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仁慈的喻理
十九 教化猎人不杀生的故事
从前佛陀在摩揭陀国弘法,离这个国家五百里处有一座山,山中有一户人家,共有一百二十二口人。他们生活在深山野林,以猎杀动物为业。穿着兽皮,吃着猎来的肉食,从来不田耕劳作。他们供奉鬼神,未曾听闻佛、法、僧三宝。佛陀以圣明的智慧,明白应当度化他们。于是就来到他们家,坐在一棵树下。此时家里的男人们都出门打猎了,只剩下妇女。她们看见佛陀发出的光环,照亮了天地,照亮了山石、树木,所有的一切都变成金光灿灿。大人和小孩儿都十分惊喜,认为佛陀是具有神通之人,都顶礼膜拜,供奉他坐在上席。
佛陀为妇女们解说杀生的罪业和仁慈之福报,还解释无常之理。亲人即便恩爱非常,也难免有离别时刻。妇女们听了后觉得很受益,心中欢喜,纷纷上前对佛陀说:“我们生活在山中,以猎杀动物为生,以肉为食,现在只能用野兽的肉来作供奉,希望您能够接受。”佛陀对妇女们说:“佛法不食肉,我来之前已经吃过了,请不必为我准备了。”佛陀告诉大家“人生在世,赖以为生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不选用其他一些有益的东西做食物,而要以残害生灵为生呢?这样死后会坠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对自己只有损害,毫无益处。人应当食用五谷,要怜悯一切众生,动物也同样有生命,同样具有惜爱性命之本能。杀害动物养活自已而造成的罪业是无法消弭的。心怀仁慈而不杀生,则世世代代永无忧患。”
这时佛陀用诗句说:
仁慈不杀生,身心皆收摄。
生灵无所害,人生无忧患。
不杀乃仁慈,慎言守善心。
生灵无所害,人生无忧患。
放下手中刀,普救众生灵。
烦恼无所有,往生色界天。
常存慈悲心,清净安乐身。
知足且知止,度脱生死劫。
佛陀说完偈句后,外出打猎的男人们回来,发现妇女们没有像往常一样出门迎接他们,都感到很疑惑:今天是怎么回事?她们为什么不像往常那样?不知出了什么事,就赶快扔下猎物回到家中。只看妇女们都坐在佛陀的面前,双手合十正在聆听教诲。男子们气愤地大喊起来,冲动地还想动手。妇女们赶紧劝说道:“这是位神人,千万不可乱来。”男子们一听,赶紧礼拜佛陀表示悔过。佛陀又向男子们解说不杀生的福报,以及残害生灵的罪业。听了佛陀的开示,猎人们跪拜佛陀说:“我们生长在深山,以打猎为生,罪业深重,有什么办法才可以免除我们的恶业呢?”
于是佛陀说了一首偈子:
履行仁慈在世间,博爱周济众生灵。
免除三途八难事,积善福报常随身。
睡卧心安觉亦安,夜半永不见恶梦。
苍天护佑仁爱者,不受殃毒无刀兵。
水灾火患不丧生,所在之处得利益。
死后往升色界天,成为无忧天上神。
佛陀说完之后,猎户全家老少一百二十二人,个个欢欣鼓舞,信奉了佛理,受持五戒。佛陀回城后对摩揭陀国的瓶沙王说:“赐给猎户田地,让他耕耘劳作,收获粮食。”佛陀以仁慈教化了这里的民众,从此以后,国家安定祥和。
二十 佛陀教化国王不杀生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大国,国王名叫和默,由于这个国家地处偏远,不知道佛、法、僧三宝,未曾听闻佛法圣明美妙的教化。他们信奉婆罗门教和六师外道,听信妖言,供奉邪教,一直以来,宰杀生灵以祭祀。当时国王的母亲得了重病,瘫痪在床。请来了医生,所用的汤药都不见效。派人四处寻找良医,经过了好多年,病一直没能治愈。于是,国王召集了国内二百名婆罗门学者有,请他们进宫,并供奉饮食,对他们说:“我母亲病了很久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你们都是有学识、有智慧的人,通晓天文地理,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妥,请明确地告诉我?”婆罗门说:“这是日月星辰错位,以致阴阳失调,导致的结果。”国王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治愈?”婆罗门说:“应当在城外整理出一块平坦干净的地方,祭祀四方山神、日月星辰。要用一百头畜生,各种各样的食物,一位小男孩儿,杀了祭祀天神。国王要亲自祭拜,还要将母亲接到此地,跪拜祈祷神灵,然后病才能好。”国王随即照此备办,抓来一个男孩儿,驱赶来象、马、牛、羊等一百头,准备杀了以祭祀天神,从城的东门出来向祭坛走去,只听到一路上悲鸣之声,震天动地。
佛陀大慈大悲,普度一切众生,怜悯这位国王的顽固愚蠢,为母亲治病竟用这样的方法。为什么要作恶?杀害这么多生命,为救一个人?于是佛陀带着弟子们来到这个国家。在城东门的道路上遇到国王以及婆罗门一行,被驱赶的畜生,一路悲鸣而来。国王远远地看到佛陀,只见他如日东升,高霞万丈,如月圆满,照耀天地。看见的人们,无不敬爱;连当做祭祀供品的被驱赶的生灵,都悲泣抽噎,愿求解脱。国王随即向前,从车上下来,合什行礼,跪拜并问侯佛陀。佛陀让国王坐下,然后问他们这是要做什么?国王施礼回答道:“我母亲王太后,得病很久了,请了名医无数,拜了各方神灵,都不见效。今天要举行拜谢星辰、四方山神、五大名山盛大祭典,为母亲求福祈寿,希望她病体痊愈。”
佛陀告诉国王:“请你认真地听我说:想要得到五谷粮食,就应当耕田播种;想要得到富贵,就应当广行布施;想要得到长寿,就应当大慈大悲;想要得到智慧,就应当广学多闻。这四种事都是根据所种的因,得到所要的果。富贵之家,不贪图贫困人家的饭食。天神以七宝装饰宫殿,衣食自然丰盛。他们怎么会舍弃天界如甘露之美食,来食世间粗陋污秽的饭食呢?血腥杀生的祭祀,是以邪恶代替正道,杀生灵乞求长寿,就离求生之道更远了。杀害众多的生命,来救一个人,怎么能这样做呢?”
于是佛陀随即用偈句说:
为人能活百年寿,殷勤供奉天下神。
象马牛羊来祭祀,不如世间行一善。
佛陀在说偈句时,当即放射出光明,照亮了三恶道和八难受苦的生灵,他们无不欢喜,都求得了心中所愿。国王和默听了美妙的佛法,又目睹了佛陀的金色身光,极为欢喜,随即接受了佛理;他的母亲听了佛法后,精神愉悦,心情放松,所得病患霍然消失。二百婆罗门目睹了佛陀光明庄严的身相,又听闻了法言,惭愧地表示悔过。希望成为佛弟子,佛陀接受了他们的请求,都皈依佛教出家修行,各如所愿。国王以及大臣们请佛陀接受供养,佛陀一个月后才回去。从此,国王以佛法治国,国家于是兴旺发达。
【辨析】
这两篇比喻故事,旨在宣扬仁慈博爱、戒杀护生的教义。教化对象不同,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在教化猎人的故事中,以猎人居于深山比喻人生的无奈;以打猎食肉隐喻无知的恶行;猎人们打猎为生,是自然法则的选择,是生存的需要。佛教要教化众生,使其去恶向善,首先要贴近生活,要关怀众生。本篇中佛陀的教化是先由妇孺开始,再过渡到猎人。在故事的结尾,明确交代了猎户的出路,让国王“给其田地”,过上了播种耕耘,收获五谷的生活,从而放弃了“衣皮食肉”,也就不再杀生了,读来令人感到欣慰。
这个故事情节生动,描写细腻。如“男子猎还,诸妇听经,不复行迎。其夫惊疑,怪不如常,弃肉来归,谓有变故”,对猎人的描绘,从神情、行为到心理活动,都表现得鲜活生动,宛在目前。
第二篇故事是对国王的教化,内容相对复杂,其中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首先,所体现的是王室的权威和尊贵。国王的母亲身患重病,从“遣诸医女”且“更召国内诸婆罗门得二百人”,可以看出,王权的强大已经使得婆罗门神权处于服务于王室的地位。这反映出在佛陀时期,婆罗门的权力和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不再是至高无上的。
其次,此时各种思想学说相继出现。“外道妖蛊,举国奉邪,杀生祭祀,以此为常”,折射出佛教创教之初,印度思想文化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乃至于大有取代婆罗门教的趋势,连国王见了佛陀也要“前进下车却盖,为佛作礼,叉手长跪问讯世尊”。同时,“二百梵志”也“愿为弟子,佛尽受之,皆作沙门。”
另外,佛陀劝阻国王杀生祭祀,“杀生求生,去生道远。杀害众命,欲救一人,安得如此?”体现了大慈大悲的教义和故事的立意。其中佛陀以佛法为其母亲开示,最终使其母亲“五情悦豫,所患消除”,恢复了健康,乍一听,似乎并不能使人完全信服。其实,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佛陀本身深谙医术,他根据王母的病情,为其介绍了几种缓解病痛的方法,又通过解说一切无常的教义,为其进行心理疏导,最终使王母心中豁然开朗,病痛也自然减轻了许多,是完全可能的。
这篇故事的语言颇具特色,铺张扬厉又通俗流畅。尤其是“欲得谷食,当行耕种;欲得大富,当行布施;欲得长命,当行大慈;欲得智慧,当行学问”,所言内容既符合生活常理,浅显易懂,又识见奇伟,警策透辟。加上排比句式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说服力,产生了令人不容置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