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讲述一切无常和变化的喻理
从前佛陀在波罗奈国修行时,告诉弟子们:“将来的世界,众生灵的寿命有八万四千岁。那时寿命有八万四千岁的众生灵,在娑婆世界,共同居住在一起,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鸡鸣狗吠之声相闻,人们相互往来”。
佛陀告诉弟子们说:“你们应该知道,那时的人们,女子大约到了五百岁,就该婚嫁了。那时有一位国王,名叫蠰佉,随身有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七宝相伴,他以法治国没有冤屈。国王有自然天成的宝车,高五百丈宽一丈六,以各种珍宝和璎珞装饰。对人民大众,设置布施没有吝啬之心,建立功德,起引导和表率的作用。对出家人和修行者,在出行和居住时,都给予安排,对所有索求的人,没有吝惜。
在人们八万四千岁的时候,有一位证悟者出世,名叫弥勒,或叫至诚至真、最正确、知一切法、去彼岸、知世间一切事、人中最胜、道法驾驭者、天与人的导师、无上圆满者、世间都尊重的人。就像我今天一样,有无比正确的智慧和觉悟,以上十种称号都具备,常应当护持无数的佛弟子们;犹如我今天,护佑无数的佛弟子,对所有的人,解说深刻地,具有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善法,义蕴深远且微妙,修行身心清净的佛法;犹如我今天,对所有的人,解说深刻地,具有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善法,义蕴深远且微妙,修行身心清净的佛法,广泛解说弥勒佛出世。就像佛所说的,有佛经名叫六更乐道,倘若有人生在这时,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善的,不见恶的,都是爱的,不见恨的,都是可尊敬的,不见卑微的,都是可思念的,不见令人生厌的,都是美好的,不见丑恶的。所有的人,听到的声音都是美妙的,闻到的都是香气,舌头尝到的都是美味,身体触到的都是细腻滑润的,想到的都是佛法,乃至帝释天王也是这样。”
这时世人之尊,在中印毗舍离城,弥猴池相邻的重阁讲堂弘法。这时在毗舍离城,许多初学者,心中都在想:“我们可以相约,到佛陀的住所,请教和礼拜。”这些初学者们,有的着青色的马车,车上有青色的伞盖,身穿青色的服饰,有的除青色外,还有乘着黄色,枣红色,白色的马,服饰都是白色的,敲着钟打着鼓,载歌载舞,相互跟随着到了佛陀的住所。
这时佛陀告诉弟子们:“你们应当知道,倘若有看不到天神们游览观光,到后园浴池的人,现在应当看到这些初学者们,他们所穿着的服饰,所乘的车辆,与那些天神没有什么差别。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天神所穿的服饰与这些人没有差别。”
这时来到法会上的,成百上千众生灵,心中都在想:“我们可以真诚的发出誓言,我们来生,要往生到天界做天神,穿着这样的服饰,永远不离身,希望我们的来世有弥勒佛出世,听到深奥的法理,永远脱离苦难和烦恼,证如清澄寂灭的境界”。佛陀了知大家的的心念,求往生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能脱离痛苦和烦恼,就对大家用诗句说:
世事皆无常,终将消灭尽。
无可依据有,变化皆无住。
这时众生灵,听了诗句后,这些不可计量的成百上千的众生灵们,在佛的教化中,脱离了烦恼并理解了义理,都证悟了初果。
【辨析】
无常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处在生、住、异、灭不断变化的长流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象形态,都是暂时的,并非一成不变的,而且最终都要消亡,无一永存。故《无常经》有:“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常讲的有:刹那无常、相续无常、众生无常、世事无常、世界无常、诸念无常。本篇中结尾的偈语,归纳了这种认知,在当时否定了永恒的一切,包括婆罗门教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为佛教的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
故事以丰富的想象力,描述了弥勒佛出世后的世界。这个世界众生的长寿,社会的繁荣祥,充满着美好,反映出佛教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憧憬的喻蕴。揭示出了三层喻理:
一是世间的一切现象形态,无时不在变化,消灭的过程中,都是无常的论述,比喻婆罗门的教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隐喻佛教也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二是国王蠰佉,对人民大众,设置布施没有吝啬之心,建立功德,起引导和表率的作用。对出家人和修行者,没有吝惜的叙述。就是对现实社会的变相否定,比喻现实社会是不公和黑暗的,隐喻统治者对人民的巧取豪夺,对不同思想和教派的排斥和打击的残酷现实。
三是故事中对弥勒佛未来世界,充满了妙不可言,美不胜收地描述,反映出只有佛教才是美好世界领路人的喻理。
此外,佛陀在论述佛教的理想社会中,运用了铺叙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调动了人的感官和意识。如倘若有人生在这时,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善的,不见恶的;都是爱的,不见恨的;都是可尊敬的,不见卑微的;都是可思念的,不见令人生厌的;都是美好的,不见丑恶的。这是从眼观的角度阐发佛教的理想世界,反喻出在现实世界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恶的;都是恨的;都是卑微的;都是令人生厌的;都是丑恶的理趣。从而形成了佛教理想社会和现实龌龊世事之间,善与恶、爱与恨、尊贵与卑微、思念与生厌、美好与丑恶,五种强烈对比。可谓五重排比、相互呼应;五层喻蕴、一气呵成;五种对比,自然形成。
同理,接下来的:听到的声音都是美妙的;闻到的都是香气;尝到的都是美味;身体触到的都是细腻滑润的;想到的都是佛法。反喻今天听的是吵杂的;闻到的是臭的;尝的是劣味;触的是粗糙的;想的是九十六种邪见。也是五重排比、五层喻蕴、五种对比,形成叠加。一共十重排比、十层喻蕴、十种对比,如此构思,可谓心思缜密,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