牺牲精神来消除恶业的方法, 是与“无我”论结合在一起的。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 进入“无我”境界, 对于一切人间烦恼、怨怒还有什么可争执或抱怨的呢? 这是一种极具感召力的、无比高尚的价值伦理, 尽管是唯心或唯灵的, 充溢着浓厚信仰主义色彩, 但其道德观念无疑闪耀着崇高的理想之光, 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高度吻合。更重要的是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解脱, 而是要以“菩萨心”度一切众生。这种施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 有益于确立“一带一路”建设中合作共赢、团结协作,各国人民一律平等,共同分享发展带来的机遇,促成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互助、团结友爱的和谐关系, 是世界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境界。
四是业力果报、因果轮回学说。从佛教伦理道德观看, 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体现在“业力”与“果报”上, 其表现就是“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这种学说极易被广大的处于社会底层、善良而受尽人间苦难的人民大众所接受, 同样被那些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志士仁人, 从扬善止恶和伦理教化的角度出发而予以肯定。业力果报学说认为: 人生的一切都是由业力而发, 都是前世善恶的因果, 而现世的一切善业、恶业, 也必然会在来世中表现, 并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所谓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这就给一切善良的人们以心灵的期许和诱导, 引导人们永远向善, 远离邪恶。佛教还倡导将人的善行推及到一切有情众生, 这对我们今天深化改革,和各国人民建立和谐共荣的国家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因果是佛教说明现实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 即“已作不失, 未作不得”, 指任何行为, 都有相应的结果。轮回, 又称轮转等, 意指如车轮旋转于六道, 永不停歇以至于无穷。“六道”亦称“六趣”, 即根据生前所作之善恶, 死后往生的六种去处: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轮回学说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 主张不同地位的人在轮回中永不改变。佛教则认为在轮回中众生是平等的, 轮回到何处, 是由现在之善恶所决定的, 即由现在之因, 得未来之果。如《法句譬喻经》“生死品”就讲述了善恶有报、业力不失的喻理①。由于佛教的轮回学说是和善与恶的观念相伴相随, 密切联系在一起, 揭示了一个多层面的生命空间, 把生命的流转变迁显示在六道轮回之中, 并将这些层面与人的善恶行为结合起来, 互为因果, 从而形成了佛教完整的生命伦理、道德意识和独有的价值观。佛门的“杀、盗、淫、妄语”四大戒, 是《四分律》中比丘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渐次完备的基础, 也同样可以成为对治现代社会中伦理弊端的认识基础。教内的自持是难能可贵的, 而教外乃至全人类的共持, 才是中国大乘佛理的精神风范, 其社会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对人有道德上的预告、警示作用, 使人能小心行事, 不做坏事, 以期得到福报和善果。而且客观上有助于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尽管业力轮回说是无法证明的唯心学说,但就其体系而言, 仍然是严密完整的。它代表了广大善良人们的心愿, 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人们保持内心的平衡, 形成人人自律、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与平等,以及建立被各国人民广泛接受的国际新秩序、普世的价值观人有增益作用。
三、佛教譬喻经和合思想管窥
佛教譬喻经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和合思想,可谓湟湟譬喻经,和合化大千。其内涵丰蕴、启迪心智。
(一)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佛教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相处。佛教譬喻经不乏主张国家之间和合相向,提倡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教化主张。在《杂宝藏经》第十五篇《迦尸国王白香象养盲父母并和二国缘》
————————————————
①参见拙作《法句譬喻经注译与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14页至320页。
就有“白象使两国和睦”的比喻故事。经中以佛陀前生白象教化迦尸国王面对邻国时云:“莫与斗诤,凡斗诤法,多有伤害。”化解争拗,提出和合相处,不彼此加害,即:“汝二国王,应除怨恶自安其国,岂不快乎?即说偈言:得胜增长怨,负则益忧苦。不诤胜负者,其乐最第一。尔时此象,说此偈已,即还迦尸国。从是以后,二国和好。①”在九十五篇《拘尸弥国辅相夫妇恶心于佛佛即化导得须陀洹缘》即“教化国王的故事”中,佛陀更进一步提出了国家安定的三项原则:“有三事,倾败王国。王复问言:‘何谓三事?’答言:‘一者亲近邪佞谄恶之人;二者不附贤圣,不受忠言;三者好伐他国,不养人民。此三不除,倾败之期,非旦则夕。夫为王者,率土归仰。王当如桥,济渡万民;王当如秤,亲疏皆平;王当如道,不违圣踪;王者如日,普照世间;王者如月,与物清凉;王如父母,恩育慈矜;王者如天,覆盖一切;王者如地,载养万物;王者如火,为诸万民,烧除恶患;王者如水,润泽四方。应如过去转轮圣王,以十善道,教化众生。’②”
这篇比喻故事阐述的是佛陀有关治理国家的基本主张。佛陀以鹦鹉比喻自己的前身,全面生动地表达了治国安邦的理念。针对国君如何成就仁德懿行,如何使得民富国昌,向国王要提出七个方面的要求,并告诫其远离三种祸端。之后,又一连用了十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描述了佛陀理想中的仁德之君所应具备的品质与人格,即国王应当如桥、如秤、如大道、如日、如月、如父母、如天、如地、如火、如水、如圣王,文采飞扬,层出不穷的妙譬联喻,让人叹为观止。如此教导国王,把佛陀爱民之心之切、治国之法之严和盘托出。读来犹如恒河之水,滚滚而来,滔滔不绝,给人以义正言辞、不可阻挡的感受。最后落在了信奉佛教十善的教义上,表达出善行能治国的喻理。
(二)相互尊重,和合最吉祥
佛教的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相处,包括相互尊重,尊重各国人民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法句譬喻经》“吉祥品”中提出了国与国友好相处的“十五吉祥”的认识。经云:“善哉问也。阎浮利地有十六大国,八万四千小国。诸国各有吉祥,或金、或银,水精、琉璃,明月神珠,象、马车舆、玉女珊瑚、珂贝、妓乐,凤凰、孔雀。或以日月星辰,宝瓶、四华,梵志、道士。此是诸国,之所好喜,吉祥瑞应。若当见是,称善无量,此是瑞应,国之吉祥。③” 佛陀云:“如卿所论,世间之事,顺则吉祥,反则凶祸,不能令人济神度苦。如我所闻,吉祥之法,行者得福,永离三界,自致泥洹。”
于是世尊而作颂曰:
“ 佛尊过诸天,如来常现义。
有梵志道士,来问何吉祥?
于是佛愍伤,为说真有要。
已信乐正法,是为最吉祥。
亦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
亦不祷神祠,是为最吉祥。
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
敕身承贞正,是为最吉祥。
去恶从就善,避酒知自节。
不淫于女色,是为最吉祥。
多闻如戒行,法律精进学。
修己无所争,是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治家养妻子。
——————————————————————
①②③参见《大正藏》第四册,第456页上至下;第485页上至下;608页下至609页上。
不为空乏行,是为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知足念反覆。
以时诵习经,是为最吉祥。
所闻常欲忍,乐欲见沙门。
每讲辄听受,是为最吉祥。
持斋修梵行,常欲见贤明。
依附明智者,是为最吉祥。
已信有道德,正意向无疑。
欲脱三恶道,是为最吉祥。
等心行布施,奉诸得道者
亦敬诸天人,是为最吉祥。
常欲离贪淫,遇痴瞋恚意。
能习成道见,是为最吉祥。
若以弃非务,能勤修道用。
常事于可事,是为最吉祥。
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
修人安众生,是为最吉祥。
智者居世间,常习吉祥行。
自致成慧见,是为最吉祥。①”
耆那教师父尼揵子告诉他的弟子:各国都有自己的吉祥物,有的是金子、银子、水晶、琉璃、明月神珠,以及象车、马车、美女、珊瑚、法螺、歌舞、凤凰、孔雀,有的是日月星辰、宝瓶、四色莲花,以及修行者、悟得法理的人。这就是各国人民所喜好的不同的祥瑞之物,如果你们见到这些,一定要称赞,因为这是他们的吉祥物,是一个国家祥瑞的象征。佛陀首先肯定了要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尊重他们的吉祥物的看法,并告诉修行者:世间的情事,和顺的则为吉祥,反之则为凶祸,但这仍不能使人的精神脱离苦难,得度生死。就我所知,最为吉祥者,就是修行佛理而得到福报,永远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达到涅槃境界。随后一连采用了两两相对,四句一组,有十六组,共六十四句的偈语,详尽阐述了一个国家乃至世间十五种最吉祥美好的事情,尽管内容涉及了佛教教义的许多方面,但也体现了内蕴丰富的和合理念。十五吉祥的核心,佛陀慨括为一个字,就是“顺”。包含以下国家和社会和合的意蕴:
其一,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所谓得民心基于此。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就是顺应了世界各国共同和合发展的趋势,代表着时代的主流民意。要信守这一正道,就是世间最美好的事。
其二,不从诸天不靠神,不求侥幸要进取。不祈祠祀不拜神,从而牢固树立自主意识、主动自觉的观念,选择益友行善道,善积福德常为先。就是各国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的和合理念。
其三,修身律己无所争,不说空话多践行,反对傲慢与自大,交明交往近贤明,圆融睿智化对立,一切皆为天下谋,树立世间大悲心。修养仁德安众生,相互学习增进友谊。
其四,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求同存异、化异趋同。扩大共同点,顺应各国的不同发展方向、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倡导和平发展、逐步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各国协同合作的促进国际关系新格局。
——————————————————————
①参见《大正藏》第四册,第609页上至中。
(三)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主张
应当看到当前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矛盾。社会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国之间都充满着各种不平衡的问题。佛教譬喻经有许多冤冤相报、永无休止,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故事,如《杂宝藏经》第一百二十篇“乌枭报怨缘”、第一百二十一篇“婢共羊斗缘”,用乌鸦和猫头鹰相互杀戮,殃及种群、婢女和羊相诤,祸及全村男女老少的故事①。警示我们:在文明交往中,要敢于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正视差异,不断减少冲突。仇恨的种子一旦萌发,都会带来难以计量的恶果,不做激化矛盾、挑起争斗的事。倡导和合共荣、增进友谊互信,化解对立、消弭争拗,才能真正做到国家长治久安、世界和谐进步。
总之,研究佛教譬喻经的思想意义,讨论和合理念在实现“一带一路”宏伟构想的过程中,可资借鉴的思想内容, 可以进一步发掘佛典优秀的文化资源,弘扬大乘佛学的普渡精神
和菩萨情怀, 对于促进文明交往中各国人民的和谐发展是有益的尝试。本文主要是从譬喻
经在促进国家和社会和合发展的角度进行讨论,至于佛教譬喻经中意蕴深邃的关于修悟个人身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合思想,并未涉及,尚需假以时日,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