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荆三隆:法句经信守正念的喻理

荆三隆:法句经信守正念的喻理

2017-05-22
信守正念的喻理
     十八 国王信奉佛教义理的故事
从前佛陀在世的时侯,中印度的国王弗加沙王与摩揭陀国的瓶沙王关系亲密,十分友好。弗加沙国王未曾听闻佛法,一天,他把用金、银、琉璃、水晶、砗磲、珊瑚、琥珀七宝装饰制作的花送给瓶沙王,瓶沙王得到后将花供奉给佛陀。瓶沙王对佛陀说:“弗加沙王是我的好友,他送我这样珍贵的七宝花,现在我供奉给佛陀,希望能使弗加沙国王心开意解,听闻佛法,供奉和尊敬僧人。我应当用什么物品,回报他的馈赠呢?”
佛陀告诉瓶沙王说:“你就抄写一部十二因缘经送给他,弗加沙国王得到此经,必会有收获,从而理解和信奉佛法。”瓶沙王随即抄写了经卷,又附了一封信说:“您以七宝花送我,我用佛法之花回赠,请认真思考其中的义理,明了佛果之报的深邃美好,期待您接到佛经后,尽快诵念修习,以便我们可以一同体味佛法的真谛。”弗加沙国王得到佛经后,认真阅读反复思考,当下就领悟理解,并信奉了佛法。他赞叹地说:“佛法的教理真是美妙精微,能够令人心定神安、国家繁荣昌盛。而人们贪执爱的色、声、香、味、触五欲之乐,就是忧虑烦恼产生的根本。长久以来我积于陋习而痴迷不悟,直到今天才醒悟;看看世间的一切,並沒有什么值得贪恋享乐的。”随即召来群臣,宣布将国家交给太子,自己剃须落发,出家修行去了。他拿着饭钵穿着袈裟,一路走到摩揭陀国都王舍城外,在一家制陶作坊的瓦窑中寄宿。准备第二天进城乞食后,到佛陀的住所,奉行和接受佛教的戒律和经典。   
佛陀以其神通知道弗加沙第二天乞食时,正是他的生命终结之时。因此他从远处赶来却无缘见到佛陀,更不可能听到佛陀讲经说法了。佛陀心生悲悯,于是化身为一位普通出家人,前往制陶人家,要求住宿。制陶器人家的主人说:“已有一位出家人寄宿在瓦窑中,你可去和他住在一起。”于是佛陀抱了铺草来到瓦窑,坐在弗加沙的对面,问弗加沙说:“请问你从哪里来?你的师父是谁?什么原因使你出家修行?见过佛陀吗?”弗加沙回答:“我从未见过佛陀,只是因为学了十二因缘的教义便出家修行了,明天进城托钵乞食后,我就前去拜见佛陀。”佛陀的化身说:“人的生命短暂而又脆弱。早晚之间就会发生变故。面对无常的随时降临,我们应当观想自己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的,聚合离散,皆由因缘,一旦缘散而灭,就会还其本来面目。要有思维觉悟,远离妄想。专心定念佛、法、僧三宝,多做布施,守戒积德。若能了知一切无常,则如亲眼见到佛陀一样。一心想着明日之事,并无益处。”
  这时佛陀的化身随即用诗句说:
                     人若行善得福报,自觉皈依佛法僧。
                     日以继夜勤修持,心中常念出家人。
                     自觉证悟心意定,真正成为佛弟子。
                     日夜念诵经律论,信奉佛法敬僧众。
                     观想人身本无常,持戒布施积福德。
                     空观不能有妄想,人法二空心念中。
这时化身的出家人于瓦窑中,为弗加沙解说人生无常之理。弗加沙王正定思维,摄心入定,即证得断除欲界一切烦恼的阿那含果。
佛陀心知弗加沙已悟解法理,为他现出了光明美好、庄严无比的本来的佛身。弗加沙国王惊喜雀跃,顶礼膜拜佛陀。佛陀语重心长地叮嘱他:“当无常来临时,坦然面对,千万不要恐慌。”弗加沙国王说:“我将恭敬地信奉您的教诲。”佛陀即瞬间消失。
第二天,弗加沙国王进王舍城乞食,在城门中遇到一头刚生了牛犊的母牛,由于护犊而用牛角刺撞到弗加沙王的腹部,弗加沙王因此而身亡。死后当即往生至断除烦恼的天界。佛派弟子火葬了弗加沙王,并为他建造了舍利塔,佛陀对弟子们说:“罪业是果报的根本原因,人们不可以不慎言、慎行。”
【辨析】
这篇故事篇幅虽然不长,却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且题旨鲜明,寓意深刻。以弗加沙王送给瓶沙王珍贵的七宝之花为开端,然后通过瓶沙王回赠的礼物引出“您以七宝之花送我,我用佛法之花回赠”,说明佛法之花是人间最美的心花,它可以使接受者“详思其义,果报深美”。其中所隐喻的是七宝之花只是财富和权势的象征,而佛法之花则是智慧和觉悟的表现;暗喻诵读经书,心谙十二因缘的法理,可以了知和证得来世的妙果。
这种启悟式的情节设计,一方面在宝花和佛花的对比映衬之中表现出信守正念的主旨,另一方面又把信奉佛法,认识一切无常,以及人生难逃罪业的教义,在主人公弗加沙国王命运的辗转变化中充分揭示。
从整体上看,故事的发展舒缓有致,弗加沙王从国王到出家人的身份转换也自然从容;厄运的降临和佛陀的“罪对之根,不可不慎”的告诫,都使读者在叹息之中,各有心得。

上一篇:荆三隆:法句经 持戒慎行的喻理

下一篇:荆三隆:法句经佛门仁慈的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