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喻理
二十一 老妇兑现誓言的故事
从前出家修行的弗加沙王,来到摩揭陀国王舍城乞食,在城东门中被刚生了牛犊的母牛用角顶死了。母牛的主人很害怕,就把母牛卖给了别人。这个买下牛的人在牵牛饮水时,牛从身后又顶死了他。他的儿子,一怒之下杀了母牛,拿到市场上去卖。一位种田人买了牛头,用担子挑着回家。在离家还有一里多路时,停下到路边的大树下休息,就把牛头用绳子栓住挂在树枝上,不料绳子忽然断了,牛头砸了下来,正巧落在他的身上,牛角刺中了他,当即送命。一天之中,这头母牛一连杀死三人。摩揭陀的国王瓶沙王知道后,感到十分奇怪,随即和大臣们一起来到佛陀的住所,礼拜之后坐下,双手合什对佛陀说:“这实在是太奇怪了!有一头母牛一天杀了三个人,这其中有什么因缘吗?希望世人之尊的您能解说。”
佛陀告诉瓶沙王说:“罪业本有原委,并非今天才有。”国王说:“希望您解说。”佛陀说:“从前有三位商客,去别的国家做生意,在半路上寄住在一位孤独老妇人家中,本来应当付给老妇人房费,但他们见老妇人孤独一人,无靠无助,就想欺负她,不付房费。于是趁老妇人不在时,偷偷离去,没有付钱。老妇人回来后看见商客不在了,随即就问邻居,邻居说:‘都已经走了。’老妇人非常气愤,立刻去追,一路奔跑才追上他们,责备并向他们索要房费。三位商客不仅不给,反倒责骂老妇人说:‘我们已经给了你,为什么还索要?’他们异口同声共同抵赖,不肯给老妇人房费。老妇人身单力薄,不能奈何他们,懊恼之下就对三位商客发誓说:‘我今天这样穷困,你们为什么还要欺负我?但愿我如果后世转生,碰上你们的话,一定要杀死你们,即使我得不到好报,也不放弃,杀死你们我才罢休,否则绝不停止。’”佛陀对瓶沙王说:“当时的老妇人,就是今天的母牛;三位商客,就是弗加沙王、买牛人、买牛头的人,即三位被母牛所顶死的人。”
于是佛陀随即用诗句说:
恶言口中出,盛气凌他人。
一时起恶行,当即怨怒生。
谦逊好言辞,敬人不傲慢。
时时忍恶念,怨恨自灭除。
人生在世间,利斧在口中。
身斩命丧者,皆由恶言语。
佛陀解说时,瓶沙王和大臣们,无不洗耳恭听,都表示要崇尚善行,然后礼拜佛陀而去。
【辨析】
这篇故事立论的前提是佛教的业力果报和轮回学说。故事中以恶言比喻“杀生利斧”,在悲剧性的情节中巧妙地运用了一连串巧合,寄寓恶言相害,遗患无穷的道理,蕴含了因果报应的教义。如弗加沙王在城门被呵护牛犊的母牛顶死、买牛人被牛从背后顶死、买牛头的农夫被自己挂在树上的牛头砸死,这一系列看似巧合的“变故”中,却包含着不可避免的因果关系。
故事的起因是三个商客的赖账和“逆骂詈言”,使老妇面人对他们,“单弱不能奈何”,于是发誓要“愿我后世所生之处,若当相值,要当杀汝,正使得道,终不相置也,杀汝乃休,不尔不止”,也就显得可以理解。以致最终了结了心愿,导致了“一头牸牛而杀三人”的结局。这说明欺人太甚,定遭天谴;恶有恶报,机缘一到,不差分毫。劫数难逃。
故事情节的发展既自然天成、一线到底,又不枝不蔓、脉络清楚。佛陀生动的讲述,鞭挞了那些恩将仇报、不讲信义、贪婪凶残的恶人与小人,也使读者通过感性形象理解抽象理论,将佛教善恶有报,业力不失的教理体现得尤为突出。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很有特点。老妇人个性十分执着,为了追讨房费,她穷追不舍:“追逐疲顿”、“责索舍直”。在商人赖账后她又发出毒誓,说自己今生虽无力,斗不过他们,来世即使成为异类,也要“杀汝乃休”。即今生没能讨回的债,来生还要接着再讨,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